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高中三年级地理

首页
  • 单选题
    据美国趣味科学网站6月12日报道,远古时期,两块大陆之间的强烈碰撞让喜马拉雅山从地球表面高高耸起。这一点已经众所周知,不过新的研究显示了看不见的撞击残余在地下的深度。发表在今年5月的美国《地质学》月刊上的一项新研究结果说,印度洋板块下沉到了至少距地表250千米的地下,比此前预计的深度要多出一倍。根据材料和图示,回答1~4题。

    1、下列关于喜马拉雅山的类型和成因,叙述正确的是
    [     ]

    A、断块山断裂上升
    B、火山板块张裂处岩浆活动
    C、褶皱山板块挤压
    D、褶皱山板块张裂
    2、受地形影响,从尼泊尔到喜马拉雅山的旅游线路
    [     ]

    A、道路平直,适合乘车游览
    B、道路平直,坡度较大
    C、坡度较大,道路曲折前行,有些路段呈"之"字形
    D、所有路段均不能通车,因此只有"徒步旅行"
    3、2005年我国地理工作组重新测算出了喜马拉雅山的海拔,修改了原来的海拔数据,这次美国对印度洋板块深度的数据也进行了修改,说明
    [     ]

    A、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类对地球环境的认识不断深化和精确
    B、喜马拉雅山在不断地向上和向下生长
    C、由于喜马拉雅山产生的巨大压力,印度洋板块正在不断下沉
    D、岩浆活动使喜马拉雅山地区的岩石更加破碎
    4、在喜马拉雅山的南坡和北坡可欣赏到不同的景观,其中,从南坡山麓向上所看到的自然带数量较多,这样的陆地自然带分异规律,与下面哪个较相似
    [     ]

    A、我国从沿海到内陆依次出现森林带、草原带和荒漠带
    B、从地中海沿岸向南穿越非洲大陆
    C、澳大利亚西海岸的热带沙漠带
    D、亚欧大陆东部的亚寒带针叶林带分布纬度比西部高
    本题信息:2011年模拟题地理单选题难度较难 来源:王勐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据美国趣味科学网站6月12日报道,远古时期,两块大陆之间的强烈碰撞让喜马拉雅山从地球表面高高耸起。这一点已经众所周知,不过新的研究显示了看不见的撞击残...” 主要考查您对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循环

板块构造学说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交通运输网中的线及其布局的区位因素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循环
  • 板块构造学说
  •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 交通运输网中的线及其布局的区位因素
地壳的物质组成:

地壳物质循环及图形变式


三大类岩石比较:


岩层形成顺序的判断方法:

按岩石形成年龄判断---越古老的岩石形成的年代越早。在具层理构造、呈水平状态分布的沉积岩中,往往老岩在下,新岩在上。
按岩浆活动状况判断---如果岩浆侵入某一岩层,则被侵入的岩层形成早于该岩浆岩。

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论点:

全球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可划分为六大基本板块(名称与分布)。
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
板块张裂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
板块碰撞挤压,常形成海沟和造山带,当大洋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海沟-岛弧或海沟-海岸山脉,当大陆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


板块边界类型:

边界类型

地区

交界处板块

生长边界
(板块张裂)

东非大裂谷

非洲板块内部

红海

印度洋-非洲

大西洋

亚欧、非洲-美洲

冰岛(属大西洋海岭)

亚欧-美洲

消亡边界
(板块碰撞)

喜马拉雅山脉

印度-亚欧

阿尔卑斯山脉、地中海

非洲-亚欧

西太平洋海沟-岛弧链

太平洋-亚欧

落基山脉

太平洋-美洲

安第斯山脉

南极洲-美洲


板块边界与地形:

边界类型

地形

生长边界 裂谷、海洋、海岭
消亡边界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 高大山脉、高原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碰撞 大洋板块边缘:海沟
大陆板块边缘:海岸山脉、岛弧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

别称:地带性
定义:自然带大体沿等高线方向延伸,从山麓向山顶更替。
影响因素:水热条件随海拔的差异而变化,水热条件的垂直变化导致气候、自然带的垂直变化。
分布特征:大致沿等高线方向,从山麓到山顶。
主要分布地区:海拔较高的山地。 


山地垂直地带分布与向阳坡的关系,雪线高度与迎风坡降水的关系:

垂直自然带(高山植物区)的一般规律:
①相对高度愈大,纬度位置愈低的山地,自然带数量愈多。
②山麓的自然带与山地所在地的水平自然带(基带)一致,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更替与纬度地带性相似。
③同一自然带阳坡的分布高度一般比阴坡高。
④积雪冰川带下限(即雪线)高度副热带地区最高,纬度高则雪线低;迎风坡低于背风坡;阴坡低于阳坡。
重点解析:雪线

1、含义:
永久积雪区的最低界限,即常年积雪的下界。在高寒地区,由于气温低,降水多,每年降水量大于融雪量,因而形成终年积雪区。雪线即为终年积雪区的下界线,也是固体降水量和消融量(包括蒸气消耗和融化量)相等的界线,故又把雪线称为固体降水的零平衡线。雪线实为一个地带,雪线是控制冰川发育和分布的重要界线,只有在雪线以上的地区,才会有多年积雪和冰川的形成。常年积雪的下界,即年降雪量与年消融量相等的平衡线。雪线以上年降雪量大于年消融量,降雪逐年加积,形成常年积雪(或称万年积雪),进而变成粒雪和冰川冰,发育冰川。

