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初中生物

首页
  • 填空题
    白血病是由于骨髓的造血功能异常引起的.1999年夏天,我国大陆地区的一名女学生身患白血病,生命垂危,在及时接收了台湾一位志愿者捐献的1000毫升骨髓后,经过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逐渐恢复了健康.患病女生的血型是O型,而台湾骨髓捐献者的血型是A型.试运用已学的知识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正常成年人体内,在______内可以找到有造血功能的骨髓细胞.捐献者在捐献骨髓一段时间后,身体可以完全恢复正常,这是因为骨髓具有______能力.
    (2)这位骨髓捐献者是台湾的一家医疗机构从当地骨髓库的近20万志愿者中筛选出来的,因为他的骨髓与患病女生的骨髓能“相配对”.他们的骨髓能相配对的根本原因是两人的某些______的相似程序非常高,对于病人而言,移植的骨髓相当于______,不相配对的骨髓容易遭受排斥而使移植失败.
    (3)医生将患病女生的骨髓细胞杀死,再把捐献者的骨髓输入到她的体内,一段时间后检查发现患病女生的血液由O型血逐渐被A型血取代,这一结果表明______.
    (4)如果该女生完全恢复了健康,若干年后与一名B型血(基因组成为IBi)的男子结婚,他们生育的孩子为A型血的几率有多大?为什么?______.
    (注:基因组成IAIA或IAi者为A型血,基因组成IBIBIBi者为B型血,基因组成为IAIB者为AB型血,基因组成为ii者为O型血.
    本题信息:生物填空题难度一般 来源:未知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白血病是由于骨髓的造血功能异常引起的.1999年夏天,我国大陆地区的一名女学生身患白血病,生命垂危,在及时接收了台湾一位志愿者捐献的1000毫升骨髓后,经...” 主要考查您对

输血与血型

人体的运动系统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

免疫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输血与血型
  • 人体的运动系统
  •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
  • 免疫
ABO血型:
    ABO血型系统是人类发现最早的而且与临床医学有重要关系的一种血型系统。它是在1900年由奥地利科学家兰德斯坦纳发现的。目前在医学上运用最为广泛。
   
    ABO血型系统是根据红细胞上A、B凝集原的不同,将血型分为O、A、B及AB血型。A型血红细胞上含A凝集原,血清中含抗B凝集素;B型血红细胞上含B凝集原,血清中含抗A凝集素,O型血红细胞上则没有A、B凝集原,血清中含抗A及抗B凝集素;AB型血红细胞上含A、B两种凝集原。血清中则不含抗A及抗B凝集素。A凝集原和抗A凝集素、B凝集原和抗B凝集素互相反应,能使红细胞发生凝集,利用标准的抗A、抗B凝集素或标准的A、B凝集原可进行血型鉴定。
ABO血型的对比:
血型 红细胞凝集原 血清凝集素
A型 A 抗B
B型 B 抗A
AB型 A、B
O型 抗A、抗B

同型输血:
输血时,主要是考虑献血者的红细胞与受血者的血清之间是否发生凝集反应。按照这个道理就可以推断出ABO血型之间在输血时的相互关系,如下表所示。
献血者红细胞(含凝集原) 受血者血清(含凝集素)
O型(抗A,抗B) A型(抗B) B型(抗A) AB型(无)
O型(无) - - - -
A型(A) + - + -
B型(B) + + - -
AB型(A、B) + + + -

注:“+”表示有凝集反应:“-”表示无凝集反应。从上表看来,除了同血型者之间可以相互输血外,血液为AB型的人还可以接受其他各血型的血液,而O型血则可以输绐其他各血型的受血者。
     如果异血型者之间输血输得太多,输进来的凝集素来不及稀释,也可能引起凝集反应。因此,输血时应该以输入同型血为原则。异血型者之间的输血,只有在紧急情况下,不得已时才采用。
易错点:
误认为O型血的人在什么情况下都可以为他人献血

大量输血时,原则上应以输同型血为主,且献血者身体必须健康。在没有同型血而又情况紧急时,任何血型的人都可以输入少量的O型血。
血量:
    正常人的血量占体重的7%~8%,如果体重为60千克,则血量为4.2~4.8千克,平均为4.5千克。如果折算为容积,4.5千克血量约为4.5升。
    血量保持相对恒定的意义在于,它能使血液在循环系统中保持一定的充盈度,从而使人体的血压维持在正常水乎。也就是说,血量的恒定是保持正常的动脉血压所必需的。

