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初中一年级历史

首页
  • 材料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曾长期领先于世界,以唐朝为最。唐朝前期出现了治世、盛世的局面,经济发展、对外交往活跃、国内民族融合、文化辉煌。
    材料二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1)材料中所说的“唐朝前期出现的治世、盛世局面”是指哪些?分别是哪位皇帝在位时期?这些盛世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除上述两位皇帝外,“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称赞的是哪位皇帝?他们三人有哪些相同的治国措施?
                                                                                                                                                             
                                                                                                                                                              
    (3)材料二中的“中华”、“夷狄”分别指什么?“朕”是谁?这种开明的民族政策促使国内出现了什么局面?
                                                                                                                                                             
                                                                                                                                                             
    (4)请举一个国内民族融合的事例。
                                                                                                                                                             
    (5)唐朝前期盛世局面的出现对我们今天有何启示?
                                                                                                                                                              
                                                                                                                                                              
                                                                                                                                                               
    本题信息:2009年山东省期中题历史材料题难度极难 来源:马春荣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国古代曾长期领先于世界,以唐朝为最。唐朝前期出现了治世、盛世的局面,经济发展、对外交往活跃、国内民族融合、文化辉煌...” 主要考查您对

贞观之治

女皇武则天

唐与吐蕃的关系

开元之治(唐玄宗)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贞观之治
  • 女皇武则天
  • 唐与吐蕃的关系
  • 开元之治(唐玄宗)

贞观之治:
唐贞观年间,唐太宗在大臣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等人的辅佐下,以隋亡为教训,励精图治,在政治、经济、军事以及民族关系等方面实行了一系列正确的治国措施,使得国家政治清明、军事发展、社会安定、思想文化繁荣、国力日益强大、民族关系缓和、中外友好往来增多。史称“贞观之治”。


比较汉武帝大一统政策和唐太宗统治政策:
 



“贞观之治”产生的历史原因:
1、隋唐更替的期间的战争破坏了生产,人民流离失所;战争结束后,人少地多,人心思安,渴望恢复生产和安定生活,这事贞观之治产生的重要原因。
2、唐太宗引隋之苛政为戒,调整统治政策,纠正前朝之弊端,认识到皇帝要勤于政事,大臣要廉洁奉公,政府要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唐太宗是我国封建社会时期杰出的政治家,他善于用人,勇于纳谏,不断调整统治政策,他的个人作用也是“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重要因素。

唐太宗的政策
1、政治上:
(1)革新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加强了监察机构;
(2)注意法治,执法严明;
(3)注意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任命善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人称“房谋杜断”。
2、经济上:
(1)轻徭薄赋,劝课农桑,兴修水利;
(2)戒奢从简,唐太宗力倡节俭,不准修建台榭,禁止地方官进贡奇珍异宝。
3、文化上:改进科举制,兴办学校,重视教育,大力培养人才。

贞观新政:


如何看待封建的“盛世”
1.封建的“盛世”的局面出现时各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是统治者的个人功劳。所谓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都是当时人们过于夸大统治者在国家治理方面的功劳,当然统治者的政策和措施也是十分重要的。
2.无论哪一朝代的封建“盛世”,都需要经历几代皇帝连续执行类似的宽松政策和几代劳动人民的艰苦努力,可见“盛世”的局面来之不易。
3.封建“盛世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即所谓的“兴盛”都是相对于严重的混乱而言的。因此,在“盛世”时期,最大的受益者是封建统治阶级,广大人民的生活仍然十分艰辛,农民的负担依然沉重,农民与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只是相对有所缓和,并未完全消除。
4.封建“盛世”的局面都不可能持续长久,主要是由于统治者凭借“盛世”的积累下大肆挥霍,大兴土木,奢侈腐败,从而消耗了国力,导致混乱最终使国家衰败。一个王朝的由盛转衰的原因,发人深醒。




武周革命:
指武则天代唐自立为皇帝,建立武周政权一事。唐高宗去世后,太子李显即位,是为唐中宗。次年,武则天废中宗,另立李旦为皇帝,是为唐睿宗,但是政事皆取决于武则天,武则天开始临朝称制。690年,武则天再废睿宗,宣布改唐为周,自称皇帝,以洛阳为神都,改元天授。武则天是历史上仅有的一名女皇帝。

武则天的政策:
1.武则天通过高宗下诏修改《氏族志》为《姓氏录》。修改原则为“皇朝得五品官者,皆升士流。”从社会地位和社会影响上打击士族势力。
2.继续推行均田制度,重视发展农业生产,经常发布诏令劝课农桑,规定以农业的业绩的好坏作为地方州县官吏的升降标准。
3.进一步发展科举制,首创由皇帝亲自策问举人的殿试。
4.创立了“自荐”和“试官”的制度,鼓励官吏和百姓自荐,以求进用。许多有才能的人被破格录用,例如名相狄仁杰和姚崇等。


