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高中三年级历史

首页
  • 材料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07年10月24日18时5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将“嫦娥一号”卫星成功送入太空。“嫦娥一号”是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它的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实施绕月探测工程迈 出重要一步,中国在太空探索领域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中国最早的哲学家老子、墨子、孟子等都曾探究过“天”的道理。德国哲学家康德说:“世界上最使人惊奇和敬畏的两样东西,就是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
    材料二 六百多年前,万户绑在椅子上,两手各持一只大风筝,椅背上47枚捆扎在一起的火箭点燃……这位粉身碎骨者成为人类文明史上第一个尝试用火箭飞天的人。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以他的名字命名为“万户”。

    材料三

    材料四 2007年,日本的“月神号”和中国的“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发射成功,2008年美国“月球探测轨道器”和印度“月船一号”月球探测卫星计划发射;2010年美国的月球软着 陆器、2012年中国的软着陆器和月球车也在发射计划之中。
    (1)我国战国时期,人们就从哲学的角度阐释了对“天”的认识;在欧洲,14-17世纪,人们也开始对传统的“天”的观点进行猛烈地抨击。请以史实加以说明并概括指出上述两种情况出现的共同原因。
                                                                                                                                                                    
    (2)中国古代天文学成就辉煌。举出春秋时期到东汉末年,我国天文学领域领先世界的四项成就。
                                                                                                                                                                    
    (3)20世纪60年代,苏联人和美国人先后进入太空,而中国却在这方面相对滞后。简述中国“滞后”的原因。
                                                                                                                                                                    
    (4)半个世纪以来,世界航天技术迅速发展,简要分析其原因。
                                                                                                                                                                    
    本题信息:2013年同步题历史材料题难度较难 来源:苑爽娜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2007年10月24日18时5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将“嫦娥一号”卫星成功送入太空。“嫦娥一号”是我国自主...” 主要考查您对

文艺复兴

中国古代的科学思想

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

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文学艺术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文艺复兴
  • 中国古代的科学思想
  • 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 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
  • 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文学艺术

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是指14世纪在意大利各城市兴起,以后扩展到西欧各国,于16——17世纪在欧洲盛行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带来一段科学与艺术革命时期。
核心:人文主义精神。本质是以人文主义冲击宗教神权的束缚,解放人们的思想。实际上,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们不是完全提倡复古,而是借古代文化之名宣传新的资产阶级思想。

人文主义:

文艺复兴的核心是人文主义,它支配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艺术、哲学和科学的发展。
其思想核心是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反对基督教的来世观念和禁欲主义,提倡追求自由、幸福和物质享受,鼓励发财致富和冒险精神,崇尚理性和科学,追求知识。
宗教改革的核心是反对教会的精神禁锢和罗马教廷的权威统治。它既是一场社会政治运动,也是一场思想运动。马丁·路德的信仰即可得救的主张,实际上是尊重每个人自己对信仰的理解,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判断,这其实就是鼓吹思想的自由,也表达了对人的尊重。宗教改革使千千万万的民众打破了对罗马教会的迷信,解放了思想,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
十四五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以人文主义冲击宗教神权的束缚,以解放人们的思想,在文艺复兴影响下的宗教改革也表达了人文主义的诉求,冲击了罗马神权的统治。批判神权、鼓吹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是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共同的人文主义倾向。前者主要在知识阶层,而后者则激发了普通民众。


文艺复兴的实质:

欧洲文艺复兴源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等地绝非偶然。一是资本主义萌芽首先出现于此,新兴资产阶级一方面不再关心虚幻的神学说教,另一方面又追求财富和现世的享乐,因此为了求得自身的发展就必须从中世纪的神学桎梏下解放出来。而当时的意大利人既能接触到丰富的古希腊罗马的文化遗存,又有机会得到拜占庭帝国保留的古希腊罗马文化典籍,这为新兴资产阶级的需求提供了必要的思想文化资源。此外意大利佛罗伦萨等城邦聚集了众多的博学之才,有一批对宗教专制不满的知识分子,这为满足新兴资产阶级的需求提供了人力资源。那些先进知识分子阐释古典文化的人性美,表达他们对现实生活的希望,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提倡自由和物质享受,鼓励冒险和发财致富,这一切正好顺应了资产阶级的要求,符合他们的利益,结果是形成了对中世纪以来的宗教神学的有力冲击。从文艺复兴的兴起原因和思想倾向来看,文艺复兴的实质应当是:反映欧洲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的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的思想解放运动。


