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初中三年级语文

首页
  • 阅读理解与欣赏
    黑暗的剪影
    林清玄

    ①在新公园散步,看到一个“剪影”的中年人。
    ②他摆的摊子很小,工具也非常简单,只有一把小剪刀、几张纸,但是他剪影的技巧十分熟练,只要三两分钟就能把一个人的形象剪在纸上,而且大部分非常的酷肖。仔细地看,他的剪影上只有两三道线条,一个人的表情五官就在那三两道线条中活生生的跳跃出来。
    ③那是一个冬日清冷的午后,即使在公园里,人也是稀少的,偶有路过的人好奇地望望剪影者的摊位,然后默默地离去;要经过好久,才有一些人抱着姑且一试的心理,让他剪影,因为一张二十元,比在相馆拍张失败的照片还要廉价得多。
    ④我坐在剪影者对面的铁椅上,看到他生意的清淡,不禁令我觉得他是一个人间的孤独者。他终日用剪刀和纸捕捉人们脸上的神采,而那些人只像一条河从他身边匆匆流去,除了他摆在架子上一些特别传神的,用来做样本的名人的侧影以外,他几乎一无所有。
    ⑤走上前去,我让剪影者为我剪一张侧脸,在他工作的时候,我淡淡的说:“生意不太好呀?”设想到却引起剪影者一长串的牢骚。他说,自从摄影普遍了以后,剪影的生意几乎做不下去了,因为摄影是彩色的,那么真实而明确;而剪影是黑白的,只有几道小小的线条。
    ⑥他说:“当人们太依赖摄影照片时,这个世界就减少了一些可以想像的美感,不管一个人多么天真烂漫,他站在照相机的前面时,就变得虚假而不自在了。因此,摄影往往只留下一个人的形象,却不能真正有一个人的神采;剪影不是这样,它只捕捉神采,不太注意形象。”我想,那位孤独的剪影者所说的话,有很深切的道理,尤其是人坐在照相馆灯下所拍的那种照片。
    ⑦他很快地剪好了我的影,我看着自己黑黑的侧影,感觉那个“影”是陌生的,带着一种连我自己都不敢相信的忧郁,因为“他”嘴角紧闭,眉头深结。我询问着剪影者,他说:“我刚刚看你坐在对面的椅子上,就觉得你是个忧郁的人,你知道要剪出一个人的影像,技术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观察。”
    ⑧剪影者从事剪影的行业已经有二十年了,一直过着流浪的生活,以前是在各地的观光区为观光客剪影,后来观光区也被照相师傅取代了,他只好从一个小镇到另一个小镇出卖自己的技艺,他的感慨不仅仅是生活的,而是“我走的地方愈多,看过的人愈多,我剪影的技术就日益成熟,捕捉住人最传神的面貌,可惜我的生意却一天不如一天,有时在南部乡下,一天还不到十个人上门。”
    ⑨做为一个剪影者,他最大的兴趣是在观察,早先是对人的观察,后来生意清淡了,他开始揣摩自然,剪花鸟树木,剪山光水色。
    ⑩“那不是和剪纸一样了吗?”我说。
    “剪影本来就是剪纸的一种,不同的是剪纸务求精细,色彩繁多,是中国的写实画;剪影务求精简,只有黑白两色,就象是写意了。”
    因为他夸说什么事物都可以剪影,我就请他剪一幅题名为“黑暗”的影子。
    剪影者用黑纸和剪刀,剪了一个小小的上弦月和几颗闪耀的星星,他告诉我:“本来,真正的黑暗是没有月亮和星星的,但是世间没有真正的黑暗,我们总可以在最角落的地方看到一线光明,如果没有光明,黑暗就不成其黑暗了。”
    我离开剪影者的时候,不禁反复地回味他说过的话。因为有光明的对照,黑暗才显得可怕,如果真是没有光明,黑暗又有什么可怕呢?问题是,一个人处在最黑暗的时刻,如何还能保有对光明的一片向往。
    现在这张名为“黑暗”的剪影正摆在我的书桌上,星月疏疏淡淡的埋在黑纸里,好像很不在意似的,“光明”也许正是如此,并未为某一个特定的对象照耀,而是每一个有心人都可以追求。
    后来我有几次到公园去,想找那一位剪影的人,却再也没有他的踪迹了,我知道他在某一个角落里继续过着飘泊的生活,捕捉光明或黑暗的人所显现的神采,也许他早就忘记曾经剪过我的影子,这丝毫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在一个悠闲的下午相遇,而他用二十年的流浪告诉我:“世间没有真正的黑暗。”即使无人顾惜的剪影也是如此。
    1.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第⑥段中“神采”一词的具体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第⑧段,说说本段内容在文中都起到了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作者在两次剪影过程中,剪影者所讲的话带给作者的感悟都是什么?从作者的感悟中带给你的启示是什么? (不超过150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信息:2009年江苏月考题语文阅读理解与欣赏难度极难 来源:崔保芬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黑暗的剪影林清玄①在新公园散步,看到一个“剪影”的中年人。②他摆的摊子很小,工具也非常简单,只有一把小剪刀、几张纸,但是他剪影的技巧十分熟练,只要三两...” 主要考查您对

