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高中三年级地理

首页
  • 综合读图题
    甲图是“世界主要农业生产地域类型(部分)”示意图,乙图是“地球上的行星风带(部分)”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1)气压带、风带②的名称是_______带,A地区所属农业生产地域类型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
    (2)B地区受气压带、风带影响,气候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地区种植业除麦类外,______________等种植非常广泛。
    (3)气压带③的名称是___________,C地区在其控制下盛行________气流,农业的主体是________业,气候类型属_______________。
    (4)D地区受气压带______、风带______(写出图上的数字代号)控制,其自然植被是_____________。
    本题信息:2001年上海高考真题地理综合读图题难度较难 来源:杨文静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甲图是“世界主要农业生产地域类型(部分)”示意图,乙图是“地球上的行星风带(部分)”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1)气压带、风带②的名称是_______带,A地区所...” 主要考查您对

全球的气压带风带及其季节性位移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分布地区、主要特点、形成原因

大牧场放牧业和乳蓄业

其他常见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全球的气压带风带及其季节性位移
  •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分布地区、主要特点、形成原因
  • 大牧场放牧业和乳蓄业
  • 其他常见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

全球的气压带风带及其季节性位移:

1、定义: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
2、作用:调整全球的水热分布,是各地天气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3、影响因素:高低纬受热不均、地转偏向力。
4、在地球球面均一,地球自转的条件下,大气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下形成,共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具体图示如下:(春、秋分日时)  

5、气压带、风带位置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发生季节变化。就北半球而言,各气压带、风带位置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如下图所示:



气压带的形成:

气压带

纬度位置

形成过程

成因类型
赤道低气压带 赤道附近,南北纬5°之间 接受太阳辐射最多,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空气减少,气压降低 热力原因
副热带高气压带 副热带地区,南北纬30°附近 赤道上空气流流向高纬,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偏转成西风,在副热带上空集聚下沉,近地面气压升高 动力原因
副极地低气压带 副极地地区,南北纬60°附近 极地东风与盛行西风在副极地地区相遇,盛行西风主动爬升,近地面气压降低 动力原因
极地高气压带 南北纬90°附近 接受太阳辐射最少,终年寒冷,空气下沉,气压升高 热力原因

风带的形成:

风带

形成

极地东风带 由极地高气压带向南(北)流出的寒冷气流,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逐渐右(左)偏成东北(南)风
中纬西风带 近地面由副热带高气压带向北(南)流出的一支,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逐渐向右(左)偏转成西南(北)风,称为盛行西风带
低纬信风带 由于气压差的存在,近地面气流由副热带高气压带向南(北)流动,向南(北)的一支流向赤道低气压带,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北(南)风逐渐向右(左)偏转成东北(南)风

特别提示:

(1)从气压带来看,全球七个气压带是高低相间分布的,且以赤道为轴南北对称分布。
(2)风带的分布是以赤道为轴南北对称分布的,即南北半球的信风带、西风带和极地东风带。
(3)各气压带的高低性质主要取决于各气压带气流在垂直方向上的运动方式,即上升和下沉,凡盛行下沉气流的区域,必定为高气压带,而盛行上升气流的地区,则为低气压带。
(4)低纬环流和高纬环流是热力环流,中纬环流是动力环流。
(5)风带中风向的确定:根据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对风向的影响,风总是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在北半球向右偏,在南半球向左偏。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

类型

分布规律

基本特征

主要成因

热带雨林气候

赤道两侧低气压控制地区

终年高温多雨,没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太阳高度角大,地面接受太阳辐射强烈,多对流雨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南北两侧的信风带内

终年高温,有明显的干、温两季

信风带和赤道低气压带交替控制

热带季风气候

东北信风带内大陆的南部和东南部

终年高温,有明显的旱、雨两季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热带沙漠气候

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及大陆内部

终年炎热干燥

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信风带控制

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

南北纬30°—40°的大陆东岸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地中海气候

南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

温带海洋性气候

南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

冬季温和,夏季凉爽,全年降水均匀

终年受西风带控制

温带大陆性气候

温带大陆内部

冬冷夏热,年较差大,降水稀少且集中于夏季

远离海洋,湿润气流难以达到

温带季风气候

亚洲东部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极地气候

南北两极地区

终年严寒,降水稀少

纬度高,接受太阳光热少

 

