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初中二年级历史

首页
  • 材料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材料二:卢沟桥被绑架了/万里长城被列为战利品/作为献给岛国皇妃的项链,南京城改作靶场/划为占领者的猎区。
    ——张志民《以卢沟桥的名义》

    材料三:我有一只玩具箱,丢在上海大同坊。飞机汽车件件有,还有娃娃和小床…… 可恨日本鬼子兵,八月十三响炮声……几时收复失地回上海,妈妈再给我买个汽车和小人?
    ——《失去了的玩具箱》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1840—1919年间,清朝是在哪几场战争中被一步步打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二,卢沟桥在哪一年被谁“绑架”的?为什么诗人说“南京城改作靶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1945年“我”回到了上海,妈妈又给我买了汽车和小人。请你想一想,中国抗战取得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信息:2010年江苏期末题历史材料题难度较难 来源:田立中(初中历史)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 主要考查您对

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

南京大屠杀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鸦片战争
  • 第二次鸦片战争
  • 甲午中日战争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
  • 南京大屠杀
  •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鸦片战争:
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年6月~1842年8月)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闭关锁国”后的中国逐步落后于世界大潮,但是在外贸中,中国一直处于出超地位。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英国开始向中国走私鸦片,来获取暴利。1839年6月林则徐前往广州开展禁烟运动,打击了英国走私贩的嚣张气焰,同时影响到了英国的利益。为打开中国市场大门,英国借口虎门销烟而发动了侵略战争。战争前期中国军民奋起抵抗,沉重打击英国侵略者,但是腐朽的封建制度抵抗不住英国的侵略,道光帝派直隶总督琦善与英国议和,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中国开始向外国割地、赔款、商定关税,严重危害中国主权。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同时揭开了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新篇章。


鸦片战争前夕的中英形势:
1、国内:
(1)经济上,资本主义萌芽正在缓慢发展,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土地高度集中;政府财政困难。
(2)政治上,官场中,结党营私,互相倾轧,买官鬻爵,贿赂成风;军队里,装备陈旧,操练不勤,营务废弛,法律败坏。
(3)外交上,奉行闭关自守的锁国政策。
2、国外:
(1)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法美等国的工业革命也相继发展起来。
(2)他们为夺取更多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加紧对外扩张。
(3)英国为打开中国大门,对中国输出鸦片。

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1、根本原因:19世纪30年代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为了扩大海外殖民地和商品市场,英国迫切要求打开中国的大门。
2、重要原因:清政府的腐败落后、国力衰弱为英国发动战争提供了可能。
3、直接原因:中国正义的禁烟运动被英国作为发动战争的借口。

鸦片战争英雄人物:
关天培、陈化成等



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不仅是鸦片战争中一次最大的人民群众保家卫国的斗争,也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抗侵略者的武装斗争。1841年5月,英军攻陷四方、泥城炮台后,又炮轰广州,靖逆将军奕山乞降,与英军签定《广州和约》,奕山等人的卑躬屈膝,以及英侵略者在广州的暴行,激起三元里一带人民的义愤,他们挺身而出,拿起锄头铁锤担负起反侵略斗争的重任。
盘踞在广州北部炮台的英军,窜入三元里奸淫抢劫,村民鸣锣告警,奋起抵抗,当场击毙英兵数名,其余英兵见势不妙,仓皇逃窜。
5月30日凌晨,三元里和附近乡民五千人,手持锄头、铁锹、木棍、刀矛、鸟枪向英军盘踞的四方炮台进发。英军奔出四方炮台迎战,群众按照原订计划,避免与敌人正面交锋,把敌人引诱至三元里以北的牛栏冈。当敌人进入包围圈后,早已埋伏好的群众利用该地丘陵地带的有利地形,立即发动猛攻。手持锄耙的农民从四面八方赶来,“不呼而集者数万人”,人数越来越多。侵略军前进不能、后退不得,被重重围困在牛栏冈一带,这时大约正值中午。
31日,番禺、南海、花县、增城等县400余乡的群众数万人赶来,与三元里人民一起,再次将四方炮台重重包围。面对武装的群众,龟缩在里面的英军无法冲出重围,只好派出奸细混出重围,向清政府求救。奕山即派广州知府余保纯率同南海知县、番禺知县赶来替侵略军解围,他们以欺骗和威胁的手段,强迫解散群众队伍。英军乘机撤出了四方炮台,得以逃脱。
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是中国人民自发反抗列强侵略的第一场战斗,在中国革命史上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