输血和无偿献血:
    一个健康的成年人,一次失血超过体内血量的30%(]200~l500毫升),就会发生生命危险。一次失血超过体内血量的20%(800~1000毫升),就会出现头晕、眼前发黑和出冷汗等症状。但是一次失血不超过体内血量的10%(约400毫升),所丧失的血浆成分和血细胞可以在短期内得到补充而恢复正常。可见,健康成年人每次献血200~300毫升是不会影响健康的。所以我们每位同学将来都应做义务献血的宣传者和参加者。
    从1998年起,我国实行无偿献血制度,提倡18~55周岁的健康公民自愿献血。作为一个健康公民,应当积极参加无偿献血,为挽救他人的生命献一份爱心。

关注心血管健康
1. 影响心血管健康的因素

影响因素 具体影响
酗酒 过量的酒精能使脂肪物质沉积到血管壁上,加速动脉硬化的过程,使冠心病发病率升高
吸烟 尼古丁使红细胞数量增加、血液变稠,加重心脏负担,易引发心脏病
油脂类食物 食用过多的油脂类食物易引发动脉硬化、高血压等
精神紧张和缺乏体育锻炼 长期精神紧张和缺乏体育锻炼也是诱发心血管疾病的因素
2. 心血管疾病预防的主要措施
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青少年时期就要注意保护心脏和血管。预防心血管疾病发生的主要措施有以下几方面。
(1)不偏食、厌食:偏食、厌食会造成营养不足,体质虚弱,抵抗疾病的能力下降,容易患心肌炎、瓣膜炎等疾病;营养过剩,过于肥胖,会增加心脏负担;食用过多的油脂类食物,容易造成心脏和血管壁脂肪堆积,影响正常功能,甚至引发动脉硬化、高血压等疾病。所以,应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注意平衡膳食
(2)保持豁达开朗的性格和积极乐观的精神状态:豁达开朗的性格和积极乐观的精神状态,也会大大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
(3)做到不吸烟、不酗酒:烟草中的尼古丁和酒中的酒精,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心脏和血管受损,影响血液循环,从而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因此一定要做到不吸烟、不酗酒。
(4)坚持体育锻炼:青少年要经常参加适宜的体育运动,增强体质、促进心脏强健,以增加心脏的工作潜力。

运动系统的组成:
哺乳动物的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三部分组成。骨连结有不活动的、半活动的和活动的三种形式,其中活动的骨连结叫关节。
(1)骨:骨是一种器官。骨质中有水分、有机物和无机盐。无机盐的主要成分是钙盐,因此骨质坚硬;有机物主要是骨胶蛋白,使骨具有韧性。人体内有206块骨,骨与骨连结构成骨骼。

 (2)关节:关节是骨连结的主要形式,一般由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三个部分组成。


①关节面:相邻两块骨的接触面,凸起的一面叫关节头;凹进的一面叫关节窝。关节面上覆盖着关节软骨,可减少运动时两关节面之间的摩擦和缓冲运动时的震动。
②关节囊:由坚韧的结缔组织构成,它包绕着整个关节,使相邻两块骨牢固地联系在。一起,关节囊内还有坚韧的韧带,对关节起加固作用。
③关节腔:是由关节囊和关节面共同围成的密闭腔隙,内有关节囊内壁分泌的滑液,可减少骨与骨之间的摩擦,使关节活动灵活。
(3)骨骼肌:骨骼肌包括肌腱和肌腹两部分。肌腱呈白色,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很坚韧。一般位于骨骼肌的两端,分别附着在邻近的两块骨上,没有收缩能力;肌腹呈红色,位于骨骼肌的中间,外面包裹着结缔组织膜,里面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柔软而富有弹性,在受到刺激时能够收缩。
    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在人体内骨骼肌接受的刺激来自于神经。当骨骼肌接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骨绕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会产生运动。


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
在遗传学上,把具有一对相同性状的纯种杂交一代所显现出来的亲本性状,称为显性性状,把未显现出来的那个亲本性状,称为隐性性状。

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
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称显性基因,通常用大写英文字母表示(如A)。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称隐性基因,通常用小写英文字母表示(如a)。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孟德尔选用具有明显相对性状的纯种豌豆,如植株是高的和矮的(图1—24—5)、种子是黄的和绿的、种皮是光滑的和皱缩的等,进行人工控制的传粉杂交,研究相对性状的遗传。孟德尔将纯种的高茎豌豆和矮茎豌豆分别种植下去,得到了高茎豌豆和矮茎豌豆。然后孟德尔把矮茎豌豆的花粉授给高茎豌豆(或相反),获得了杂交后的种子。将杂交后的种子种下去,长成的植株都是高茎的。孟德尔又把杂种高茎豌豆的种子种下去,结果发现长成的植株有高有矮,不过矮的要少得多。他还做了黄皮豌豆和绿皮豌豆、光滑种子和皱缩种子等的杂交实验,都取得了类似的结果。

