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环境的因素:
1.化石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
(1)化石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及意义
①条件
a.充分接触氧气(或空气);b.提高氧气的浓度
②意义燃料燃烧若不充分,不仅使燃料燃烧产生的热量少、浪费资源.同时会产牛大量的CO等有害气体,污染空气。
(2)煤燃烧产生的危害及防治
①煤燃烧时的危害主要有两个方面
a.煤大量燃烧时生成的CO2易造成温室效应;
b.煤燃烧时生成的SO2、NO2等溶于水生成酸,随雨水降落,形成酸雨。
②防治
a.煤炭脱硫后燃烧;
b.将煤炭进行综合利用:
c.使用清洁能源;
d.尾气进行处理达标后排放等。
(3)汽车尾气对环境的影响及防治
①汽车用的燃料是汽油或柴油,它们燃烧会产生氧化碳、氮的氧化物、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含铅化合物、烟尘等,合称尾气。这些废气排到空气中,会对空气造成污染,损害人体健康。
②为减少汽车尾气对空气的污染,需采取:
a.改进发动机的燃烧方式,使燃烧充分;
b.使用催化净化装置,使有害气体转化为无害气体;
c.使用无铅汽油,禁止含铅物质排放;
d.加大检测汽车尾气的力度,禁止未达到环保标准的汽车上路;
e.改用压缩天然气或液化石油气或乙醇汽油作燃料。
2.化肥、农药对环境的影响
(1)化肥、农约对环境的危害
①化肥污染大气(有NH3等不良气体放出) ;污染水体(使水中N、P含节升高,富营养化) ;破坏土壤(使土壤酸化、板结)
②农药的危害:农药本身是有毒物质,在消除病虫害的同时也带来了对自然环境的污染和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2)合理使用化肥与农药化肥的施用要以尽量小的投入,尽量小的对环境的影响来保持尽量高的农产品产量和保障食品品质,是我国持续农业生产的主要内容。
在施用农药时,要根据有害生物的发生,发展规律,对症下药、适时用药,并按照观定的施用量、深度、次数合理混用农约和交替使用不同炎型的农药,以便充分发挥不同农药的特性,以最少量的农约获得最高的防治效果,同时又延缓或防止抗药性的产生呢,从而减少对农产品和环境的污染。
3. 其他因素
固体废弃物。工业废水,生活污水都会对环境造成影响。
环境污染和防治:
1. 水污染及防治
(1)水体污染来源
①工业污染:座水、废渣、废气《工业“三反”》。
②农业污染:化肥、农药的不合理使川。
③生活污染:含磷洗涤剂的大量使用、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等。
(2)防治措施
①工业上:通过应用新技术、新工艺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同时对污染的水体作处理使之符合排放标准。
②农业上:提们使川农家肥,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
③生活污水也应逐步实现欲中处理和排放。
2. 空气污染及防治
(1)空气污染物及来源:
二氧化硫:含硫燃料的燃烧
二氧化氮:汽车飞机等的尾气
一氧化碳:汽车尾气,含碳燃料的不完全燃烧
可吸入颗粒物:汽车尾气、建筑、生活等城市垃圾扩散
(2)空气污染的防治措施:
①消除污染源
②治理废气
③加强空气质量检测
④植树造林,种草
3.土壤污染及防治
(1)土壤污染的原因及危害
①土壤污染的污染源:农业生产上大量施用化肥、农药;固体废弃物如塑料薄膜;大气中的有害气体和有毒废气随雨水降落污染土壤;污水中的重金属或有毒有害物质污染土壤。
②危害:土壤污染导致严重的直接经济损失—— 农作物的污染、减产;土壤污染破坏土壤正常的生态平衡;土壤污染危害人体健康。
(2)土壤污染的防治防治土壤污染,要以生态农业建设为基础,做到以下几点:
①推广科学测土配方施肥,减少化肥使用量;
②开展农业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减少农药用量:
③提倡和普及使用有机肥:
④加强工业废弃物及垃圾的管理;
⑤加强对土壤的检验监测力度,制定和完善相关法规。
4.白色污染及防治
白色污染是由难降解的塑料造成的污染,而不是由白色垃圾造成的污染。
(1)白色污染的产生白色污染是指塑料废弃物给环境带来的污染。日常生活中人们使用的塑料购物袋、塑料食品包装、聚苯乙烯一次性泡沫快餐饭盒,还有农村大量使用的家用薄膜等,这些塑料均可产生白色污染。
