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初中物理

首页
  • 单选题
    用易于观察的科学现象来显示不易观察的科学事实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方法.下列不属于这种方法的是(  )
    A.将枝条插入红墨水中来显示水在茎中的运输
    B.用轻质小球接触音叉来显示音叉的振动
    C.在经过褪色处理的叶片上滴加碘液来显示光合作用产生淀粉
    D.用磁感线箭头表示的方向来显示磁场中各点的磁场方向

    本题信息:2010年湖州物理单选题难度容易 来源:未知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用易于观察的科学现象来显示不易观察的科学事实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方法.下列不属于这种方法的是( )A.将枝条插入红墨水中来显示水在茎中的运输B.用轻...” 主要考查您对

声音的产生

磁感线及其特点

扩散现象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声音的产生
  • 磁感线及其特点
  • 扩散现象
声源:
  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发声,都可以是声源。
①钢琴是靠琴弦的振动发声的;
②笛子是靠空气柱振动发声的;
③哺乳动物是靠声带振动发声的;
④蝉靠胸部的两片鼓膜振动发声;
⑤鸟靠鸣膜振动发声;
⑥蟋蟀靠翅膀相互摩擦发声;
⑦蜜蜂、蚊子、苍蝇在飞行时才有声音,是因为它们飞行时翅膀在振动,如图所示。


声音的产生:
声音的产生 由于物体的振动
声音的停止 振动停止,发生停止
发声体 是一切正在振动的固体,液体,气体
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


概念的理解:
1. 不同发声体的发声部位一般不同。
2. “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不能叙述为“振动停止,声音消失”,因为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而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存在并继续传播。

转换放大法理解振动发生:
   将不易直接观察到的微小现象,通过某种方式把它形象、直观地呈现出来,这种方法叫转换放大法,是我们探究问题经常采用的一种可行的方法。
例如图所示,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发现小球被多次弹开。这样做是为了(   )

A.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
B.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C.把声音的振动时间延迟
D.使声波被多次反射形成回声
解析发声体都在振动。音叉的振动幅度很小不易觉察,可用丝线悬吊轻质小球靠近音叉,这样通过轻质小球的跳动,反映出音叉的振动,即把音叉微小的振动放大。
答案B

声现象:知识梳理

常见的发声体及发生原因

发声体 发生原因
腹基部鼓膜受到振动而发出声音
机械唱片 唱针振动
人说话 声带振动
打击乐器 被打击物体振动
弦乐器 弦的振动
管乐器 管内空气柱振动
蚊子,苍蝇,密封 翅膀振动
小鸟鸣叫 气管和支管交接处的鸣膜振动

定义:
在磁场中画一些曲线,用(虚线或实线表示)使曲线上任何一点的切线方向都跟这一点的磁场方向相同(且磁感线互不交叉),这些曲线叫磁感线。
特点:
1. 磁力线是人为假象的曲线
2. 磁力线有无数条
3. 磁力线是立体的
4. 所有的磁力线都不交叉
5. 磁力线的相对疏密表示磁性的相对强弱,即磁力线疏的地方磁性较弱,磁力线密的地方磁性较强
6. 磁力线总是从N极出发,进入与其最邻近的S极并形成。

常见的磁场:
1. 条形磁铁和蹄形磁铁的磁感线:

相对来讲比较简单,在磁铁外部,磁感线从N极出来,进入S极;反之,在内部由S极到N极。

2. 直线电流周围的磁感线:
是一些以导线上各点为圆心的同心圆,这些同心圆都在跟导线垂直的平面上。直线电流的方向和磁感线方向之间的关系可用安培定则(也叫右手螺旋定则)来判定:用右手握住导线,让伸直的大拇指所指的方向跟电流的方向一致,弯曲的四指所指的方向就是磁感线的环绕方向.

