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初中三年级政治

首页
  • 材料分析题

    材料:新华社2010年1月21日电  国务院近日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在空间布局上以沿长江一线六城市为发展轴,以合肥和芜湖两市为“双核”,以滁州和宣城两市为“双翼”,构筑“一轴双核两翼”产业分布的新格局。成为我国首个获批复的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规划》明确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定位为合作发展的先行区、科学发展的试验区、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基地。
    (1)安徽人要建好“首个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应坚持怎样的发展观和战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规划》对加快安徽发展有哪些积极影响?(请从三个角度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为安徽人,你能为家乡的崛起做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信息:2010年安徽省模拟题政治材料分析题难度极难 来源:田颖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材料:新华社2010年1月21日电 国务院近日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在空间布局上以沿长江一线六城市为发展轴,以合肥和芜湖两市为“双核...” 主要考查您对

科学发展观

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可持续发展战略

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

创新精神

共同富裕

共同理想、最高理想

艰苦奋斗

正确对待理想与现实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科学发展观
  • 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 可持续发展战略
  • 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
  • 创新精神
  • 共同富裕
  • 共同理想、最高理想
  • 艰苦奋斗
  • 正确对待理想与现实
党中央和国务院从新世纪我国发展的全局出发,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①科学发展观的含义:以人为本,强调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使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城乡、区域之间协调发展,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坚持这一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
②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
科学发展观就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①强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②强调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③强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和谐发展。

树立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
①坚持科学发展观,就要以人为本;
②坚持科学发展观,就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③坚持科学发展观,就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标志是2001年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我国对外开放包括“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种基本途径。
具体措施有:发展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创办经济特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到国外承包工程、办企业等。
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必要性:
①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闭关自守只能导致落后。
②中国要发展、进步、富强,就要吸收和借鉴一切先进的东西。
③实行对外开放,符合当今时代特征和世界经济技术发展规律,是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对外开放的意义:
①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有利于扩大对外经济技术交流。
②有利于积极引进国外资金、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充分利用国外先进文明成果来加快现代化建设。
③有利于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开创了世界进入中国、中国走向世界的新局面。
为什么要进行对外开放?
①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要发展必须走向世界。
②只有对外开放,才能利用国外的资金、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才能更好地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才能紧跟新科技革命的发展潮流,追赶世界先进水平。对外开放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 
如何坚持对外开放
①我国对外开放是全方位的对外开放:对世界上所有国家开放,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都要开放。
②要处理好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的关系: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自己发展的根本基点;同时,必须打开大门搞建设,把对内搞活和对外开放结合起来。
③总之,既要积极敞开国门又要维护自身安全;既要借鉴、吸收一切先进的东西又要抵制一切腐朽的东西;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改革开放的形成过程:
改革开始:
1978年以前的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是全县有名的“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的“三靠
  崛起的上海浦东新区
村”,每年秋收后几乎家家外出讨饭。1978年11月24日,小岗村18户农民以敢为天下先的胆识,按下了18个手印,搞起生产责任制,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也许是历史的巧合——就在这些农民按下手印的不久,中共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在关系国家命运和前途的严峻历史关头,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最高层的政治家和最底层的农民们,共同翻开了历史新的一页。小岗村从而成为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