(2)白色污染的危害塑料使用后丢弃在环境中很难降解,长期堆积会破坏土壤,污染地下水,危害海洋生物的生存,并且如果焚烧含氯塑料会产生有毒的氯化氢气体,从而对空气造成污染。
(3)消除白色污染的措施要解决白色污染问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①减少使用不必要的塑料制品,如用布袋代替塑料袋等;
②重复使用某些塑料制品,如塑料袋、塑料盒等;
③使用一些新型的、可降解的塑料,如微生物降解塑料和光降解塑料等。
④回收各种废弃塑料。
5. 三大环境问题
酸雨:
正常情况下,由于雨水中溶有空气中的CO2,故雨水的pH<7而酸雨通常指pH<5.6的雨水。煤燃烧时会排放出NO2、SO2等污染物,这些气体溶于雨水中,会形成酸雨。
(1)酸雨的危害
①使土壤酸化,肥力降低,有毒物质毒害农作物体系,杀死根毛,导敛农作物发育不良或死亡。
②酸雨杀死水中的浮游牛物,减少鱼类食物来源,破坏水生生态系统。
③酸雨污染河流、湖泊和地下水,直接或间接危害人体健康
④酸雨对森林的危害更不容忽视,酸雨淋洗植物表面,直接伤害或通过土壤间接伤害植物,促进森林衰亡。
⑤酸雨对金属、石料、水泥、木材等建筑材料均有很强的腐蚀作用,因而对铁轨、桥梁、房屋等均会造成严重损害。
(2)酸雨的防治
①尽最少用含硫燃料;
②含硫燃料经脱硫后再使用;
③除去烟气中的有害气体再排放;
④开发利用新能源。
臭氧空洞:
(1)1985年,英同科学家首次发现南极上空出现臭氧空洞。
(2)成因:人类存生产生活中向大气排放的氟氯代烃等化学物质与臭氧发生化学反应,使臭氧含量降低,大气巾的臭氧总量明显减少,存南北两极上空下降幅度最大。在南极上空.约有2000多平方千米的区域为臭氧稀薄区,科学家们形象地称之为“臭氧空洞”。
(3)危害:臭氧有吸收太阳紫外线辐射的特性,臭氧层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免受紫外线的伤害。由于臭氧层巾臭氧的减少,照射到地面的紫外线增强,对地球生物圈中的生态系统和各种牛物,包括人类,都会产生不利影响。
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a.增加皮肤癌患者人数:臭氧减少1%,皮肤癌患者人数增加4%一6%;
b.损害眼晴.增加白内障患者人数;
c.削弱免疫力+增加传染病患者人数。
②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a.农产品减产及品质下降;
b.减少渔业产量;
c.破坏森林。
(4)保护臭氧层,防止臭氧减少
①禁止使用氟利昂。
②加大宣传力度,联合国大会通过会议决定,自1985 年开始,每年的9月16日为“吲际保护臭氧层日”
温室效应:
(1)温室效应: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能像温室的玻璃或塑料薄膜那样,使地面吸收的太阳光的热量不易散失.从而使全球变暖,这种现象叫温室效应。
(2)温室效应的产生
①由于人类消耗的能源急剧增加,向空气中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森林遭到破坏,使二氧化碳的吸收量减小,从而造成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上升
②臭氧(O3)、甲烷(CH4)、氟氯代烃等也能产生温室效应。
(3)危害
①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没部分沿海城市,
②土地沙漠化,农业减产。
(4)防治措施
①减少使用煤、行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
②开发新能源,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
③大力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
知识拓展:
1. 光化学烟雾
光化学烟雾是一种刺激性的综红色的混合型烟雾,其组成比较复杂,主要是臭氧,此外还有氮的氧化物和过氧酰基硝酸酯、高活性游离基及某些醛类和酮类等。这些物质并非某一个污染源直接排放的原始污染物质,而是由氮的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等一次污染物在阳光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而形成的二次污染物。经过研究发现,氮的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是汽车尾气的主要成分。 1970年日本东京一个区受光化学烟雾的毒害,使两万人患眼痛病,正在操场上活动的某校学生,突然害红眼和喉痛,并相继有人昏倒。1971年这种危害已扩散到神奈川县、千叶县等地。
