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高中二年级政治

首页
  • 单选题
    2009年9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会议经审议表决,决定将福建南音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回41—43题。
    小题1:福建遇音相传始于晋唐,公元10世纪中叶传入闽南。据考证,福建南音与唐宋大曲、法曲、宋词和元散曲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故而被誉为“立体的中国古代音乐史”、“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中国古典音乐明珠。”这生动地证明了 
    A.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B.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C.不同民族文化兼收并蓄D.文化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小题2:唐代琵琶普遍采用拔子,且是横抱姿势,福建南音至今保持这一遗制,且所用的“拍板”及其演奏方式与敦煌壁画中的会乐图一样。这启示我们对传统文化,必须             
    A.关注其创新性B.突出其民族性C.保持其区域性D.重视其继承性
    小题3:福建省的闽南地区是台湾民众的主要祖籍地,与台湾语言相通,习俗相同,具有割舍不断的骨肉亲情。“一曲南音,可以勾起台湾同胞浓浓的乡思和乡情”。说明了            
    A.中国文化始终促进社会的发展
    B.中华文化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C.传统文化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具有深刻影响
    D.传统戏曲是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本题信息:政治单选题难度容易 来源:未知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2009年9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会议经审议表决,决定将福建南音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回41—43题。小题1:...” 主要考查您对

中华文化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中华文化

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关系:

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区别 角度 从中华文化历史悠久(纵向)的角度说的 从中华文化的内涵丰富、厚重(横向)的角度来说的
侧重点 侧重从动态上,即中华文化发展的轨迹上说明中华文化的特征,表明中华文化历史悠久 侧重从静态上,即中华文化的内涵上说明中华文化的特征
见证或表现 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我国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见证
联系 两者是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区别的特征

中华文化、民族文化与区域文化的关系:

中华文化与区域文化 从外部看:中华文化与区域文化是一体;从内部看:中华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由不同的地域文化构成,呈现文化的“多元”化
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 从世界角度看,中华文化是世界民族文化的一种。从内部看:中华文化由各民族文化构成。各民族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民族文化的个性
区域文化与民族文化 区域文化与民族文化并不完全重合,区域文化包括民族文化。民族性是区域文化研究中经常要面对的现实问题


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1.源远流长

汉字 史书典籍
作用 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意义 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能够将大量的史实记载下来,将丰富的史料积累起来
特点 汉字文化内涵丰富,在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 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2.博大精深
独特性 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中华文化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为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世界文化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
区域性 一方水土,一方文化。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民族性 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华文化与中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

①关系:中华文化与中华各民族文化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②意义: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提示: 
理解中华文化与中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可以联系世界文化与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以及哲学中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内涵 意义
求同存异 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这也适应了文化发展多样性的客观要求 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兼收并畜 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即能做到博采众长,所以中华文化能在不断创新中永续向前发展


包容性、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内在关系: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

 
提醒: 
(1)在分析具体材料是否能够体现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特点时,可以从“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两个角度来思考。
(2)求同存异侧重于不同文化相处时的一种外在的、静止的状态;兼收并蓄侧重于不同文化之间的一种内在的、动态的交流、借鉴与融合。
(3)包容性不是说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被其他民族吸收、借鉴,而是说中华文化吸收、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另外,包容性也并非说融合其他民族文化或融入其他文明。
(4)包容性既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之一,也是中华文化的特征之一。

 中华文化:


发现相似题
与“2009年9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