3. 环形电流的磁场
    环形电流磁场的磁感线:是一些围绕环形导线的闭合曲线,在环形导线的中心轴线上,磁感线和环形导线的平面垂直
    环形电流的方向跟中心轴线上的磁感线方向之间的关系也可以用安培定则来判定:让右手弯曲的四指和和环形电流的方向一致,伸直的大拇指所指的方向就是环形导线中心轴线上磁感线的方向。

4. 通电螺线管的磁场 
     通电螺线管磁场的磁感线:和条形磁铁外部的磁感线相似,一端相当于南极,一端相当于北极;内部的磁感线和螺线管的轴线平行,方向由南极指向北极,并和外部的磁感线连接,形成一些环绕电流的闭合曲线
     通电螺线管的电流方向和它的磁感线方向之间的关系,也可用安培定则来判定:用右手握住螺线管,让弯曲四指所指的方向和电流的方向一致,则大拇指所指的方向就是螺线管的北极(螺线管内部磁感线的方向).


理想模型法在描述磁感线时的运用:
   磁感线并不存在,是为了描述磁场而假想引入的。磁感线是假想的物理模型,用磁感线描述磁场的这种方法叫“理想模型法”。磁感线上某一点的切线方向代表该点的磁场方向,磁感线密的地方表示磁场强,磁感线疏的地方表示磁场弱。利用这种方法的还有光线的引入。

例人类在探索自然规律的过程中,总结出了许多科学研究方法,如:“控制变量法”、“等效替代法”、 “类比法”、“理想模型法”等。下面是初中物理中的几个研究实例: ①研究电流时,把电流比作水流; ②研究磁场时,引入“磁感线”; ③研究动能与速度的关系时,让物体的质量保持不变; ④研究光的传播时,引入“光线”。其中,采用了相同研究方法的是(     )
A.①和②
B.②和④
C.②和④
D.③和④

解析①采用了类比法,②采用了理想模型法, ③采用了控制变量法,④采用了理想模型法。冈此,采用了相同研究方法的是②和④。

答案C


1.定义:不同的物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扩散现象的实质是分子(原子)的相互渗入。
2.扩散现象表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也说明物质的分子间存在间隙。
3.影响扩散的因素:温度越高,扩散越快(即分子无规则运动跟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4.  扩散现象的认识和理解
(1)扩散现象只能发生在不同的物质之间,同种物质之间不能发生扩散现象,
(2)不同物质只有相互接触时,才能发牛扩散现象,没有相互接触的物质,是不会发生扩散现象的。
(3)扩散现象足两种物质的分于彼此进入对方,而不是单一的某种物质的分子进入另一种物质。
(4)气体、液体和同体之间都可以发生扩散现象,不同状态的物质之间也可以发生。
5.  扩散现象的物理意义
    将装有两种不同气体的两个容器连通,经过一段时间,两种气体就在这两个容器中混合均匀,这种现象叫做扩散。用密度不同的同种气体实验,扩散也会发生,其结果是整个容器中气体密度处处相同。在液体间和固体间也会发生扩散现象。例如清水中滴入几滴红墨水,过一段时间,水就都染上红色;又如把两块不同的金属紧压在一起,经过较长时间后,每块金属的接触面内部都可发现另一种金属的成份。
    在扩散过程中,气体分子从密度较大的区域移向密度较小的区域,经过一段时间的掺和,密度分布趋向均匀。在扩散过程中,迁移的分子不是单一方向的,只是密度大的区域向密度小的区城迁移的分子数,多于密度小的区域向密度大的区域迁移的分子数。
6.  扩散现象的实质
   扩散现象是气体分子的内迁移现象。从微观上分析是大量气体分子做无规则热运动时,分子之间发生相互碰撞的结果。由于不同空间区域的分子密度分布不均匀,分子发生碰撞的情况也不同。这种碰撞迫使密度大的区域的分子向密度小的区域转移,最后达到均匀的密度分布。
判断扩散现象的方法
   确认某种现象是否属于扩散现象时,关键是要看不同的物质彼此进入对方是自发形成的,还是在外力作用下形成的,是由于分子运动形成的,还是由于宏观的机械运动形成的。由于分子运动而自发形成的属于扩散现象,受外力作用下的宏观机械运动形成的现象就不属于扩散现象。例如,秋天,桂花飘香属于由于分子运动而形成的扩散现象,而冬天,雪花飘扬是由于雪花受重力和风力作用下的机械运动,它不属于扩散现象。
热和能,能源知识梳理:

发现相似题
与“用易于观察的科学现象来显示不易观察的科学事实是科学研究中...”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