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初中一年级语文

首页
  •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在院子里乘凉,老是看见邻家一个小男孩吃葡萄时把葡萄核埋在一个装满土的花盆里。起先,我并不在意,看久了,便问:“你怎么老把葡萄核埋在花盆里?”
    “我想种出葡萄来。”他头都不抬。
    “可种葡萄是用葡萄藤插栽的呀,你这样是种不出的。”
    “知道。”
    “那你干吗还这样?”我好奇了。
    “种葡萄非要用葡萄藤吗,我想创造奇迹。”孩子抬起头,眼里贮满了希望。
    过后几天,总看见男孩子精心地为他种下的葡萄浇水,然后就蹲在花盆前发呆,眼中尽是希冀,以至于院子里其他小孩子叫他去玩,他也不理。显然,他沉浸在他的希冀里。
    这天,男孩家里正好酱油用完了,他父亲叫他买酱油,连叫了几声,没有应。出去一看,发现男孩呆呆地蹲在花盆前,父亲便说:“买酱油去。”
    男孩去了很久,还没回来。孩子的父亲忙走出去,就见孩子还蹲在门口花盆前,手里捏着他给的钱。
    孩子的父亲生气了,过去一把扯着孩子的手,吼道:“你怎么搞的?叫你去买酱油,你还死在这里?”
    孩子的心思还在花盆里,他说:“我在想这葡萄怎么还不发芽?”
    孩子的父亲听了,更气了,大声说:“以前就跟你说过,你这样做没用,你真是知迷不悟。”说着打了孩子一个耳光,并举起花盆,把它摔碎了。
    孩子看着满地泥土与碎片,哭了。
    一星期后,也是在乘凉的时候,我看见院里的一个女孩吃葡萄时也把葡萄核埋在花盆里,我想过去告诉她葡萄核长不出葡萄,但还没等我过去,男孩也看见了,男孩走了过去,跟女孩说:“你怎么老把葡萄核埋在花盆里?”
    “我想种出葡萄来。”
    “种葡萄要用葡萄藤插栽,你这样是种不出的。”
    “知道。”
    “那你干吗还这样?”
    “种葡萄非要用葡萄藤吗?我想创造奇迹。”女孩抬起头,眼里贮满了希望。
    男孩说:“真的,你这样做没用,我以前也这样做过,没用的。”
    “种下去要每天浇水。你知道吗?”
    男孩点点头,张开嘴,还想说些什么,但什么也没说就跑回屋里了。
    几天后,女孩的花盆里居然长出嫩嫩的葡萄藤来,女孩开心极了,我看见她把院子里的小孩都叫去看,也叫了男孩。但男孩没去,男孩在一群孩子围着花盆看时,一个人躲在一边流泪了。
    我走过去,说:“你怎么在这里流泪?”
    男孩说:“葡萄藤是女孩的父亲插下去的,我看见了。”
    他又说:“她父亲真好。”说着,男孩呜呜地哭了。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表现了孩子们的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男孩回答“我”的问话时“头都不抬”,这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在文中找出“希望”的同义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哪个词中有别字?请改正过来。
    贮满 知迷不悟 希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小男孩的父亲摔碎的仅仅是花盆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孩子看着满地泥土与碎片,哭了。”他为什么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男孩父亲和女孩父亲的做法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教育方法,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你赞成哪一种教育方法?说说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信息:2011年期中题语文阅读理解与欣赏难度较难 来源:甄引滦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在院子里乘凉,老是看见邻家一个小男孩吃葡萄时把葡萄核埋在一个装满土的花盆里。起先,我并不在意,看久了,便问:“你怎么老把葡萄核埋...” 主要考查您对

字形

近义词,反义词

记叙文阅读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字形
  • 近义词,反义词
  • 记叙文阅读