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在1856-1860年,欧洲列强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1856年秋,英国借口“亚罗”号事件,悍然出动军舰袭击广州城,法国借口“马神甫事件”,同意和英国共同出兵,英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爆发了。这次侵略战争实际上是鸦片战争的继续,所以称为“第二次鸦片战争”。

对比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得出结论——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第二次鸦片战争:
1、时间:
1856-1860年
2、经过:1858年签订《天津条约》。内容:
(1)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2)增开牛庄、淡水、汉口、南京等10处为通商口岸;
(3)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
(4)外国人可以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传教。
(5)清政府赔偿英法两国军费各200万两,赔偿英商损失200万两白银。

《天津条约》影响:
1、列强逐渐影响和操纵了清政府的内政外交。
2、侵略势力扩展到沿海各省,并深入到内地。
3、列强取得了中国内河的航运权,便于外国商品向中国内地倾销。
4、成为了外国人到中国各地进行不法活动的护身符。
5、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1860年,英法联军洗劫并且焚毁了北京西郊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并占领北京,并签订了《北京条约》。内容有:
1、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有效;
2、增开天津为商埠;
3、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4、准许华工出国;
5、对英法两国的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
从19世纪50年代末到80年代,俄国以“调停者”自居,侵吞了我国北方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领土。

《北京条约》影响:
1、继承了《天津条约》中的系列权益。
2、天津成为了外国经济势力在中国北方的重要活动基地,并威胁了北京的安全。
3、英国在香港地区的侵略势力扩大。
4、掠卖中国人口,开发海外殖民地。
5、进一步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政治上,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的主权;清朝统治者投靠了外国侵略者,开始成为他们的附庸和工具,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经济上,外国侵略势力扩张到沿海各省,并伸向内地,方便了他们的倾销商品,掠夺廉价原料和劳动力,使中国难以抵挡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的冲击。文化上,使传教上有了更大的自由,西方宗教势力开始发展,并且开始干涉中国内政,配合了政治和经济的侵略。


甲午中日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为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它以1894年7月25日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至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字结束。按中国干支纪年,战争爆发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告终。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它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对比中国和日本,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1.制度的落后:
中国:清朝实行了封建制度,虽然进行了洋务运动,但仅限于技术层面,没有触及封建体质,腐败的封建体制抵制了中国发展的潜力,也直接影响了国家对战争的组织效率。
日本:明治维新后已经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国家,资本主义体制与天皇专制相结合,既大大地激发了国家的潜力,也使国家对战争的组织高效有力,从而保证了日本在战争中的胜利。
2.国力贫弱:
中国:经济上中国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生产力无法与资本主义相抗衡;另外,西方列强的军事和经济侵略也削弱了中国国力。
日本:经过明治维新,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大加强。
3.领导人的政策:
中国:虽然清政府内部有主战的一方,同时也有大批的爱国官兵英勇抗敌,但是掌握实权的慈禧太后和李鸿章等各有打算。慈禧太后害怕战争中削弱其最高统治地位,一心向求和;并且还把建设海军的资金挪用去建颐和园。李鸿章将北洋舰队当做了私人资本,不愿意在其战争中消耗。
日本:明治维新后制订了明确的“大陆政策”后,一直在严格执行,并且上行下效。日本天皇将自己的俸禄拿出来发展海军力量。


主要战役:
第一阶段(1894年7月-9月)
(1)平壤战役:战争爆发时,慈禧太后正筹备她60岁生日的“万寿庆典”,希望与日本和平了结。李鸿章则极力奉行避战求和政策,采取消极抵抗方针,而日本却步步进逼,平壤战役爆发,平壤战略位置重要,清军将领执行李鸿章的命令,贻误战机。主帅叶志超弃城而逃,使日军顺利占领平壤。
(2)黄海战役。中国战舰损失5艘,但主力尚存。而李鸿章不准出战,使日本取得了制海权。
第二阶段(1894年10月-1895年4月)
(3)辽东之战:在李鸿章避战求和的方针指导下,清军败退。随后日军在旅顺进行了大屠杀,揭露了日本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
(4)威海之战:在李鸿章避战自保的方针下,清军未能乘日军登陆时出击,坐视敌人上岸,使北洋军陷入日军的夹击之中,最后全军覆没。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甲午中日战争主要经过: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指1900年(清光绪26年)英、法、德、美、日、俄、意、奥八国组成的联军侵略中国的战争。帝国主义为了为镇压中国北方义和团,并借机扩大对中国的侵略,联合发动侵华战争。