政策形成: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1979年,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广东、福建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并决定在深圳、珠海、厦门、汕头试办经济特区,福建省和广东省成为全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的省份之一。1988年4月13日在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通过关于建立海南省经济特区的决议,建立了海南经济特区。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创建成功,为进一步扩大开放积累了经验,有力推动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的进程。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民经济进入调整时期。1979年9月的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允许农民在国家统一计划指导下,因时因地制宜,保障他们的经营自主权,发挥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1980年8月18日,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了题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为新时期中国政治体制的改革指明了方向。
1980年9月,中共中央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肯定了包产到户的社会主义性质。
到1983年初,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广。
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比较系统地提出和阐明了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确认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是全面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献。政治体制的改革与经济体制的改革基本上是同步进行的。
1984年4月,党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又进一步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这14个港口城市。逐步兴办起经济技术开发区。
80年代中期,中国的科技、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的改革也开始启动。
从1985年起,又相继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
1988年增辟了海南经济特区,海南成为中国面积最大的经济特区。
1990年,党中央和国务院从中国经济发展的长远战略着眼,又做出了开发与开放上海浦东新区的决定。中国的对外开放出现了 一个新局面。
可持续发展:
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发展。
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形势严峻,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面对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国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中都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使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可持续发展原则: 
1、公平性原则,是指机会选择的平等性,具有三方面的含义:一是指代际公平性,二是指同代人之间的横向公平性,可持续发展不仅要实现当代人之间的公平,而且也要实现当代人与未来各代人之间的公平。三是指人与自然,与其他生物之间的公平性。的这是与传统发展的根本区别之一。各代人之间的公平要求任何一代都不能处于支配地位,即各代人都有同样选择的机会空间
2、可持续性原则。是指生态系统受到某种干扰时能保持其生产率的能力。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的保持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根据可持续性的条件调整自已的生活方式。在生态可能的范围内确定自已的消耗标准。
3、和谐性原则。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就是要促进人类之间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如果我们能真诚地按和谐性原则行事,那么人类与自然之间就能保持一种互惠共生的关系,也只有这样,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
4、需求性原则。人类需求是由社会和文化条件所确定的,是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决定的结果。与人的价值观和动机有关。可持续发展立足于人的需求而发展人,强调人的需求而不是市场商品,是要满足所有人的基本需求,向所有人提供实现美好活愿望的机会
5、高效性原则,高效性原则不仅是根据其经济生产率来衡量,更重要的是根据人们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的程度来衡量。是人类整发展的综合和总体的高效。
6、阶跃性原则,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的需求内容和层次将不断增加和提高,所以可持续发展本身隐含着不断地从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的阶跃性过程。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
1.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认识到对自然、社会和子孙后代的应负的责任,并有与之相应的道德水准;
2.坚持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的国策;
3.实行计划生育,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4.加强资源和环境法规、资源和环境知识的教育,提高公民保护资源和环境的意识。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意义:
开展节约资源活动,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可以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保护资源和环境,更好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
可持续发展包含两个基本要素或两个关键组成部分:
“需要”和对需要的“限制”。
满足需要,首先是要满足贫困人民的基本需要。
对需要的限制主要是指对未来环境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限制,这种能力一旦被突破,必将危及支持地球生命的自然系统如大气、水体、土壤和生物。
决定两个要素的关键性因素是:
(1)收入再分配以保证不会为了短期存在需要而被迫耗尽自然资源;
(2)降低主要是穷人对遭受自然灾害和农产品价格暴跌等损害的脆弱性;
(3)普遍提供可持续生存的基本条件,如卫生、教育、水和新鲜空气,保护和满足社会最脆弱人群的基本需要,为全体人民,特别是为贫困人民提供发展的平等机会和选择自由。

怎样贯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而人类的过度消耗及人口的不断膨胀、自然环境被破坏,使得自然已经很难满足人类的需要。
从国家的角度:
①坚持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的基本国策;
②坚持 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③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等。
应对“节能减排”,不仅是国家大事,也是我们中学生应面对现实问题,我们中学生应该不断提高环境忧患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增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自觉性。从青少年的角度:
①从现在开始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积极向公众宣传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的基本国策;
②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培养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习惯,为国家和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举例说明:
①不乱扔垃圾,不乱图乱画,积极进行卫生大扫除;
②爱护花草树木,植树造林;
③不使用一次性筷子、饭盒、塑料袋;
④对周围的环境进行调查,向有关部门提一些合理化建议;
⑤爱护益鸟,不捕杀野生动物;
⑥节约用水、用电、纸张,不浪费粮食等。


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措施:
坚持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两项基本国策,是可持续发展中最基本的战略。计划生育是建立可持续发展社会基础的核心;环境保护(包括控制污染和改善生态)则是保证
一.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
1.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1)要切实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力争全国人口2000年要控制在13亿以内,2010年要控制在14亿以内。
(2)要认真执行计划生育政策,提倡晚婚晚育、优生优育、一对夫妻只生育一个孩子,严格控制多胎生育,并把控制农村和流动人口作为计划生育工作的重点,积极推行计划生育同发展农村经济、脱贫致富和建立文明幸福家庭三者相结合。
(3)要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观察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逐步建立起适应老龄化社会所需要的养老保障体系,提倡家庭子女赡养和组织老年自养。
2.坚持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
(1)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2)统筹规划国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3)努力改善生态环境,加强对环境污染的治理。目前危害我国生态环境的因素有:土地退化、林草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矿产资源不合理开发、生物多样性锐减。故要努力改善生态环境。