武则天:
 



武则天的评价:
武则天做了15年皇帝,劝课农桑,社会生产得到很大提高,为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他破格提拔的人才如姚崇宋璟等,也成为了唐玄宗的时期的名臣,但是她滥用酷吏,错杀了很多好人;她放手招官,使官僚集团膨胀,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并且大肆修建佛像,进一步加深了社会矛盾。


唐蕃会盟碑:
又称“长庆会盟碑”,于长庆三年(823年)在拉萨建立。频繁的战争削弱了吐蕃的势力,进入9世纪后,吐蕃开始由盛转衰,因此,吐蕃的赞普不断到唐朝请求会盟,结缔友好盟约。隆重的会盟先后在唐都长安和吐蕃国都逻些举行。盟文强调双方要“患难相恤,暴掠不作”,永远友好相处。在拉萨建立的唐蕃会盟碑,至今还屹立在大昭寺门前,这是汉藏两族人民友谊团结的珍贵物证。

唐朝与吐蕃的关系:
吐蕃是藏族祖先建立的一个王朝。7世纪前期,松赞干布做了吐蕃的赞普,统一了青藏高原,定都逻些。为巩固统治,他仿照唐朝的官制度,设置各级官府,建立了严密的军事组织,制定了严酷的法律,还命人创制了吐蕃文字。
贞观时期,松赞干布多次遣使向唐求婚。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他。文成公主入吐蕃,带去了大批的手工艺品和多种生产技术、医药书籍,大大有利于吐蕃经济、文化发展。唐蕃自此结为姻亲之好,两百年间,新赞普即位,必请唐天子“册命”。
8世纪初,金城公主嫁与吐蕃赞普。9世纪,吐蕃与唐会盟。盟约里说:“患难相恤,暴掠不作。”史称“长庆会盟”。


唐时期吐蕃全图:
 


松赞干布和唐蕃关系:
大量史料说明,松赞干布的雄才大略及远见卓识,主要表现在他看到了吐蕃的东、西、南、北四邻中,最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是东方唐朝的中原文化和生产技术。迄今矗立于拉萨大昭寺前的唐蕃会盟碑所刻藏文中,在叙述了吐蕃王朝开拓疆土、征服邻地之后说:“南方门隅天竺(印度),西方大食,北方突厥、涅麦,均畏服(吐蕃),争相朝贡,俯首听命。”“东方有汉国,地极大海,日出之处,其国君与南面泥婆罗(尼泊尔)等国不同,教善德深。”这些碑文清楚地表明,吐蕃王朝视唐朝与被其畏服的南、西、北方邻国不同,对唐朝特别钦佩重视。正因为如此,从松赞干布开始的几代藏王均采取了主要与唐朝建立亲密关系的行动。
公元7世纪30年代,松赞干布首建奴隶制的吐蕃王国时,正值唐太宗贞观年间的太平盛世。唐朝封建社会高度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对于整个东方世界以至欧洲都有巨大影响,引起了松赞干布的很大兴趣。松赞干布主动增进与唐朝的往来,大力吸取中原地区汉族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他几次派遣大臣向唐皇请婚后,于公元641年(贞观十五年)迎娶了唐太宗的宗室女文成公主。文成公主入藏时,唐皇以释迦牟尼佛像、珍宝、金玉书橱、经书、经典360卷作为嫁妆,传说还赠给各种宝器、食物以及卜筮典籍300种,识别善恶之明鉴,营造与工技著书60种,能治404种疾病的医方100种,医疗器具6种,医学论著4种,还赠送了大批绸帛、衣物。文成公主以车载释迦牟尼像,以大队骡马驮运唐皇的上述赠品,还带了大批工匠,携带多种谷物种子、牲畜入蕃。松赞干布亲自远道前往黄河源附近迎接文成公主。文成公主在沿途藏族地区曾经教过当地藏胞垦田种植、安设水磨、以草制绳索、制作甜食等等。文成公主经过长途跋涉到达拉萨时,吐蕃人民万人空巷喜迎这位汉妃。文成公主博学多才,笃信佛教,在拉萨大兴土木,由她选址、设计,建成了大昭寺、小昭寺,深受藏民敬爱。文成公主入藏后,松赞干布又从汉族地区引进了碾磨、纸墨等生产技术,中原的农具制造、纺织、制陶、冶金、建筑等生产技术也陆续传到吐蕃。至今,广大藏族人民还能根据先辈的传述,说文成公主曾经在何地教过吐蕃妇女纺织、刺绣等动人的故事。松赞干布在创制藏文的同时,还派遣贵族子弟到长安学习诗书,聘请汉族文人入蕃代典奏疏。这一切,自然大大提高了吐蕃社会的生产力,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
公元649年,唐太宗卒,唐高宗即位,唐朝派使入蕃告哀,松赞干布特派专使吊祭,献金银珠宝15种置于太宗灵前,并致书唐朝司徒长孙无忌称:“天子初即位,若臣下有不忠之心者,当勒兵以赴国除讨。”
公元704年,藏王尺带珠丹即位,又多次派遣官员到长安向唐朝为藏王请婚。公元710年(景龙四年),唐中宗允以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金城公主入蕃,又带去了大量绣花锦缎、多种工技书籍和使用器物、龟兹音乐,还随带了工匠杂技等人员。金城公主入藏不久,唐玄宗即于公元712年登基,开始了与贞观之治齐名的开元之治,唐朝再次出现太平盛世,对吐蕃又有了新的巨大影响。金城公主才华出众,曾经资助南疆于阗等地僧人入蕃,建寺译经,并向唐朝求得《毛诗》、《礼记》、《左传》、《文选》等汉文典籍。此后,遂有《礼记》、《战国策》等古藏文译本传世。这一切,对于吐蕃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经济、文化的繁荣,又起了重要作用。
唐蕃之间确实也有过一些战事。但战争在人类5000年的文明史中并非罕事。要完全消除战争,只有人类将来进入大同世界才能实现。然而,唐蕃之间的友好交往却是历史的主线和基本内容,这是很清楚的。
开元之治:
唐玄宗开元(715-741)年间,任命姚崇、宋璟等人为相,针对时弊进行了一些改革:裁汰冗官、整顿吏治。抑制食封贵族;压制佛教势力;兴修水利,重视农业生产;限制土地兼并;重视文化教育和发展。这些措施是的开元年间的吏治清明;政局稳定,加速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文化教育的繁荣,成为了唐王朝的鼎盛时期,史称“开元之治”。
募兵制:
唐玄宗为了增强军事力量,巩固统治,实行募兵制。募兵制由国家招募丁男当兵,供给衣食,免除赋役。募兵制减轻了农民的兵役负担,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封建国家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军队。
对比府兵制和募兵制:
府兵制 募兵制
来源 农户服兵役 自由招募丁男
性质 兵农合一 职业士兵
武器粮食来源 自己准备 国家供给
兵将关系 兵将分离 兵将隶属
影响 加强中央集权 形成了割据局面

