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高中二年级地理

首页
  • 单选题
    表一 某县土地利用构成
     
    耕地
    林地
    草山草坡
    湖泊
    其他
    1978年
    45.2%
    4%
    8%
    2%
    40.8%
    2008年
    30.8%
    14%
    20.3%
    10.8%
    24.1%
    表二 某县农村生活用能构成
     
    秸秆
    薪柴
    煤炭
    沼气
    小水电
    其他
    1978年
    50.3%
    32.4%
    10.3%
    0.5%
    0.8%
    本题信息:地理单选题难度一般 来源:未知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 答案解析
    查看解析
  • 本试题 “表一 某县土地利用构成 耕地林地草山草坡湖泊其他1978年45.2%4%8%2%40.8%2008年30.8%14%20.3%10.8%24.1%表二 某县农村生活用能构成 秸秆薪柴煤炭沼气小水电其...” 主要考查您对

    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实施途径——循环经济

    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实施途径——循环经济
    • 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途径:



    循环经济:


    1、概念:循环经济是将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经济,实现“资源—生产—流通—消费—废弃物再资源化”的封闭式循环流动。
    2、基本原则和最基本特征:
    基本原则:减量化原则、再使用原则、再循环原则;
    最基本特征:自然资源的低投入、高利用和废弃物的低排放、资源化。
    3、根本目的:保护日益稀缺的环境资源。
    4、我国实施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①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矛盾十分突出
    ②长期的粗放型经济模式,环境污染和生态问题已十分突出。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采取以下行动:

    ①积极参加植树活动;
    ②使用可再生材料制成的工作、生活用品;
    ③节约能源;
    ④节省使用自然资源;
    ⑤改变不利于环境保护的饮食习惯;
    ⑥尽量利用公共交通,短途旅行尽可能骑自行车或以步当车;
    ⑦在居室、庭院中种植多叶植物;
    ⑧爱护每一块绿地;
    ⑨动员周围的人为环保尽心尽力;
    ⑩亲近大自然,和我们的动植物朋友和谐相处;
    ⑩关心并积极参与科技事业,使之成为改善状况的动力;
    ⑩从事每项活动前,充分考虑其对环境的影响,并采取预防措施。
    传统经济和循环经济:

    线性经济:资源—生产—消费—废弃物     
                        排放      单向流动
    循环经济:资源—生产—消费—废弃物     
                        排放—资源  循环式流动

    循环经济实现要求

    1、在工业经济结构中——清洁生产。

    ①清洁生产:在产品生产过程和预期消费中,既能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把人类对环境的危害减至最小,又能充分满足人类的需要,取得最大社会经济效益的一种模式。
    ②它的含义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清洁的能源,二是清洁的生产过程,三是清洁的产品。
    ③清洁生产的定义包含了两个全过程控制:
    生产全过程和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全过程。

    ④清洁生产与末端治理的差异
    末端治理:被动地在污染物产生之后方寻求解决
    清洁生产:积极主动地以防范于未然的态度,及各种技术、方法,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资源消耗,增加产量降低成本;减少或消除污染物的产生;实现了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带来了经济效益、环境效益。
    生产观念的转变:从原来的"治理污染"转变为“预防污染” 二者将长期共存

    2、农业生产模式一生态农业

    ①概念:一种社会、经济与生态效益密切结合的现代农业模式
    ②留民营生态农业建设的主要措施:
    调整产业结构→变单一农业为农、林、牧、副、渔五业并举;
    实行综合循环利用→净化环境,保护土地循环利用;
    开发利用沼气、太阳能等新能源 →不同时空、多层次、多形式的新能源利用网络。
    ③广开源流,开发利用新能源:

    能源形式 利用方式
    沼气 沼气池
    太阳能 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采暖房
    生物能 省柴灶
    ④生态农业经营模式图:

    ⑤留民营生态农业建设取得成就:

    3、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


    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1、控制人口规模
    (1)人口规模过大带来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环境问题。
    (2)控制人口规模就是各地区的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减轻人口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
    2、转变发展模式
    要转变传统的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为特征的发展模式,转变为可持续发展模式。
    3、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包括土地资源、森林资源、水资源和海洋资源等,要解决利用中的问题,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以保护,已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4、协调人地关系、从我做起
    (1)协调四大关系
    ①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
    ②人类社会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
    ③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关系
    ④ 当代人和后代人之间的关系
    (2)措施
    ①政府干预
    ②公共参与
    ③强化个人的责任和义务

    不同阶段人地关系与环境问题的分析:

    时期 对人地关系的认识 人类活动 环境问题
    采猎文明时期 崇拜自然:人类听天由命,依赖自然,畏惧自然。“天命论”或“宿命论” 采集和渔猎。人类改造环境的作用微弱 生物资源遭破坏,引起物种灭绝。但环境问题对人类的威胁并不严重
    农业文明时期 改造自然:不能正确认识人地关系的不协调,“天命论”和“有神论”主宰着人们的思想,但已有了科学的萌芽。“天命论”或“有神论” 人类大规模地改造自然,人类对自然的依赖性大大减弱,对抗性增强
    地理环境趋于恶化,如开垦耕地使大面积森林和草原遭到砍伐和焚毁;冶炼和制陶消耗大量木材;农田扩展使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变得日益简单和脆弱等
    工业文明时期 征服自然:人类试图成为自然界的主宰者和征服者。“征服论”或“人定胜天论”
    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壮大,从环境中获得越来越多的资源和能源,向环境排人大量的废弃物 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在局部地区环境污染演变成社会公害;在全球范围,大气溢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等危及人类生存
    现代文明时期 谋求人地协调:人类逐渐认识到只有善待自然,建立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人类文明才能不断发展下去。“和谐论” 逐渐抛弃传统的以高消耗,单纯追求经济数量增长和先污染后治理为特征的发展道路,寻求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相互协调的道路

    人口激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将人类社会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如图是“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经济增长主导要素的构成示意图”: 


    发现相似题
    与“表一 某县土地利用构成 耕地林地草山草坡湖泊其他1978年45.2%...”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