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初中三年级历史

首页
  • 单选题
    下列情景你认为不可能发生的是
      [     ]

    A.张之洞坐轮船到北京向光绪帝述职
    B.慈禧太后对《申报》的某些报道甚为不满
    C.慈禧太后逃离北京后打电报给李鸿章让其到北京同八国联军谈判
    D.1912年孙中山在电影院欣赏彩色电影
    本题信息:2012年山东省月考题历史单选题难度一般 来源:田立中(初中历史)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下列情景你认为不可能发生的是 [ ]A.张之洞坐轮船到北京向光绪帝述职B.慈禧太后对《申报》的某些报道甚为不满C.慈禧太后逃离北京后打电报给李鸿章让其到北...” 主要考查您对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轮船、火车、汽车

电灯、电报、电话

照相、电影

《申报》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轮船、火车、汽车
  • 电灯、电报、电话
  • 照相、电影
  • 《申报》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指1900年(清光绪26年)英、法、德、美、日、俄、意、奥八国组成的联军侵略中国的战争。帝国主义为了为镇压中国北方义和团,并借机扩大对中国的侵略,联合发动侵华战争。

比较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异同点:
1、相同点:
(1)都是列强联合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
(2)两次战争中,都曾攻占清王朝的统治中心北京,并在北京进行了残酷的烧杀抢掠,都是迫使清最高统治者出逃。
(3)都曾建立过殖民统治机构。
(4)都迫使清政府屈服,促进中外反动势力勾结,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
2、不同点:
(1)发生时代背景不同,前者发生在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后者发生在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
(2)战争的直接目的不同,前者是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后者是以镇压义和团运动,维护在华侵略利益。
(3)战争的结果对中国的影响程度不同,后者较前者危害更大,影响更深,使中国社会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时间:
1900年——1901年9月。
2.背景:
1900年春义和团运动发展到京津地区,斗争矛头直指向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3.目的:
为了镇压义和团运动。根本目的:扩大在化利益。
4.参与者:
英、美、俄、日、法、德、意、奥。
5.结果:
签订了《辛丑条约》。
瓦德西:
瓦德西(1832-1904),德国将领。1870年普法战争时任上校参谋长,1888年至1891年任德国陆军总参谋长,1898年任陆军总监。1900年晋升为陆军元帅,同年8月启程来华,9月正式就任八国联军统帅,残酷镇压义和团的反帝爱国运动,纵兵在京城等地大肆劫掠。1901年6月回国。八国联军在中国遭到义和团的英勇抗击,使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彻底破灭。瓦德西在写给德国皇帝威廉二世的报告中承认:“中国群众……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轮船招商局:
清末最早设立的最大轮船航运企业。1872年李鸿章招商筹办。1873年正式成立。总局设上海。承运漕粮,兼揽商货。1877年(光绪三年)以高价购进美商旗昌轮船公司,扩大经营,但始终受帝国主义在华航运业的排挤。1885年经盛宣怀改为官督商办。1909年(宣统元年)归邮传部管辖。1930年国民党政府借口整理改为国营。从此成为国民党四大家族垄断航运事业的机构。抗日战争期间,总局先迁香港,后移重庆,战后迁回上海解放后收归人民所有。



考点点拨:
①1876年修建的淞沪铁路,是中国出现的第一条正式投入运营的铁路。
②1881年,唐胥铁路是由中国人自己修建的第一条铁路。
③我国最早架设有线电报是在19世纪70年代。
④1864年1月,徐寿和华蘅芳合作制成一艘木刻轮船“黄鹄”号,船长50余尺,时速40余里,是中国自行设立的第一艘轮船。
 
电报,电话,电灯:
1、电报:
1871年,由香港到上海的水路电报线敷设成功,这是中国境内最早的有线电报。1879年,李鸿章在天津、大沽、烟台之间架设电报线,用于军事。其后,电报事业快速发展,逐渐覆盖全国。
2、电话:1876年,贝尔电话获得专利,次年,传入上海。不久,大北电报公司在外滩设立电话交换所,开通普通电话业务。以后,天津、南京等城市相继开设市内电话,并逐步设立电话局,开始经营长途电话业务。
3、电灯:19世纪60年代,煤气灯在上海出现,最初仅用于街道和商店、茶楼、戏院等公共场所,后来才用于居家照明。19世纪80年代,上海率先采用电灯照明。

