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初中三年级历史

首页
  • 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不管世界各国的文字有多么不同,阿拉伯数字却不需要翻译,人们都能认得。其实,阿拉伯数字并不是阿拉伯人首创,但却是他们将这种数字传播到了全世界。在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年代,帝国收集了大量希腊、罗马、印度的著作,翻译成阿拉伯文,然后再传播到世界各地。随着伊斯兰教的传播,清真寺建筑特色也被带到世界许多地方,并与当地的文化传统相结合,形成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建筑风格。
    材料二  唐朝时期,整个社会养成了一种敢于对外开放,勇于向外学习的心态。许多国家也派出了使节到唐朝建立友好关系。据史书记载,曾与唐王朝交往的国家和地区有300多个。朝鲜半岛的纸、笔、折扇,波斯的马球、菠菜等传入中国,唐朝的丝绸、工艺品和书籍大量输往周边各国。高僧鉴真东渡日本,除积极传播佛教外,还将盛唐的医药知识、建筑艺术、书法绘画等介绍到日本。
    下列结论都是正确的。请你仔细阅读上述材料,如果该结论是从上述材料中得出的,请在括号中画上“√”,否则画上“×”。
    (1)阿拉伯数字的真正发明者是印度人。
    [     ]

    (2)阿拉伯人曾经建立起一个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     ]

    (3)宗教的传播对文化的发晨有着深远的影响。
    [     ]

    (4)古代的阿拉伯人和中国人在不同文明之间搭起了文化交流的桥梁。
    [     ]

    (5)唐代长安城是一个开放性的国际文化交流的中心。
    [     ]

    (6)唐文化向四周辐射。
    [     ]

    本题信息:2011年同步题历史判断题难度一般 来源:邹贵生(初中历史)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不管世界各国的文字有多么不同,阿拉伯数字却不需要翻译,人们都能认得。其实,阿拉伯数字并不是阿拉伯人首创,但却是他们将...” 主要考查您对

遣唐使和鉴真东渡

唐与新罗的关系

唐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阿拉伯数字”的由来

中国四大发明的外传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遣唐使和鉴真东渡
  • 唐与新罗的关系
  • 唐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 “阿拉伯数字”的由来
  • 中国四大发明的外传

遣唐使:
遣唐使是日本赴中国的使节团,贞观五年(631年),日本派出了由留学生和学问僧组成的第一次“遣唐使”,到开成三年(838年)止,共派出遣唐使12次。遣唐使团组织完备。遣唐使通过友好访问或是留学长安,把唐代大量文化带回日本,对日本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阿倍仲麻吕:
阿倍仲麻吕,汉名晁衡,日本奈良人,日本遣唐留学生。他在中国的学习成绩优异,通过科举考试,成为宾贡进士,被委任为客卿,先后担任光禄大夫、御史丞、秘书监等职。阿倍仲麻吕和唐朝诗人李白、王维等交情深厚,常作诗唱和。他一生在中国长达54年之久,为中日友好事业做出杰出贡献。

鉴真:
鉴真,复姓淳于,扬州人,中国唐朝僧人,律宗南山宗传人,应日本圣武天皇的约请,鉴真六次东渡,历尽艰辛,终于在天宝十三年(754年)携同弟子到达日本,为传播唐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鉴真不仅把律宗传到日本,而且把佛寺建筑、雕塑、绘画等艺术也传到了日本,为传播唐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日本现存的唐招提寺,就是鉴真和弟子创建的。


与汉代相比,唐朝与日本友好交往的特点:
1.交流次数更加频繁,交流领域更加广泛。汉代多是与多个日本本土小国之间以经济交流,据可考史料来看交流并不频繁,唐代则是对日本的天皇政权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广泛领域的交流。
2.出现了新的交流方式,汉代日本“使译通于汉”,唐代日本则多次派出遣唐使和留学生。
3.对日本的影响不同,汉代为册封,唐代发生在日本的大化改新,就是留学唐朝的回国的人策划的,对日本的封建化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

唐朝时期和日本友好交往的意义:
1.首先促进了唐朝和日本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交流,大大加强了中日人民的友好交往历史,代表人物鉴真;
2.日本派遣留学生,使日本吸收了中国的文化成果,也丰富了唐朝的经济文化生活,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代表人物为阿倍仲麻吕。
3.对日本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社会生活,文字体系多个方面影响深远,加速了日本封建化的进程。


日本招提寺内鉴真塑像:
 


