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初中一年级历史

首页
  • 材料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是世界农业的发祥地之一。随着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生产技术的日益完善,农业生产不断得到发展,进而促进了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全面进步。为了配合学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宣传月”活动,某中学七年级一班举办了一期“中国古代农业”板报,请你帮助设计、整理,对搜集到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板块一:历史回眸。
    (1)农业成就:举出两项中国古代领先世界的农业成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兴修水利:水利是历史农业发展的命脉,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而得名。这一工程修建什么时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政策调整:政策调整决定了农业发展,商鞅变法中实行的哪些措施,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块二:学史有识。
    (4)春秋战国时期,是古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在农具和耕作技术上出现的主要进步各表现在哪些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适应生产的发展,东汉时期出现了关于田亩面积和谷仓容积计算的书籍,它是《________》;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是《________》。
    板块三:史实探究。
    (6)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国家陷入分裂割据局面,而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却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你认为主要原因有哪些?
    板块四:以史鉴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同学们根据古代农业发展情况的分析总结,对现在新农村建设有很多启示,请你给提一条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信息:2011年山东省期末题历史材料题难度较难 来源:王千锁(初中历史)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中国是世界农业的发祥地之一。随着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生产技术的日益完善,农业生产不断得到发展,进而促进了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推...” 主要考查您对

南方原始农耕文化(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原始聚落(半坡原始居民)

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都江堰

商鞅变法

《九章算术》

江南地区的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

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南方原始农耕文化(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 原始聚落(半坡原始居民)
  • 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 都江堰
  • 商鞅变法
  • 《九章算术》
  • 江南地区的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
  • 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河姆渡聚落:
河姆渡聚落位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距今约7000年,是长江流域氏族聚落的代表。那里的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还用动物骨骼制作工具。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河姆渡居民主要种植水稻,还饲养猪、狗、水牛等家畜。河姆渡聚落的房屋是干栏式的,干栏式建筑一直是江南地区的主要建筑形式之一。

河姆渡文化的特征:
1、河姆渡居民开始广泛使用磨制石器,并能够制造陶器和简单的玉器,手工业发展。
2、河姆渡居民主要种植水稻,还饲养猪、狗、水牛等家畜。
3、河姆渡聚落的房屋是干栏式的,干栏式建筑一直是江南地区的主要建筑形式之一。


对比半坡文明和河姆渡文明:
名称 相同点 不同点
半坡文明 1.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2.生产活动都产生了原始的农耕以及原始的手工业(制陶、麻纺织、建造房屋等)
3.都处于氏族公社时期

1.种植作物为粟(世界最早)
2.半坡人能够制造处色彩艳丽的彩陶,并装饰上美丽的花纹
3.建筑为半地穴式建筑

河姆渡文明 1.种植作物以水稻为主
2.可以制造简单的玉器和乐器
3.建筑采用干栏式建筑

农耕生活的作用及农耕文明的发展:
农耕生活使人类有了定居的生活,并从事更多的生产劳动,进一步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
河姆渡处于新石器时代,农耕文明进一步发展:
1、河姆渡居民已经开始种植水稻,并采用骨耜等耕作工具
2、河姆渡居民开始饲养猪、狗等家畜
3、手工业发展,制造出大量的陶器,骨器制作比较发达,同时可以制造出简单的玉器。


河姆渡文明的陶器:

半坡文明的建筑与河姆渡文明建筑不同的原因:
主要由气候条件所决定,北方地区气候干燥,相对寒冷,因此采用半地穴式建筑。南方地区潮湿炎热,地势低洼,因此房屋多采用干栏式建筑。


半坡聚落:
半坡聚落位于陕西西安半坡村,距今约6000年,属新石器石器晚期,是黄河流域氏族部落的代表。半坡居民饲养猪、狗等家畜,还打猎、捕鱼,已经学会纺线,织布和制衣并且普遍使用磨制石器。陶器是那时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半坡遗址出土了大量陶器,陶器的底色一般为红色,上面多绘有人、动物和几何花纹等图案,称为彩陶。


半坡文明的特征:
1、半坡文明中发现了粟的种植痕迹,中国是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2、半坡文明处于母系氏族时期,是我国最完整的母系氏族聚落遗址。
3、半坡文明手工业发达,制造了大量彩陶,并绘制了美丽的花纹。
4、半坡文明建筑具有典型的北方特色,采用地穴式建筑。


对比半坡文化和河姆渡文明:
名称 相同点 不同点
半坡文明 1.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2.生产活动都产生了原始的农耕以及原始的手工业(制陶、麻纺织、建造房屋等)
3.都处于氏族公社时期

