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高中三年级政治

首页
  • 单选题
    2010年7月13日至14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是新世纪以来第一次、改革开放以来第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胡锦涛在会上描绘了一幅美好图景: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回答1~2题。
    1、胡锦涛强调,必须“切实保证经济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三个优先”的哲学依据是
    [     ]

    ①集中精力解决主要矛盾
    ②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日益体现为民族素质竞争
    ③主次矛盾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④关键部分在一定条件下对整体功能起决定作用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2、胡锦涛强调:“要全面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把握教育发展阶段性特征,坚持以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面向社会需求,优化结构布局,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从哲学角度看,这一要求
    [     ]

    ①体现了正确认识对实践活动的指导意义
    ②表明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③强调要树立全局观念和整体意识
    ④符合党的基本路线及“三个有利于”标准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本题信息:2011年四川省模拟题政治单选题难度一般 来源:吴珊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2010年7月13日至14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是新世纪以来第一次、改革开放以来第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胡锦涛在会上描绘了一幅美好图景:到2020年“...” 主要考查您对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关系

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抓重点、分清主流和支流)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关系
  • 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
  •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抓重点、分清主流和支流)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正确理解 认识误区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是主体(即人)对客体(即客观事物)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 把间接经验作为认识的来源。把认识的来源与获得认识的途径等同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把认识绝对化、思想僵化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能够检验主观认识和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 把科学理论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脱离实践、纸上谈兵,认识不为实践服务

提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强调的是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强调的是认识的动态发展是由实践推动的;“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强调的是实践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强调的是认识要回到实践中去、服务于实践。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内容: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2)方法论:我们既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又要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关系:

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区别 含义 就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  就是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 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原理 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规律客观性原理 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侧重 侧重于主观与客观相符合,反对主观主义  侧重于按客观规律办事,反对违背客观规律办事 侧重于在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注重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反对“一刀切”
角度 从唯物论角度指出了正确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渠道和途径 从辩证法角度指出了正确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渠道和途径
联系 ①都突出强调了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根据不同的时间、地点和条件,去认识事物的不同性质。
②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前提和基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表现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

(1)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只有认识了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否则,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
(2)认识和利用规律又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客观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但要做到这件事,决不是轻而易举的,规律是事物和现象内在的本质联系,它看不到也摸不着,人们要想掌握客观规律就必须下一番功夫。
(3)方法论: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易错点: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是相互制约的关系
提醒: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不是相互制约的关系。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规律的制约,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客观规律为前提。二者不可分割,也不能并列,更不能颠倒。片面强调规律的客观性而否定主观能动性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思想;夸大主观能动性而否认客观规律的制约性是唯心主义思想。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哲学依据: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2)含义:就是指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3)具体要求:
①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②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③反对错误观点: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4)意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
特别提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除了三点具体要求外,还必须从全面的、发展的、联系的实际出发,必须坚决反对各种形式的主观主义。

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主观符合客观。
(2)原理内容:意识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方法论: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1)要求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
(2)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与时俱进。
(3)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4)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整体与部分的含义:

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
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看它是多。


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内容:两者相互区别:整体和部分的地位和作用不同。整体统率部分,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整体和部分的功能不同。整体具有部分不具备的功能。两者相互联系:整体和部分不可分割。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整体和部分相互影响。整体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2)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统筹全局,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类别 整体 部分
区别 内涵 全局和全过程 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
地位功能 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 处于被支配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联系 相互依赖 整体由部分构成,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
相互影响 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相互转化 整体与部分的地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整体相对于比它更大的场合,它就成了部分;部分相对于比它更小的场合,它就成了整体
方法论 我们要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对我们的启示:

(1)要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 
(2)重视局部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发展推动整体发展。 升华:树立整体意识,培养全局观念,具有合作精神和集体主义观念


 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

 

主要矛盾

次要矛盾

区别 含义 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地位 处于支配地位 处于从属地位
作用 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 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
联系 ①相互影响。主要矛盾由于在事物发展中居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因而它的存在与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它矛盾的存在和发展,但次要矛盾虽然对事物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反过来也会影响主要矛盾的发展和解决
②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一定条件”主要指两种情况:主要矛盾解决了或者基本上解决了;原来的主要矛盾虽然并没有解决,但其它矛盾可能更为突出,也会发生主次矛盾的相互转化

矛盾主、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

矛盾的主要方面 矛盾的次要方面
联系  ①相互依赖: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也有一定的影响,是事物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
②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种转化是矛盾双方力量此消彼长,不断运动变化的结果。矛盾的主次方面变了,事物的性质也就改变了
区别 含义 在事物内部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 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
地位  处于支配地位 处于被支配地位
作用 起主导作用 不起主导作用

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的关系:

主要矛盾 矛盾主要方面
区别 外延不同 主要矛盾是就复杂事物中所包含的“诸多矛盾”相比较而言的。主要矛盾一般只有一个,而次要矛盾则可以有多个 矛盾的主要方面则是就“同一矛盾”的双方比较而言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只有一个,而次要方面也只有一个
内涵不同 主次矛盾讲的是“矛盾体”,可以称为“一个”或“一种”。主次矛盾都有各自的矛盾的主次方面 矛盾的主次方面讲的是“矛盾侧面”,所以,只能叫“一方”或“方面”
作用不同 主要矛盾决定事物发展的进程,其原因是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作用 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其原因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力量上超过矛盾的次要方面,在地位上又支配着矛盾的次要方面
方法论意义不同 主次矛盾关系原理,要求做事情要抓重点、抓关键、抓中心,但又不能忽视一般 矛盾主次方面关系原理,要求看问题要把握本质和主流,但又不能忽视支流
实践的方面不同 做题时判断主要矛盾要注意以下字眼,如“重点”“中心”“关键”“突破口”等 做题时判断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注意以下字眼,如“主流”“方向”“大局”“性质”“主体”“优劣”等
联系 ①都是讲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问题,都是矛盾特殊性的两种情形
②都是重点论所要把握的重点

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1)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人们认识世界,就是认识事物的矛盾;人们改造世界,就是解决事物的矛盾。所以,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掌握矛盾分析法,就是要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
(3)矛盾分析方法的精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两点论”和“重点论”是对矛盾分析方法的通俗表述,同时矛盾分析方法又是矛盾共性与个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它的精髓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一要具体分析矛盾的特点,二要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1)理论依据: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关系原理。
(2)原理内容:所谓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所谓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它的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3)反对错误倾向:辩证法的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而不是均衡论,重点论是看到两点中的重点,而不是一点论。我们要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含义、地位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2)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意义
①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
②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发现相似题
与“2010年7月13日至14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是新世纪...”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