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初中化学

首页
  • 单选题
    归纳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下面是小红同学对一些知识归纳的情况,其中正确的是(  )
    A.现象与解释:热胀冷缩--分子大小改变
    B.家庭卫生与相关原理:水中加入洗洁精去油污--溶解油污
    C.实验操作与安全:稀释浓硫酸--把水倒入浓硫酸里
    D.环境问题与相关物质:温室效应--CO2

    本题信息:2013年湖北模拟化学单选题难度一般 来源:未知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归纳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下面是小红同学对一些知识归纳的情况,其中正确的是( )A.现象与解释:热胀冷缩--分子大小改变B.家庭卫生与相关原理:水中加入...” 主要考查您对

浓硫酸的稀释

乳化和乳化作用

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原子、离子)

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浓硫酸的稀释
  • 乳化和乳化作用
  • 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原子、离子)
  • 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
浓硫酸:

     俗称坏水。坏水指浓度大于或等于70%的硫酸溶液。浓硫酸在浓度高时具有强氧化性,这是它与普通硫酸或普通浓硫酸最大的区别之一。同时它还具有脱水性,强氧化性,难挥发性,酸性,稳定性,吸水性等。

浓硫酸的稀释:

     稀释浓硫酸时,一定要将浓硫酸沿着器壁慢慢地注入水里,并不断搅拌,使产生的热量迅速地扩散,切不可把水倒入浓硫酸中,因为水的密度较小,浮在浓硫酸上面,溶解时放出的热会使水立刻沸腾。使硫酸液滴向四周飞溅,这是非常危险的(如下图)。若不慎将浓硫酸沾到皮肤上,应立即用大量水冲洗,然后涂上3%一5%的 NaHCO3溶液。

切记“酸入水,沿器壁,慢慢倒,不断搅”。注酸入水不断搅拌
乳化和乳化作用的概念:
1. 乳化现象:
      乳浊液不稳定,静置分层,在乳浊液中加人洗涤剂以后,油虽然并没有溶解在水中,但这时形成的乳浊液却能均匀、稳定地存在而不分层,这种现象叫乳化现象。
“乳化”形成的并不是溶液,例如植物油中加入水,加入乳化剂并不是水溶解了油,只是使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存在于水中而不聚集。

2. 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

3. 乳化作用:
    乳蚀液的稳定剂是一类表面活性剂,阻止小液滴相互凝结。洗涤剂能把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集成大的油珠,洗涤剂所起的作用就是乳化作用,使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存在于水中而不聚集。

用汽油去油污与用洗涤剂洗去油污的不同:
       利用汽油和洗涤剂均能除一去油污,但二者除去油污的原理不同。汽油溶解油污时形成溶液,但加了洗涤剂的水清洗油污是把油污分散成细小的液滴,使其形成乳浊液,再随着水漂走。
除去织物上污渍的方法:
污渍 清洗方法
蓝墨水 白色织物上,可用草酸低稀溶液和漂白剂溶液轮流擦拭,再用洗涤剂和水洗;有色织物上,小心用高锰酸钾溶液擦拭,污渍去掉后,迅速用过氧化氢稀溶液擦拭污渍处,并立即用水漂洗
圆珠笔油 用酒精擦拭,再用洗涤剂洗,最后用水洗
菜汤,乳汁 用酒精擦拭,然后用稀氨水揉搓,再用水洗
水果渍 用氯化钠溶液洗,或用草酸稀溶液沾湿,再用水洗;如果是白色织物,可用过氧化氢稀溶液沾湿,再用水洗
血渍 刚沾上时,立即用冷水洗,再用洗涤剂洗,最后用水洗;沾污时间较长的,可用氨水擦拭,片刻后用冷水洗,如不能除净,用草酸稀溶液洗涤,然后用水洗
铁锈 草酸稀溶液清洗,然后用水洗
沥青 用酒精或汽油擦拭多次,然后用水洗