文艺复兴概况:

1、背景:
前提:资本主义萌芽首先出现
物质:意大利经济的萦荣
人才:汇聚众多人才
文化: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大量遗存
2、含义和实质: 
①含义:文艺复兴是对古希腊、罗马文化中人文主义精神的继承和发展,是反映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不是单纯的古典复兴,而是反封建的新文化的创造,它表现在科学、文学和艺术的普遍高涨和创新,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 
②实质:文艺复兴是反映欧洲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的思想解放运动。 
3、核心:人文主义 
以神为中心→以人为中心; 禁欲和来世→现世的享受; 等级观念→自由平等; 蒙昧主义→理性和科学。
4、主要成就: 
①文学领域: “文学三杰”:薄伽丘、但丁和彼特拉克 
●薄伽丘:      代表作:《十日谈》      思想主张:抨击了封建道德和教会的禁欲思想,宣传人类平等,主张发展人的个性。 
●但丁:“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恩格斯)     代表作:《神曲》      思想主张:率先对教会的丑恶现象表达了憎恶。 
●彼特拉克:“人文主义之父”     代表作:《歌集》      思想主张:最早提出要以“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 
②艺术领域:“美术三杰”是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画圣)。
5、扩展:
欧洲其他国家的发展。
6、意义:
①解放思想:文艺复兴冲破了基督教神学桎梏,唤醒了人的自我意识,颂扬了为创造现世幸福而奋斗的精神,为后来的启蒙思想的出现打下了基础,在精神方面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②推动文学艺术和科学的发展:文学艺术方面结出了丰硕的果实,自然科学也因为思想解放和对实践的关注而走向近代科学。越来越多的人从封建愚昧中解放出来,开始更多地关注人及人生活的世界。


薄伽丘:

薄伽丘(1313—1375),意大利作家。佛罗伦萨一个商人的私生子,少年时代曾在那不勒斯习商,后又改读教会法典。在逗留那不勒斯的这段时期,由于有机会参加宫廷的一些社交活动,结识了一些学者,扩大了在文化领域中的视野,并开始模仿当时盛行的雕琢堆砌的文体,自习写诗,1340年左右,回到了斗争激烈的佛罗伦萨,投身政治活动。薄伽丘拥护共和政权,反对封建专制制度。曾在佛罗伦萨共和政体中担任掌管财政的职务,先后七次代表共和政权出使意大利各城邦及法国等地。1350年结识了彼特拉克,建立了亲密的友谊。著有传奇、史诗、叙事诗、十四行诗、小说等。早期作品大多赞美青年时代的情人“菲娅美达”。《菲洛哥罗》(1336—1338)是第一部散文体长篇小说,用托斯卡诺方言写成,叙述一对不同宗教信仰的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牧歌《亚梅托的仙女》采用神话题材,歌颂纯洁的爱情,具有隐喻诗的特点。书函体小说《菲娅美达的哀歌》,摆脱了古典和神话题材的套子,开始描写现实生活,对历史人物内心世界的种种感受作了较细腻的刻画,被认为是欧洲文学中第一次出现的“心理小说”。薄伽丘最优秀的代表作是用佛罗伦萨方言写成的故事集《十日谈》。他最后一部文学作品《大鸦》与以前的创作思想形成了对照,表现了作者后期思想的动摇。晚年,潜心钻研古典文学,主持但丁《神曲》讲座。著有《但丁传》《异教诸神学谱系》等作品,其文艺理论为文艺复兴时期诗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但丁:

但丁(1265—1321),意大利诗人、文艺复兴的先驱。他是意大利佛罗伦萨人,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早年他从师于当时著名学者勃鲁内托·拉蒂尼(1220—1295),学习拉丁文、修辞学和古典文学作品。青年时代是在博览群书中度过的,除拉丁文、修辞学外,对诗学、神学、历史、天文、地理、音乐、绘画都作过研究,从而使他成为那个时代一位多才多艺、学识渊博的学者,为他日后的从政活动和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302年,但丁被代表罗马教廷的反动势力放逐,流落意大利各地,最后客死拉韦纳。其最早的作品是抒情诗集《新生》,用以悼念他所钟情而又早逝的女友贝雅特丽齐。《论俗语》一文,他主张用民族语言写作(中世纪西欧各国习用拉丁文),推进了意大利民族语言的统一。《论君主政体》一文,主张政教分离,建立统一的意大利君主国。《神曲》是他的代表作,他的作品很多,广泛地反映了中世纪后期意大利的社会矛盾,大胆地谴责了教皇和教士的贪婪专横,表露了人文主义思想。

彼特拉克:

彼特拉克(1304—1374),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诗人、人文主义者,生于佛罗伦萨共和国。早年的动荡生活、但丁的影响,以及当地文化的熏陶,对彼特拉克未来的成长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他自幼酷爱文学,尤其喜欢古典作品。1316年起,他先后在法国和意大利学习法律。1326年成为天主教教士。1332年至1333年游历欧洲各地,广泛搜集古代希腊、罗马的著作,是当时最早搜集、研究古典著作的学者,开创了研究古典文化的新风,并从中发现了一种不以神而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首先提出“人学”同“神学”的对立,所以他被称为“第一个人文主义者”或“人文主义之父”。1374年,罗马市民起义反对贵族的暴虐统治,他虽已70高龄,仍写信支持。彼特拉克的生活有一个时期是放荡的,他的思想和活动也都充满了个人主义色彩。这些都是早期资产阶级人文主义者的特征。但是,他在欧洲人文主义运动中所起的巨大的推动作用,是不会消逝的。


中国古代的科学思想:

中国古代思想讲究天人合一,尊重自然,重视完善人和自然地关系。中国古代科学思想的又一特点是比较重视总结实践经验,而轻视理论概括和抽象。因此中国文化具有强调实用技术,忽视抽象科学的倾向。中国传统科学中的实用之学入农学,医学,地学,天文历算之学等就反映了中国古代科学思想的这一特点。

中国古代科学思想:

1.进步性:
(1)孔子提倡“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又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些观点都是符合现代科学原则的。
(2)中国古代思想中讲究天人合一,尊重自然,重视完善人和自然的关系是有合理意义的。
2、局限性:
(1)儒家注重以社会人文问题作为论说的主题,对于自然的探求和技术的总结,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
(2)比较重视总结实践经验,而轻视理论概括和抽象。



中国古代科技的基本特点:

中国古代科技曾经走在世界前列,一度被称为“发明和发现的国度”。除四大发明之外,还有众多世界之最,例如东汉的《九章算术》,采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十进位值制记数法,这本书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著作,再如,中国古代天象观测记录,是世界公认最悠久最系统的。纵观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比较重视总结实践经验,而轻视理论概括和抽象。因此,中国文化具有强调实用技术,忽视抽象科学的倾向。中国传统学术中的实用之学如农学、医学、地学、天文历算之学等有比较突出的成就,就反映了这一特点。西方的亚里斯多德就以科学调查的方式研究自然界,创建了严密的逻辑论证系统。同时,这些科技成就与农业及其人与自然的和谐密切关联,发达的应用数学、天文测量及其系统的农学都与农业文明息息相关,而发达的中医学及其中药学研究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生态度,正与儒家的“天行有常”“天人合一”契合。