唐文化源源不断的输入日本,对日本的社会产生了多方位的深远影响:
政治方面:
贞观十九年(645年)日本进行了大化改新这次改革,在中国长期留学的高向玄理和僧旻起了很大作用。他们参考了隋唐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实行班田收授法;他们仿照隋唐的官制,改革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制;参照隋唐律令,制定了《大宝律令》。
建筑风格方面:
公元709年,日本迁都平城京(今奈良),都城的建设规模完全模仿长安,甚至街道的排列方法也几乎一样,也有“朱雀街”“东市”“西市”等名称。8世纪后期,日本又迁都平安京(今京都),仍仿长安建都城。
语言文字方面:
8世纪以前,日本使用汉字作为表达记述的工具。留学生吉备真备和学问僧空海和尚,在日本人民利用中国汉字的标音表意基础上,创造了日文假名字母——片假名和平假名,大大推动了日本文化的发展。同时,日文的词汇和文法也受到汉语的影响。 日本人的生活习尚、节日风俗也都受到唐朝的影响。
教育方面:
天智天皇在京都设立大学,后来学制逐渐完备,学习的内容与唐时期大体相仿。
文学方面:
唐代丰富多彩的文学,深为日本人民欣赏。唐朝著名诗人的诗文不断传入日本,形象鲜明,语言通俗的白居易尤为日本人民喜爱。
艺术方面:
唐朝的音乐、绘画、雕塑、书法、工艺美术等也纷纷传入日本,日本吸取了唐朝的乐制,宫廷还请唐乐师教授音乐,唐朝的不少乐书、乐器陆续传入日本唐朝的绘画也深受日本人喜爱,唐人的绘画经日本画家仿效摹绘者,称为“唐绘”。
科学技术方面:
唐朝先进的生产技术、天文历法、医学、数学、建筑、雕版印刷等陆续穿入日本。
生活习俗方面:
唐人所喜爱的马球、角抵、等体育活动先后传入日本。茶叶于奈良时期传入日本,开始当做药材,到平安时期已经兴起了喝茶之风。


“宾贡进士”:
是唐代科举考试中出现的一项制度,其目的是将周边诸族士子与唐本国士子加以区别并予以优惠照顾。所谓“宾贡科”,并非是指与进士、明经等并列的科举考试科目,而是指进士科考生的特殊来源以及考试和录取的特殊方式。唐代很多留学生考取了“宾贡进士”,例如新罗的崔志远和日本的阿倍仲麻吕。
崔志远:
崔致远(857-卒年不详),字孤云,新罗宪安王元年(857年)生于京都沙梁部。新罗末期人,是韩国历史上第一位留下了个人文集的大学者、诗人,一向被韩国学术界尊奉为韩国汉文学的开山鼻祖,有“东国儒宗”、“东国文学之祖”的称誉。晚年归隐,不知所终。

唐朝与新罗的关系:
1.新罗商人来唐贸易很多,十分活跃,北起登州、莱州,南到楚州、扬州,都有他们的足迹。许多地方都设有新罗馆和新罗坊。新罗的朝霞袖、纳袖等特产工艺品和人参、牛黄等药材大龄输入唐朝,新罗商人则从唐朝贩回丝绸、瓷器、茶叶、图书等。
2.新罗到唐朝的留学生络绎不绝,在唐朝的外国人中,以新罗人为最多。不少新罗的学生考取了唐朝的进士,时称“宾贡进士”,其中最著名的崔志远,他12岁留学,18岁中进士,他写有了《桂苑笔耕》20卷,保留了许多珍贵史料,新罗学生在吸收和传播唐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3.唐文化的新罗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新罗开始采用唐朝的历法,并相继设立了医学,天文和漏刻博士,来研究唐朝的医学,天文和历法。8世纪中叶,新罗仿效唐朝政治制度改建其行政组织,中央设立执事省,相当于唐朝的尚书省,地方行政机构有州、郡、县、乡也与唐朝类似。新罗也采取科举制选取官吏。新罗人喜欢读唐诗。此外,在姓氏、服饰、节令、风俗等方面,都有浓重的文化色彩。

新罗留学生崔志远:
 

隋唐时期的朝鲜:
中国隋唐时期,朝鲜半岛上分别有新罗,百济,高丽三个国家并存,隋炀帝时三征高丽未果。唐太宗平定东突厥和高昌后,以高丽联合百济进攻新罗为借口,于是贞观十八年(644年)派水陆大军10万进攻高丽,次年败归。高宗时。继续对高丽用兵,于668年攻下平壤城,高丽灭亡。唐在高丽故地设置了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个县,总隶属于安东都督府。后来由于新罗的反对,唐朝的势力退出朝鲜半岛,675年,新罗统一了朝鲜半岛。