1.种植作物为粟(世界最早)
2.半坡人能够制造处色彩艳丽的彩陶,并装饰上美丽的花纹
3.建筑为半地穴式建筑

河姆渡文明 1.种植作物以水稻为主
2.可以制造简单的玉器和乐器
3.建筑采用干栏式建筑

半坡文化所处的时代:
半坡村是以氏族或部落为单位,建立村落。处于氏族公社早期的母系社会,尚无贫富分化。但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私有制的产生,中国逐渐进入父系社会。

半坡文明时期住宅(效果模仿):


半坡文化的陶器:
从半坡文化中看到的大量绚丽多彩的陶器,表明这一时期的文化为彩陶文化。其绘画作品有的丰富生动,有的神秘难测,有的则图案化,多绘在盆、钵、罐、细颈壶上,绘画作品多绘在小口器肩,腹和口部,直口器多绘在外壁或口缘外侧,大口器多绘于器内壁。多见黑彩,还有少量红彩。绘画图案古朴、简练,可分三大类:一类为象生性图案,如张口作吞食状的鱼、悠闲的鹿、搜索食物的蛙等动物纹,还有植物纹。这些象生图案同史前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形态生动的动植物纹样是农耕和渔猎生活的反映。第二类为几何图案,有三角形,方格纹、编织纹等,这类图案多在钵、罐、盆、壶类器皿外璧上部,许多钵类器口缘外侧绘黑色宽带纹,部分大口浅腹器皿的彩陶图案多绘在内壁上,小口器的图案则绘在口唇和肩腹部,这些部位多是容易看得见的地方,多数图案清晰,笔画疏朗,这些几何图案中,三角纹是由鱼纹图案变化而来,波折纹则是山或水的写意。彩陶文化首次是在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被发现的,因此半坡遗址是属于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


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1、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到战国时,铁农具的使用范围扩大。
2、春秋末年,我国已使用牛耕。战国时期,牛耕进一步推广。牛耕是我国农业史上的一次革命。
3、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


铁农具和牛耕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影响:
铁农具和牛耕促进了井田制的瓦解。由于广泛使用铁农具和牛耕,耕地面积和农业产量大幅度提高,使单位生产和个体经营的特色的小农阶层成为社会基础的可能,井田制中“千耦其耕”的奴隶集体耕种的方式已经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而分散的,一家一户制的封建经济形式兴起了。


与过去相比,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的劳动工具的变化:
生产工具不断改进;
过去:石器、木器、骨器、青铜器。
春秋战国:铁农具和牛耕的广泛使用和推广。


铁农具和牛耕推广的作用:
1、经济上: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2、政治上:使得新兴的地主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状况:
 
我国最早使用铁农具的记载:
我国铁农具的最早使用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管子》一书中记载,春秋时齐国已经用铁农具耕种土地,这是我国有关使用铁器进行农业生产的最早文字记载。在湖南、江苏等地的春秋墓葬中,曾发现一批铁农具。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山海经》上记载的铁矿山达三十多处。在公元前五世纪的春秋、战国之际,又创造了铸铁柔化处理技术,用来制造韧性铸铁农具,从而使铁农具得以广泛使用,这项发明比西方早2000多年。

都江堰:
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岷江流域主持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它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组成,它代表我国当时先进的水利工程的先进水平,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都江堰示意图:


知识拓展:
都江堰是中国古代的一项大型水利工程,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区以西的岷江上游。
是在战国末年,由时任秦国蜀郡郡守的李冰及其子主持建造的。它是当今世界上历史最悠久、唯一以无坝引水为主要特征的综合性水利工程,具有引水灌溉、防洪排沙以及水运、城市供水的多重效用。
整个工程可分为渠首和灌溉水网两大系统,渠首又由鱼嘴(分水堤坝)、飞沙堰(泄洪排沙道)和宝瓶口(引水口)等三项主体工程以及金刚堤、人字堤等附属建筑组成。
两千多年来,由于都江堰的灌溉,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

商鞅变法:
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变法。内容有:
①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准许自由买卖;
②奖励耕织和军功。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因从事商业而贫穷的人,全家罚做奴隶;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③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④统一度量衡,在秦国颁布度量衡的标准器。这些措施使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商鞅变法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商鞅变法的性质和特点:
商鞅变法的实质是地主阶级发动的一个比较彻底的封建性质的改革,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秦惠王即位,“宗室多怨鞅”以至于商鞅被害。但是由于变法内容顺应了封建制的发展和历史趋势,加上新法已经推行18年,“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所以商鞅虽死,“秦法未败”。


