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高中一年级历史

首页
  • 材料题
    近代史上,列强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和船坚炮利的军事优势,屡屡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逼签条约,严重践踏了中国的国家主权,使中华民族陷入生死存亡的危机之中。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 去年今日割台湾。
    ——清末诗人丘逢甲《春愁》

    (1) 这首诗中割占台湾是哪一年? 为什么“四百万人同一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我们中国人民,半个世纪以来受尽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欺凌……现在这个万恶的敌人,已被中、苏、美、英的联合力量所打倒了。……这的确是我中华民族百年来未有的大事,值得全国同胞的热烈庆祝。
    ——1945年9月5日《解放日报》社论《庆祝抗战最后胜利》

    (2)抗日战争的胜利是“我中华民族百年来未有的大事”。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1972年9月日本内阁总理大臣访问中国,并在北京发表联合声明,宣布两国结束不正常状态;中国放弃对日本的战争赔款要求;中国政府重声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日本政府表示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宣布即日起建立外交关系.
    (3)1972年代表日本政府访问中国的内阁总理大臣是谁?中日建交的直接背景是什么?中日的建交有什么历史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信息:2012年期末题历史材料题难度较难 来源:李晶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近代史上,列强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和船坚炮利的军事优势,屡屡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逼签条约,严重践踏了中国的国家主权,使中华民族陷入生死存亡的危机之中...” 主要考查您对

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

抗战的胜利

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
  • 抗战的胜利
  • 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

甲午中日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又称第一次中日战争、清日战争、清日甲午战争;日称日清战争,。因发生年为1894年即清光绪二十年,干支为甲午,中国史称“甲午战争”。为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它以1894年7月25日(清光绪二十年,日本明治二十七年)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至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字结束。按中国干支纪年,战争爆发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告终。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它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马关条约》(1895):

项目 内容 影响
①割地 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进一步破坏中国的领土主权,助长列强侵略中国的野心,引发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②赔款 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巨额赔款 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清政府被迫大借外债,便于列强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③开埠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到内地
④设厂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内地免收内地税 反映列强资本输出的要求,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总之,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

1、背景:
①根本原因:解决日本资本主义发展中的矛盾。转嫁1890年经济危机
②导火线: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

2、中日甲午战争经过:
重要战役:丰岛海战---平壤战役---黄海海战----辽东战役---威海卫战役
黄海海战(1894):日军取得了黄海海域的制海权,但北洋水师主力尚存
威海卫战役:李鸿章“避战自保”,北洋舰队全军覆灭。

3、中日甲午战争结果:
(1)中国为败给日本:
①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无法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根本原因)
②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态度(主要原因)
③清政府的腐败无能领导者重视发展军事力量,皇室则贪图享受
(2)签订《马关条约》(1895)

4、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1)政治:拉开了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序幕,列强竞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严重破坏中国主权,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刺激中国救亡运动高涨。
(2)经济:宣告了洋务运动失败;使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3)思想:民族危机加深,维新思想和民主革命思想蓬勃发展。


《马关条约》(1895)内容记忆方法:

方法1:用顺口溜形式:“割地台澎辽,赔款两亿高。开口有四处,设厂内税消”。
方法2:用字头法结合谐音法记为“哥哥开厂赔两亿两”,
解释:“哥哥”——谐音“割”音,指割地;
“开”——开放四处通商口岸;
“厂”——口岸设厂,内销免税;
“赔两亿两”—赔款两亿两。


吞并朝鲜、入侵中国是日本对外扩张的首要目标:

19世纪末,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在远东,朝鲜和中国成为帝国主义争夺的焦点。日本早在明治维新以后,就确定了对外扩张的“大陆政策”,把侵略的魔爪首先伸向朝鲜和中国。1874年日本侵略台湾是近代史上日本侵略中国的开始。侵台碰壁后,日本于1876年强迫朝鲜签订《江华条约》,取得开埠通商,派驻领事等特权。1885年,日本乘朝鲜甲申政变(1884年)之机,迫使清政府订立《天津会议专条》,取得了向朝鲜派兵的权利。这年年底,日本创立内阁制,伊藤博文出任第一任总理大臣。此后,日本政府积极扩军备战,把对中国一战作为首要目标。1892年,日本已经建立了一支近代化的海陆军:正规陆军有7个师团(相当于军的编制)共12.3万人,后备兵队10万人,合计共22万余人;军舰达32艘,约6万吨。日本还不断派遣间谍到朝鲜、中国境内搜集情报,秘密测绘朝鲜半岛和我国东北、渤海湾的详尽地形。到甲午战争前夕,日本已作好对华战争的一切准备,只待制造一个挑起侵略战争的借口了。

日本蓄意挑起侵略中国的战争:

1894年3月,朝鲜爆发了东学党(也称东学道,系秘密宗教团体)起义。5月31日,起义军攻占全罗道首府全州。朝鲜国王李熙要求清政府派兵镇压(当时清朝和李氏朝鲜有“宗藩”关系)。正在处心积虑寻找挑起战争时机的日本,也极力怂恿清政府出兵“助剿”。6月9日至11日,清直隶提督叶志超、太原镇总兵聂士成所部二千四百多人先后在朝鲜登陆,部署在汉城至公州一线。于是,日本以护送驻朝公使大鸟圭介回任的名义派出陆战队四百人入朝,10日公然占领汉城,至16日已有五千余人进驻仁川、汉城一带。这时,东学党起义已趋平息,中朝两国为避免事态扩大,提出中、日都从朝鲜撤兵。但日本却无理提出“改革”朝鲜内政的方案,6月底驻朝日军骤增至一万五千人左右。在朝鲜局势日趋紧张的形势下,以慈禧、李鸿章为代表的清政府决策集团竭力避战求和,寄希望于俄、英、德、法、美各国出面“调停”。7月23日凌晨,日本驻朝公使大鸟圭介发动政变,派兵攻占朝鲜王宫,扶植以大院君为首的傀儡政府。两天后,大院君“邀请”日军驱逐在牙山的中国驻军,战争已是一触即发了。

清政府内部对甲午战争的态度:

有两种不同说法。
1.不存在和战之争。
这是史学界新近提出的观点。持此说者以夏冬为代表。
夏冬通过对帝党的主要人物翁同和后党的主要人物李鸿章在甲午战争期间的表现进行分析,认为帝后两党无和战之争,他们的“出发点是一致的,即从清统治阶级利益出发,想尽办法保住他们的统治地位”。作者指出:“李鸿章与翁同在战前总的态度基本上是一致的,即作好战、和两手准备,寄希望于通过谈判或第三国调停等和平方式解决这次危机,只有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使用战争手段。因此,在这一阶段,不存在谁主和谁主战的问题。”战争爆发后,“李鸿章属下的海军在朝鲜与日军接仗”,“李鸿章已在军事上指挥对日作战”;翁同“主张一战”,他的“‘以我兵能胜倭为主’的思想显然高出李鸿章一筹”。黄海之战失利至北洋舰队覆灭,李鸿章在外交上的态度是:“能和则和,不能和则战”;翁同态度较前后退了,“只是想免遭国人唾骂而已”。据此,作者认为:“李鸿章不能算纯粹的主和派,翁同也不是始终的主战派。虽然,他们考虑问题的角度不一样,但他们的一切行动都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在不同的时期会有不同的表现,至于什么时候主战,什么时候主和,就要看什么对他们最有利。”
2.有主和主战之争。
这是传统的说法。持此说者有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戚其章等。
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中指出:“在日本进攻、外国侵略者与中华民族矛盾激化和群众要求反抗侵略的压力下,清朝统治集团内部分裂为主战、主和两派。大部分没有实权的文职官员,如翰林、御史等都积极主战。”主战的还有以“翁同为首的帝党官僚”;“主和派主要是李鸿章系统的洋务派以及恭亲王奕等当权的大官僚”。 戚其章说:“认为帝后两党之间不存在和战之争,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在甲午战争中,慈禧虽曾‘传懿旨亦主战’,并‘谕不准有示弱语’云云,却不能以此就否定她的主和。同样,李鸿章作为海陆军的实际最高指挥者,在调遣军队、布置防守等方面不能说一件事没做,却不能以此证明‘北洋系的利益与民族利益就有了一致’,他‘已在比较积极地指挥全面对日作战’,于是连他的‘主和派’帽子也就可以摘掉了。”总之,“对后党是否主战的问题,也不应抓住个别事例不加分析就轻率地作出论断”。
范文澜、陈旭麓、林增平、孙孝思等均持此说。


抗战的胜利:

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经过八年抗日战争,中国人民终于取得了伟大胜利。抗战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抗战的胜利,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并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胜利标志:

日本无条件投降(1945年8月15日),9月2日上午9时,在停泊于东京湾的美国巡洋舰“密苏里号”上举行了签降仪式。

胜利意义:

1、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
2、它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3、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胜利原因:

1、日本:侵略的非正义的法西斯战争;
2、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确立,全民族的抗战;中共在统一战线中起了中流砥柱作用;正面战场、敌后战场广大爱国将士的英勇作战;
3、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配合,各国人民的支援 。


解放区军民大反攻:

1945年8月9日,毛泽东发表了《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声明,号召中国人民的一切抗日力量举行全国规模的反攻。10日,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苏联参战后准备进占城市及交通要道的指示》。同日,八路军延安总部朱德总司令发布了战略大反攻的命令,要求各地人民抗日武装对日军发起全面大反攻。 从8月9日到9月2日,解放区军民收复县城159座、据点747处,歼灭日伪军57962人,使各解放区基本上联成一片。到10月上旬,解放区军民在大反攻作战中,共收复城市二百余座,毙、伤、俘日伪军二十三万多人,解放国土三十一万五千余平方千米,解放同胞一千八百七十余万,取得辉煌的战绩。

