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初中三年级历史

首页
  • 材料题
    阅读下列材卡
    1938年3月,中共中央在延安举行军民集会,纪念孙中山先生逝世十三周年暨追悼抗日阵亡将士。在大会的前夜,毛泽东主席亲自撰拟了三幅挽联,由郭沫若书写后,挂在会场里面。其中一幅是:
    国共合作的基础为何?孙先生云:共产主义是三民主义的好朋友;
    抗日胜利的原因安在?国人皆日:侵略阵线是和平阵线的死对头。
    结台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孙中山先生因丰功伟绩而受到中共中央的纪念,请说出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两个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挽联中的“和平阵线”在我国初步形成的标志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经过八年的奋战,抗日战争取得了胜利。这一胜利有什么历史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信息:2011年广西自治区中考真题历史材料题难度极难 来源:刘晓珊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阅读下列材卡1938年3月,中共中央在延安举行军民集会,纪念孙中山先生逝世十三周年暨追悼抗日阵亡将士。在大会的前夜,毛泽东主席亲自撰拟了三幅挽联,由郭沫...” 主要考查您对

辛亥革命

黄埔军校的建立

西安事变

抗日战争胜利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辛亥革命
  • 黄埔军校的建立
  • 西安事变
  • 抗日战争胜利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指发生于中国农历辛亥年(清宣统三年),即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
狭义的辛亥革命,指的是自1911年10月10日(农历八月十九)夜武昌起义爆发,至1912年元旦孙文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前后这一段时间在中国发生的革命事件。广义上则可指自19世纪末迄辛亥年,中国之一系列以推翻满清统治为目标的革命运动。
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比较:
1.相同点:
①产生背景: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危机的加深;
②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挽救民族危机;
③影响: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具有爱国和进步的意义;
④实践结果:都失败了,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中国的民族危机依然严重;
⑤失败原因:客观原因是反动势力的破坏,主观原因是本阶级的阶级局限性和时代的局限性;⑥二者都属于资产阶级政治运动,都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纲领。
2.不同点:
①代表阶层:戊戌变法代表的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利益;辛亥革命代表民族资产阶级中下层的利益。
②变革的手段和目的;戊戌变法是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建立君主立宪的政体;辛亥革命用暴力手段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③性质: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④戊戌变法没有触及封建土地制度;辛亥革命主张用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取代封建土地所有制。
⑤实际影响:戊戌变法的法令基本被废除,其主要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1、背景:
(1)武昌起义后,腐朽清政府已经无法维持局面,帝国主义国家纷纷寻找新的在华代理人,而掌握实权的袁世凯得到了列强的赏识。
(2)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帝国主义各国采取军事威胁,外交孤立和经济封锁的手段,对革命政府施压,帮助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3)革命政权中的立宪派和旧官僚,也向革命派进攻。
(4)孙中山被迫对袁世凯妥协退让,表示如果清帝退位,袁世凯宣布赞成共和,可以保举他为临时大总统。
2、经过:
袁世凯得到孙中山的保证后,加紧逼迫清帝退位。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正式下诏退位,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结束。退位第二天,袁世凯通电赞成共和,孙中山向南京参议院提出辞职,接着,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临时政府迁往北京。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


北洋军阀:
以袁世凯为首的中国封建军阀集团。1895年清廷命袁在天津小站编练“新建陆军”。这支军队采用新的兵制,使用近代武器,归北洋大臣节制。1901年袁出任北洋大臣,所辖军队称北洋军。1916年袁死后北洋军阀分化为三个派系,即皖系军阀、直系军阀和奉系军阀,彼此争权夺利,不断发生政争和混战。1926年7月,在国共两党合作倡导下,国民革命军进行了北伐战争,消灭了直系军阀吴佩孚、孙传芳的军队,打击了奉系势力。1928年国民党各军事实力派联合再次北伐,奉系军阀张作霖因战败退回东北,在皇姑屯被日本关东军炸死,至此,北洋军阀的统治结束。北洋军的一些余部被并入国民党军队。
黄埔军校:
国民党“一大”后,孙中山先生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积极支持和帮助下建立了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因校址设在广州东南的黄埔岛上,故称黄埔军校。孙中山任军校总理,并任命蒋介石为校长,廖仲恺为党代表,苏联派来数十名优秀军事干部到军校任职。并提供办校经费和军械武器。中国共产党选派周恩来等先后到军校任职。学科为步兵、炮兵、工兵、辎重兵、政治等。黄埔军校的最大特点是把政治教育提高到同军事训练同等重要的地位,。学校共招收了6期学生,黄埔军校的学生曾经参加过东征、南征等战役及北伐战争,为革命发展做出了贡献。
孙中山建立黄埔军校的原因:
在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相继失败后,孙中山认识到自己过去所进行的不懈斗争,所依靠的对象只是会党、新军、各派军阀等,始终没有自己的革命军队,这是历次斗争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他希望通过黄埔军校培养军事政治人才,挽救国家危亡。