2. 富营养化污染
富营养化污染主要指水流缓慢、更新期长的地表水体,接纳大量氮、磷、有机碳等植物营养素引起的藻类浮游生物急剧增殖的水体污染。自然界湖泊存在着富营养化现象,由贫营养一富营养一沼泽一干地,但速率很慢;而人为污染所致的富营养化,速率很快。特别是在海湾地区。在水温、盐度、日照、降雨、地形、地貌、地质等合适的条件下,细胞中含有红色色素的甲藻或者其他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并在上升流的影响下聚积出现,海洋学家称为“赤潮”;如在地下水巾积累,则可称为“肥水”。富营养污染物质的来源是广泛而大量的,有生活污水(有机质、洗涤剂)、农业(化肥、农药)与工业废水、垃圾等。富营养化的显著危害有:
①促使湖泊老化;
②破坏水产资源,日本仅布磨滩1972年赤潮一次死鱼1428万尾;
③危害水源,亚硝酸盐、亚硼酸盐对人畜都有害。
3. 重金属污染
密度在5kg/m
3以上的金属统称为重金属,如金、银、铜、钳、锌、镍、钴、镉、铬和汞等。从环境污染方而昕说的蓖金膳,实际卜主要是指永、镉、铅、铬以及类金属砷等生物毒性显著的重金属,也指具有一定毒性的一般再金属如锌、铜、钻、镍、锡等。目前最引人注意的是汞、镉、铬等重金属随废水排出时,即使浓度很小,也可能造成污染。由重金属造成的环境污染称为重金属污染。
水体污染的定义:
大量的污染物质排入水体,超过水体的自净能力使水质恶化,水体及其周围的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对人类健康、生活和生产活动等造成损失和威胁的情况。
水体污染来源:
a.工业污染:座水、废渣、废气《工业“三反”》。
b.农业污染:化肥、农药的不合理使川。
c.生活污染:含磷洗涤剂的大量使用、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等。
防治措施:
a.工业上:通过应用新技术、新工艺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同时对污染的水体作处理使之符合排放标准。
b.农业上:提们使川农家肥,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
c.生活污水也应逐步实现欲中处理和排放。
水体的自净能力:
广义的水体自净是指在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下.受污染的水体逐渐自然净化,水质复原的过程。,狭义的水体自净是指水体叶I微生物氧化分解有机污染物而使水体净化的过程。水体自净大致分为三类,即物理净化、化学净化和生物净化。它们同时发生,相互影响,共同作用。
(1)物理净化。物理净化是指污染物质由于稀释、扩散、混合和沉淀等过程而浓度降低。污水进入水体后,大颗粒的不溶性固体在水流较弱的地方逐渐沉入水底,形成污泥。悬浮体、胶体和可溶性污染物因混合、稀释,浓度逐渐降低。
(2)化学净化。化学净化是指污染物由于氧化还原、酸碱反应、分解、化合和吸附凝聚等化学或物理作用而浓度降低。流动的水体从水面上大气中溶人氧气,使污染物中铁、锰等重金属离子氧化,生成难溶性物质析出沉降。某些元素在一定酸性环境中,形成易溶性化合物,随水漂移而稀释;在中性或碱性条件下,某些元素形成难溶化合物而沉降。天然水中的胶体,吸附和凝聚水中悬浮物质微粒,随水流移动或逐渐沉降。
(3)生物净化,又称生物化学净化。是指生物活动尤其是微生物对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使污染物质的浓度降低。
城市污水及处理:
(1)城市污水城市污水包括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径流污水等,由城市排水管网汇集并输送到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城市污水的污染,一般经历三个历史时期:病源污染期、总体污染期和新污染期。在病源污染期,城市污水主要是生活污水。由于污水中含有病菌和病毒,污水排入水体后往往会传染疾病。在总体污染期,随着工业的发展和人口的集中,城市污水量及所含的污染物种类不断增加。污水排入水体后,造成水体中悬浮物数量和生化需氧量越来越大,水体缺氧,水生生物灭绝。在新污染期,由于工业的高度发展,污水所含的污染物种类更加复杂。工业废水日益成为城市污水处理中的主要对象。
