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初中一年级历史

首页
  • 单选题
    下列人物和作品对应错误的是
    [     ]

    A.白居易——“三吏”“三别”
    B.司马光——《资治通鉴》
    C.宋应星——《天工开物》
    D.罗贯中——《三国演义》
    本题信息:2011年山东省期末题历史单选题难度一般 来源:刘晓珊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下列人物和作品对应错误的是[ ]A.白居易——“三吏”“三别”B.司马光——《资治通鉴》C.宋应星——《天工开物》D.罗贯中——《三国演义》” 主要考查您对

唐诗

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明清小说(四大名著)

宋应星和《天工开物》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唐诗
  • 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 明清小说(四大名著)
  • 宋应星和《天工开物》
唐诗:
唐诗泛指为创作于唐代的诗,也可以引申指以唐朝风格创作的诗,唐代被视为中国历来诗歌水平的最高时期,因此有唐诗之说,与宋词并举。大部分唐诗都收录在《全唐诗》中,自唐朝开始,有关唐诗的选本不断涌现,而流传最广的当属蘅塘退士编选的《唐诗三百首》。
唐朝文学主要成就的特点:
唐代文学的主要成就表现在诗歌领域,中国的古典诗歌在唐朝进入黄金时代。流传下来了两千多位诗人创作的近五万首歌。唐诗在体裁,数量和艺术成就方面都是以任何时期的诗歌都是无法相比的。

唐代诗歌发展以及著名诗人:
 


《全唐诗》:
 
唐代诗歌繁盛的原因:
1.经济上:唐代发达的经济,为唐诗的繁荣奠定了稳固的物质基础。
2.政治上:而唐代实行的宽松政治政策,也对诗歌的繁荣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统治者所实行的儒释道并存、广开言路尤其是唐朝的科举考诗赋,是唐诗繁荣的又一社会原因。
3.文化氛围上:唐时期,上至宫廷生活,下至百姓生活,无一不可入诗,内容比前代丰富百倍,格律更加成熟完整,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并存,古体近体两种诗体共生。
4.皇帝个人:唐朝极重诗才,统治者大多是诗赋高手,例如唐玄宗时诗道高手,皇室成员皆以学习诗歌为荣,他们起到了不小推动作用。
《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是北宋时期司马光编纂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全书共294卷,叙事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以事系年,详略得当,以述事论人为主,全书绝大部分篇幅记述了历代治乱兴衰,以供统治者借鉴。


比较《史记》和《资治通鉴》的异同:
1、相同点:
都是我国古代著名的通史巨著,即不限于某个特定的朝代,而是贯通历代的著作。
2、不同点:
(1)编写体例不同;《史记》是纪传体,以人物为中心,《资治通鉴》是编年体,以时间为主线。(2)内容不同;《史记》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约3000年的主要历史;《资治通鉴》按年月日的顺序记述了从战国时期到五代末年 共1362年的历史。(3)编写目的不同,《史记》是一部纯历史著作;而《资治通鉴》则以与历代朝政兴衰得失相关的政治、军事、民族关系为主要内容,取“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之意。
《资治通鉴》的历史意义:
《资治通鉴》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取材重在历治兴衰,意在使君主借鉴其中的经验教训。这部书对研究我国古代历史有重要价值。
司马光:
 