字形:
即指字的形状。指个别字元的外形、形体、写法。字是语意的最基本单位,即语素;字形是指为了表达这个意义的具体表达。
例如「字」的字形,便是一个「宀」下有一个「子」;「形」的字形,则是一个「开」的右旁有三撇「彡」。
由于两字的字形不同,我们不会把它们相混。同一字可以有不同的字形,而不影响其表达的意思。
例如拉丁字母第一个字母,小楷时可以写作「a」或「a」;又如汉字中的「令」字,第三笔可以是一点或一撇,最末两笔可以作「ㄗ」或「マ」。汉字中的“強/强”、“戶/户/戸”。
中华人民共和国GB/T16964《信息技术·字型信息交换》中定义字形为“一个可以辨认的抽象的图形符号,它不依赖于任何特定的设计”。
形音义每个汉字均有三个属性:
形状(形)、声韵(音)、逻辑(义),统称“形音义”。


字形的演变:
根据字体的构形及书写风格,汉字的字体演变主要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几个发展阶段。

六书是汉字构字的基本原理:
在《周礼》中就提到了六书,只是没有说明具体内容。到了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详细阐述了“六书”构造原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①象形。象形是描绘事物形状的造字法。象形字是独体字,不能再拆开分析。它在汉字中占得数量不多,但却是构成汉字的基础。  
②指示:指示就是用象征性符号或在象形字上加提示符号来表示某个字的造字法。指示字同象形字一样,也是独体字。 
③会意:会意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根据意义之间的关系合成一个字,综合表示这些构字成分合成的意义,这种造字法叫会意。
出——出去一看,山外有山。明——日月齐照,大放光明。
尖——上小下大,形似山尖。休——一人倚树,立足休息。
采——手在树上,采摘东西。林——乔木丛生,成为树林。
众——三人团结,众志成城。艳——色彩丰富,鲜艳美丽。
尘——小土为尘,尘土飞扬。灾——室中失火,酿成火灾。
裕——有衣有谷,富裕之家。苗——田间长草,植物幼苗。
掰——用手分物,掰为两截。泪——眼睛流水,泪水汪汪。
功——出工有力,就会成功。歪——不端不正,东倒西歪。
④形声:由表示字义类属的偏旁和表示字音的偏旁组成新字,这种造字法叫形声。用形声法造出的字就是形声字,现代汉字大部分是形声字。
大致有八种类型:
左形右声(河、冻)、右形左声(功、期)、上形下声(芳、爸)、下行上声(货,贷)、外形内声(囤、匣)、内形外声(问、闻)、形占一角(栽、飓)、声占一角(厅、旗)。
⑤转注:指同一部首内读音相近而且字义基本相同的字互相解释,互相借用。如:“老”和“考”。
⑥假借:指本来没有这个字,按它的读音,借用一个同音字来代替。如“反”和“返”。
对于字形的考察包括:根据拼音写汉字、仿写汉字、改正错别字等。
易混易错:
(1)易错字(括号内为正确字形)
针贬(砭)  烦锁(琐)  寒喧(暄)  松驰(弛)   暮蔼(霭)  响午(晌)  通谍(牒)  蹩气(憋)  脱化(蜕)  震憾(撼)  范筹(畴)  秧然(怏)  通辑(缉)  
防害(妨)  慎密(缜)  漫延(蔓)  焕散(涣)   羁拌(绊)  脑怒(恼)  技俩(伎)  脉膊(搏)  接恰(洽)  秘决(诀)  真缔(谛)  协从(胁)  慢谈(漫)
鼓惑(蛊)  摧眠(催)  尝罚(赏)  挛生(孪)   函养(涵)  拖杳(沓)  简漏(陋)  垂弃(唾)  膺品(赝)  教梭(唆)  游戈(弋)  板面(版)  伥然(怅)  
稠怅(惆)  作崇(祟)   穿带(戴)  装钉(订)  复没(覆)  急待(亟)  刻簿(薄)  闪铄(烁)  渲泄(宣)  茶毒(荼)  妥贴(帖)  幅射(辐)  频临(濒)  
园满(圆)   毒棘(辣)  座标(坐) 忘想(妄)   桥粱(梁)  摄服(慑)  弛骋(驰)  按磨(摩)  撕杀(厮)  誉写(誊)  欧打(殴)  问侯(候)  恢谐(诙)  
帐蓬(篷)  戊戍(戌)  证卷(券)  肆业(肄)  污篾(蔑)  挑畔(衅)  钓杆(竿)  招幕(募)  消遥(逍)  矍烁(铄)  道谦(歉)  竟赛(竞)  枯躁(燥) 

