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初中一年级历史

首页
  • 材料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韩非子》

    材料二“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白虎通》

    材料三“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 ”
     ——孙中山

    请回答:
    (1) 由材料一可知,上古时期的社会状况恶劣,面对这种困境,北京人是怎样生活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阅读材料二,你能说出会“农作”的远古居民吗?他们在“农作”的基础上,还掌握了哪些技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中的“轩辕”指的是谁?传说中他对中华文明做出了什么贡献?后人尊称他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由三个材料所反映远古人类的生产、生活的情况中,你产生了怎样地看法或得到了什么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信息:2011年同步题历史材料题难度极难 来源:王亚杰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韩非子》材料二“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 主要考查您对

北京人

南方原始农耕文化(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原始聚落(半坡原始居民)

华夏之祖(炎帝战蚩尤,黄帝——人文初祖,尧舜禹的“禅让”、大禹治水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北京人
  • 南方原始农耕文化(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 原始聚落(半坡原始居民)
  • 华夏之祖(炎帝战蚩尤,黄帝——人文初祖,尧舜禹的“禅让”、大禹治水

北京人:
北京人又称北京猿人,科学命名为“北京直立人”,又称“中国猿人北京种”,是生活在更新世的直立人。北京人生活在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距今约70—20万年,他们仍保留猿的特征,但是手脚已经分工明确,会打制石器,会使用天然火,并会保存火种,采集和狩猎,并形成了早期的原始社会。 火的使用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


北京人的特性:
1、火的使用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
2、从猿到人的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古猿从树上到地面,为了维持生存,必须使用前肢进行劳动,后肢承受身体的重量,只得直立行走,逐渐形成了上肢和腿脚。


北京人“原始群居”与山顶洞人的“氏族”的异同点:
相同点是:都是由几十人组成的集体;共同劳动共同分享劳动果实;没有阶级划分,无贫富贵贱的差别。
不同点:原始群居的人们没有血缘关系,而氏族是由共同的祖先繁衍下来的,有血缘关系。


北京人复原头像:

北京人相貌特征:
1959年,根据发掘的化石,成功的塑造了北京人的头部复原塑像。根据头像显示,北京人面部相对较短,前额低平,眉骨粗大并互相连接。颧骨很高,鼻子宽扁,嘴巴前伸,头盖骨比现代人厚,脑容量比现代人小。整个头部保留着猿的某些特征。


河姆渡聚落:
河姆渡聚落位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距今约7000年,是长江流域氏族聚落的代表。那里的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还用动物骨骼制作工具。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河姆渡居民主要种植水稻,还饲养猪、狗、水牛等家畜。河姆渡聚落的房屋是干栏式的,干栏式建筑一直是江南地区的主要建筑形式之一。

河姆渡文化的特征:
1、河姆渡居民开始广泛使用磨制石器,并能够制造陶器和简单的玉器,手工业发展。
2、河姆渡居民主要种植水稻,还饲养猪、狗、水牛等家畜。
3、河姆渡聚落的房屋是干栏式的,干栏式建筑一直是江南地区的主要建筑形式之一。


对比半坡文明和河姆渡文明:
名称 相同点 不同点
半坡文明 1.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2.生产活动都产生了原始的农耕以及原始的手工业(制陶、麻纺织、建造房屋等)
3.都处于氏族公社时期

1.种植作物为粟(世界最早)
2.半坡人能够制造处色彩艳丽的彩陶,并装饰上美丽的花纹
3.建筑为半地穴式建筑

河姆渡文明 1.种植作物以水稻为主
2.可以制造简单的玉器和乐器
3.建筑采用干栏式建筑

农耕生活的作用及农耕文明的发展:
农耕生活使人类有了定居的生活,并从事更多的生产劳动,进一步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
河姆渡处于新石器时代,农耕文明进一步发展:
1、河姆渡居民已经开始种植水稻,并采用骨耜等耕作工具
2、河姆渡居民开始饲养猪、狗等家畜
3、手工业发展,制造出大量的陶器,骨器制作比较发达,同时可以制造出简单的玉器。


河姆渡文明的陶器:

半坡文明的建筑与河姆渡文明建筑不同的原因:
主要由气候条件所决定,北方地区气候干燥,相对寒冷,因此采用半地穴式建筑。南方地区潮湿炎热,地势低洼,因此房屋多采用干栏式建筑。


半坡聚落:
半坡聚落位于陕西西安半坡村,距今约6000年,属新石器石器晚期,是黄河流域氏族部落的代表。半坡居民饲养猪、狗等家畜,还打猎、捕鱼,已经学会纺线,织布和制衣并且普遍使用磨制石器。陶器是那时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半坡遗址出土了大量陶器,陶器的底色一般为红色,上面多绘有人、动物和几何花纹等图案,称为彩陶。