二.制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规划
1.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面临着发展经济和改善环境的双重任务。对于我国来说,可持续发展的第一位任务是发展,既要满足当代人的基本需求,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在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我们都必须毫不动摇地把发展经济放在首位,各项工作都要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来开展。因为无论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和人口素质的提高,还是资源的有效利用,环境和生态的保护,都有赖于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是我们办一切事情的基础,也是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根本出路。同时,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人以及资源、环境的支持。高素质的人、丰富的资源和优化的环境是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基础和条件。经济发展要受到人口、资源、环境的制约,经济发展必须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否则,经济发展难以持久,甚至人类生存将受到威胁。因此,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只有把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起来,把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结合起来,才能使国民经济逐步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达到可持续发展。
2.人口与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从长期和总体上观察,人口与资源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是制约可持续发展的终极因素。就短期(一定历史阶段)和个案(具体国家或地区)说来,资源丰富不等于发展快,资源贫乏不等于发展慢,甚至可能出现相反情况;
但将人类社会作为长期历史过程和将世界作为一个整体看待,则人口、经济、社会的发展最终都离不开自然资源,一切发展都是资源的物质变换。发展同资源紧密相联,是自己已有资源或通过贸易等手段取得所需资源的物质变换过程,直接或间接受制于资源的供给。
我国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人口增长与资源短缺的矛盾决定了我们必须走节约资源消耗的可持续发展路子。
3.人口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从一个特定角度观察,一部人类发展史就是人口与环境互相作用的历史。一方面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环境,环境质量对人口的数量、质量、分布等产生重要影响;
另一方面人口数量、质量和结构的变动直接作用于环境,尤其是人口数量长期持续的增长,引起不同程度的环境恶化,已经开始危及到人口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我国已经摒弃了先建设、后治理,以牺牲环境质量为代价的发展模式,确立了先治理、后建设的方针,保护环境与控制人口一样并驾齐驱于基本国策之列。

三.选择有利于节约资源的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建立资源节约型的国民经济体系。
1. 制定和实施有利于节约资源的产业政策,通过产业政策的调整,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破坏。要严格限制那些能源消耗高、资源浪费大、环境污染严重的产业和企业的发展,大力发展质量效益型、科技先导型、资源节约型产业,要通过产业结构调整,限制发展污染严重的产业,对污染危害较大的企业限期治理,合理布局工业生产力,合理利用自然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增强企业防治污染的能力。
2.合理布局工业生产力,根据优化资源配置和有效利用的原则,制定工业发展的地区布局规划。要在不同地区建立起符合国家总体发展要求的合理利用资源的主导产业,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
3 .提倡崇尚节俭的消费方式。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少,不仅决定了我国居民食物和衣着的消费要节俭,而且人均居住面积和人均道路都不能太宽绰。总之,我国的国情决定了我们的衣食住行等基本消费应当是方便实惠型的。

四.要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同依法治国、加强法制建设结合起来。
1.要加快控制人口、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的立法工作。
2.开展各种形式的执法监督,建立和完善法律监督、行政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相结合的监督体系和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制、协调管理机制和执法监督机制。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会引起经济的深刻变革和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成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现代科学技术已经广泛渗透到社会生产的各个环节,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决定因素。

我国科技发展的现状:
①中国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
②从整体看,我国与发达国家在科技方面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
③要把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推进改革开发和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结合起来。
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
当今世界,国家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科学技术竞争。科学技术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会为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提供着基础和动力。科学技术竞争已日益成为国际竞争的制高点,占据了它,就能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性:
科学技术是经济增长的引擎,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实现可持续发展,也依赖于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科技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人的素质提高要靠教育。要实现我国发展的目标,就要走科教兴国之路。

了解我国在科技和教育发展方面的成就,知道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理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性。
①成就: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农业技术领域,杂交水稻技术等已居世界领先水平;航天事业成就辉煌;人类基因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等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已在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学科门类比较齐全的教育体系。基础教育在改革中迅速发展,已基本上普及了九年制义务教育;远程教育方兴未艾;职业教育初具规模;民办教育迅速发展。
②差距:我国在科技发展方面与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我国的教育水平与发达国家也还有很大的差距。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现实意义:科教兴国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抉择。我国科教和教育虽然取得很大进步,但从总体上看,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与现代化建设还有一定距离。科教兴国战略强调优先发展科教和教育,以此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实现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振兴。
我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意义: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障;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不断增强综合国力的需要;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全面推进人才队伍建设的需要。 
教育意义: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科技创新已经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标志,是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驱动力。
教育是发展科技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 
①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和科技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和人才的竞争。
②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条,就是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必须真正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③只有把教育搞上去,才能化人口大国为人才强国,化人口压力为人才优势。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战略主动地位。

发展教育途径:
实施科教兴国重大战略决策。
推进科教兴国必须加强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
①科技创新能力,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②提高科技创新能力,首要的是提高教育创新能力
③发展科技、教育,是实现经济振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大计。

如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科教是关键,教育是基础,但最终还是要靠人才。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需要推进教育创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要加快推进人才强国战略。

实施科教兴国,关键是落实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只有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才能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才能变人口大国为人才强国,化人口压力为人才优势,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中华民族的创新能力。