 我国境内最早的电报:
1871年,由香港到上海的水路电报线敷设成功,这是中国境内最早的有线电报。


照相、电影:
近代以来,西方发明的照相机和电影传入中国,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为后人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镜头。我们可以从保留至今的老电影、老照片中,了解过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国自己拍摄的第一部无声电影,是1905年由北京丰泰照相馆拍摄的京剧舞台片《定军山》;第一部有声电影是1931年上海明星影片公司拍摄的《歌女红牡丹》。在近代,上海的电影业是很发达的。


照相和电影的发展:
1、照相:
近代以来,西方发明的照相机和电影传入中国,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为后人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镜头。我们可以从保留至今的老电影、老照片中,了解过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2、电影:
(1)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拍摄的京剧片《定军山》是我国自己拍摄的第一部无声电影。
(2)我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是1931年上海明星公司拍摄的《歌女红牡丹》。
(3)《渔光曲》是我国第一部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的影片。
 
《申报》:
《申报》是旧中国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份报纸。1872年4月30日,中国第一张近代报纸《申报》在上海创刊。历经了清朝同治、光绪和宣统三个朝代,又经历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北伐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等各个历史阶段,至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时因历史原因停刊。5月28日,上海市委机关报《解放日报》在原申报馆原址上出版。
申报:
1872年4月30日,中国第一张近代报纸《申报》在上海创刊。

《申报》的历史意义:
《申报》前后历时78年,记录了从清末到民国近八十年间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社会各方面的情况,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被称为“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 

中国近代出现的重要报刊

时间 出版的报纸 宣传的思想
维新变法运动时期 《万国公报》(后改名为《中外纪闻》) 维新变法思想
辛亥革命时期 《民报》 宣传民主革命思想
新文化运动时期 《新青年》、《每周评论》 宣传民主和科学


《申报》:


史量才与《申报》:
提起《申报》,不能不谈到为《申报》发展作巨大贡献的史量才先生。正是他将《申报》发扬光大,发展成中国影响最大的报纸之一。在他主持办报期间,黄远生、邵飘萍、戈公振、俞颂华等著名记者、编辑都先后在《申报》工作过。 “独立之精神”、“无偏无党”、“服务社会”是史量才办报思想的核心。他生前把世界幸福寄托在完全独立的报纸上,包括经济上的独立,不接受任何政治势力、军阀的津贴,政治上的自主,不听命于任何一个政治集团,不受官方或军阀操纵。正如宋军在《申报的兴衰》一书所说:“史量才和《申报》的无党无偏,不带色彩的独立精神,并不是没有自己的观点,只是这种观点是不以一个政党或集团的利益出发,而是以大多数人民利益出发。”“国有国格,报有报格,人有人格”,是史量才掷地有声的誓言。他认为“报纸是民众喉舌,除了特别势力的压迫以外,总要为人民说些话,才站得住脚”。在遭暗杀前不久(1934年10月5日),他曾和俞颂华、黄幼雄说起他的办报,“纯以社会服务为职志,不挟任何主义,亦无任何政治背景”。史量才办《申报》二十二年,始终贯穿着他对报纸独立品格的追求,并以他的办报思想和报业实践丰富、提升了中国新闻史。在他主持办报期间,《申报》度过了早期席子佩的控告危机(损失二十万五千两白银),业务蒸蒸日上。从1912年的发行七千份,五年后(1917年)达到两万份,此后稳步上升,1920年是三万份,1925年突破十万份,1926年突破十四万份,1932年超过十五万份,创造了《申报》的黄金时代。报纸是历史的档案,《申报》经立了近七十年的风雨,它见证了中国从帝制走向民主,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历程,经过几代新闻工作者的艰苦努力和不断的探索,《申报》终于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报纸,在百年报业史上放射出夺目的异彩。
发现相似题
与“下列情景你认为不可能发生的是 [ ]A.张之洞坐轮船到北京向光...”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