(2)易混字 
弊  作弊   弊端  除弊                    利   利害  利害得失 
敝  敝衣   敝帚自珍                      厉   厉害  变本加厉 再接再厉  厉行节约 
蔽  遮蔽  掩蔽  隐蔽                     励   勉励  奖励  励精图治
成语及其他短语中易错字:  
和霭可亲(蔼) 原物必还(璧) 天崩地折(坼)  并行不背(悖)  
计日成功(程) 哀声叹气(唉) 民生凋蔽(敝)  出类拔粹(萃)  
刚腹自用(愎) 暗然销魂(黯) 披星带月(戴)  清彻见底(澈)  
明辩是非(辨) 鞭苔三百(笞) 撤消处分(销)  遮天避日(蔽)  
飞扬拨扈(跋) 赤博上阵(膊) 大有稗益(裨)  以逸代劳(待)
和霭可亲(蔼) 原物必还(璧) 天崩地折(坼)  并行不背(悖)  
计日成功(程) 哀声叹气(唉) 民生凋蔽(敝)  出类拔粹(萃)  
刚腹自用(愎) 暗然销魂(黯) 披星带月(戴)  清彻见底(澈)  
明辩是非(辨) 鞭苔三百(笞) 撤消处分(销)  遮天避日(蔽)  
飞扬拨扈(跋) 赤博上阵(膊) 大有稗益(裨)  以逸代劳(待)  

改正错别字:
错别字顾名思义是指错字和别字。错字指写的不成字,规范字典查不到的字。别字,又叫“白字”,指把甲字写成乙字。
错别字的出现,原因是多方面的,常见的如下:
①形似致误 例如:松弛——误做松驰;潦草——误做缭草;如火如荼——误做如火如茶;
②音近致误 例如:提纲——误做题纲;国籍——误做国藉;重叠——误做重迭; 
③义近致误 例如:擅长——误做善长;掠夺——误做略夺;鸠占鹊巢——误做鸠占雀巢;
④音、形两近致误 例如:急躁——误做急燥; 贪赃——误做贪脏; 九霄云外——误做九宵云外;   
⑤音、形、义三近致误 例如:摩擦——误做磨擦。
解有关汉字的考题时,一要注意正确识记和理解常用汉字的音形义,二要注意区分同音字和多音多义字。纠正错别字一般有形旁分析法、声旁分析法、据义定形法、语境辨析法等。

主考题型:
字音方面的题型主要以选择题、填空题、改错题为主,还有写句子等类型。



近义词:
指意义上相同或相近的词。如“茂密”和“茂盛”、“美丽”和“漂亮”。
反义词:
指意义互相矛盾、对立的词。如:“大”和“小”、“吝啬”和“慷慨”。

注意事项:
1、组成反义词的一对词必须属于同一意义范畴,如:长-短(长度),开头-结尾(过程),古-今(时间)。
2、不是任何一个词都有反义词。反义词以形容词最多,其次是动词;表示具体事物的名词(书、笔)大部分没有反义词。
3、多义词可以有几个跟不同义项相配的反义词,如:快-慢、钝,清淡-浓郁、油腻。
4、反义词包括:绝对反义词和相对反义词。
5、只有广泛意义上的形容词才有反义词。确定的动词、名词之类的没有反义词,比如“飞”没有反义词;“鸟”没有反义词。


反义词使用作用:
1.运用反义词,可以揭示事物的矛盾,形成意思的鲜明对照和映衬,从而把事物的特点深刻地表示出来。
2.多组反义词连用,可以起到加强语气、强调核心意思的作用。
3.反义词可以构成对偶、映衬的句子,使语言更加深刻有力。