记叙文阅读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记叙文阅读
记叙文:
是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的情态变化和发展进行叙述和描写的一类文章。
记叙文的特点:通过生动形象的事件来反映生活、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的中心思想蕴含在具体材料中、通过对人、事、物的生动描写来表现。
记叙文特征:
记叙文的阅读,要明确有关的知识点,把握其文体特征。
一、记叙文的概念:
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文章。
中学阶段,为了教学的方便,常常把消息、通讯、人物传记、回忆录、寓言、童话、小说等,都划归到记叙文教学中。
二、记叙文的分类:
按事件的发展过程、空间转换、内容变化、人物、场景变化、感情变化、表达方式的变换来划分。
从写作内容与方式看,可分为两类:简单的记叙文和复杂的记叙文。
从写作对象的不同,可分为四类:
1.写人的记叙文;
2.叙事的记叙文;
3.写景的记叙文(即散文);
4.状物的记叙文。
三、记叙的要素:
记叙文有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四、记叙的顺序:
常用的有三种——顺叙、倒叙、插叙。
五、记叙的线索:
一般有以下几种——人线、物线、情线、事线、时线、地线。
六、记叙的人称:
一般采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个别时候使用第二人称。
七、记叙的中心与详略:
整体感知,准确把握文章中心。分析材料与中心的关系,理解材料的详略安排。
八、记叙文所用的表达方式:
常见的是五种——记叙、描写、说明、议论和抒情。比较复杂的记叙文,往往几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
九、记叙文的语言的特点:
准确,生动。
十、记叙文的表现手法:
描写、衬托、渲染、对比、伏笔、铺垫等。
十一、记叙文的写法:
1、时间
2、地点
3、人物
4、事件及主要经过
5、反映的道理(主题)
6、自己在这个事件中的顿悟,体会,感想。
7、侧面描写
记叙文表达方式区分:
1叙述:
把人物的经历和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表达出来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也是最主要的表达方式。
2描写:
是对人物的外貌、动作、事物的性质、形态和景物的状貌,变化所作的具体刻画和生动描摹。
3说明:
是用简明的语言、客观而准确地解说事物或阐述说事理的一种表达方式。
4抒情:
是作者通过作品中心人物表达主观感受,倾吐心中情感的文字表露,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两种。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间接抒情是在叙述、描写、议论中流露出爱憎感情。
5议论:
根据作品写出自己的见解或道理.(记叙文中的议论往往起画龙点睛,深化中心,揭示记叙目的和意义的作用。)
为了让记叙生动,在写记叙文的时候,还需要辅之以描写表达方式;
为了让记叙过程流露感情色彩,还需要辅之以抒情表达方式;
为了让记叙的人和事有意义,还需要辅之以议论表达方式。
在记叙的过程中,有些地方需要说明,还需要辅之以说明这一表达方式。综合表达方式的灵活运用,可以使记叙文变得更有表现力,更具感染力。

叙述人称的特点及作用区分:
第一人称:
以“我、我们”的角度展开叙述;便于直抒胸臆,增加对人物和事件叙述的真实感和亲切感。
第二人称:
用“你、你们”直接与读者进行交流。一般多出现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的叙述里。形成面对面的交流,便于直抒胸臆,增加文章的亲切感。
第三人称:
用“他、他们”的旁观者的身份叙述。能客观展示生活,不受时空限制,能从更多方面自由叙述。
记叙文的阅读题步骤:
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明确中心。
2.看出文章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大体了解文章的思路,理清文章结构,划分文章层次。
3.感受文章的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和句义,领会词句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
5.找出文中感受最深的句子或段落,抓住一段文字的中心,找出关键语句,体会这些语句的深层含义。
6.欣赏文章中优美、精辟的语句,初步欣赏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和描写,体会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7.阅读散文,要理解作者所写的人或事物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选材、组材的特点,体会散文“行散而神聚”的特点。
8.阅读小说,要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分析人物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的描写,了解故事的情节,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1.内容概括的形式命题:
做这类题目,要抓住核心要素
----人物和事件。当然,有时候,重要的时间、地点、人物的身份,事件的起因和结果也要体现在答题中,同时,要注意题目是否有字数方面的限制,在字数范围之类,尽可能详细,字数超过要删去次要信息。

2.记叙文的人称及作用:
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可以增添文章的真实感。
第二人称,如同作者和读者对话,读起来给人一种亲切感。
第三人称,不受时空的限制,能从多方面自由叙述。

3.记叙的详略:
考试中,常以这样的形式考查:“什么内容为何要详写或略写?”,
回答的基本格式是“什么内容与什么中心或人物关系不大,所以略写。或者是什么内容与什么中心或中心人物关系密切,能够更好的表达什么中心或更好的表现什么中心人物,所以详写。”