乳化作用在生活中的应用:
①洗涤:用乳化剂(洗涤剂)可以将衣服上、餐具上的油污洗掉,如肥皂、洗洁精等。
②农药的使用:在农药中加入一定量的乳化剂后. 再溶解在有机溶剂里,混合均匀制成的透明液体叫乳油。
构成物质的微粒:
分子、原子、离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分子,原子,离子的比较:
分子 原子 离子
概念 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表示方法 用化学式表示. 如H2,He 用元素符号表示,如H,Fe 用离子符号表示,如Na+、NO3-
微粒的运动 物理变化是分子运动的结果,如:水的蒸发 化学变化是原子运动的结果. 如:水的电解 离子运动的结果可能是物理变化。也可能是化学变化,如:NaCl的溶解是物理变化, NaCl与AgNO3反应是化学变化
化学计量数与符号的关系 化学式、元素符号、离子符号前加上化学计量数,如2H,2H2,3Na+,只表示原子、分子、离了的“个数”,不表示元素和物质
联系

分子和原子的比较:
原子 分子
定义 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保持物质(由分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相同点 ①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有些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有些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
②都很小,但者阶一定的体积和质量;
③都在不断地运动;
④微粒子间都有间隔;
⑤都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区别 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 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如:在电解水实验中,水分子可以分成氢原子和氧原子,而氢原子和氧原子不可以再分,只是重新组合成氢分子、氧分子
同种原子具有相同的质子数 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
联系

原子与离子的比较:
原子 离子
概念 化学变化中最小粒子 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电性 呈电中性,不带电 带电:
阳离子带正电
阴离子带负电
表示方法 用元素符号表示;Na 表示钠原子,2Na表示2个钠原子 在元素符号右上角先写电荷数,后标出电性 (+、-):Na+表示钠离子,2Na+表示2个钠离子
数量关系 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阳离子:核内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
阴离子:核内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
相似点 都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转化

对环境的影响:
    主要是温室效应。因为二氧化碳具有保温的作用,会逐渐使地球表面温度升高。近100年,全球气温升高0.6℃,照这样下去,预计到21世纪中叶,全球气温将升高1.5——4.5℃。由温室效应所引起的海平面升高,也会对人类的生存环境产生巨大的影响。两极海洋的冰块也将全部融化。所有这些变化对野生动物而言无异于灭顶之灾。
   大家要共同爱护环境,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母亲。
 CO2的产生:
⑴凡是有机物(包括动植物)在分解、发酵、腐烂、变质的过程中都可释放出CO?。
⑵石油、石腊、煤炭、天然气燃烧过程中,也要释放出CO?。
⑶石油、煤炭在生产化工产品过程中,也会释放出CO?。
⑷所有粪便、腐植酸在发酵,熟化的过程中也能释放出CO?。
⑸所有动物在呼吸过程中,都要吸氧气吐出CO?。
⑹所有绿色植物都吸收CO?释放出氧气,进行光合作用。CO?气体,就是这样,在自然生态平衡中,进行无声无息的循环。
⑺一切工业生产,城市运转,交通等都离不开排放二氧化碳。

危害:
    现在地球上气温越来越高,是因为二氧化碳增多造成的。因为二氧化碳具有保温的作用,现在这一群体的成员越来越多,使温度升高,近100年,全球气温升高0.6℃,照这样下去,预计到2 二氧化碳的危害二氧化碳的危害(7张)1世纪中叶,全球气温将升高1.5——4.5℃。海平面升高,也是二氧化碳增多造成的,近100年,海平面上升14厘米,到21世纪中叶,海平面将会上升25——140厘米,海平面的上升,亚马逊雨林将会消失,两极海洋的冰块也将大部分融化。所有这些变化对野生动植物而言无异于灭顶之灾。 空气中一般含有约0.03%二氧化碳,但由于人类活动(如化石燃料燃烧)影响,近年来二氧化碳含量猛增,导致温室效应、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旨在遏制二氧化碳过量排放的《京都议定书》已经生效,有望通过国际合作遏制温室效应。
    二氧化碳的浓度达到1%以上,就会使人头晕目眩。达到4~5%,人便会恶心呕吐,呼吸不畅。超过10%,人便会死亡。
发现相似题
与“归纳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下面是小红同学对一些知识归纳的...”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