(2)城市污水处理城市污水处理分为三个级别.分别称为污水一级处理、污水二级处理、污水三级处理。一级处理应用物理处理方法,即用格栅、沉砂池、初沉池、活性污泥池、二次沉淀池等构筑物,去除污水中不溶解的污染物和寄生虫卵。二级处理应用生物处理方法,即主要通过微生物的代谢作用进行物质转化的过程,将污水巾各种复杂的有机物降解为简单的物质。生物处理对污水水质、水温、供氧量等都有一定的要求。三级处理是用生物化学(硝化一反硝化)法、碱化吹脱法或离子交换法除氮,用化学沉淀法除磷,用臭氧氧化法、活性炭法或超过滤法除去难降解有机物,用反渗透法除去盐类,用氯化法消毒等过程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的污水处理工艺。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遵循两个原则:一是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基础,绝不能凭空设想、主观臆造事实上不存在的物质和化学反应;
二是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方程式两边各种原子的种类和数目必须相等。
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具体步骤:(1)写:根据实验事实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反应物在左,生成物在右,中间用横线连接,如: H
2+O
2——H
2O,H
2O——H
2+O
2。
(2)配:根据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的原则,在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前配上适当的化学计量数,使各种元素的原子个数在反应前后相等,然后将横线变成等号。配平后,化学式前的化学计量数之比应是最简整数比,如:2H
2+O
2=2H
2O,2H
2O= 2H
2+O
2。
(3)注:注明反应条件【如点燃、加热(常用“△”表示)、光照、通电等〕和生成物的状态(气体用“↑”。沉淀用“↓”。)。如:2H
2+O
22H
2O,2H
2O
2H
2↑+O
2↑。
化学计量数:化学计量数指配平化学方程式后,化学式前面的数字。在化学方程式中,各化学式前的化学计量数之比应是最简整数比,计数量为1时,一般不写出。
书学化学方程式的常见错误:
常见错误 |
违背规律 |
写错物质的化学式 |
客观事实 |
臆造生成物或事实上不存在的化学反应 |
写错或漏泄反应条件 |
化学方程式没有配平 |
质量守恒 |
漏标多标“↑”、“↓”符号 |
—— |
书写化学方程式时条件和气体、沉淀符号的使用:(1).“△”的使用
①“△”是表示加热的符号,它所表示的温度一般泛指用酒精灯加热的温度。
②如果一个反应在酒精灯加热的条件下能发生,书写化学方程式时就用“△”,如:2KMnO
4 K
2MnO
4+MnO
2+O
2↑。
③如果一个反应需要的温度高于用酒精灯加热的温度,一般用“高温”表示;如:CaCO
3CaO+ CO
2↑
(2)“↑”的使用
①“↑”表示生成物是气态,只能出现在等号的右边。
②当反应物为固体、液体,且生成的气体能从反应体系中逸出来,气体化学式后应该加“↑”。如Fe+ 2HCl==FeCl
2+H
2↑。
③当反应物是溶液时,生成的气体容易溶于水而不能从反应体系中逸出来,则不用“↑”,如:H
2SO
4+ BaCl
2==FeCl
2+2HCl
④只有生成物在该反应的温度下为气态,才能使用“↑”。
⑤若反应物中有气态物质,则生成的气体不用标 “↑”。如:C+O
2CO
2 (3)“↓”使用
①“↓”表示难溶性固体生成物,只能出现在等号的右边
②当反应在溶液中进行,有沉淀生成时,用 “↓”,如:AgNO
3+HCl==AgCl↓+HNO
3③当反应不在溶液中进行,尽管生成物有不溶性固体,也不用标“↓”,如:2Cu+O
22CuO
④反应在溶液中进行,若反应物中有难溶性物质,生成物中的难溶性物质后面也不用标“↓”。如:Fe +CuSO
4==FeSO
4+Cu.
化学方程式中“↑”和“↓”的应用:①“↑”或“↓”是生成物状态符号,无论反应物是气体还是固体,都不能标“↑”或“↓”;
②若反应在溶液中进行且生成物中有沉淀,则使用“↓”;若不在溶液中进行,无论生成物中是否有固体或难溶物,都不使用“↓”;
③常温下,若反应物中无气体,生成物中有气体.