比较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异同点:
1、相同点:
(1)都是列强联合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
(2)两次战争中,都曾攻占清王朝的统治中心北京,并在北京进行了残酷的烧杀抢掠,都是迫使清最高统治者出逃。
(3)都曾建立过殖民统治机构。
(4)都迫使清政府屈服,促进中外反动势力勾结,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
2、不同点:
(1)发生时代背景不同,前者发生在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后者发生在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
(2)战争的直接目的不同,前者是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后者是以镇压义和团运动,维护在华侵略利益。
(3)战争的结果对中国的影响程度不同,后者较前者危害更大,影响更深,使中国社会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时间:
1900年——1901年9月。
2.背景:
1900年春义和团运动发展到京津地区,斗争矛头直指向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3.目的:
为了镇压义和团运动。根本目的:扩大在化利益。
4.参与者:
英、美、俄、日、法、德、意、奥。
5.结果:
签订了《辛丑条约》。
瓦德西:
瓦德西(1832-1904),德国将领。1870年普法战争时任上校参谋长,1888年至1891年任德国陆军总参谋长,1898年任陆军总监。1900年晋升为陆军元帅,同年8月启程来华,9月正式就任八国联军统帅,残酷镇压义和团的反帝爱国运动,纵兵在京城等地大肆劫掠。1901年6月回国。八国联军在中国遭到义和团的英勇抗击,使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彻底破灭。瓦德西在写给德国皇帝威廉二世的报告中承认:“中国群众……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七七事变:
又称“卢沟桥事变”,日本为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于1937年7月7日在北平西南宛平县(今属北京市丰台区)卢沟桥制造的军事冲突。日军挑起事端、进而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后,中国军队在平津地区奋起抗击日军侵略的作战,称为卢沟桥抗战。“七七事变”标志着抗日战争的全面开始。
七七事变:
1、背景: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先后占领东北三省,热河,察哈尔等省,继续向南进逼,企图占领华北地区,日军动三面包围了北平,形势十分危急。
2、经过:
1937年7月7日,日军借口一名士兵失踪,无理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到中国军队的拒绝后,向卢沟桥发起进攻,中国守军奋起抵抗。全国性的抗日战争从此爆发。
3、结果:平津地区相继陷落。
4、影响:
(1)全国性的抗日战争从此爆发。
(2)全国人民掀起了中国近代史上空前规模的全民族反侵略的战争。

为什么说七七事变是全面抗战的开始?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占领东北三省和热河,1935年进逼山海关,成立冀东防共自治政府,日军开始向华北渗透,何梅协定有赋予日本驻军平津的合法权利,所以北平有驻军很正常,在九一八事变时,中国军队没有抵抗,所以仗没打起来,虽然马占山等人进行抵抗,但纯粹是个人行为,与政府无关,卢沟桥事变时是中国政府军第29军进行的正规抵抗,蒋介石中央政府也发表了抗战宣言,所以中国政府决定迎战,故七七事变是全面抗战的开始。
七七事变:

南京大屠杀:
南京大屠杀是日本侵华战争初期日本军队在中华民国首都南京犯下的大规模屠杀、强奸以及纵火、抢劫等战争罪行与反人类罪行。日军暴行的高潮从1937年12月13日攻占南京开始持续了6周,直到1938年2月南京的秩序才开始好转。据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和南京军事法庭的有关判决和调查,在大屠杀中有20万以上乃至30万以上中国平民和战俘被日军杀害,南京城的三分之一被日军纵火烧毁。
南京大屠杀史实:
1937年12月,日军攻陷南京。国民政府迁往重庆,重庆成为战时陪都。日军在南京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南京三十多万人被害。