开元年间的改革与“开元之治”:
开元年间,唐玄宗先后任命正直干练的官员姚崇、宋璟、张九龄等人为宰相,在他们的辅佐下,针对武则天时期的弊政,进行了一些改革。
1.裁汰冗官,整顿吏治。武周时即选官滥杂,造成了政府开支急剧增加。玄宗即位后,开始裁汰冗官,精简了庞大的官僚机构。在此基础上,玄宗比较严格地控制着地方官吏的铨选,对官员加以复试,不合格的就被淘汰。还颁布《大唐六典》行政法则。
2.抑制食封贵族。针对国家的租调被是封贵族私家侵吞,唐玄宗规定封家的组调统一由政府征收,禁止封家向自己的封户催索或者放高利贷。
3.压制佛教势力。武则天时期崇佛过度,佛教的势力得到了恶性发展,僧尼数量膨胀,而且僧尼不服役纳税,造成了政府税收流失。唐玄宗下令淘汰天下僧尼,禁止新造佛寺和民间铸造佛像和抄写佛经。这些措施抑制了佛教势力。
4.兴修水利,重视农业生产。开元年间,全国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玄宗执政期间,全国共修建了56个农田水利工程。玄宗还在全国各地大兴屯田,农业生产的发展使各地官府仓库了的粮食堆积如山。
5.重视文化教育的发展。开元年间,学习得到发展。玄宗还命人进行了大规模的图书整理和编纂工作。


唐玄宗:
 

唐朝前期的繁盛局面的形成的原因和给人们带来的历史启示:
1、形成原因:
(1)隋朝开创性的政治制度和经济繁荣为唐朝加强中央集权和发展经济创造了条件。
(2)唐初统治者吸取了隋亡的教训,勤于政事,政治清明。如唐太宗在位时期,善于用人纳谏,完善了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等调整统治的政策和措施,为唐朝前期繁盛的局面打下了基础。
(3)唐初,几代帝王的励精图治以及发展生产的努力。
(4)人民安居乐业后辛勤劳动,创造了大量的财富,为唐朝前期的繁盛做出了重大贡献。
2、历史启示:
(1)必须正确认识人民力量的伟大,使之有效地为社会做出贡献。
(2)清明的政治、安定的社会环境是社会经济发展、出现盛世的重要保证和必要前提。
(3)统治者的个人作为也十分重要。

发现相似题
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国古代曾长期领先于世界,...”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