中国古代科技的基本领域、标志性成就和一度领先的原因:

古代中国几千年的科技成就,集中在技术层面的四大发明和四大农书,科学层面的《九章算术》与珠算、《石氏星表》《授时历》与浑仪,以及《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等要素。这是中国成为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
这些成就的取得与下列因素有关:
农耕经济的持续发展;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日常生活生产的需要;
文化传播的推动;
教育的进步;
强调真知、重视实践经验的科学思想的推动;
科技工作者和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及其对科技的探究等。

“两弹一星”:

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两弹一星:

1、背景和目的:
①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敌视中国,想要扼杀新生的人民政权
②60年代中苏关系也急剧恶化
③美苏两个大国的争霸,导致世界局势紧张
④中国面对恶劣的国际环境,积极发展高新科技,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一个安定的环境。
⑤为了反对核威胁,打破核垄断。
2、历程:
①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中国由此跨入核国家行列;
②1967年,我国成功试爆第一颗氢弹;
③1964年发射第一枚中近程运载火箭;
④1966年成功试验导弹核武器。
⑤1970年4月24日,“长征-1号”航天运载火箭顺利地将“东方红-1号”人造地球卫星送入太空轨道;
⑥1975年,中国又首次成功发射返回式遥感卫星,中国在空间技术领域跻身于世界先进国家行列。
3、成功原因:
①国家重视支持,坚持统一领导;
②自主创新,艰苦奋斗;
③全国人民协作,集中有限力量办大事;
④科研人员的无私奉献等。
4、作用:
①打破了美苏两国对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垄断,打击了大国强权主义,粉碎了他们遏制中国的企图;
②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增强了中国人民的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③加强了中国的国防能力,标志着中国科技水平进入到世界前列,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安定的环境。 

“两弹一星”决策原因: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领导人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作出发展“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原因:
1、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敌视中国;
2、60年代中苏关系也急剧恶化;
3、美苏争霸,导致世界局势紧张;
4、打破大国武力威胁、核垄断,尽快增强国防力量。


中国原子弹、氢弹及人造卫星的发展历程:

我国核工业创建于1955年初。
1、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又在《论十大关系》的讲话中指出:“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随后,在周恩来、聂荣臻同志亲自领导制定了我国两次科学技术长远发展规划。
2、1964年10月16日,我国在本土的西部地区爆炸了一颗原子弹,成功进行了第一次核试验。这次核试验的成功,是我国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正确领导下,发扬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精神的结果;是全国各地区、各部门、各部队辛勤努力,大力协作,共同奋斗的结果。
3、我国第一颗氢弹于1967年6月17日在中国西部地区上空爆炸成功。这是我国核武器发展的又一飞跃,标志着我国核武器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在向从事核武器研制和试验的一切有关人员致以最热烈祝贺的同时,重申我国的一贯立场:“中国进行必要而有限制的核试验,发展核武器,完全是为了防御,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消灭核武器。”“在任何情况下,中国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
4、1970年4月24日,我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卫星运行轨道距地球最近点439千米,最远点2384千米,轨道平面和地球赤道平面的夹角68.5度,绕地球一周114分钟。卫星重173千克,用20009兆周的频率,播送《东方红》乐曲。卫星运行情况良好,各种仪器工作正常,遥测仪器不断发回各种数据。
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是我国广大科学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方针所取得的一个重要成果,是我国发展空间技术的一个良好开端。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1956年,中国制定了12年科学发展远景规划,把火箭和喷气技术列为重点发展项目。
同年建立了第一个导弹、火箭研究机构,1958年把发射人造地球卫星列入国家科学规划,组建机构开展空间物理学研究和探空火箭研制工作,并开展星际航行的学术活动和实验设备的筹建工作。
中国航天事业在创业之初经历了经济上、技术上的种种困难,经过艰苦奋斗,终于在1960年2月发射成功第一枚探空试验火箭,同年11月又发射成功第一枚自制的运载火箭,1964年6月发射成功自行研制的第一枚运载火箭,在60年代后期又研制成功中程和中远程运载火箭,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68年组建了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使中国成为继苏、美、法、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用自制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卫星的国家。
1975年11月26日首次发射成功返回型人造地球卫星,中国成了继美、苏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
1980年5月,向南太平洋发射大型运载火箭取得成功,1981年9月20日首次用一枚大型运载火箭把三颗空间物理探测卫星送入地球轨道,1982年10月从水下潜艇发射运载火箭成功。
1984年4月,发射了一颗对地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东方红”2号,4月16日卫星定点于东经125°赤道上空,到1985年10月,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共发射了17颗不同类型的人造地球卫星。1988年9月7日北京夏令时5时30分,载着“风云一号”气象卫星的“长征”四号火箭发射成功。
1992年,我国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计划进行研制,这项工程后来被定名为“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由“神舟”号载人飞船系统、“长征”运载火箭系统、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飞船发射场系统、飞船测控与通信系统、航天员系统、科学研究和技术试验系统等组成,是我国在20世纪末期至21世纪初期规模最庞大、技术最复杂的航天工程。
1999年11月20日,中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试验飞船在酒泉起飞,21小时后在内蒙古中部回收场成功着陆,圆满完成“处女之行”。
此后,又进行了三次无人飞船的飞行。通过一系列航天活动,中国建立了各类人造卫星、运载火箭、发射设备和测量控制系统的研究、设计、试验和生产的基地,建成了能发射近地卫星和对地静止轨道卫星,拥有光测、遥测和雷达等多种跟踪测量手段的酒泉和西昌航天器发射场;组成了由控制中心、地面台站和测量船构成的卫星测控网,造就了一支富有经验的航天科学技术队伍,从而有能力不断开拓航天活动。
2003年10月15日,“神州”五号飞船载着中国第一位宇航员杨利伟升上太空,21小时后,成功返回地面,我国成为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曲折的年代:

1、出现曲折的主要原因是:
政治运动扩大化,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学术问题当成政治问题遭到批判
2、带来的结果:
(1)百花凋零,科苑荒芜;
(2)文艺作品遭封杀,样板戏“一统天下”。
(3)破除“四旧”(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国家文物遭洗劫
(4)文艺人士、知识分子、民主人士遭批斗(如吴晗、老舍等),有的甚至迫害致死(如京剧表演艺术家马连良、周信芳,画家潘天寿等)。


王蒙和《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1934年生于北平。上中学时参加中共领导的城市地下工作,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3年创作长篇小说《青春万岁》,以交响乐的结构和诗一样的笔调,深情地描写了50年代初期北京女中学生清纯烂漫的生活。小说在修改期间,上海《文汇报》即以《金色的日子》为题选载了部分章节。由于政治原因,这部小说到1979年才得以正式出版,其被封埋的时间超过了王蒙创作时的年龄。小说出版后,成了当时中学生最爱读的书之一,并被改编成电影,受到极大欢迎。
在修改《青春万岁》的同时,王蒙写了短篇小说《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小说原载《人民文学》1956年第9期,题名为《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小说写的是青年教师林震被调往区委组织部后,在工作、斗争中怎样碰壁怎样遭受挫折的故事。它是一部响应当时团中央发出学习娜斯佳(苏联作家叶·尼古拉耶娃小说《拖拉机站长和总农艺师》中的主人公,一个充满社会主义精神活力和朝气,敢于同官僚习气、保守思想等种种落后现象作斗争的年轻女农艺师)的号召,直面现实,揭发人民内部矛盾,批评党内政治不健全现象的优秀作品。
小说以极其敏锐的笔触刻画了中国一个区委组织部门的真实工作状态,描写了一个年轻干部对机关中正在滋长的官僚主义的心态表示疑惑与不满,以清纯委婉的笔墨和颇有诗意的景物描写,表达了一个内涵严肃的主题,展露了他出色的才华和锐利的思想。
小说还塑造了另一个成功的人物刘世吾,他是一个颇显深度的官僚主义者,他有过光荣的历史,进城后随地位和生活的变化,精神状态却发生了一系列触目惊心的变异。小说发表后,震动中国文坛,引起了毛泽东的关注,在海内外也获得强烈反响。
后来,王蒙因此被打成“右派”,1958年后在京郊接受劳动改造。
1962年调北京师范学院任教。1963年起赴新疆生活、工作了10多年。
1978年调北京市作协工作。以后任《人民文学》主编、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共中央委员、文化部长、国际笔会中心中国分会副会长等职。
这时期著有长篇小说《活动变人形》等多部小说和其他文学作品。在他将近半个世纪的文学生涯里,创作了小说、文学研究与评论、诗歌散文等近1000万字,获得过多项国内和国际文学大奖,作品也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