近义词使用技巧:
汉语中的近义词,如同满园的鲜花,五彩纷呈,香气各异,只要精心选用,恰当布局,就能充分表达思想感情,使文章生辉。
精心选用近义词,可以用同样的概念表达不同的感情色彩。
例如,恩格斯在悼念马克思时说:“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
叶圣陶的《春联儿》这样写:“老俞的小儿子胸口害了外症,他娘听信邻舍妇人家的话,没让老俞知道请医生给开了刀,不上有一天就死了。”
唐弢悼念高尔基又是这样写:“1936年6月18日,世界大文豪,新社会的创造和拥护者,出身于劳动阶级的作家马克辛·高尔基,在莫斯科逝世了。”
上面各例同样表达生命的终止,用词各不相同。
马克思是共产主义学说的创始人,又是恩格斯的朋友,所以恩格斯选用了含蓄委婉又符合死者特点的词语:“停止思想”、“睡着了”。
叶圣陶写老俞的小儿子,用了一般说法“死”,表达客观发生的情况,没有明显的感情色彩。而在悼念高尔基时,唐弢选用富有庄重色彩的褒义词“逝世”,表达了对死者的尊敬、热爱和深切的悼念。
自然,“死”的近义词许多。
有的富有口语色彩,其中有的含有褒义,带有惋惜之情,
例如:老了、走了、光荣了、去见马克思了;

有的含有贬义,带有憎恶之情,
例如:断气、挺腿、完蛋、翘辫子、见阎王。

有的富有书面语色彩,也有褒贬义分,
例如:
含褒义的有:逝世、去世、谢世、长逝、永别、殉职、殉国、牺牲等;
含贬义的有:毙命、丧命、暴卒等。

有的语词只能用在皇帝诸侯身上如:
薨、崩、驾崩、宾天等;