中国战区的日本投降仪式:

1945年9月9日,中国战区日本投降签字仪式在南京举行。会场布置呈“□”字形,受降席座北朝南,以何应钦为最高受降官。投降席坐南朝北。观礼席在东西两侧,除国民政府的有关军政人员外,还有美国军官和中外记者。签字仪式的主持人是国民政府总参谋长萧毅肃。 9时半,日本侵华派遣军司令冈村宁次率领总参谋长小林浅三郎等人来到国民政府陆军总司令部。10时,在中国人员的押引下进入会场。冈村宁次快步进入礼堂,向何应钦敬礼后,低头入座。然后小林浅三郎向何应钦敬礼,领取投降书,交冈村宁次签字盖章。签字盖章后,再由小林浅三郎呈交何应钦。 小林浅三郎递交投降书后,冈村宁次立即率领投降代表退席。其后,何应钦作了简短致词,受降签字仪式即告结束。


70年代中美关系得到改善原因:

1、从美国方面看:
①建国二十多年来,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②长期实行“遏制和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
③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不得不调整对华政策;
④经济上受到日本、西欧的挑战;
⑤陷入侵越战争的泥潭不能自拔。
2、从中国方面看:
①有利于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
②有利于对付来自苏联的威胁;
③有利于实现和平解决台湾问题,解决中美之间的长期争端。

中日关系改善的原因及条件:

1、中美关系的改善直接促进了中日建交。美国谋求同中国缓和关系的活动,却避开了日本政府,这种“越顶外交”的做法,在日本引起强烈震动。
2、日本许多对华友好政党和团体的推动:两国民间交流日益加强,日本国内要求中日建交的呼声高涨。
3、日本经济发展的需要。
4、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中美关系改善的经过:

时间 事件 意义
1971.4 美乒乓球队访华 打开了中美两国交往的大门
1971.7 基辛格秘密访华 为尼克松访华做准备
1972.2 尼克松总统访华《中美联合公报》 中美关系重大突破,正常化开始
1978.12 中美发表建交公报 为建交提供法律基础
1979.1 中美正式建交 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

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影响:

1、促进了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在国际上掀起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
2、从20世纪50年代起,因美国孤立遏制中国而形成的外交僵局终于被打破,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
3、促进了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中日邦交正常化:

1、原因:
中美关系的改善直接促进了中日建交。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长期追随美国,采取敌视中国的政策,并与台湾保持“外交关系”。美国总统尼克松1972年2月访华,避开了日本政府,对日本来说这是“越顶外交”,震撼了日本,这使日本长期追随美国敌视中国的对华政策走进了死胡同。在这种形势下,有政治远见并勇于行动的田中角荣出任首相后,明智地采取了推进中日有利正常化的方针。
2、中日关系改善的主要障碍:
对过去侵华战争的态度问题。日本方面痛感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重大损失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
3、中日建交意义:
通过中日建交、中美建交可以总结归纳出各国同中国建交最重要的条件,即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中美上海公报:

1972年2月28日中美双方在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期间于上海发表的政府公报。公报阐明了中美双方各自的立场。中国方面重申: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解放台湾是中国内政,别国无权干涉;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必须从台湾撤走。
美国方面声明: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并确认从台湾撤出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的最终目标。公报宣布:中美两国的社会制度和对外政策有着本质的区别,但双方同意,各国不论社会制度如何,都应根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来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双方同意,在科学、技术、文化、体育等方面进行人民之间的联系与交流,同意为逐步发展两国的贸易提供便利。中美上海公报的发表,开辟了两国关系的新前景。  

尼克松:

尼克松(1913—1994),美国第37届总统,共和党人。毕业于杜克大学法学院,1937~1942年当律师,1942~1946年在美国海军部队服役。1946年当选众议员,1950年当选参议员,1952年起任艾森豪威尔政府的副总统,伙同艾森豪威尔实行了一系列的反动政策。1968年下半年美国总统竞选期间,积极参与并当选为美国总统。在他担任美国总统期间于1972年2月访华,发表了上海公报,为中美关系正常化奠定了基础。

中日两国政府联合声明:

1972年9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外交部长姬鹏飞和日本国内阁总理大臣田中角荣、外务大臣大平正芳在北京签署。联合声明的发表,使中国和日本国之间存在的不正常状态得以结束。两国政府决定建立外交关系,并尽快互换大使。日本国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中国政府重申,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日本国政府充分理解和尊重中国政府的这一立场。中国政府宣布,为了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放弃对日本国的战争赔偿要求。中国政府和日本国政府同意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建立两国间持久的和平友好关系,并进行以缔结和平友好条约为目的的谈判。


发现相似题
与“近代史上,列强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和船坚炮利的军事优势,屡...”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