黄埔军校建立的意义:
培养了大量军事政治人才,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

黄埔军校旧址:


西安事变:
由于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南京国民政府一意孤行,继续调集重兵入陕,并逼迫张学良、杨虎城“剿共”。在进退两难的情况下,张、杨毅然实行兵谏,于1936年12月12日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经过中国共产党等多方力量的努力,西安事变遂告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为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创造了必要的前提条件。

一二·九运动:
在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华,民族危机严重关头,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救亡的旗帜下,以极大的民族义愤投入了抗日救亡运动。1935年8月1日,中共中央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中共继续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对日作战,挽救民族危机。中共的抗日救国主张,有力地推动了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而1935年12月在北平爆发的“一二九”爱国运动,推动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蓬勃发展,标志着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西安事变:
1、背景:
1.日军侵占了东北三省后又准备侵占华北,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要求国民政府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2.张学良和杨虎城接受了中共的主张,停止进攻红军,并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
3.蒋介石到西安督促张学良和杨虎城进攻红军。
2、经过:
为了逼迫蒋介石抗日,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在西安发动“兵谏”,扣押的蒋介石,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3、各方态度:
(1)西安事变后,国民党内亲日派头子何应钦积极部署讨伐张杨,企图夺取蒋介石的统治地位。
(2)国民党亲英美派的宋美龄和宋子文等为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营救蒋介石,积极奔走。
(3)中国共产党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派周恩来等去西安谈判。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1936年12月12日的西安事变后,局势极为动荡不安。处死蒋介石,可能导致亲日派掌权,国家陷于纷争四起、群雄割据的局面。如此一来,日本便有机可乘、进而独霸中国。如果给蒋介石留一条活路,国民党内亲英美派就有可能答应停止内战,尽快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了民族的利益,中共决定不计前嫌,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主张,并派周恩来等人到西安去调停,终于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中间阶层的多数人赞成抗日,但是担心事变后会引起更大的内战,几乎一致要求恢复蒋介石的自由。
1、结果:
经过中共和各方的努力,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张学良释放了蒋介石,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2、影响:
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从西安事变爆发看张学良的爱国举动:
只有具有强烈爱国思想的人,才可能视民族兴亡为己任。张学良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置个人荣辱于不顾,秉持民族大义,与杨虎城共同发动了西安事变,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为最终战胜日本侵略者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张学良的爱国举动被人称为“千古英雄”。


西安事变后张学良、杨虎城的遭遇:
西安事变后,为了表示诚意,张学良亲自护送蒋介石回到南京,但是一到南京后,就被蒋介石扣留并软禁了起来。张学良曾先后被囚禁于浙江、江西、湖北、贵州等地。后来,南京解放,国民党撤往台湾,蒋介石将张学良移到台湾后继续软禁。直到1988年,他才获得个人自由。
而杨虎城则在西安事变解决后不久即被撤职。1937年6月被迫出国。11月回国后背蒋介石囚禁于南昌。杨虎城被关押了12年,换了几次地方。解放前夕,杨虎城在重庆被特务杀害,他的夫人、儿子、女儿以及秘书一家同时被害。张学良和杨虎城为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

日本无条件投降:
1945年8月14日正午,日本天皇向全国广播了接受波茨坦公告、实行无条件投降的诏书。15日日本政府正式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21日今井武夫飞抵芷江请降。9月2日上午9时,在停泊于东京湾的美国战列舰密苏里号上举行向同盟国投降的签降仪式。9月9日上午,中国战区受降仪式在中国首都南京中央军校大礼堂举行。