科教兴国就是通过科技和教育来振兴国家。要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使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
创新精神:
是指要具有能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信息、技能和方法,提出新方法、新观点的思维能力和进行发明创造、改革、革新的意志、信心、勇气和智慧。
创新精神属于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范畴,是进行创新活动必须具备的一些心理特征。
培养创新精神的必要性:
创新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现代人应该具备的素质。只有具有创新精神,我们才能在未来的发展中不断开辟新的天地。
一、培养创新精神是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     
知识经济是人类社会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又一种崭新的经济形态。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就是知识不断创新,高新技术迅速产业化。
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显著标志。相对传统经济,知识经济实现了从有形资产向无形资产的转变,从重视引进、模仿能力向强调创新能力转变。知识经济形态的重点就是创新、再创新。为了使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必须注意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培养创新精神是推动国民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创造性劳动是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创造性劳动是社会经济增长的动力。当今世界各国的发展战略,争先抢占科技、产业和经济的制高点。这就是国民创造力的竞争,是创造性人才的创造速度和创造效率的竞争。培养国民的创造精神是发展国民生产力的需要。
当今社会经济全球化,世界上的经济竞争实际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就是创造力的竞争。社会需要创造性人才,必须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创造意识和创造精神。

怎样理解科技创新:(创新的重要性)
①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科技的本质就是创新。
②要想真正地缩小差距,赶超发达国家,关键是靠创新。只有把科技进步的基点放在增强自主创新和持续创新能力上,才能实现我国科技的跨越式发展,真正掌握发展的主动权。没有创新,就要受制于人,没有创新,就不可能赶超发达国家。
③中华民族是一个富于创造的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不仅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明,也创造了灿烂的精神文明。全社会、全民族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
对经济和科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科技的本质就是创新,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增强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
勇于创新是我们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必由之路。

怎样才能使我国成为一个“创新型国家”:
① 改革基础教育,构建基础教育体系;
②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鼓励创新人才;
③开展多种形式的民族创新活动,鼓励和表彰优秀成果;
④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推动产、科、研一体化进程。

青少年如何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①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敢于质疑,大胆创新;
②改进学习方法,优化学习习惯;
③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学校组织的兴趣小组活动,多搞一些小发明、小创造;
④广泛阅读,开拓视野,提高收集、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

首先,对所学习或研究的事物要有好奇心。
牛顿少年时期就有很强的好奇心,他常常在夜晚仰望天上的星星和月亮。星星和月亮为什么挂在天上?星星和月亮都在天空运转着,它们为什么不相撞呢?这些疑问激发着他的探索欲望。后来,经过专心研究,终于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能提出问题,说明在思考问题。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如果提不出问题,那才是最大的问题。好奇心是包含着强烈的求知欲和追根究底的探索精神,谁想在茫茫学海获取成功,就必须有强烈的好奇心。正像爱因斯坦说的那样:“我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

其次,对所学习或研究的事物要有怀疑态度。
不要认为被人验证过的都是真理。许多科学家对旧知识的扬弃,对谬误的否定,无不自怀疑开始的。伽利略则始于对亚里士多德“物体依本身的轻重而下落有快有慢”的结论的怀疑,发现了自由落体规律。怀疑是发自内在的创造潜能,它激发人们去钻研,去探索。对课本我们不要总认为是专家教授们写的,不可能有误?专家教授们专业知识渊博精深,我们是应该认真地学习。但是,事物在不断地变化,有些知识现在适用,将来不一定适用。再说,现在的知识不一定没有缺陷和疏漏。老师不是万能的,任何老师所传授的专业知识不能说全部都是绝对准确的。对待我们所学习或研究的事物我们应做到:不要迷信任何权威,应大胆地怀疑。这是我们创新的出发点。

第三,对学习研究的事物要追求创新的欲望。
如果没有强烈的追求创新欲望,那么无论怎样谦虚和好学,最终都是模仿或抄袭,只能在前人划定的圈子里周旋。要创新,我们就要坚持不懈的努力,勇敢面对困难,要有克服困难的决心,不要怕失败,相信一点,失败乃成功之母。

第四,对学习研究的事物要有求异的观念。
不要“人云亦云”。创新不是简单的模仿。要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成果,必须要有求异的观念。求异实质上就是换个角度思考,从多个角度思考。并把将结果进行比较。求异者往往要比常人看问题更深刻,更全面。

第五,对所学习或研究的事物要有冒险精神。
创造实质上是一种冒险,因为否定人们习惯了的旧思想可能会遭致公众的反对。冒险不是那些危及生命和肢体安全的冒险。而是一种合理性冒险。大多数人都不会成为伟人,但我们至少要最大程度地挖掘自己的创造潜能。