半坡文明的特征:
1、半坡文明中发现了粟的种植痕迹,中国是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2、半坡文明处于母系氏族时期,是我国最完整的母系氏族聚落遗址。
3、半坡文明手工业发达,制造了大量彩陶,并绘制了美丽的花纹。
4、半坡文明建筑具有典型的北方特色,采用地穴式建筑。


对比半坡文化和河姆渡文明:
名称 相同点 不同点
半坡文明 1.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2.生产活动都产生了原始的农耕以及原始的手工业(制陶、麻纺织、建造房屋等)
3.都处于氏族公社时期

1.种植作物为粟(世界最早)
2.半坡人能够制造处色彩艳丽的彩陶,并装饰上美丽的花纹
3.建筑为半地穴式建筑

河姆渡文明 1.种植作物以水稻为主
2.可以制造简单的玉器和乐器
3.建筑采用干栏式建筑

半坡文化所处的时代:
半坡村是以氏族或部落为单位,建立村落。处于氏族公社早期的母系社会,尚无贫富分化。但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私有制的产生,中国逐渐进入父系社会。

半坡文明时期住宅(效果模仿):


半坡文化的陶器:
从半坡文化中看到的大量绚丽多彩的陶器,表明这一时期的文化为彩陶文化。其绘画作品有的丰富生动,有的神秘难测,有的则图案化,多绘在盆、钵、罐、细颈壶上,绘画作品多绘在小口器肩,腹和口部,直口器多绘在外壁或口缘外侧,大口器多绘于器内壁。多见黑彩,还有少量红彩。绘画图案古朴、简练,可分三大类:一类为象生性图案,如张口作吞食状的鱼、悠闲的鹿、搜索食物的蛙等动物纹,还有植物纹。这些象生图案同史前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形态生动的动植物纹样是农耕和渔猎生活的反映。第二类为几何图案,有三角形,方格纹、编织纹等,这类图案多在钵、罐、盆、壶类器皿外璧上部,许多钵类器口缘外侧绘黑色宽带纹,部分大口浅腹器皿的彩陶图案多绘在内壁上,小口器的图案则绘在口唇和肩腹部,这些部位多是容易看得见的地方,多数图案清晰,笔画疏朗,这些几何图案中,三角纹是由鱼纹图案变化而来,波折纹则是山或水的写意。彩陶文化首次是在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被发现的,因此半坡遗址是属于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


黄帝:
号轩辕氏,建都于有熊,亦称有熊氏,华夏上古传说时代一位著名的部落联盟首领,生于有熊(今河南郑州市)是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阪泉之战是黄帝与炎帝之间为争夺大华夏部落联盟首领而进行的战争,后炎帝族战败,和黄帝族融合,成为了后来的华夏族的祖先。

禅让制:

中国统治者更迭的一种方式,指在位君主生前便将统治权让给他人。这里特指中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中国上古时期的禅让制度,最早记载于《尚书》之中,相传黄帝之后的尧、舜、禹时期,他们采用推举的办法选出部落联盟的首领,这种方法在历史上称作“禅让”。


氏族公社的特点:
1、氏族内部实行禁婚,因此族外婚是氏族公社形成的条件和基本标志。
2、氏族全体成员必须属于同一祖先、同一血缘集团,相互间存在血亲关系。
3、每一氏族均有特定的名称,有共同的信仰,内部实行原始共产制和民主制,生产资料公有,人们共同劳动,共同生活,共同抚育后代。
4、每一个氏族既是一个生产单位,也是一个消费单位。


远古传说和史实的联系与区别:
远古传说不等于史实。远古传说是先民们对上古洪荒时代历史的一种夸张的记述,是经过人们整理、加工而成的,与史实有很大的出入。
史实是真实可靠的,完全真实存在的客观事实。
两者之间存在着联系,远古传说中在某些方面蕴含着比较可靠的历史资料。


氏族公社晚期社会状况:
氏族社会晚期时期,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不再是以氏族为单位,而是以一夫一妻的家庭为单位,氏族的作用日益削弱。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劳动产品除用于消费之外有了部分剩余,氏族内部产生了贫富分化,私有制开始产生。由于人们占有的私有财产的多寡不同,人与人之间的原始平等性逐渐消失,不平等的关系也就是阶级对立关系逐渐形成。 几个氏族公社组成一个部落,以后又发展成部落联盟。父系家族有族长,氏族有氏族酋长,部落有部落首领,部落联盟也有共同的首领,传说中的尧、舜、禹就是著名的部落联盟首领。部落或部落联盟首领一般采用民主的方法推荐,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都是选举贤能有德者担任。这种民主选举首领的制度,称为禅让制。到阶级社会产生前夕,这种制度逐渐遭到破坏,首领的继位方法实际上是在激烈的争夺中进行的。

原始社会瓦解的步骤:

发现相似题
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