返回

高中一年级地理

首页
  • 单选题
    下图为“甲、乙、丙、丁四地气温与降水量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四个地区中,冬春季节农业生产易受干旱、寒潮、沙尘暴影响的是
    [     ]

    A、甲
    B、乙
    C、丙
    D、丁
    2、四个地区中,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的是
    [     ]

    A、甲
    B、乙
    C、丙
    D、丁
    本题信息:2011年同步题地理单选题难度一般 来源:王勐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下图为“甲、乙、丙、丁四地气温与降水量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1、四个地区中,冬春季节农业生产易受干旱、寒潮、沙尘暴影响的是[ ]A、甲B、乙C、丙D、丁2...” 主要考查您对

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由沿海向内陆的分异规律

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与分布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 由沿海向内陆的分异规律
  • 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与分布

从赤道向两级的地域分异:

定义: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 。
别称:纬度地带性。
主导因素:热量(太阳辐射);
重要因素:水分;
成因总结:手地球形状影响,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分布规律:延伸方向:纬线方向(东西方向);更替方向:纬度变化方向(南北方向)。
主要分布地区:低纬度地区和北半球的高纬度地区。



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由沿海向内陆的分异规律:

定义:自然带沿着经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 。
别称:经度度地带性、干湿度地带性。
主导因素:水分(海陆位置);
重要因素:热量;
成因总结:水分条件沿经度变化的方向变化。
分布规律:延伸方向:经线方向(南北方向);更替方向:经度变化方向(东西方向)。



 


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

(1)种类多:我国的自然灾害中,最主要的是气象、气候灾害,其次是地质地貌灾害。其中以洪涝、干旱和地震的危害最大。
(2)频率高:高于世界各国平均的频率
(3)分布范围广:
①西北、黄土高原和华北——春秋季的干旱;
②东部季风区,集中在七大江河流域——夏季的暴雨、洪涝;
③东北和西南林区——冬春季的森林火灾;
④西南、西北和华北的活动构造带——地震;
⑤青藏高寒地区——低温冻害和冰雪灾害;
⑥东南沿海地区——台风、风暴潮。
(4)地区差异大:
①东部自然灾害区——华北地区 沿海地区、江淮地区(华中区)、东北地区
②中部自然灾害区——北方农牧交错带 西南地区、贵州高原地区(湘黔桂川接壤地区)
③西部自然灾害区——西北河谷及山前绿洲地区 藏南谷地 内蒙古高原 藏北高原

我国自然灾害的分布:

(1)沿海灾害带:
多台风、风暴潮、暴雨、洪涝、干旱、海水入侵、地震等自然灾害
(2)沿江灾害带:多暴雨、干旱、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①旱灾和涝灾:下游最频繁,中游次之,上游最少。
②滑坡、泥石流灾害:上游地区是沿江滑坡、泥石流灾害分布最集中、危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③沿江地带多自然灾害的原因: 一是森林面积的急剧减少;二是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
(3)山前灾害带:
多地震、泥石流、滑坡以及冰雹等自然灾害。
两对关系:

1、自然灾害的成灾程度与人口数量的关系:


自然灾害的成灾程度与人口数量有着直接的关系;我国人口集中分布在东部,使得成灾人口主要集中在东部。

2、农作物成灾面积与播种面积的关系:

农作物成灾面积与播种面积有着直接的关系。我国耕地集中分布在东部,影响农业的灾种也集中在东部,使得农业灾情特别严重。

3、中国灾情区域分异特点:

东部地区

西部地区

气候、地形 湿润、半湿润;平原、丘陵 干旱、半干旱;高原、山地
土地类型 耕地面积大 草原广阔
农业部门 种植业为主 畜牧业为主
畜牧业经营方式 舍饲、半舍饲,高密度养畜 靠天养畜
主要受灾灾种 洪涝、干旱、冷冻、风雹 雪灾、旱灾、虫灾
风险 农业灾害风险大 牧业灾害风险大
灾情表现 农作物受灾面积等 牲畜掉膘、死亡

中国自然灾害的形成、特点和分布:
 

发现相似题
与“下图为“甲、乙、丙、丁四地气温与降水量示意图”。读图回答1~2...”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