孟德尔杂交实验的解释:
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总结出了基因的显性和隐性以及它们与性状表现之间的关系。
①相对性状有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之分。例如,豌豆的高和矮,高是显性性状,矮是隐性性状,杂交的后代只表现高,不表现矮。
②在相对性状的遗传中,表现为隐性性状的,其基因组成只有dd(用同一英文字母的大、小写分别表示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一种;表现为显性性状的,其基因组成有 DD、Dd两种。
③基因组成是Dd的,虽然d(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不表现,但d并没有受D(显性基因)的影响,还会遗传下去(F2就可出现纯隐性个体)(如图)。

特别提醒:纯种即纯合体,是由两个相同的显性基因或隐性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而成的个体,如基因型为AA、aa的个体。杂种即杂合体,是由两个不同的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而成的个体。如基因型为Aa的个体。


 


判断相对性状:
不同个体在同一性状上常有着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相对性状必须是同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强调同种生物的同一性状。

易错点:
误认为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不会表现出来

通过科学研究确定,由于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所以位于染色体上的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基因有显性和隐性之分。当一个显性基因和一个隐性基因同时存在时,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表现出来,而隐性基因所控制的性状被掩盖,并不表现,但是这个隐性基因并没有受到影响,仍然能够遗传下去。当两个隐性基因在一起的时候,它所控制的性状就表现出来。因此,不能说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一定不能表达。


抗原和抗体
(1)抗原能引起人体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产生抗体的物质。抗原是外来的,而不是自身的,如病菌、病毒和其他的病原微生物、异体血液和某些药物都是抗原。
(2)抗体
①概念:指受到抗原刺激后产生的能与抗原特异性结合且具有特殊抗病能力的蛋白质(免疫球蛋白)。这种具有免疫功能的蛋白质存在于血液、淋巴和组织液中。
②特点:抗体是人体自身产生的,保护人体自身的蛋白质。抗体产生后在体内存留的时间不同,如天花病毒抗体会永久地存留,但感冒病毒抗体只能存留短暂的时间。

免疫:
(1)免疫的概念:
免疫是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从而破坏和排斥进入人体内的抗原物质,或人体所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胞等,以维持人体的健康。


 抗原与抗体的关系
①抗体和相应的抗原结合后,可以促进白细胞的吞噬作用而将抗原消除,使抗原失去致病作用。
②一种抗体只能抵抗一种抗原,而且一种抗体只能受相应的抗原刺激后才能形成。

免疫的功能:
免疫具有三方面的功能:
①防御功能:抵抗抗原的侵入、防止疾病的产生。
②自我稳定:清除体内衰老、死亡和损伤的细胞。
③免疫监视:监视、识别和清除体内产生的异常细胞。
特别提醒:过敏反应:当人体抵抗抗原侵入的功能过强时,在过敏原(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如某些食物、药物)的刺激下,人体就会发生过敏反应。


免疫功能的双重性:
人体通过免疫可以减少疾病的产生,维持人体的健康,这是对人体有利的,但是免疫的有些功能有时对人体是不利的。如对人体移植器官的排异反应,使移植的器官难以存活;抵抗抗原的功能过强,可使人体产生过敏反应等。


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比较如下表:
名称 形成时间 形成因素 特点 器官 包括的防线 举例
非特异性免疫 生来就有的,先天性的 由遗传因素决定 不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作用范围广,针对多种病原体都有效 皮肤、黏膜等 第一、二道防线 唾液中的溶菌酶
特异性免疫 出生以后才产生的 与遗传因素无关;和与该病原体斗争的人有关 针对某一特定病原体,具有专一性 胸腺、淋巴结、脾脏 第三道防线 天花病毒侵入人体后,人体产生抗体

控制传染源和切断传播途径的区别:
    预防传染病有三个环节,即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因此预防传染病时针对人或动物所采取的具体措施一般属于控制传染源(吸血的节肢动物是生物媒介,属于传播途径);而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如:空气传播、饮食传播、生物媒介传播等。因此预防传染病时只要不是针对人或动物采取的措施就是切断传播途径。