4.记叙的顺序及其作用:
常见的有四种:顺叙、倒叙、插叙、和补叙。

顺叙的作用是:按事情的发展为序,使叙事的层次更清楚。

倒叙的作用是:构成强烈的悬念,吸引读者阅读下文。

插叙的作用是:对主要的情节起纯托或补充作用。

补叙的作用是:起补充、丰富、深化叙述的作用,使叙事更严谨,有时也起到突处强调的作用。

5.记叙的线索:
记叙的线索可分为:以人为线,以物为线,以事为线,以人物思想感情变化为线(考查的较多),以时空转移为线。(这类题时常以填写题目出现)

6.记叙文人物形象刻画多样性:
概括描写和细节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等。

一般是以这样的题型出现:怎样的人物形象?对人物刻画的具体方法?并用例句进行分析其作用是怎样的?(比如:“————”句就是通过什么描写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7.记叙文里的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以自然环境描写考查的多)

自然环境的作用:表现了人物的心理活动;
渲染气氛;为下文做铺垫;
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这几种考查的都较多)
比如:划线句运用了什么描写?表现了人物的什么心理(表现了人物的什么性格?渲染了什么气氛?为下文做了怎样的铺垫?)

8.记叙文语言评析:
可以从语言本身的风格来评;可以从修辞格来评(这个方面考查的比较多:时常是回答例句用了怎样的修辞?其作用是怎样?

这类题型是:
某句话中加点词语为何使用好?
答题有三步:
第一,这个词表示什么?是表示范围?是限制?或是估计等等;
第二,联系本句内容做答;第三,使用了加点词后产生了怎样的效果?如果这个词或是句子好也可能是因为运用了什么修辞?
首先回答运用了什么修辞
,再回答其作用。如果是比喻或是拟人必须要回答“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什么内容?)

9.文段的作用:
开头段的作用通常是总领下文或是点题;
文中段时常是过渡段;文末段是总结全文,或是深化主旨等。


记叙文写作结尾法:

1、自然收束式。
不论哪种文体的文章,在把内容表达完了之后,自然而然地收束全文,而不去设计蕴
意深刻的哲理语句,不去雕琢丰富的象征形体,这样的结尾谓之自然结束式。它完全避免了文章画蛇 足、无病呻吟的结尾毛病,显得单纯明快、朴素无华,在中考作文中得到广泛运用。
考场作文气氛紧张,竞争激烈,不可能过多地讲究什么
,什么。只要富于激情,挥洒自如,写到哪里就是哪里,能充分地表情达意就是一篇好文章,但讲究自然并不意味着随心所欲,马虎草率,而是顺着文思发展的自然 趋势结束全局。在所学的课文中,这样的例子较多,在此不加赘述。

2、首尾呼应式。
结尾与开头要相呼应,写出既呼应开头,又不简单重复的语句,这种结尾方式是各类
文章极常见的收束方法。这种收束方法能唤起读者心理上的美感,产生一种首尾圆合,浑然一体的感觉。
《一件珍贵的衬衫》,开头写了在我的家里,珍藏着一种白色的确凉衬衫。结尾写道:四年来,这件 珍贵的衬衫,我精心地收藏着,没有舍得穿它一次。《白杨礼赞》结尾与开头呼应道: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3卒章显志式。
这种结尾方式,就是在文章结束时,以全文的内容为依托,运用简洁的语言,把主题
思想明确地表达出来,或者在全文即将煞尾时,把写作意旨交待清楚,所以这种结尾方法又称画龙点晴式
如《枣核》结尾写道:
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记一辆纺车》结尾写道:跟困难作斗争,其乐无穷。——记一辆纺车。

4名言警句式。
用名言、警名、诗句收尾,着意于引申文章,揭示某种人生的真谛。它往往出现在散
文、记叙文、杂文的结尾,用三言两语,表述出含意深刻的耐人寻味的哲理或警策性内容,使之深深地印在 读者的心中,起到言已尽,意无穷的效果。《驿路梨花》结尾写道:驿路梨花处处开。

5、抒情议论式。
用抒情议论的方式收束文章,能够表达作者心中的情愫,激起读者情感的波澜,引起
读者的共鸣,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种结尾方式主要用于写人记事的记叙文中,也可用于说明文、议论 文的写作。抒情议论式结尾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所以采取这种方式结尾比较自由,好的抒情议论式结 尾必然油然而生真情,给读者以真实感、充足感。
如《花市》的结尾写道:
她笑微微地站在百花丛中,也像一枝花,像一枝挺秀淡雅的兰花吧。
再如《回忆我的母亲》结尾的两个自然段就是很典型的抒情议论式的结尾。

作文要一气呵成,结尾与前面正文一线相生,不可缺痕。作文的结尾与开头一样,是篇篇各异的,但也 有其规律可循。上面的几种结尾方式仅仅只是一些常用的结尾方式,切忌生搬硬套,真正好的结尾存在于考 生的平时扎实的训练之中,存在于考生的临场发挥,存在于考生的诗外之功


发现相似题
与“黑暗的剪影林清玄①在新公园散步,看到一个“剪影”的中年人。②...”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