提取信息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方法: 书写信息型化学方程式是中考热点,题目涉及社会、生产、生活、科技等各个领域,充分体现了化学学科的重要性,并考查了同学们接受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这类题日的关键是掌握好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步骤,可按两步进行:首先正确书写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并注明反应条件及生成物状态;第二步就是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物理性质:
1. 概念: 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直接表现出来的性质。
2. 实例:在通常状态下,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3. 物质的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等。
化学性质:
1. 概念: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铁在潮湿的空气中生成铁锈,铜能在潮湿的空气中生成铜绿。化学性质只能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
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的关系:
若在使用物质的过程中,物质本身没有变化,则是利用了物质的物理变化,物质本身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其他物质,则是利用了物质的化学性质。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物质的性质是决定物质用途的主要因素,物质的用途体现物质的性质。
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的变化的区别和联系
|
物质的性质 |
物质的变化 |
区别 |
物质的性质是指物质的特有属性,不同的物质其属性不同,是变化的内因 |
物质的变化是一个过程,是有序的,动态的,性质的具体体现 |
联系 |
物质的性质决定了它能发生的变化,而变化又是性质的具体表现 |
判断是“性质”还是“变化”:判断某种叙述是指物质的“性质”还是“变化”时,首先要准确把握它们的区别和联系,若叙述中有“能”,“难”,“易”,“会”,“就”等词语,往往指性质,若叙述中有“已经”,“了”,“在”等词语,往往指物质的变化。
有关描述物质的词语:1. 物理性质:(1)熔点
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物体开始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
(2)沸点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
(3)压强
物体在单位面积上所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4)密度
物质在单位体积上的质量叫密度,符号为p。
(5)溶解性
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称为这种物质的溶解性。溶解性跟溶质、溶剂的性质及温度等因素有关。
(6)潮解
物质在空气中吸收水分,表面潮湿并逐渐溶解的现象。如固体、NaOH,精盐在空气中易潮解。
(7)挥发性
物质由固态或液态变为气体或蒸气的过程二如浓盐酸具有挥发性,可挥发出氯化氢气体
(8)导电性
物体传导电流的能力叫导电性:固体导电靠的是白由移动的电子,溶液导电依靠的是自由移动的离子
(9)导热性
物体传导热量的能力叫导热性。一般导电性好的材料,其导热性也好。
(10)延展性
物体在外力作用下能延伸成细丝的性质叫延性;在外力作用下能碾成薄片的性质叫展性。二者合称为延展性,延展性一般是金属的物理性质之一。
2. 化学性质:
(1)助燃性物质在一定的条件下能进行燃烧的性质。如硫具有可燃性。
(2)助燃性物质能够支持燃烧的性质。如氧气具有助燃性
(3)氧化性在氧化还原反应中,能够提供氧元素的性质
(4)还原性在氧化还原反应中,能够夺取含氧化合物中氧元素的性质,初中化学常见的还原性物质(即还原剂)有 H
2、CO、C。
(5)酸碱性酸碱性是指物质能够使酸碱指示剂变色的性质: 酸性溶液能使紫色石蕊变红,碱性溶液能使紫色石蕊变蓝。
(6)稳定性物质不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或自身不易发生分解反应的性质,如稀有气体化学性质稳定。