抗日战争的特点:
1.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包括了全国各阶级,各民族的一场民族战争。
2.既是反法西斯战争,又是民族解放战争。
3.两个战场,两条抗战路线并存的显著特点。两个战场相互配合,相互依存,贯穿始终。
4.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作用。由中国共产党倡导并形成的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制订并贯彻了全面抗战路线持久抗战的方针,坚持敌后抗战始终不动摇,决定性的消耗了日军的力量。以斗争求团结,始终高举抗日大旗,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存在。
5.以弱胜强,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的第一次取得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6.持久性。抗日战争经历了防御、相持、反攻三个阶段长达8年持久性反侵略战争,是所有法西斯战场开始最早,结束最晚的战场。
7.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近代两次中日战争——甲午战争和抗日战争不同结局的原因比较:
①战争领导:甲午战争时,清政府腐败无能,慈禧置民族和国家的安危于不顾;抗日战争中,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分别开辟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共同对敌。
②民众动员:甲午战争中,清政府压制民众的抗日热情;抗战时期,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抗战。
③战略战术:甲午战争中,李鸿章采取避战自保、消极应战的方针,导致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抗日战争中,两大战场互相配合,中共制定了持久抗战的方针,并把游击战争提高到战略地位,最后赢得了胜利。 ④国际环境:甲午战争时,西方列强绥靖政策,偏袒日本,使日本侵略者有恃无恐;抗日战争时期,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中国抗战得到了苏、美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人民的有力支持和援助。
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抗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反侵略战争和全民族解放战争,无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还是在中国历史上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抗日战争的胜利,具有着伟大意义,从此中华民族由衰落走向振兴。
1.抗日战争的胜利,结束了近代中国在外敌入侵时屡战屡败的历史,是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从1840年开始,帝国主义列强纷纷入侵中国,由于清政府腐败软弱,最后都以割地赔款而告终。抗日战争的胜利,洗雪了百年来的民族耻辱。中国人民经过浴血奋战,终于彻底打败了日本这个世界第二号法西斯强国。这是中华民族的胜利,是世界和平民主力量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胜利。
2.抗日战争的胜利,从根本上改变了战前世界政治格局,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抗战以前,中国在世界上毫无地位可言。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成了世界反法西斯阵营中四大国之一。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是由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所决定的。1942年1月,26个反法西斯国家的《联合国家共同宣言》,中国作为四大国之一在宣言上领衔签字。1945年4月筹建联合国,会议在美、英、苏、中四大国首席代表轮流主持下进行。中国是联合国创始国之一,也是安理会拥有一票否决权的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这种国际地位的变化,在中国近代史上是有重要意义的。
3.抗日战争的胜利,使中国挣脱了大部分束缚在自己身上的枷锁,废除了帝国列强强迫中国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在1942年以前,苏联宣布放弃沙俄在中国的特权;美、英两国政府也于1942年10月通知中国,表示愿意废除领事裁判权及其他特权(九龙租借权除外)。中国还收回了被日本侵占达半个世纪的台湾、澎湖列岛等中国领土,为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迈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
4.抗日战争促进了中华民族的空前觉醒,中华民族从此由衰落转向振兴。在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最危急时刻,被人称为“东亚病夫”的中华民族终于觉醒了。中国抗日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原来“一盘散沙”、四分五裂的中华各界各族人民和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广泛参加的一次全民抗战。
5.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的一个根本转折,为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奠定了基础,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由此走向胜利。抗日战争对中国革命的发展有着扭转乾坤的伟大意义,经过抗战,改变了中国内部政治力量对比,大大加速了中国革命的发展过程,为新中国代替旧中国准备了精神和物质条件。
6.抗日战争从开始就鼓舞了世界人民奋起抵抗法西斯的侵略,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抗日战争是最早开始的反法西斯战争,中国抗日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牵制了日本法西斯大部分兵力,鼓舞了世界人民奋起抵抗法西斯侵略的斗志,推动了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

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屈原、苏武、蒋干、毛遂、共工):
1.正义性的反侵略战争:这是中国民族革命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两重性质的进步的和正义的战争,因此得道多助,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2.全民族抗战:抗日战争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战,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民族的凝聚力。从敌后战场到正面战场,从国统区到论陷区。从国内社会各阶层到国外华侨,从汉族到少数民族都充分体现了全民抗战的特点。
3.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倡导和建立,到全面抗战路线的制定;从敌后根据地的建立和抗日游击战争的开展,到毛泽东《论持久战》指明抗战前途;从坚持斗争求团结。
4.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相互配合,共同为抗战做出重要贡献。
5.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相互配合;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和作战的相互协调是二战胜利的根本原因,苏美对日作战是中国抗战决胜的有力配合。

迫使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原因:

1.1945年5月8日,德国法西斯投降,欧洲战场的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日本法西斯孤立无援。
2.根据雅尔塔协议,8月苏联政府对日宣战,出兵中国东北,摧毁了日本的精锐部队关东军。
3.8月6日和9日,美国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其毁灭威力击垮了日本法西斯势力的顽固抵抗心理。
4.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声明,号召中国一切抗日力量举行全国人民举行全国规模的反攻。八路军、新四军以及其他人民军队遵照朱德总司令的命令,坚决消灭拒绝投降的敌人。
日本正式向中国递交投降书:

发现相似题
与“阅读下列材卡1938年3月,中共中央在延安举行军民集会,纪念孙...”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