第六,对学习研究的事物要做到永不自满。
一个有很多创造性思想的人如果就此停止,害怕去想另一种可能比这种思想更好的思想,或已习惯了一种成功的思想而不能产生新思想,结果这个人变得自满,停止了创造。


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通过辛勤劳动和相互帮助最终达到丰衣足食的生活水平。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人多地广,共同富裕不是同时富裕,而是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的帮助后富的,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奋斗目标。共同富裕的实现前提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坚持社会主义,防止两极分化,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牢固的政治保障。

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①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但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过程。
②只有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形成示范效应,并通过先富者带动和帮助后富者,才能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③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共同富裕有不同的内容。

共同富裕的实现前提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坚持社会主义,防止两极分化,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牢固的政治保障。


我国的富民政策:
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走向共同富裕。
怎样正确认识我国“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
①平等不等于平均;
②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政策,这不仅体现了一个健全社会所应具有的平等内涵,也反映了一个社会不断发展的效率要求;
③平等和效率的的统一构成了现代文明社会前进的基石。

我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主要措施及现实意义,共享经济繁荣成果。
我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主要措施有: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部崛起战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实施扶贫开发计划等。
实施扶贫济困的意义:
①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关注贫困,关心群众生活,认真解决好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
②扶贫济困、关爱他人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全社会的责任和义务,也是我们每个青年应有的道德风尚;
③确保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关键是要帮助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发展经济,脱贫致富;
④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帮助贫困地区、振兴经济,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逐步缩小地区差距,有利于实现整个国民经济好快发展,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保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顺利实现。

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税收的含义、作用和特征分别是什么?
含义: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按照法律规定,强制地、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基本形式。
作用:
①是组织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②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
③是国家实现经济监督的重要手段。
特征: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 


我国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期,邓小平同志就曾说过:“可以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其他地区、其他人,逐步达到共同富裕。”这个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同富的战略构想,是邓小平同志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创新,是共同富裕思想的主要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一项大政策。怎样把握时机用好这项大政策?邓小平同志又进一步提出了“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成为我国在达到小康时实施先富带后富战略的重要指导思想。

在分配中,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但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过程,只有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先富的帮助后富的,才能实现共同富裕。

富而思源的表现及意义:
表现:以各种方式回报社会、奉献社会。
意义:先富起来的人,担负起更大的社会责任,用实际行动回报社会,不仅体现了个人品质,也是社会进步的需要和标志。

如何实现共同富裕:
国家:只有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形成示范效应,并通过先富者带动和帮助后富者,才能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个人:我们应该抓住有利条件,发挥自身才能,积极进取,努力创业,实现自我价值,为国家的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共产主义社会将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
共同理想: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国一百年的目标)。共同理想反映了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愿望,集中表达了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奋斗目标,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强大精神动力。
实现共同理想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必须分阶段、有步骤向前推进。它分三步走。
“三步走”战略:
第一步,到20世纪80年代末,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基本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第二步,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目前我们已经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的第一、第二步目标,正在努力实现第三步。
21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重要的的战略机遇期:
本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国家要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①新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为各国经济发展提供良好机遇。
②市场经济的确立,加入世贸组织,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有利平台。
③安全和平的外部环境。

(建党一百年)主要内容包括:
在21世纪的头20年,党领导全国人民,集中力量,同绘小康蓝图,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即全面小康),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①必须增强经济发展的协调性;
②必须扩大社会主义民主;
③必须切实加强文化建设;
④必须加快发展社会事业;
⑤必须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

全国人民的历史使命:
集中力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我国实现民族复兴的基础是: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实力有了很大提高,国际地位不断提升,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不断增强。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实现共同理想承上启下的必经阶段。
经过这个阶段的建设,然后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我们的共同理想就将变成伟大的现实。

当我国“三步走”战略第二步目标的实现,人民的生活水平达到总体上小康水平。但是,我国目前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 与发达国家比,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人民生活水平还有很大差距,特别是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发展很不平衡。
低水平: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人民生活水平与发达国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不全面:主要是经济上小康,而忽略了政治、社会、文化、环保等方面的小康。
发展不平衡:城乡、区域、工农等还存在着差距。

为什么要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①我们已经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②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
③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决定的。
④是构建和谐社会,使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的要求。

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小康”的提出者:邓小平;总体小康实现的时间:20世纪末。
奋斗目标是什么:
①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
②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
③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④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⑤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式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中,最关键的目标是,力争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全面小康的特点:较高标准的小康,共同富裕的小康与精神文明的小康的统一。 
最高理想与共同理想的关系:

区别

联系

共同理想
(现阶段)
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①实现共同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必要准备和必经阶段。
②实现最高理想是实现共同理想的必然趋势和最终目的。
③在现阶段,我们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也就是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奋斗。
最高理想 实现共产主义

我国为什么提出构建和谐社会
①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离不开和谐稳定的社会条件。
②我国经济社会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依然十分复杂,资源能源越来越紧张,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的难度越来越大。
③我们需要一种新的观念,一方面注重经济发展,另一方面注重社会和谐。

为什么要构建和谐社会
①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必然要求。
②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
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
④是缩小地区间的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

和谐社会内容:
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
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我们将来准备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些什么:
构建和谐社会,要从创造我们身边的和谐氛围做起。当代青少年来的崇高使命:为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而奋斗,这是时代赋予当代青少年的崇高使命。 
①立足本职工作,爱岗敬业,服务群众;
②关心社会,乐于奉献,积极参与社会生活。

我们应怎样建设小康
①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要统筹区域、城乡发展,兼顾各个社会群体的利益,实现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的协调发展。
②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我们还需要长期的艰苦奋斗。
③必须仅仅抓住21世纪头20年这个重要战略机遇期,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全民协力,实现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
苏教版:怎样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①经济:必须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②政治:必须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
③文化:必须切实加强文化建设,努力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④社会事业:必须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⑤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文明,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依靠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必须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

我们青少年现在可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些什么
①认真学习、提高科学文化素质、道德素质,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②积极参加公益活动,为本地经济文化建设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怎样创建和谐班集体
创建和谐班集体,需要我们每个同学共同努力。
①我们可以通过民主选举的方式产生班委会。
②我们可以通过平等协商的方式,处理班级事物。
③关爱生活困难的同学,形成一个温暖的集体。
④我们可以通过平等竞争,激发同学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艰苦奋斗:
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几千年来,正是依靠这种精神才历经沧桑而不衰,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艰苦奋斗精神在革命战争年代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各行各业的劳动者身上,继续发扬光大。

艰苦奋斗精神集中表现为
:创业精神,我们今天提倡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就是主张要走艰苦创业之路。

现阶段为什么要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①艰苦奋斗是一种迎难而上、坚忍不拔、克勤克俭、顽强拼搏、不畏艰险、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风貌和道德品质;
②艰苦奋斗具有重要意义:人类社会一切文化成果的基础和源泉,艰苦奋斗是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的根本途径和保证,我们要实现自己的个人理想,也要艰苦奋斗;
③现阶段要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是由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还很不平衡,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仍然很低,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在农村,尤其是在一些山区和边远地区,群众的生活还不富裕,不论是基础设施还是文教卫生事业,都还相当落后。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我们发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逐步加以解决。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还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只有发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才能凝聚全民族的精神和力量,鼓舞人们战胜各种困难,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艰苦奋斗在新时期的特色: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背景条件下,邓小平同志再次强调了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精神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发展了毛泽东思想的有关内容,构成了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形成了自身的时代特色。
其一,尊重国情
强调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一样,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性的过程,是贯穿于这一漫长历史阶段始终的,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下去。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搞四个现代化,要老老实实地艰苦创业。我们穷,底子薄,教育、科学、文化都落后,这就决定了我们还要有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不能不提倡和实行艰苦创业”。
其二,强调模仿作用
针对一些党员群众思想上存在的问题,着重强调了党员领导干部在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精神过程中的先锋模范作用,逐步建立起了领导带头,党员动手,全社会共同行动的有效实施机制,更好地推动了党的自身建设和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其三,强调反腐倡廉
根据新时期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复杂原因和党风廉政建设的新任务、新要求,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将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与新形势下的反腐败工作紧密联系,坚持节俭与治理相结合,大力提倡艰苦创业精神,使广大党员自觉树立起克服消极腐败现象的牢固堤防。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紧紧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工作大局,正确分析新时期、新环境和面临的新情况、新任务,在全面继承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发展了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内容,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在这一重要思想的指引下,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对于在新时期继续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的理论认识,做出了一系列科学判断和重要论述。

艰苦奋斗精神的重要作用(重要地位):
①艰苦奋斗精神集中表现为创业精神,创业精神需要创业精神的支持和鼓舞。
②艰苦创业精神不是某个时代所特有的精神,而是与人类社会发展同在的。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人类艰苦奋斗的创业史。
③无论什么时代,艰苦奋斗精神都被人们视为成就事业必不可少的精神力量和崇高的美德。
④在新时期,推进现代化建设,更需要大力倡导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青少年为什么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①它是成就任何事业、实现理想和目标的必经之路,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美德。
②它是由我国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③它是由激烈的国际竞争决定的。
④它是由实现共同理想的目标长期性、艰巨性决定的。