春秋时期的改革战国时期变法的比较:

 

春秋

战国

目的

增强实力,争做霸主

确立封建制度,建立地主阶级专制统治

内容

发展生产,改革内政

废井田,承认土地私有,废除旧贵族特权

特点

维护旧的奴隶制

用封建代替奴隶制

阶级

旧奴隶主阶级

 新兴地主阶级


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1、商鞅变法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顺应了新兴地主阶级要求推翻奴隶主贵族统治,发展封建经济,适应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是变法成功根本所在。
2、变法得到强有力的统治阶级秦孝公的支持,变法措施执行坚决,改革全面彻底。
3、法家思想的传播,商鞅个人对守旧势力的论战,奠定了变法的理论基础。
4、商鞅取信与民,厉行法治,赏罚分明,敢于同旧势力做斗争,得到人民的支持。

商鞅变法成功的启示:

1、改革是变革旧秩序、旧制度的一场革命,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动力,是新时代进步的潮流。
2、改革必然会遇到重重阻碍,必须坚持不懈,有牺牲精神。


南门徙木立信:

徙木为信: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于《史记·商君列传》有这样的记载:“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令行于民。”
意思是:商鞅变法的法令已经准备就绪,但没有公布。他担心百姓不相信自己,就在国都集市的南门外竖起一根三丈高的木头,告示:有谁能把这根木条搬到集市北门,就给他十斤黄金。百姓们感到奇怪,没有人敢来搬动。商鞅又出示布告说:“有能搬动的给他五十斤黄金。”有个人壮着胆子把木头搬到了集市北门,商鞅立刻命令给他五十斤黄金,以表明他说到做到。接着商鞅下令变法,新法很快在全国推行。


《九章算术》:
《九章算术》是成书于东汉,是西汉以前许多数学家研究的结晶,在汉代又被数学家增删,全书共分九章,搜集了246个数学问题的解法。其中记载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分数四则和比例运算法,还有各种面积、体积的算法和利用勾股定理进行测量的问题,以及开平方、开立方的方法,特别是在世界数学史上第一次记载了负数概念和正负数的加减法运算法则。

《九章算术》的意义:
《九章算术》成书于东汉,是总结了春秋战国以来的数学成就。并且世界数学史上第一次记载了负数概念和正负数的加减法运算法则。我国现存最早的数学著作是《周脾算经》。


江南地区的开发: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战乱,人口大量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这是我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人口南迁。


魏晋南北朝的社会经济的特点:
江南开发迅速,中原发展相对缓慢;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商品经济水平较低;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伴随着民族融合的发展,各族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促进了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
1、北方地区的战乱,导致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西晋末年以后,上百万北方人口的南迁,充实了江南地区的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
2、南方少数民族于汉族融合,加速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3、南方政权的一些统治者推行劝课农桑、奖励耕织、安抚流民、兴修水利等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
4、由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集中在北方,南方的战争多为统治阶级内部,为经济发展保持了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
5、南方优秀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蕴含了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
6、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中心的南移有影响。“永嘉南渡”不仅是北方百姓的南移,北方的士族大姓,甚至是晋朝政府的南移,也为江南的发展带去了大批人才。
7、人民的辛勤劳动,北方的流民组要集中在荆州和扬州,其次是闽江流域及岭南等地,为了重建家园,求得安定的生活,他们有着强烈的经济开发愿望。

江南地区的开发:
 
“江南”的含义
“江南”是一个地域名称。广义是指长江以南的地区。狭义是指长江下游南岸,以太湖为中心,包括江苏南部、浙江北部和安徽东南部。这里气候湿润,土壤肥沃,是魏晋以来我国历史上经济文化发展最快的地区。教材中所指的是广义上的江南。

《齐民要术》:
北魏末年的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一部农业生产技术的总结性著作,其中系统的总结了6世纪以前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齐民要术》:
 

《齐民要术》简介:
《齐民要术》全书10卷,共92篇,集周秦至北魏农业生产知识之大成。全书内容丰富。包括了土壤整治,肥料施用。精耕细作,防旱保墒,选种育种,粮食好蔬菜作物的栽培,果树的培植和嫁接。畜禽的饲养和医治,食品的加工和储藏,以及野生植物的利用等,反映了当时我国北方的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其中许多技术直到现在还在应用,如果树的嫁接,果树的熏烟防霜法,葡萄的冬季埋蔓法等。
发现相似题
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中国是世界农业的发祥地之一。随着生产...”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