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高中三年级语文

首页
  • 单选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晏子方食,景公使使者至。分食食之。使者不饱,晏子亦不饱。使者反,言之公。公曰:“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寡人不知,是寡人之过也。”使吏致千金与市租,请以奉宾客。晏子辞,三致之,终再拜而辞曰:“婴之家不贫。以君之赐,泽覆三族,延及交游,以振百姓,君之赐也厚矣!婴之家不贫也。婴闻之,夫厚取之君,而施之民,是臣代君君民也,忠臣不为也;厚取之君,而不施于民,是为筐箧之藏也,仁人不为也。进取于君,退得罪于士,身死而财迁于它人,是为宰藏也,智者不为也。夫十总之布,一豆之食,足于中,免矣。”景公谓晏子曰:“昔吾先君桓公,以书社五百封管仲,不辞而受,子辞之何也?”晏子曰:“婴闻之,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意者,管仲之失,而婴之得者耶?故再拜而不敢受命。”
    景公游于寿宫,睹长年负薪者,面有饥色。公悲之,喟然叹曰:“令吏养之!”晏子曰:“臣闻之,乐贤而哀不肖,守国之本也。今君爱老,而恩无所不逮,治国之本也。” 公笑,有喜色。晏子曰:“圣王见贤以乐贤,见不肖以哀不肖。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之无室者,论而共秩焉。”公曰:“诺。”于是老弱有养,鳏寡有室。
    景公游于麦丘,问其封人:“年几何矣?”对曰:“鄙人之年八十五矣。”公曰:“寿哉!子其祝我。”封人曰:“使君之年长于胡,宜国家。”公曰:“善哉!子其复之。”曰:“使君之嗣,寿皆若鄙臣之年。”公曰:“善哉!子其复之。”封人曰:“使君无得罪于民。”公曰:“诚有鄙民得罪于君则可,安有君得罪于民者乎?”晏子谏曰:“君过矣!彼疏者有罪,戚者治之,贱者有罪,贵者治之;君得罪于民,谁将治之?敢问:桀纣,君诛乎,民诛乎?”公曰“寡人固也。”于是赐封人麦丘以为邑。(取材于《晏子春秋》)
    [注]①宰:卿大夫家臣。②免:此指免掉忧患。③胡:指齐国前代国君胡公静,长寿。
    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之,终再拜而辞——致:给予,赐给
    B.退得罪于士——退:后退,退却
    C.足于,免矣——中:心中,内心
    D.今君爱老,而恩无所不——逮:及,达到
    本题信息:2011年专项题语文单选题难度较难 来源:崔保芬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晏子方食,景公使使者至。分食食之。使者不饱,晏子亦不饱。使者反,言之公。公曰:“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寡人不知,...” 主要考查您对

文言实词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文言实词

文言实词

文言实词和现代文里的实词是一样的,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的词,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

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三个主要特点:一是一词多义,二是词义的古今变化,三是词性的活用。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一、大纲要求:

考试大纲要求“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常见”指出了考查范围,即教材中出现频率比较高的实词;
“文中”是给出确定实词含义的具体语境;
“理解”“含义”则说明高考既考查学生掌握文言实词的词义但又不是对原来知识的照搬和死记,而是借助具体语境,考查学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部分知识点包括: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偏义复词、同形异义等。

二、常见题型

在文言文阅读中常作为第一题进行考查。考试题型主要有下列两种。
题型一:给出四个文中词语的解释,选出错误的一项。这是最常见的题型。
题型二:从试卷上的文段中选出四个词语,再从学过的课文中选出四个相同的词语,不给出解释,让考生自己比较它们意义或用法的不同。

三、注意几种情况:

1.注意词的古今义文言实词,有的与现代汉语意义完全相同,有的完全不同。
这两类词都可以不去管它,重点应放在古今既有联系又有差别的实词上。如:
“食已与与如也”的“已”今作“已经”,这里是“罢”“完”的意思;
如“偷”,古义有苟且、马虎、刻薄等意,今为偷窃。理解时不能不辨古今差别而随便地以今义释古义。

2.注意单音词和双音词文言以单音词居多,汉语以双音词居多。
 不要把两个连用的单音词误判白话文中的双音词,如“妻子”、“地方”、“指示”等。

3.注意通假现象古代汉语常有通假字
一是音同音近通假,如“蚤”通“早”,“要”通“邀”,“裁”能“才”,“禽”通“擒”,“卒”通“猝”;
二是形近通假,如“说”能“悦”,“谕”通“喻“。因此,理解时不要误把通假字作为本字。如“以身徇国”,“乃是天子报尔先人之徇命也”中的“徇”通“殉”,看不出来,就会解错。

4.注意偏义复词现象
所谓偏义复词,就是由两个意思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的词,其中一个词素表示意义,另一个只作陪衬。
如:《孔雀东南飞》中“昼夜勤作息”、“便可白公姥”、“我有亲父兄这三句中,“作息”只有“作”的意义,“公姥”只有“姥”的意义,“父兄”只有“兄”的意义。如果不解依据上下文看出它们是“偏义”,就会理解错误。

5.要注意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在文言中是常见的语言现象,应根据具体语境作辨别。
如:“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中的“举”是“全”的意思(与“独”相对);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中的“举”,根据前后文,应解释“攻取”。


推断实词意义的方法:

1.利用音形的分析来推导
如觐,从“见”旁可以推出“拜见”;“造”解为“到”、“去”。

2.利用语法结构推导
例: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解先入关破泰,“意”作动词,后面带有宾词语,应解释为“料想”。

3.利用联想的方法推导,平时我们学过不少文言文和成语,在解题时,利用学过的知识并迁移过来,也是不难解决的。
例如: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不速之客)。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日薄西山)。

4.利用组词来推导,文言文词语都是单音节的,现代汉语是双音节的。将单音节的文言词语,作为语素组成双音节的现代汉语词组,然后根据实际去选择一个最恰当的。

5.根据前后述说的内容作推断。


发现相似题
与“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晏子方食,景公使使者至。...”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