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高中语文

首页
  • 阅读理解与欣赏
    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金庸阁下除办报外仿佛以史学佛学自负,对于以小说知名,尤其是以武侠小说知名,自己是不是有点觉得未展所长,以末技得虚名,似不免略感怏怏?依我看则大可不必。阁下所透露的史学佛学见解,论水平未必是“超一流”,若著书立说也不见得能称首席什么家,得什么国际大奖。然而以史学佛学入小说,在武侠中讲“破相”,那就超人一筹了。好比不会武艺的痴公子段誉,只在无意中学了一着“凌波微步”,就到处能“逃之夭夭”;而且有个时灵时不灵的“六脉神剑”,看不见,摸不着,弹指一挥间忽然有效,就能出其不意露上一手。这道理在《金刚经》、《法华经》里并非唯一高妙思想,而移入武侠小说立刻产生“裂变、聚变”,威力无穷了,又如《侠客行》中的石破天,呆头呆脑,一片天真,然而处处机缘凑巧,矛盾相成,最后以不识字超过了识字人,以不知道“我是谁”,超出了一切有“我”之人,尤其是那位大“我”发狂的大宗师白自在。这只是“无我”的一解。这一解在佛学中算不得什么最高深的了不起理论,不过是参禅的一个“话头”法门,但在小说中就是“超凡入圣”了。阁下仿佛总想在小说中不讲而讲一点什么道理。这些见解未必“超凡”,但进入小说,特别是武侠小不说,就大大“脱俗”了。无言胜有言,不武胜武,愚而智,弱而强,似佛似道,所以能迈过前人难有后继,虽有败笔,仍卓然自成一冢。前有粱羽生,后有古龙,俱写侠情,各有殊胜,然抒写人情佛理尚逊一筹。
    (选自金克木《与小说对话:不败求败》,有删改)
    小题1:请简要概括文中段誉、石破天两个人物的共同特征。(4分)
    小题2:文中画线句中的“不讲而讲”指的是什么?(5分)
    小题3:从这段文字看,作者对金庸有哪些评价?(6分)

    本题信息:语文阅读理解与欣赏难度一般 来源:未知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 答案解析
    查看解析
本试题 “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金庸阁下除办报外仿佛以史学佛学自负,对于以小说知名,尤其是以武侠小说知名,自己是不是有点觉得未展所长,以末技得虚名,似不免略感...” 主要考查您对

连词成句

对联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连词成句
  • 对联

连词成句:

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语连成一句话。连词成句,虽然提供的词语主要出自课文内,但还有进一步的要求:
1.选用指定的关联词语或者修辞方法;
2.内容上作出限制,提供了一个话题,如描述某人的性格,描写行为动作,阐述观点等。这意味着要求有所提高,尤其是明确提出要考查关联词语。

应考策略:

一、要充分理解所给的词语,在平时要掌握一些常用的词语的意思,选词时要避生就熟;
二、是写话时要尽量使用修辞手法,使句子生动优美,常用的有比喻、拟人、排比;
三、积累并正确使用常见关联词,注意关联词的配对;
四、是尽量描写出有“画面感”或富含哲理的句子,言而有物。


一般方法:

1.词的组合能力。
2.词的造句功用,即初步认识词语在句子中充当什么成分的问题。
3.词的变化形式,即初步认识词语的重叠方式、附加意义等。
4.做题技巧。
首先,你要知道这个句子讲的大体是什么意思;
其次应该掌握语法,一般都是主语在前面,有时候会加一些修饰词。


基本句型:

1、谁干什么
①往南②飞③燕子④一群⑤排队
一群燕子排队往南飞。

2、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①做游戏②小朋友③在操场上
小朋友在操场上做游戏。

3、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①小马②池塘边③在④喝水⑤清清的
小马在清清的池塘边喝水。

4、谁为谁干什么
①为②买了③皮球④妈妈⑤一个⑥我
妈妈为我买了一个皮球。

5、谁带谁干什么
①带②秋游③我们④老师⑤去
老师带我们去秋游。

6、谁和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①小兔②草地上③在④和⑤赛跑⑥小马
小兔和小马在草地上赛跑。

7、什么地方有什么
①美丽的②有③池塘④一朵⑤荷花⑥里
池塘里有一朵美丽的荷花。

8、什么地方有什么在干什么
①树林里②啄木鸟③在④为大树⑤有⑥治病⑦一只
树林里有一只啄木鸟在为大树治病。

9、什么时候,谁怎么样地干什么
①秋天②一群③往南飞④小燕子⑤排着队
秋天,一群小燕子排着队往南飞。

较复杂的句型:

1、谁在什么地方怎么样地干什么
①做游戏②小朋友③在操场上④快乐地
小朋友在操场上快乐地做游戏。

2、什么样的谁在什么地方怎么样地干什么
①开开心心地②小海星③玩④可爱的⑤在⑥沙滩上
可爱的小海星在沙滩上开开心心地玩。


对联定义:

对联源远流长,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他在寝室门桃符板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谓文“题桃符”。这要算我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
对联又称楹联、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等,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对联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一般不需要押韵(律诗中的对联才需要押韵)。
要求:字数相等,断句一致,词性相对,平仄相合,音调和谐,内容相关,上下衔接。

对联的特性

对联,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一副标准的楹联,它最本质的特征是“对仗”。当它用口头表达时,是语言对仗,当它写出来时,是文字对仗。语言对仗的含义是什么呢?通常我们提到要求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平仄相拗、句法相同这四项,四项中最关键的是字数相等和平仄相拗,这里的字数相等,不同于英语的“单词数”相等,其实质上是“音节”相等。

1、严肃性和游戏性:
一般来说,文学和艺术是严肃的,人们反对游戏文学、游戏语言的那种不严肃的创作态度。但对于楹联来说,情况就不同了。楹联历来被很多人视为笔墨游戏,虽为偏见,但也说明了楹联具游戏性的特点。由于楹联追求对仗,自然是对得越工稳,越巧妙越好。这其中既是文学创作,又包含了思维游戏和语言游戏的成份。如果单纯向对得工、对得巧上发展,就纯粹变成了一种语文斗才和思想斗智。事实上,纯以逗乐谐趣、斗智试才为目的游戏性楹联也不少,它往往借助汉字音、形、义某一方面的特殊情况,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和别出心裁的奇思异构撰写而成。游戏性楹联在宋代就很普遍了。苏轼就曾经创作过不少游戏性对联,留下了许多趣闻佳话。从他以后,对对子成为文人之间乃至普通百姓中试才斗智的一种主要方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2、通俗性和高雅性
人们常说对联雅俗共赏,这丝毫不假。试想,还有那一种文学形式,象楹联一样,上为学者文人,下为妇人孺子所喜闻乐道,既可走进象牙之塔,又能步入陇亩民间,既是阳春白雪,又是下里巴人呢?这种奇妙的合一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原因在于楹联是一种既简单又复杂、既纯粹又丰富的艺术,诚如前所述,楹联的规则并不复杂,尤其是对语言的色彩、风格,对题材、内容都没有什么要求,它一般很短小,又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不象其它文学形式戴着一副高雅的面孔,它易学、易懂、易记,也不难写。只要对得好,无论语言之俗雅,题材之大小,思想之深浅,皆成对联。但其他文学则未必然。

3、实用性和艺术性
如前所述,楹联是中国古典文学形式的一种,理所当然具有文学性和艺术性,它以诗、词、曲等前所未有的灵活和完美而体现了中国文字的语言艺术风采。对联之美在于对称、对比和对立统一。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二十引《复斋漫录》记载;晏殊一次邀王琪吃饭,谈起他一个上句:“无可奈何花落去”,恨无下句。王琪应声对道:“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大喜,于是把这个绝妙对句写进了《浣溪沙》一词。杨慎称这个对句“二语工丽,天然奇偶”。这就是对联的艺术魅力。 楹联的艺术性,可以当代学者白启寰先生一副对联来概括:对非小道,情真意切,可讽可歌,媲美诗词、曲赋、文章,恰似明珠映宝玉;联本大观,源远流长,亦庄亦趣,增辉堂室、山川、人物,犹如老树灿新花。

4、寄生性和包容性
所谓寄生性,指楹联本从古文辞赋的骈词俪语派生发展而来,小而言之,它就是一对骈偶句,因此,它能寄生于各种文体之中。诗、词、曲、赋、骈文,乃至散文、戏剧、小说,哪一样中又没有工整的对偶句呢?但反过来,楹联又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它可以兼备其他文体的特征,吸收其他文体的表现手法,尤其是长联和超长联,简直能集中国文体技法之大成。诸如诗之精炼蕴藉,赋的铺陈夸张,词之中调长调,曲的意促爽劲,散文的自由潇洒,经文的节短韵长等等,皆兼收并蓄,熔铸创新。


对联的种类与样式:

一字联
墨(对)泉
墨’字上部为‘黑’字;而‘泉’字上半部分为‘白’字。各属于颜色的一种,且词义相反。 两个字的下半部分别为‘土’和‘水’又都属于五行之一。
墨(对)柏
同“黑”、"白"相对,且“土”、“木”都为五行。

二字联
春花(对)秋月
汉赋(对)楚辞
书山(对)学海
红玉(对)丹瑶


三字联
水底月(对)镜中花
孙行者(对)祖冲之
水帘洞(对)花果山
飞鸟尽(对)良弓藏
独角兽(对)比目鱼

四字联
青山不老(对)绿水长流
山清水秀(对)人杰地灵
东南西北(对)春夏秋冬
百花齐放(对)百家争鸣
春回大地(对)福满人间


发现相似题
与“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金庸阁下除办报外仿佛以史学佛学自负,...”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