有的只能用在僧人身上,
如:涅盘、坐化、圆寂;
如用上道士身上升天,得道,成仙了等。
可见,近义词十分丰富,要使表情达意十分贴切恰当,不能不精心选用。


近义词反义词列举:
近义词:
气息——气味     凝望——注视   依然——仍然     芬芳——芬香   
蕴含——蕴藏     轻盈——轻快    宛若——仿佛    欢悦——喜悦   
静谧——安静     俏丽——美丽    迷惑——疑惑    勤勉——勤奋   
赋予——给予     雕琢——雕刻    绵亘——绵延    勉励——鼓励   
控制——操纵     争持——争论    要挟——挟制    竣工——完工   
回击——还击     真挚——真诚    忍耐——容忍    端详——凝视      
峻拔——陡峭     铭记——牢记    沉思——深思    顾惜——爱惜   
探望——探视     抱怨——埋怨    宽厚——憨厚    疑惑——困惑       
往常——以往     郑重——慎重    沮丧——懊丧    介意——在意   
着迷——沉醉     难过——难受    立刻——立即    谋面——见面   
慷慨——大方     渺小——微小    节制——控制    恩赐——赏赐   
威胁——恐吓     遨游——漫游    著名——闻名    特意——特别   
投身——投入     体验——感受    养育——培育    圣洁——神圣  
眷恋——眷念     宝贵——珍贵    宏伟——雄伟    领悟——领会  
凶猛——猛烈     无端——无故    稀奇——稀罕    允许——答应   
许愿——许诺    团聚——团员    悔恨——懊悔     忍受——忍耐   
羞愧——惭愧    严肃——严厉    此项——和蔼     殷勤——热情   
踌躇——犹豫    颓唐——颓废    憎恶——憎恨     告别——分别   
呼唤——呼喊    储备——贮存    阵亡——牺牲     亢奋——兴奋   
焦躁——急躁    清脆——清亮    徒劳——白费     缘故——原因  
纯熟——熟练    苏醒——清醒    幽静——清幽     陶醉——沉醉   
恬静——恬适    陌生——生疏    探访——访问     陈列——排列   
哀伤——悲伤    朴素——朴实    溺爱——宠爱     柔弱——虚弱       
竟然——居然    孤零零——孤单单    笑呵呵——笑哈哈
赞叹不已——赞不绝口    排山倒海——翻江倒海  不甘落后——不甘示弱
千方百计——想方设法    流连忘返——恋恋不舍  目不忍视——目不忍睹
蹑手蹑脚——轻手轻脚    刻骨铭心——终生难忘  百折不回——百折不挠
浴血搏杀——浴血奋战    心惊肉跳——胆颤心惊  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反义词:
明——灭        精致——粗糙    短暂——长久    湿润——干燥   
轻盈——笨拙    神奇——平常    欢悦——苦闷    静谧——喧闹   
坚硬——柔软    俏丽——丑陋    蜿蜒——笔直    巧妙——笨拙   
马虎——认真    藐视——重视    朦胧——清晰    普通——特殊   
增添——减少    远离——靠近    喜欢——讨厌    铭记——忘却   
复苏——沉睡    嘶哑——洪亮    魁梧——瘦小    僵硬——柔软   
蜷缩——伸直    瘦削——肥胖    宽厚——尖刻    从容——慌张   
幽静——喧闹    兴奋——平静    飞快——缓慢    悦耳——难听  
耐心——急躁    幸福——不幸    慷慨——吝啬    贡献——索取   
渺小——伟大    保护——破坏    特别——一般    浓密——稀疏   
甜美——苦涩    唯一——众多    允许——拒绝    伶俐——笨拙   
郑重——随便    老实——狡猾    个性——共性    深奥——浅显   
微弱——强烈    殷勤——冷淡    厚实——单薄    清晰——模糊   
俯下——仰起    热闹——安静    急速——缓慢    暖和——寒冷   
灵活——笨拙    凉快——炎热    衰老——年轻    亢奋——平静       
警惕——麻痹    粗糙——光滑    纯属——生疏    幽静——喧闹   
暂时——永久    明亮——黯淡    温柔——暴躁    端庄——轻浮   
提早——推迟    热乎乎——冷冰冰   不紧不慢——慌慌张张
无所顾忌——谨小慎微    恍然大悟——迷惑不解   断断续续——连续不断
狂风怒号——风平浪静     马马虎虎——认认真真  漫不经心——兢兢业业
记叙文:
是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的情态变化和发展进行叙述和描写的一类文章。
记叙文的特点:通过生动形象的事件来反映生活、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的中心思想蕴含在具体材料中、通过对人、事、物的生动描写来表现。
记叙文特征:
记叙文的阅读,要明确有关的知识点,把握其文体特征。
一、记叙文的概念:
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文章。
中学阶段,为了教学的方便,常常把消息、通讯、人物传记、回忆录、寓言、童话、小说等,都划归到记叙文教学中。
二、记叙文的分类:
按事件的发展过程、空间转换、内容变化、人物、场景变化、感情变化、表达方式的变换来划分。
从写作内容与方式看,可分为两类:简单的记叙文和复杂的记叙文。
从写作对象的不同,可分为四类:
1.写人的记叙文;
2.叙事的记叙文;
3.写景的记叙文(即散文);
4.状物的记叙文。
三、记叙的要素:
记叙文有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四、记叙的顺序:
常用的有三种——顺叙、倒叙、插叙。
五、记叙的线索:
一般有以下几种——人线、物线、情线、事线、时线、地线。
六、记叙的人称:
一般采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个别时候使用第二人称。
七、记叙的中心与详略:
整体感知,准确把握文章中心。分析材料与中心的关系,理解材料的详略安排。
八、记叙文所用的表达方式:
常见的是五种——记叙、描写、说明、议论和抒情。比较复杂的记叙文,往往几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
九、记叙文的语言的特点:
准确,生动。
十、记叙文的表现手法:
描写、衬托、渲染、对比、伏笔、铺垫等。
十一、记叙文的写法:
1、时间
2、地点
3、人物
4、事件及主要经过
5、反映的道理(主题)
6、自己在这个事件中的顿悟,体会,感想。
7、侧面描写
记叙文表达方式区分:
1叙述:
把人物的经历和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表达出来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也是最主要的表达方式。
2描写:
是对人物的外貌、动作、事物的性质、形态和景物的状貌,变化所作的具体刻画和生动描摹。
3说明:
是用简明的语言、客观而准确地解说事物或阐述说事理的一种表达方式。
4抒情:
是作者通过作品中心人物表达主观感受,倾吐心中情感的文字表露,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两种。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间接抒情是在叙述、描写、议论中流露出爱憎感情。
5议论:
根据作品写出自己的见解或道理.(记叙文中的议论往往起画龙点睛,深化中心,揭示记叙目的和意义的作用。)
为了让记叙生动,在写记叙文的时候,还需要辅之以描写表达方式;
为了让记叙过程流露感情色彩,还需要辅之以抒情表达方式;
为了让记叙的人和事有意义,还需要辅之以议论表达方式。
在记叙的过程中,有些地方需要说明,还需要辅之以说明这一表达方式。综合表达方式的灵活运用,可以使记叙文变得更有表现力,更具感染力。