唐文化对新罗的影响:
1.政治制度方面:
新罗受唐文化影响最深,学生留学中国最多达百人,有些更在唐朝做官,因此新罗亦仿效唐的政治制度,据此建立起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组织。
2.科举文学方面:
新罗的科举考试,以中国古籍等为主科,可见其受唐文化的影响;而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更在新罗广为流行。
3.文字历法方面:
朝鲜本无文字,唐时利用汉字字形作音符,创朝鲜词汇,新罗文字实亦由中国字音转化而成;此外新罗历法及律令都是模仿唐代律历而成的。
4.宗教医学方面:
唐代盛行的佛教宗派,如天台宗、法相宗、禅宗等也在朝鲜流行,新罗亦以《素问》等中国医书为教材,并把中国医学传入朝鲜。


唐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国力最强、历史最长、贡献最大的王朝之一。它以其博大的胸怀吸收着各种外来文化,同时又以其高度的文明影响了周围各国。唐都长安是当时中外交流的一个重要舞台,侨居着大量外国客商、使节、学者、僧侣和留学生。中国的造纸术、丝织技术、建筑技术、医学、瓷器等,正是通过他们传到世界各地,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当时从海上来与中国开展贸易的有日本、新罗、印度、斯里兰卡、波斯和大食等国家和地区。

唐文化的特点:
1.全面繁荣:隋唐文化在科技、宗教和哲学、史学、教育、文学、艺术方面全面繁荣。   
2.兼收并蓄:统治阶级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创造了有利于文化的发展氛围。内外交通发达、国内各族交往密切,在文化上互相交流、融合,为中华文化增强了刚劲、豪爽、热烈、活泼的多民族色彩。中国与亚洲、欧洲以至非洲都有频繁往来。文化上得以吸收外来优秀成分,比较突出表现在宗教和艺术方面。   
3.世界领先:隋唐时期已有了雕版印刷和火药,僧一行开始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唐本草》、赵州桥等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4.影响深远:隋唐文化是中国封建社会文化的高峰,也是当时世界文化的高峰,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世界文明史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唐文化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唐文化影响深远,不仅影响到亚洲的文明发展,而且促进了西方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


唐文化繁荣的原因:
1.国家强盛,经济繁荣。 隋朝的统一,使全国的社会秩序安定下来,南北的经济文化得到交流;唐朝从太宗的“贞观之治”到玄宗的“开元盛世”,封建经济高度发展,政治相对稳定的时间也较长,这就为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统治者开明的民族政策最终导致了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在思想文化上,不管是外来的佛教文化还是中国的道教文化,统治者大都能兼收并蓄。这种对文化事业的重视和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既培养了大批文化人才,又为文化的繁荣创造了有利的氛围。
3.文化交流频繁。 隋朝运河的开通和唐朝交通的畅达,使唐朝同边疆各少数民族政权保持着密切的关系,从而促进了双方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西域等地的少数民族文化大大丰富了中原文化的内容,使中华文化具有浓烈的多民族色彩。由于封建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唐朝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望,而且对外交通发达,使唐和亚、欧、非之间的往来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在中外文化互相吸收、互相促进的过程中,隋唐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4.继承传统文化。 传承中华文明是唐文化大放异彩的重要原因。秦汉以来我国的封建文化就在不断地发展,在许多领域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的发展和江南的开发,又为科学技术及文学艺术的更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此基础上,隋唐文化出现了全面繁荣的局面。


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
 
路上:主要是通过丝绸之路可以到达南亚西亚和欧洲
海上:海上向东得以到达朝鲜日本向南可以经中南半岛印度半岛最远到达波斯湾
阿拉伯数字:
阿拉伯数字是国际上通用的一种数字符号.就是0,1,2,3,4,5,6,7,8,9共10个计数符号,这十个数字符号,是为了计数和算术运算而采用的约定写法,是国际通用的数码,也称为阿拉伯数码。阿拉伯数字并不是阿拉伯人发明的,而是古代印度人创造的,最终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地区。
阿拉伯文化的特点:
1.多元性:阿拉伯文明汇聚了世界上当时多个文明,创造了阿拉伯文明;
2.宗教性:阿拉伯文明结合伊斯兰教,形成了具有宗教特点的文明。

 阿拉伯文明的历史地位:
1.阿拉伯人把东西方文化融为一体,创造了辉煌的阿拉伯文化;
2.阿拉伯人保存并传播了古典文化,上承欧洲古典文明,下接欧洲文艺复兴;
3.阿拉伯人足迹遍及欧、亚、非三洲,促进了东西文化的交流传播。