人体的三道防线
(1)第一道防线
皮肤和黏膜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如图所示)。它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作用。呼吸道黏膜上有纤毛,具有清扫异物(包括病菌)的作用。


(2)第二道防线(如图所示)
一旦病原体穿过第一道防线侵入人体后,分布在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就会与病原体发生“战斗”。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是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杀菌物质中的溶菌酶能够破坏许多病菌的细胞壁,使病菌溶解。分布在血液和组织器官(如淋巴结、脾脏、肝脏等)中的吞噬细胞,可以将侵入人体的病原体吞噬消化。上述两道防线是人人生来就有的,不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因此叫作非特异性免疫。


(3)第三道防线
主要由免疫细胞和免疫器官组成,人体的免疫器官主要有胸腺、淋巴结、扁桃体和脾脏等,它们能产生免疫细胞。免疫细胞主要是淋巴细胞(白细胞的一种)。病原体(抗原)侵人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抗体,一定的抗体能与一定的抗原结合,从而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将抗原消除,或使病原体失去致病性。人体的第三道防线是出生以后才建立的,它只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因而叫作特异性免疫。

易错点:
误认为免疫就是人体抵抗病原体的能力

免疫蛀初的含义就是人体抵抗病原体的能力,但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发现免疫除了能抵抗抗原的侵入,防止疾病的产生外,还能够清除体内衰老、死亡和损伤的细胞,监视、识别和清除体内产生的异常细胞(如肿瘤细胞)。



  人体的免疫系统
    人体内有一个免疫系统,它是人体抵御病原菌侵犯的最重要的保卫系统。
    1.训练场地:胸腺
    就像为赢得战争而训练海军、陆军和空军一梓,胸腺是训练各军兵种的训练厂。胸腺指派T细胞负责战斗工作。此外,胸腺还分泌具有免疫调节功能的荷尔蒙。
    胸腺是T细胞分化和成熟的场所,因而T细胞亦称胸腺依赖性T淋巴细胞。骨髓中的T淋巴系前体细胞(前体T细胞)经血液循环进入胸腺后,也称胸腺细胞。它们在胸腺激素影响下,最终分
化为成熟T细胞,随后被释放进入血液循环中。
    成熟T细胞和B细胞通过血液循环到达淋巴结、脾脏和扁桃体等组织或器官,它们分别定居在周定的部位,成为机体的常驻警卫部队。若遇到病原体等抗原物质入侵,就能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反应,产生免疫物质与之对抗。我们身体某个部位发生创伤炎症时,该部位附近的淋巴结便会肿大,这就是这些部位增加了“警卫部队”并在和病原体作战。在感染过程中,各免疫器官、组织、细胞和分子间互相协作、密切配合,共同完成复杂的免疫防御功能。
    2.战场:淋巴结
    淋巴结是一个拥有数十亿个白细胞的小型战场。当人体发生炎症时,外来的入侵者和免疫细胞都聚集在这里,淋巴结就会肿大,甚至我们都能摸到它。肿胀的淋巴结是一个很好的信号,它正告诉你身体受到感染,而你的免疫系统正在努力地工作着。作为整个军队的排水系统,淋巴结肩负着过滤淋巴液的工作,把病毒、细菌等废物运走。人体内的淋巴液大约比血液多出4倍。
    3.血液过滤器:脾脏
    脾脏是血液的仓库。它承担着过滤血液的职能,除去死亡的血细胞,并吞噬病毒和细菌。它还能激活B细胞使其产生大量的抗体。
    4.咽喉守卫者:扁桃体
    扁桃体对经由口鼻进入人体的入侵者保持着高度的警戒。那些割除扁桃体的人患上链球菌咽喉炎和霍奇金病的几率明显升高。这证明扁桃体在保护上呼吸道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5.免疫助手:盲肠
    盲肠能够帮助B细胞成熟发展以及抗体(IgA)的生产。它也扮演着交通指挥员的角色,指挥白细胞到身体的各个部位。盲肠还能“通知”白细胞在消化道内存在有入侵者。在帮助局部免疫的同时,盲肠还能帮助控制抗体的过度免疫反应。
    6.肠道守护者:集合淋巴结
    病原微生物最易入侵的部位是口,而肠道与口相通,所以肠道的免疫功能非常重要。集合淋巴结是肠道黏膜固有层中的一种无被膜淋巴组织,富含B细胞、吞噬细胞和少量T细胞等,对入侵肠道的病原微生物形成一道有力防线。


发现相似题
与“白血病是由于骨髓的造血功能异常引起的.1999年夏天,我国大...”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