文革对文化的扼杀:

1、“文化大革命”期间,林彪、江青一伙在全国刮起了一场“否定一切”、“打倒一切”的黑风。
在破“四旧”的名义下,煽动红卫兵盲目焚烧古典书籍、文物字画,破坏名胜古迹,肆意践踏中国的传统文化,使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优秀文化遗产遭受到一次空前浩劫,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
2、同时,他们挥舞“文艺黑线专政论”的大棒,对建国以来文化界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一笔抹煞,诬蔑全国的报刊、广播、书籍、文艺作品、电影、戏剧、曲艺、美术、音乐、舞蹈等,都充斥着“封建主义、资本主义、修正主义”的东西,声称要用无产阶级的“铁扫帚”在这些领域来一个“大扫除”。
3、文化界的知名人士惨遭迫害,不少人被诬陷为“黑线代表人物”、“反党反社会主义分子”、“牛鬼蛇神”,在对他们进行了多次“深揭、猛批、狠斗”后,有的被关进了“牛棚”,有的被投入监狱。
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吴晗,著名作家、文艺理论家老舍、赵树理、冯雪峰,京剧表演艺术家马连良、盖叫天、周信芳,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电影艺术家应云卫、郑君里,画家潘天寿等一大批文化界著名人士在“文革”中被迫害致死。
在文化界人士受迫害的同时,他们的作品也受到批判。建国以来出现的优秀小说、电影、戏剧等,几乎都被诬蔑为“大毒草”而遭到批判。特别是与刘少奇、彭德怀、贺龙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活动有关的历史题材的作品,如影片《燎原》《怒潮》《红河激浪》《洪湖赤卫队》,长篇小说《保卫延安》《刘志丹》《小城春秋》等,被诬蔑为替“叛徒”、“走资派”歌功颂德、树碑立传而遭到挞伐。
不但作者受迫害,而且株连许多人,仅李健彤的小说《刘志丹》一案,上下左右被株连者即达上万人之多。概括起来,文化事业遭到严重摧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文化领导机关几乎都被搞垮,文化部门的领导权基本被林、江两个反革命集团及其在各地的帮派分子所控制,文艺成了他们篡党夺权的工具。
第二,报刊大部分停刊,出版业几乎停顿,造成了人们“精神食粮”的匮乏。“文革”开始后,除《红旗》杂志、《解放军文艺》等极少数外,绝大部分停刊,直到1970年,全国仅有杂志21种。与此同时,全国大多数出版社的业务基本停顿,除了大量印刷毛泽东著作,几乎无书可出,一时造成了严重的“书荒”。
第三,文艺舞台上百花凋零、万马齐喑,一片萧条残破的景象。“文革”开始后,占据戏剧舞台的,只有江青树立的现代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海港》,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和交响音乐《沙家浜》等八个所谓“样板戏”,以后又陆续推出钢琴伴唱《红灯记》、现代京剧《龙江颂》《杜鹃山》等一批剧目。造成了文艺舞台“样板戏”一花独放百花凋零的局面,严重影响了中国文化艺术的存在和发展。


发现相似题
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2007年10月24日18时5分,我...”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