司马光: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是我国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据传司马光天生聪慧,七岁时就已经有成人的思维了,他非常喜欢读书,甚至在读书的时候不知道寒暑饥渴。有一天,司马光的小伙伴们在院子里玩,一个孩子不慎跌入了大水缸之中溺水,其他孩子只能着急的看着,不知道怎么办;这时司马光用石头把水缸砸碎,水洒了出来,溺水孩子得救了,这就是著名的故事——司马光砸缸。
宋仁宗宝元初年中了进士甲科,那时他才二十岁。后来跟随老师庞籍做了并州的通判,那个地方河西多良田,但是西夏人侵吞那里的土地,成为了河东边的祸患,司马光向庞籍建议:“筑造两座堡垒来牵制西夏,并且招募百姓去耕种,耕地的人多了,粮食的价格就会下降,也可以缓解河东粮食贵运输难的问题。”庞籍接受了他的意见。后来庞籍病死了,司马光对他的妻子像母亲一样孝顺,对待他的孩子像弟弟一样照顾,当时人们都称颂他贤德。
他性格朴素,不喜欢华丽奢靡的东西。在开封做官时,交趾国进贡给皇帝一只奇异的野兽,说是麒麟。但是司马光建议道:“并不知道它是不是真的,就算是真的,(麒麟)没有自己到降临,不是祥瑞。”皇帝听从了他的话,把贡品还了回去。后来在礼部做官,一天有司上奏皇帝发生了日食,京城白天看不到太阳,群臣纷纷道贺,但是司马光却说:“别的地方能看到太阳,京城却看不到,这是陛下被奸邪蒙蔽了,天下都知道而朝廷却不知道,这其实是灾祸,不值得庆贺。”皇帝认为他说的很有道理。
宋神宗时,王安石作为宰相推行新法,而司马光私下和王安石私下的交情很深,但是他认为祖宗的法令不能变化,而且发现了王安石新法推行时一部分政策用人不当,祸害了百姓,向王安石提起,但是安石不听,后来和他决裂,成为了坚决反对他的人。
元祐元年,拜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因为司马光病重,行动不便,皇帝免除了他的朝觐。并且特别准许他乘肩舆,司马光谢绝了皇帝的好意,说:“不见陛下,不能做事。”皇帝只好下诏让他的孩子司马康扶着他觐见。并且说:“不用行礼。”辽和西夏的使臣每次到来,必然问司马光的身体状况,并且命令他们边境的官吏:“宋朝有司马相国在,不要轻易生事,惹出事端。”司马光说到做到,要为朝廷奉献一生,亲自处理各种事务,不分昼夜。宾客们看他身体羸弱,告诉他诸葛亮过度操劳的例子,他却说:“生死都是天命。”后来病情加重,都没有意识了,在梦里反复说的都是国家的大事。
这一年九月司马光病逝,皇帝亲自参加了他的葬礼,追封他为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
人们常常说司马光迂腐守旧,为了保守派的利益不顾百姓,但是并不是这样的,从上面的事件可以看出司马光确实是足智多谋,心系社稷与天下百姓,清廉自居,为人贤德,甚至成为了大宋朝的顶梁柱。司马光与王安石,就竭诚为国来说,二人是一致的,但在具体措施上,各有偏向。王安石主要是围绕着当时财政、军事上存在的问题,通过大刀阔斧的经济、军事改革措施来解决燃眉之急。司马光则认为在守成时期,应偏重于通过伦理纲常的整顿,来把人们的思想束缚在原有制度之内,即使改革,也定要稳妥。司马光最坚决的反对王安石的新法,但是有一点必须要注意就是:司马光之所以与王安石政见不和仅仅是在政治观点上有分歧,在本质上都是为国为民的真君子——纯粹君子之争,绝对不是为了一己私利,不然王安石在痛恨司马光之余也不会由衷的道出:“司马君实,君子人也!”司马光在政治上的理解比王安石要深刻得多,在为变法问题斗得死去活来之后,司马光留下了这样的见解,基本可以概括他对王安石一生的看法“介甫无它,唯执拗耳”。


明清是小说的繁荣时代:
明清是中国小说史上的繁荣时期。从明代始,小说这种文学形式充分显示出其社会作用和文学价值﹐打破了正统诗文的垄断,在文学史上,取得与唐诗﹑宋词﹑元曲并列的地位。清代则是中国古典小说盛极而衰并向近现代小说转变的时期。我国小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初具规模,志人志怪,为明清小说的繁荣准备了条件。元末明初,在话本的基础上,产生了长篇章回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而《三国演义》是罗贯中所记载的在民间流传的三国故事。

四大名著:
 


四大名著:

《天工开物》:
《天工开物》是明末科学家宋应星编著的一部总结明代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的著作。该书图文并茂,详细记载了各种农作物和手工业原料的种类﹑产地﹑种植加工以及手工业生产技术,提供了大量确切数据,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

宋应星:
宋应星,字长庚,江西奉新县人,明代著名的科学家。他总结了当时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技术,写成《天工开物》。该书不仅在总结农业经验方面可与徐光启的《农政全书》相媲美,而且还总结了手工业的经验,反映了当时手工业的生产水平。该书共有插图123幅,与文字结合,图文并茂,使当时的生产工具和生产现场均历历在目。在总结生产实践的基础上,书中还提出一些对化学,物理的变化,在理论上具有一定价值。


发现相似题
与“下列人物和作品对应错误的是[ ]A.白居易——“三吏”“三别”B.司...”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