以南京大屠杀为例,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本质:
1937年12月13日,日本攻占南京。在日军华中派遣司令官松井石根的第六师团长谷寿夫的指挥下,侵略军进行了长达六周的烧杀抢掠,对中国军民犯下了滔天罪行。战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决书谈到南京大屠杀时说“强奸、放火、杀人,在占领南京后至少六个礼拜一直不断地大规模进行着。”日军在屠城中违背国际公法,进入“安全区”大肆屠杀手无寸铁的老百姓,其令人发指的暴行就连同为法西斯的德国都自叹不如,指责日军是“兽类的军队”。据统计,经日军的疯狂屠城,全市有三分之一的房屋被烧毁,大街小巷尸骨纵横、瓦砾成堆,被杀害的中国军民达30余万人。六朝古都,繁华金陵,在日军的铁蹄下变成了血雨腥风的人间地狱。南京大屠杀充分见证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残酷性和野蛮性,见证了日本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无穷灾难。我们应牢记日本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无穷灾难。在新形势下,我们要时刻警惕日本右翼势力企图掩盖南京大屠杀的真实情况,抹杀侵略事情的行径,警惕法西斯势力的复活。

南京大屠杀给我门的启示:
1.南京大屠杀是日本侵略者对中华民族犯下的严重暴行之一,充分保留了日本军国主义的凶残本性。
2.应该牢记历史,以史为鉴,吸取历史教训,应该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勿忘国耻。警钟长鸣,战争的悲剧不能重演。
3.日本应该把对外侵略战争的反省落到实际行动上,不再做伤害中国和亚洲有关国家人民感情的事,以严肃、慎重的态度处理好历史问题。日本应警惕和防止右翼势力和军国主义的复活,走和平发展之路。
南京大屠杀“百人斩”竞赛:


南京大屠杀得30万人计算法:
算法一:
1946年1月19日设定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认定:在日军占领南京后的最初六个星期内,南京及附近被屠杀的平民和俘虏,总数达20万以上。……这个数字还没有将日军所烧弃的尸体、或投入长江、或以其它方式处理的人们计算在内。而日本战犯太田寿男的供词中清楚记述:日军在进行凶残的大屠杀的同时,为了掩盖其罪行,采用纵火焚尸、抛尸长江等办法,迫不及待地对横陈城郊的遇难者尸体毁尸灭迹,被处理的尸体总数达15万多具……,将这两个数字相加,所得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人数不低于30万;
算法二:
1946年2月15日成立的南京审判战犯的军事法庭认定:日军在南京集体屠杀有28案,屠杀人数为19万余人;零散屠杀有858案,尸体经慈善机构掩埋有15万余具。根据该判决,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人数不低于34万;
算法三:
根据埋尸记录:慈善团体埋尸18.5万(其中崇善堂掩埋尸体112267具,世界红卍字会南京分会掩埋尸体43123具,中国红十字会掩埋尸体22683具,同善堂掩埋尸体7000余具。),日军埋尸、毁尸15万,伪政府和个人埋尸4万。将这三方面的数字相加,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人数不低于37万。对于日军毁尸灭迹15万多具的史实,有日本战俘、原侵华日军第二碇泊场司令部部员太田寿男少佐在下关处理尸体的部分供词:第二碇泊场司令部共处理尸体约10万具,其中濒死者约2100名。加上其他日军在南京的部队处理的5万具,共处理15万具。这些尸体中,中国士兵约3万名,其余都是平民,男女老幼都有。 无论哪一种算法均表明,30万只不过是下限数,实际上日军在南京屠城的数字远远超过30万。


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是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中国人民进行的8年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也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这场战争是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有社会各界、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抗日团体、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广泛参加的全民族抗战。中国的抗日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抗日战争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是战略防御阶段。
第二阶段:从1938年10月至1943年12月,是战略相持阶段。
第三阶段:从1944年1月解放区战场局部反攻至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是战略反攻阶段。

正面战场的重要会战
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豫湘桂战役

抗日战争中重要战役:
平型关大捷(太原会战)、台儿庄战役(徐州会战)、百团大战。

抗日战争中民族英雄:
杨靖宇(被敌人称赞的英雄)、张自忠(全国军人的楷模)、左权(反扫荡中牺牲的八路军最高指挥官)、马本斋(回族抗日英雄)、刘胡兰(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李宗仁(台儿庄大捷)。

发现相似题
与“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