 

 

 

 

 

 

 

 

 


几个重要地区气候成因的分析:

1、亚马逊平原热带雨林面积最大的原因:
a、赤道低气压控制;
b、北、西、南三面地势高,东面地势低;
c、东北信风吹向大陆,带来丰富水汽;
d、南赤道暖流的加入使北赤道暖流更强劲;
2、东非高原的赤道附近地区没有成为热带雨林的原因:海拔较高,气温比刚果盆地低些。
3、马达加斯加东部为热带雨林、西侧为热带草原的原因:
a、大部分在热带,气温高;
b、东侧暖流通过;
c、岛屿中部为南北走向山脉;
d、东南信风吹向岛屿,形成地形雨。
类似地区:巴西东南部、澳大利亚东南部、中美地峡的热带雨林。
4、热带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的高温期出现时间:干季快要结束、雨季快要来临时。降水量热带季风气候超过热带草原气候。
5、南亚地区5月气温比同纬度地区高的原因:热带过来的西南季风,喜马拉雅山脉的阻挡。
6、日本、朝鲜半岛的季风气候分布:日本的季风气候具有海洋性,因为日本是岛国。朝鲜北部是温带季风气候,南部是亚热带季风气候;主要是由其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决定。


几种易混淆的气候类型比较:

1、热带草原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
相似点:气温:全年各月均高温;降水:有明显的干季和湿季。
不同点:降水量多少不同: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量较多,年降水量介于1500-2000mm之间,热带草原气候降水量相对较少,年降水量介于750-1000mm之间。雨季集中程度不同:热带季风气候降水有突变现象,热带草原气候降水有渐变现象。

2、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
相似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
不同点:最冷月均温:亚热带季风气候在0℃以上,温带季风气候在0℃以下。雨季长短不同:亚热带季风气候雨季长,温带季风气候雨季短。

3、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
相似点:四季分明,夏凉冬暖。
不同点:最冷月均温不同:温带海洋性气候在0℃以上,温带大陆性气候在0℃以下;降水季节分配不同:温带海洋性气候各月降水分配较均匀,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集中在夏季。


气候类型的判读:

第一步:
根据7月温度判断南北半球
7月温度高则为北半球
7月温度低则为南半球

第二步:
根据最冷月气温判断气候带
以“温”定“带”——根据提供的气温资料,确定气候带。

 

热带

亚热带

温带

寒带

最冷月气温 >15℃ 0℃~15℃ <0℃ 最热月<5℃
季节变化 终年高温 冬暖夏热 冬寒夏热 终年严寒
气候类型 热带雨林
热带草原
热带沙漠
热带季风
亚热带季风
地中海气候
温带海洋性
温带季风
温带大陆性
极地气候

 
第三步:
根据降水量判断气候类型
以“水”定“型”——再根据降水资料,确定具体气候类型,主要从季节变化和年降水量两个方面讨论。

热带气候 最冷月>15℃
全年多雨,>2000mm 热带雨林
干湿季明显,700-1000mm 热带草原
雨旱两季,>1500mm 热带季风
全年很少,<250mm 热带沙漠
亚热带 最冷月>0℃
冬雨型,300-1000mm 地中海
雨热同期,800-1500mm 亚热带季风
全年湿润,700-1000mm 温带海洋性
温带 最冷月<0℃
雨热同期,500-1000mm 温带季风
全年降水少,250mm左右 温带大陆性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

 

导致全球气温波动上升的原因:

全球气温波动上升主要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就自然因素而言,包括太阳活动、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等,这是地质时期、历史时期气温变化的主要因素。人为因素是近几十年来全球气温变化的主导因素,主要是人类向大气中排放了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结果,包括两方面:一是燃烧大量矿物燃料向大气中排放大量二氧化碳;二是森林的破坏,减弱了绿色植物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


大牧场放牧业:

1、形成、特点和分布:


2、阿根廷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
①区位特征:
区位因素 区位优势
气候 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气候温和
草原 草类茂盛,是世界上优良的天然草场之一
土地 地广人稀,土地租金很低,为牧场的大规模经营提供了可能
交通 距海港近,促进了牧场的商品性经营
②发展特点:
时期 欧洲人到来之前 欧洲人到来之后
牧场景观 开阔的大草原 铁丝网分割的大牧场
牧场经营 印第安人自由放牧 农场主雇用印第安人牧牛
生产特点 粗放的自给自足的放牧业 密集的商品牧牛业
地域类型 游牧业 大牧场放牧业
③发展措施:


乳畜业

1、概念:随着城市发展而形成的面向城市市场的商品化、集约化的畜牧业地域类型,其生产对象主要是奶牛,产品是牛奶及其制成品。
2、分布地区:北美洲五大湖周围地区、西欧、中欧,以及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我国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周围也发展了乳畜业,产品主要是新鲜牛奶。
3、区位因素:由于牛奶及大部分乳制品不耐贮藏且运输不便,故乳畜业的分布地区多紧邻消费市场。
4、区位特点:多分布于大城市的郊区。

5、西欧乳畜业形成的区位优势:


6、西欧乳畜业特点:


其他常见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

1、热带种植园农业:
热带种植园农业广泛分布于拉丁美洲、东南亚、南亚,以及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其发展与自然条件如气候、地形等密切相关,同时需要大黄的劳动力,其内部设施配套完整,自成系统。除私营农场外,还有相当数量的外国垄断公司经营的农场。从发展历史看,非洲的许多种植园经历了从殖民者控制到国有化的过程,并成为本国商品性农业基地,在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2、地中海式农业:
地中海沿岸各国因长期受地中海气候和地形的影响,种植业除麦类、玉米等粮食作物外,园艺业发达,主要有葡萄、柑橘、无花果、橄榄、椰枣、蔬菜、花卉等,世界驰名。乳肉畜软业发达,林、渔业占一定地位。

3、游牧业:
游牧业是指靠放牧牲畜为主的一种自给农业。这种生产方式适于难以进行定居农业的干早气候区,主要分布在北非、东非、西亚、中亚等地。游牧业虽然驱赶牲畜,逐水草而牧,但是绝不是随机的漫游。一般是软民根据当地的气候、地形以及牧草生长情况,随季节变化而有规律地迁移。软民必须定期与农耕民族进行物物交换,用畜牧业产品换取粮食、衣物等生活必需品。

4)绿洲农业:
绿洲农业主要分布于中国西北部、中亚、西亚等荒漠地区。农业生产靠季节性河水、高山冰雪融水、地下水灌溉,农业生产基本稳定。种植业以发展粮食作物为主,如麦类、玉米、谷类等;经济作物主要有棉花、甜莱、啤酒花;园艺作物以葡萄、瓜类较为突出;畜牧业比较发达。

5、谷物家畜农业:
谷物家畜农业是一种种植早作谷类与饲养家畜相结合的农业类型。这类农业主要集中在亚洲,包括中国东部的华北与东北,中南半岛的高原地区,印度的南部高原和西部地区,巴基斯坦,阿富汗以及西亚的两河流域附近地区。农作物中小麦占绝对优势,其次是大麦、燕麦、谷子、高粱、玉米、土豆等粮食作物;豆类作物以大豆为主;经济作物有棉花、烟草、亚麻、甜莱。畜养的牲畜除供役力外,也是肉食和皮、毛的主要来源。该类型农业分布区中的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黄河中游地区是人类丈明的发源地,农业生产历史悠久。一些地方人口密度大,加上耕作强度高,丘陵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平原特别是低洼地区如果灌溉不当,易引起土壤次生盐渍化。

6、市场园艺农业:
市场园艺农业是为城市提供蔬莱、水果、花卉等的商品性农业。这种农业的兴起和发展与现代世界城市化的速度加快有关。从事园艺业的农民实行的是专业化、密集型的生产。这种农业一开始主要分布在一些大城市的周围,后来随着冷藏、保鲜等技术的发展,在远离城市但气候条件优越的地区,也发展起了市场园艺农业。


发现相似题
与“甲图是“世界主要农业生产地域类型(部分)”示意图,乙图是“地...”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