(7)风化结晶水合物(如Na
2CO
3·10H
2O)在干燥的环境中失去结晶水的性质。
金属冶炼:金属冶炼是把金属从化合态变为游离态的过程
矿石 ①工业上能用来提炼金属的矿物叫做矿石。
②常见的矿石赤铁矿(Fe
2O
3)、黄铁矿(FeS
2)、褐铁矿(Fe
2O
3·xH
2O)、水铝石(Al
2O
3·H
2O)、菱铁矿(主要成分是FeCO
3)、磁铁矿(Fe
3O
4)、方铅矿(PbS)、孔雀石 [Cu
2(OH)
2CO
3]、赤铜矿(Cu
2O)、铝土矿(主要成分是Al
2O
3)、黄铜矿(主要成分是CuFeS
2)、辉铜矿(主要成分是Cu2S)。
铁的冶炼
①
原理:把铁矿石冶炼成铁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主要的反应原理是:
在高温下,利用还原剂一氧化碳把铁从铁矿石里还原出来,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Fe
2O
3+3CO
2Fe+3CO
2 ②
炼铁的原料及作用:
铁矿石:提供原料
焦炭:提供能量,产生还原剂
石灰石:将矿石中的二氧化硅转变为炉渣。
③
设备:高炉
④
高炉内有关反应:
a.产生CO提供能量:C+O
2CO
2;CO
2+C
2CO
b.在高温下用CO将Fe从Fe
2O
3中还原出来:3CO+ Fe
2O
32Fe + 3CO
2 c.用石灰石将矿石中的SiO
2转变为炉渣除去。
CaCO
3CaO+CO
2↑,CaO+SiO
2CaSiO
3⑤
产品:生铁
炼铁高炉中出铁口低于出渣口的原因:炼铁高炉中出铁口与出渣口的高低取决于铁水和炉渣的密度〔铁水的密度大于炉渣的密度)。
金属的冶炼方法: ①
热分解法(适用于Hg,Ag不活泼的金属的冶炼,加热使其氧化物分解) 如:
2HgO=Hg+O
2↑
②
热还原法(适用于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Zn- Cu金属的冶炼)
a.用H
2作还原剂(优点:制得金属纯度高,污染小) 如:Fe
3O
4+4H
23Fe+4H
2O
b.用焦炭、一氧化碳作还原剂(易混入杂质,污染大气,适合工业化大规模生产) 如:
炼铁的反应方程式为Fe
2O
3+3CO
2Fe +3CO
2炼锌的反应万程式为2ZnO+C
2Zn+CO
2↑
c.用Al作还原剂(铝热剂用来焊接铁轨) 如:
8Al+3Fe
3O
49Fe+4Al
2O
3 d.电解法(适用于活泼金属Na,Mg等的冶炼) 如:
2NaCl(熔融)
2Na+Cl
2↑ ;MgCl
2(熔融)
Mg+Cl
2↑
e.湿法冶金(从溶液中通过化学反应来获取金属) 如:
Fe+CuSO
4==Cu+FeSO
4
金属锈蚀: 金属材料受周围介质的作用而损坏,称为金属腐蚀。金属的锈蚀是最常见的腐蚀形态。腐蚀时,在金属的界面上发生了化学或电化学多相反应,使金属转入氧化(离子)状态。这会显著降低金属材料的强度、塑性、韧性等力学性能,破坏金属构件的几何形状,增加零件间的磨损,恶化电学和光学等物理性能,缩短设备的使用寿命,甚至造成火灾、爆炸等灾难性事故。
铁生锈条件的探究
实验装置 |
|
实验现象 |
几天后观察A试管中铁钉生锈,在水面附近锈蚀 严重,B,C试管中的铁钉没有生锈 |
实验分析 |
A试管中的铁钉同时跟水、空气(或氧气)接触而生锈; B试管中的铁钉只与水接触不生锈; C 试管中的铁钉只与干燥的空气(或氧气)接触不生锈 |
实验结论 |
铁生锈的条件是与水、空气(或氧气)同时接触 |
易错点:①探究铁生锈的条件时采用经煮沸后迅速冷却的蒸馏水,目的是赶走水中溶解的氧气;再加上植物油用来隔绝空气。
②环境中的某些物质会加快铁的锈蚀,如与酸、食盐溶液等接触的铁制品比钢铁生锈更快。
③铁生锈的过程。实际上是铁与空气中的氧气、水蒸气等发生化学反应的过程(缓慢氧化)。反应过程相当复杂,最终生成物铁锈是一种混合物。铁锈(主要成分是Fe
2O
3·H
2O)为红色,疏松多孔,不能阻碍内层的铁继续与氧气、水等反应,因此铁制品可以全部锈蚀。
④许多金属都易生“锈”,但“锈”的结构不同,成分不同。铜在潮湿的空气中也能生“锈”,铜锈即铜绿,其主要成分为碱式碳酸铜[Cu
2(OH)
2CO
3],是铜与水、氧气、二氧化碳共同作用的产物。
金属制品的防锈原理及方法: (1)防锈原理根据铁的锈蚀条件不难推断出防止铁生锈的方法是使铁制品隔绝空气或隔绝水。
(2)防锈方法:
①保持铁制品表面洁净和干燥,如菜刀不用时擦干放置。
②在钢铁表面覆盖保护膜、如车、船表而涂油漆。
③在钢铁表而镀一层其他金属,如水龙头表面镀铬、镀锌。
④用化学方法使钢铁表面形成致密的保护膜,如烤蓝。
⑤改善金属的结构,如将钢铁制成不锈钢
(3)除锈方法
物理方法:用砂纸打磨,用刀刮。
化学方法:用酸清洗(酸不能过量),发生的反应为:Fe
2O
3+6HCl==2FeCl
3+3H
2O或Fe
2O
3+3H
2SO
4==Fe
2(SO
4)
3+3H
2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