中学生如何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
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要从日常生活做起。
①要努力学习,积极完成自己的学业;
②培养俭朴的生活习惯,不浪费,不贪图安逸;
③培养不怕困难、不怕挫折的精神,要遇事迎难而上,不要畏难而退;
④工作上要不畏艰难,勤勤恳恳,意志坚强。

勤俭节约:
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个人品质和修养的体现。在人民生活日益富裕的今天,节俭是必须遵循的原则和提倡的美德。勤俭节约作为一种工作态度和生活作风,仍需大力提倡。①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②是治国安邦之道;
③是企业家取得成功的法宝;
④是做人的美德;
⑤历史教训告诉我们,在富裕年代,勤俭节约的美德也不能丢;
⑥作为中学生,正是个人成长的重要时期,勤俭节约有益于个人成长,追求奢华不利于个人成长。

爱岗敬业:
爱岗敬业是社会对职业人才的基本要求。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最基本、最起码、最普通的要求。
爱岗就是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热爱本职工作。
敬业就是以极端负责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忠于职守,尽职尽责。
要真正做到爱岗就业,首先必须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其次要专心致志地搞好本职工作,干一行爱一行。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本质特征是奉献社会,献社会就是积极自觉地为社会作贡献。


艰苦奋斗的名言: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张衡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韩愈
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能力 --卡莱尔
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 --华罗庚
好学而不勤问非真好学者。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勤劳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劳一生,可得幸福长眠 --达·芬奇(意大利)
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 -郭沫若
人的大脑和肢体一样,多用则灵,不用则废 -茅以升
你想成为幸福的人吗?但愿你首先学会吃得起苦 --屠格涅夫
灵感不过是“顽强的劳动而获得的奖赏” --列宾
贵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成功=艰苦劳动+正确方法+少说空话 --爱因斯坦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真心英雄》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自古以来学有建树的人,都离不开一个“苦”字。
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 --爱迪生
艺术的大道上荆棘丛生,这也是好事,常人望而却步,只有意志坚强的人例外 --雨果 
伟大的事业是根源于坚韧不断地工作,以全副精神去从事,不避艰苦。——罗素
理想:是我们在学业成就、未来职业、道德人格甚至家庭生活方面追求的目标,代表着我们对生命的一种盼望,反映了我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人生就是立足现实,不断追求各种具体理想的历程。

理想与现实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①理想来源于现实,是现实的升华;②现实是向目标进取的立足点和出发点;③理想不等于现实,理想高于现实。
联系:①现实孕育着理想,是理想的基础;②在一定条件下,理想可以转化为现实。

崇高的理想的重要意义:
①崇高理想是实现人生价值的精神力量,是照耀人们前进的指路明灯,是人们不懈奋斗的精神支柱;
②崇高理想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
③崇高理想是我国各民族团结、共同奋斗的精神力量。
正确认识个人与国家关系的意义:
当一个人能正确认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时,他就会时刻关心国家的发展与安危。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觉地爱国情感,也是公民应具备的高尚品质。
立报效祖国之志的作用:当一个人下决心为祖国的独立、尊严、荣誉、富强而贡献自己的一切时,就会产生无私无畏的巨大动力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个人的成长与哪些外部因素息息相关:
①个人的成长离不开他人的关心和帮助,我们的每一点进步,都凝聚着无数人的关爱;
②个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的支持,个人的发展与祖国的前途息息相关。我们的家乡和祖国,我们的党和人民,为我们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个人利益与国家民族利益的关系:
①我们要正确认识个人利益与国家民族利益的关系。
②个人利益的实现,不能以损害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为前提。我们应该以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为重,不能只看到个人利益。
③当我们自身利益与国家民族利益发生冲突时,要首先想到国家和民族的利益。

正确的人才观和职业观:
人才观:我国现代化建设,既需要大批的高科技人才,也需要大量具有一技之长的高级技术工人和高素质的新型农民。
职业观:不管什么职业,只要是社会需要的,就有价值。展望未来,我们除了考虑自己的愿望和条件之外,更应该结合社会的需要正确选择职业。

决定一个人作出职业(学业)选择的内因和外因
内因:兴趣爱好、能力特长、性格类型等。
外因:生活环境、机会等。

面对升学和就业,我们如何做出合理的选择:(在做选择时,我们应考虑哪些因素?)
①在做选择的时候,既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又要根据自己的优势特长,从实际出发,扬长避短;兴趣是可以培养的,成功的起点,趣爱好常常成为我们做出升学和就业选择的依据。
②在选择时还需考虑个人所处的环境条件,以及客观的社会需要,这样才能使自己的选择更符合实际,从而使自己的理想更易于实现;
③选择也与个人的机遇有一定的关系。即使在个人的主观条件相差不多的情况下,也会因为客观条件或机会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的选择;
④我们要从实际出发,直面差别,作出理性的选择。