叙述人称的特点及作用区分:
第一人称:
以“我、我们”的角度展开叙述;便于直抒胸臆,增加对人物和事件叙述的真实感和亲切感。
第二人称:
用“你、你们”直接与读者进行交流。一般多出现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的叙述里。形成面对面的交流,便于直抒胸臆,增加文章的亲切感。
第三人称:
用“他、他们”的旁观者的身份叙述。能客观展示生活,不受时空限制,能从更多方面自由叙述。
记叙文的阅读题步骤:
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明确中心。
2.看出文章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大体了解文章的思路,理清文章结构,划分文章层次。
3.感受文章的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和句义,领会词句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
5.找出文中感受最深的句子或段落,抓住一段文字的中心,找出关键语句,体会这些语句的深层含义。
6.欣赏文章中优美、精辟的语句,初步欣赏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和描写,体会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7.阅读散文,要理解作者所写的人或事物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选材、组材的特点,体会散文“行散而神聚”的特点。
8.阅读小说,要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分析人物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的描写,了解故事的情节,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1.内容概括的形式命题:
做这类题目,要抓住核心要素
----人物和事件。当然,有时候,重要的时间、地点、人物的身份,事件的起因和结果也要体现在答题中,同时,要注意题目是否有字数方面的限制,在字数范围之类,尽可能详细,字数超过要删去次要信息。

2.记叙文的人称及作用:
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可以增添文章的真实感。
第二人称,如同作者和读者对话,读起来给人一种亲切感。
第三人称,不受时空的限制,能从多方面自由叙述。

3.记叙的详略:
考试中,常以这样的形式考查:“什么内容为何要详写或略写?”,
回答的基本格式是“什么内容与什么中心或人物关系不大,所以略写。或者是什么内容与什么中心或中心人物关系密切,能够更好的表达什么中心或更好的表现什么中心人物,所以详写。”

4.记叙的顺序及其作用:
常见的有四种:顺叙、倒叙、插叙、和补叙。

顺叙的作用是:按事情的发展为序,使叙事的层次更清楚。

倒叙的作用是:构成强烈的悬念,吸引读者阅读下文。

插叙的作用是:对主要的情节起纯托或补充作用。

补叙的作用是:起补充、丰富、深化叙述的作用,使叙事更严谨,有时也起到突处强调的作用。

5.记叙的线索:
记叙的线索可分为:以人为线,以物为线,以事为线,以人物思想感情变化为线(考查的较多),以时空转移为线。(这类题时常以填写题目出现)

6.记叙文人物形象刻画多样性:
概括描写和细节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等。

一般是以这样的题型出现:怎样的人物形象?对人物刻画的具体方法?并用例句进行分析其作用是怎样的?(比如:“————”句就是通过什么描写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7.记叙文里的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以自然环境描写考查的多)

自然环境的作用:表现了人物的心理活动;
渲染气氛;为下文做铺垫;
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这几种考查的都较多)
比如:划线句运用了什么描写?表现了人物的什么心理(表现了人物的什么性格?渲染了什么气氛?为下文做了怎样的铺垫?)