2、影响雪线分布高度的因素:

气温:与气温成正相关,温度高雪线高;
降水:降水量大→雪线低;降水量小→雪线高。
山势:雪线及以下:陡→雪线高;缓→雪线低。雪线及以上:平坦的缓坡,积雪易遭风吹蚀,而使雪线抬高;陡峻的山坡,往往发生雪崩,而使雪线下降。
坡向:阳坡,T高→雪线高;阴坡,T低→雪线低
雪线是一种气候标志线。其分布高度主要决定于气温、降水量和地形条件。高度从低纬向高纬地区降低,反映了气温的影响。 
在中国西部,从青藏高原、昆仑山往北到天山、阿尔泰山,雪线高度由6000米依次下降到5500米、3900~4100米和2600~2900米。再往北到北极地区,雪线降至海平面。在气温相同的条件下,雪线高度取决于年降雪量的多寡。在青藏高原,雪线附近的年降水量为500~800毫米,雪线高5500~6000米;阿尔卑斯山脉雪线附近的年降水量达2000毫米,雪线高度仅2700米左右。祁连山东段的年降水量大于西段,雪线由东(4600~4700米)向西(5000米)升高。地形通过影响气温和降水而间接影响雪线高度。在同一山地,南坡的雪线通常比北坡高。但在喜马拉雅山,南、北坡的气温和年降水量相差极大,致使南坡雪线(4500米)比北坡雪线(5900~6000米)低1400~1500米。
雪线高度不仅有空间差异,在时间上也有一定变化。空气变冷、变湿,导致雪线降低;反之,引起雪线上升。这种变化有季节性的,也有多年性的。第四纪时期几次大的气候波动,出现冰期和间冰期,都引起雪线的大幅度升降。故古雪线升降是古气候变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在高纬度和高山地区永久积雪区的下部界线,称为雪线。在雪线以上,气温较低,全年冰雪的补给量大于消融量,形成了常年积雪区;在雪线以下,气温较高,全年冰雪的补给量小于消融量,不能积累多年冰雪,只能是季节性积雪区;在雪线附近,年降雪量等于年消融量,达到动态平衡。因此,雪线亦称为固态降水的零平衡线。

3、雪线影响因素变化规律:

一个地方的雪线位置不是固定不变的。季节变化就能引起雪线的升降:夏季气温较高,雪线上升;冬季气温降低,雪线下降。这种临时界限叫做季节雪线。只有夏季雪线位置比较稳定,每年都回复到比较固定的高度,由于这个缘故,雪线高度都是在夏季最热月进行测定的。
雪线高度受气温、降水、地形和气候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因地而异。
(1)气温
雪线高度与气温成正比,由赤道向两极逐渐降低。如赤道附近的安第斯山为4800~5200米,天山为3500~4200米,北新地岛为600米。
(2)降水
雪线高度与降水量成反比,降水量小,则雪线高度高,否则,反之。副热带高压区降水量少,雪线最高。为5000~6400米;赤道地区降水量多,雪线高度一般为4400~4900米。迎风坡降水量多,雪线低;背风坡降水量少,雪线高。如喜马拉雅山南坡雪线为4600米,北坡雪线高达5800米。
(3)地形
地形对雪线高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坡向、坡度等的影响。如阳坡气温高,冰雪消融量大,雪线高,阴坡则相反;地形陡峭的地方不易积雪,雪线较高,坡缓的地方则相反。
(4)气候
气候变化直接影响雪线高度,气候变暖则雪线上升;气候变冷则雪线下降。根据材料可知,昆仑山冰川融化速度加剧,雪线每年最快上升可达百米。

4、雪线纬度分布规律:

由副热带地区向两侧高低纬度递减。
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


交通运输网:

1、构成要素:
①交通运治线,如铁路、公路、航道。
②交通运输点,如港口、车站、航空港。
2、类型:
①按形式:单一运轴网和综合运输网。
②按层次:即不同层次的运输网,包括省级综合运输网、大区级综合运输网、国家级综合运输网。
3、影响因素:
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因家包括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和自然环境等因素。
交通运箱是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种需要,杜会经济因家决定交通运愉点、线和网的布局。
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使交通运艳网伸展到了更广阔的范围。在科学技术水平比较低的时代,自然因素的作用往往是最主要的;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自然环境影响的程度逐渐下降.而社会经济因素成为最主要的国家。
交通运输是凭借天然和人工线路在运动中进行的,它涉及的空间范围很大,因此自然环境对交通运输线的影响是深刻而复杂的。


影响铁路、公路建设的区位因素:

1、影响铁路的建设的区位因素: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社会因素的影响已经超出自然因素成为决定性因素。以京九铁路为例(合理布局交通网,促进沿线经济的发展,维持香港的长期稳定和繁荣,先进的科学技术是保证)
2、影响公路的建设的区位因素:修筑公路,要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避开那些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复杂的地段。尽量少占农田耕地,处理好与农田水利设施的关系和与城镇发展的关系。  


发现相似题
与“据美国趣味科学网站6月12日报道,远古时期,两块大陆之间的强...”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