中国四大发现外传:
中国的四大发明在欧洲近代文明产生之前陆续传入西方,对西方科技发展产生一定影响,印刷术的出现改变了只有僧侣才能读书和受高等教育的状况,便利了文化的传播;火药和火器的采用摧毁了欧洲中世纪天主教的思想枷锁。指南针传到欧洲航海家的手里,使他们有可能发现美洲和实现环球航行,为西方奠定了世界贸易和工场手工业发展的基础。四大发明,在人类科学文化史上留下了灿烂的一页。这些伟大的发明曾经影响并造福于全世界,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前进。

四大发明传播的对比:

阿拉伯人在世界文化传播与交流过程中的作用:
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们在不同文明之间搭起了文化交流的桥梁,促进了这些地区文化和经济的发展。

阿拉伯帝国的历史上的评价:
1.在地理上,阿拉伯联系了东方和西方;
2.在文化上,阿拉伯在东西方之间承当了科学文化交流的桥梁——中国、印度的科学文化有很大一部分是通过阿拉伯传入欧洲的;
3.在历史上,阿拉伯文化对欧洲科学的发展也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造纸术外传示意图:

怛罗斯之战:
怛罗斯之战(怛,音dá)是唐玄宗时唐朝的势力与来自现在阿拉伯、新兴和信奉伊斯兰教什叶派的新兴阿拔斯王朝(即黑衣大食)的势力在中亚诸国相遇而导致的战役。怛罗斯之战是一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东西方帝国间的碰撞,具有十分重大的历史意义。
天宝十年四月(751)高仙芝率军从安西出发,在翻过葱岭、越过沙漠、经过了三个月的长途跋涉之后,高仙芝在七月份到达了中亚名城怛罗斯城下,城中已经有阿拉伯军数千人抢先驻守,唐军只好开始围攻怛罗斯城(今哈萨克斯坦的江布尔城附近)。据阿拉伯史书《创世与历史》记载,阿拉伯人在接到高仙芝进攻的消息之后,驻巴士拉的东方总督艾布·穆斯林立即下达命令,部将塞义德·本·侯梅德带不下数千人的部队抢先驻守怛逻斯城中,加强防守,为大军集结赢得时间。艾布·穆斯林带着自己的1万人赶往撒马尔罕构筑工事准备大战,齐雅德和另一将领艾布达·乌德·哈里德·本·伊卜拉欣·祖赫利召集河中的驻屯军1万人迅速赶往怛罗斯城,(可能还包含艾布·穆斯林的一部分部队,你让这个地位和李嗣业地位相当的人物统领15万大军,想一下都觉得荒唐),高仙芝攻城五天不克,阿拉伯援军赶到,从背后袭击唐军(段秀实传围城五日不克),在外围警戒的葛逻禄部雇佣兵见事不妙突然逃跑,导致唐军阵脚顿时大乱。葛逻禄的行为在唐军看来是彻底的背叛,阿拉伯联军趁机出动重骑兵突击唐军阵营的中心,连日征战的唐军在内外夹击下再也支撑不住,终于溃败,高仙芝在夜色掩护下单骑逃脱。李嗣业、段秀实收拢散兵游勇向安西逃遁,途中恰逢中方联军中的拔汗那兵也溃逃至此,造成兵马车辆拥挤堵塞道路。李嗣业恐阿拉伯追兵将及,不惜对盟军大打出手,挥舞大棒毙杀百余名同属大唐联军的拔汗那军士,才杀开一条血路,残余唐军得以通过。此前李嗣业还曾劝高仙芝弃兵逃跑,被段秀实斥责为“惮敌而奔,非勇也;免己陷众,非仁也”。在收拢残兵之后,高仙芝并不甘心,依然想进行一次反击,在李嗣业等的劝说之下终于放弃。最后高仙芝只得引残兵逃至安西。
怛逻斯战役促进了中国文明的向外传播。“四大发明”最早传出的是造纸术,而造纸术的传出与怛逻斯战役有着直接的关系。唐帝国此役战败,共计一万余唐兵成为战俘,其中包括一些造纸工匠。而不久外部世界的第一个造纸作坊就出现在撒马尔罕(今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附近)。此时距大食第三任正统哈里发奥斯曼派遣第一个谴唐使来华正好约有一个多世纪的时间。在时间上几乎相差无几,巴格达也出现了造纸作坊与纸张经销商,之后逐渐扩展到大马士革、开罗,以及摩洛哥与西班牙的一些城市。巴格达也好,撒马尔罕也好,造纸技术是由来自中国的工匠师傅传授的是无疑的。中国的造纸工匠除了被俘后流落它乡传播造纸技术,也可能是作为文化交流使者在怛逻斯战役之前就到达了那里,或者兼而有之,但是怛逻斯战役至少是推动了造纸术的西传。
发现相似题
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不管世界各国的文字有多么不...”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