8.记叙文语言评析:
可以从语言本身的风格来评;可以从修辞格来评(这个方面考查的比较多:时常是回答例句用了怎样的修辞?其作用是怎样?

这类题型是:
某句话中加点词语为何使用好?
答题有三步:
第一,这个词表示什么?是表示范围?是限制?或是估计等等;
第二,联系本句内容做答;第三,使用了加点词后产生了怎样的效果?如果这个词或是句子好也可能是因为运用了什么修辞?
首先回答运用了什么修辞
,再回答其作用。如果是比喻或是拟人必须要回答“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什么内容?)

9.文段的作用:
开头段的作用通常是总领下文或是点题;
文中段时常是过渡段;文末段是总结全文,或是深化主旨等。


记叙文写作结尾法:

1、自然收束式。
不论哪种文体的文章,在把内容表达完了之后,自然而然地收束全文,而不去设计蕴
意深刻的哲理语句,不去雕琢丰富的象征形体,这样的结尾谓之自然结束式。它完全避免了文章画蛇 足、无病呻吟的结尾毛病,显得单纯明快、朴素无华,在中考作文中得到广泛运用。
考场作文气氛紧张,竞争激烈,不可能过多地讲究什么
,什么。只要富于激情,挥洒自如,写到哪里就是哪里,能充分地表情达意就是一篇好文章,但讲究自然并不意味着随心所欲,马虎草率,而是顺着文思发展的自然 趋势结束全局。在所学的课文中,这样的例子较多,在此不加赘述。

2、首尾呼应式。
结尾与开头要相呼应,写出既呼应开头,又不简单重复的语句,这种结尾方式是各类
文章极常见的收束方法。这种收束方法能唤起读者心理上的美感,产生一种首尾圆合,浑然一体的感觉。
《一件珍贵的衬衫》,开头写了在我的家里,珍藏着一种白色的确凉衬衫。结尾写道:四年来,这件 珍贵的衬衫,我精心地收藏着,没有舍得穿它一次。《白杨礼赞》结尾与开头呼应道: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3卒章显志式。
这种结尾方式,就是在文章结束时,以全文的内容为依托,运用简洁的语言,把主题
思想明确地表达出来,或者在全文即将煞尾时,把写作意旨交待清楚,所以这种结尾方法又称画龙点晴式
如《枣核》结尾写道:
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记一辆纺车》结尾写道:跟困难作斗争,其乐无穷。——记一辆纺车。

4名言警句式。
用名言、警名、诗句收尾,着意于引申文章,揭示某种人生的真谛。它往往出现在散
文、记叙文、杂文的结尾,用三言两语,表述出含意深刻的耐人寻味的哲理或警策性内容,使之深深地印在 读者的心中,起到言已尽,意无穷的效果。《驿路梨花》结尾写道:驿路梨花处处开。

5、抒情议论式。
用抒情议论的方式收束文章,能够表达作者心中的情愫,激起读者情感的波澜,引起
读者的共鸣,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种结尾方式主要用于写人记事的记叙文中,也可用于说明文、议论 文的写作。抒情议论式结尾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所以采取这种方式结尾比较自由,好的抒情议论式结 尾必然油然而生真情,给读者以真实感、充足感。
如《花市》的结尾写道:
她笑微微地站在百花丛中,也像一枝花,像一枝挺秀淡雅的兰花吧。
再如《回忆我的母亲》结尾的两个自然段就是很典型的抒情议论式的结尾。

作文要一气呵成,结尾与前面正文一线相生,不可缺痕。作文的结尾与开头一样,是篇篇各异的,但也 有其规律可循。上面的几种结尾方式仅仅只是一些常用的结尾方式,切忌生搬硬套,真正好的结尾存在于考 生的平时扎实的训练之中,存在于考生的临场发挥,存在于考生的诗外之功


发现相似题
与“阅读文段,回答问题。在院子里乘凉,老是看见邻家一个小男孩...”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