怎样正确认识人生的第一次选择:
①人生的选择不是一次性的,而是多次的,甚至伴随人的一生;
②一次选择的结果并不能决定终身;
③对我们中学生来说,我们现在面临的只是人生的第一次选择,未来有更多机会和选择在等待着我们。

为什么说成功的路不只一条:(请你谈谈对“条条大路通罗马”、“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认识)
①无论从事什么工作,只要付出努力,就有可能成功;无论在哪个领域,只要肯钻研,都有成功的机会;
②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不管是升学还是就业,都同样有发展、有前途,都是实现自我价值、服务社会的一种途径。

怎样合理填报志愿

当前,我国已经逐步形成了劳动部门介绍就业、劳动者自主择业和自主创业互相结合、互相补充的新的就业方式。
认真衡量自身的实际情况,虚心接受各方面指导,了解招生信息,慎重填好第一志愿。 

我们成长的过程是怎样一个过程:
正确对待理想与现实,理想高于现实却源于现实,理想的实现需要我们在现实中努力
①成长,是身体发育的过程,也是心理成熟的过程;
②成长,是知识积累的过程,也是能力提高的过程;
③成长,更是获得友谊、责任感增强、理想形成的过程。

青少年应树立怎样的职业观念:
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从小就要立下爱国之志,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最能发挥自己长处的人生道路,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振兴中华而奋斗。
①选择职业应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即职业只有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②选择职业应正确认识自我,给自己恰当定位。
③选择职业还需要正视竞争,敢于竞争。
只要发挥所长,每个人就能焕发出光彩,从而获得成功。今时代更是一个张扬个性的时代。我们要充分发展和发挥个人的特长,使自己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自己,从而成为一个对祖国、对社会有用的人。

中学生如何做一名坚定的爱国者:
热爱祖国、积极向上、团结友爱、文明礼貌是当代中国青少年精神世界的主流。做一名坚定爱国者的基本要求: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祖国统一,以振兴中华为己任。
①当代中学生立志报国,就要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祖国统一,以振兴中华为己任。
②在对待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时,我们要反对二种错误倾向:一种是否定其他民族和国家的特长,对一切外来文化都加以排斥的错误倾向;一种是盲目崇外,妄自菲薄,甚至主张“全盘西化”的错误倾向。
③在对外开放中,我们要抵制各种腐朽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的侵袭,同分裂祖国和一切损害国家与民族利益的言行作斗争。
④中学生立志报国,以振兴中华为己任,落实到行动上,最重要的就是努力学习,在全面发展的同时,扬个人特长,争做有用之才。

怎样才能规划好我们的人生:(树立理想要注意什么)
无论是继续学习还是参加社会工作,我们都要规划好自己的人生。
①我们的人生规划要长远,同时人生规划要明确,不能模糊不清。
②人生规划还要具体。
③自己的选择要考虑自己的自身条件,扬长避短。
④要考虑自己的兴趣爱好,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潜能。
⑤要充分搜集各种信息,学会选择利用信息。
⑥要考虑理想和现实自检的差距,考虑人生目标的可能性和现实性。
⑦要根据情况变化,适当调整自己的人生目标,缩短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怎样正确对待实现理想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①遇到困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困难面前低下头,丧失斗志;
②人生难免有起伏,没有经历过挫折磨练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
③我们要勇于克服困难,为实现理想而奋斗。

如何才能实现理想:
①我们的理想只有符合国家和民族的需要才能变成现实。我们应当在社会理想指引下确立个人理想,应当从社会的需要出发,把自己的前途同国家民族的命运结合起来。
②要实现自己理想,需要一个合理的人生规划。
③将理想转化为现实的条件是艰苦奋斗,积极实践;
④面对现实中可能遇到的障碍,不要轻易向现实低头,放弃自己的理想,而要勇于创新,改变现实;
⑤我们要根据现实条件的变化,适时地改变策略,适应形势,适应社会,不要与现实对抗;
⑥要脚踏实地地走每一步路;
⑦要从点滴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开始,不懈的追求、努力与奋斗。
⑧要实现我们的人生理想,就要不断的提高我们的自身素质,按照社会发展的需求,不断充实自己。


发现相似题
与“材料:新华社2010年1月21日电 国务院近日正式批复《皖江城市...”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