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初中生物

首页
  • 解答题
    我国从1953年至今进行了6次人口普查,2011年4月2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主要数据.下面是我国6次人口普查的一组数据.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第六次
    时间(年) 1953 1964 1982 1990 2000 2010
    总人数(亿) 6.19 7.23 10.32 11.60 12.95 13.39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人口普查采用的科学探究方法是______(调查、实验、模拟实验).
    (2)下列关于人类必须要控制人口增长的理由,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人口数量越少,人口的素质就越高
    B.人口的增长会对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C.控制人口增长可以更好地保护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圈
    D.控制人口增长有利于人类世世代代有可利用的资源
    (3)第六次人口普查中男性人口占51.27%,女性人口占48.73%,男女比例大致为1:1.人的性别不同主要是由______决定的,它在男性体细胞中为XY,在女性体细胞中为______.
    (4)上表中的数据表明,当今我国人口数量的变化趋势是______.
    A.急剧增长      B.增速变缓       C.无明显改变       D.数量逐渐减少.
    本题信息:2013年长沙县模拟生物解答题难度较难 来源:未知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我国从1953年至今进行了6次人口普查,2011年4月2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主要数据.下面是我国6次人口普查的一组数据. 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 主要考查您对

调查身边的生物

人口增长与计划生育

人的性别遗传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调查身边的生物
  • 人口增长与计划生育
  • 人的性别遗传

调查步骤:
     调查首先要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整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有时因为调查的范围很大,不肯能逐个调查,就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样本。调查过程中要如实记录,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整理和分析,有时要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

在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时,采取的做法:
     对调查的生物可以按照形态结构特点将生物归为植物、动物和其他生物三大类,也可按生活环境将生物划分为陆生生物和水生生物,还可以按照用途将生物分为农作物、家禽、家畜、宠物等。


计划生育的基本要求: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1)晚婚: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提倡晚婚,推行晚育。男25周岁,女23周岁以上结婚为晚婚

(2)晚育:我国《婚姻法》规定,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22周岁,女不得早于20周岁。按这个法定年龄推迟2——3年以上初婚的为晚婚,已婚妇女达到晚婚年龄后初次生育子女的为晚育。

(3)优生:是指生育身体健康、智力发达的后代,防止因遗传性、先天性和产伤性等因素导致生育痴呆、有精神类疾病和有其他缺陷的后代。我国现阶段关于优生的规定有:
①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旁系血亲禁止结婚;
②患麻风病来经治愈或患其他在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者禁止结婚;
③禁止早婚,通过男女婚前检查、孕妇定期检查身体和科学分娩等措施,避免生出有遗传疾病的孩子,这不仅是一对夫妇、一个家庭的愿望,也是国家和民族繁荣昌盛之所在。

(4)少生:就是让妇女平均生育子女数从过去的多生多育降到少生少育,稳定低生育水平。

计划生育的目标: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这也是我国的人口政策。
易错点:
误认为粮食问题解决了,人口增长就可以不用限制了

粮食问题只是制约人口增长的众多因素之一,人不是解决了吃饭问题就能够生存的,衣、住、行、资源、环境、教育、医疗、就业等问题,同样在制约着人口的增长。

现在地球上的人口已经超过60亿,人口的激增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1)粮食问题:粮食问题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目前全球约30个国家陷入粮食危机。
(2)水资源问题:水是人类生存与发展最基本的环境条件,是限制世界人口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没有水的充足供应,人类就会消亡,但水必须是卫生的,因为很多疾病都是通过水来传播的。
(3)能源问题:人口激增,能源物质消耗加速,
(4)人口激增会使生态环境遭到空前破坏,物种灭绝加速。


“我国不同年代人口数据图”分析: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人口增长一直是很缓慢的。到18世纪以后,人口的增长速度才明显加快。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蓬勃发展,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使我国人口增长明显加快
    人口增长对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产牛了巨大的影响,人类不断扩大的需求与有限的资源之间产生了尖锐的冲突,人类对环境的冲击和压力也越来越大。因此,为了保护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生物圈,必须控制人口的增长。

伴性遗传:
    伴性遗传是指在遗传过程中子代的部分性状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这种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性状的遗传方式就称为伴性遗传,又称性连锁(遗传)或性环连。许多生物都有伴性遗传现象。在人类,了解最清楚的是红绿色盲和血友病的伴性遗传。它们的遗传方式与果蝇的白眼遗传方式相似。红绿色盲在某个家系中的遗传情况。伴性遗传分为X染色体显性遗传(如:抗维生素D佝偻病,钟摆型眼球震颤等),X染色体隐性遗传(如:红绿色盲,血友病等)和Y染色体遗传(如:鸭蹼病,人类印第安毛耳外耳廓多毛症等)


伴性遗传可归纳为下列规律:
1.当同配性别的性染色体(如哺乳类等为XX为雌性,鸟类ZZ为雄性)传递纯合显性基因时,F1雌、雄个体都为显性性状。F2性状的分离呈3显性:1隐性;性别的分离呈1雌:1雄。其中隐性个体的性别与祖代隐性体一样,即1/2的外孙与其外祖父具有相同的表型特征。

2.当同配性别的性染色体传递纯合体隐性基因时,F1表现为交叉遗传,即母亲的性状传递给儿子,父亲的性状传递给女儿,F2中,性状与性别的比例均表现为1:1。

3.存在于Y染色体差别区段上的基因(特指哺乳类)所决定的性状,或由W染色体所携带的基因所决定的性状,仅仅由父亲(或母禽、母鸟)传递给其儿子(或雌禽、母鸟)。表现为特殊的Y连锁(或W连锁)遗传。

4.伴X显性遗传疾病,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伴X隐性遗传疾病,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
遗传方式的判断
※能确定的判断类型:
第一步:判断显隐性。
1.双亲正常,子女中出现患者,一定为隐性遗传病。(无中生有是隐性)
2.双亲均患病,子女中出现正常,一定为显性遗传病。(有中生无是显性)

第二步:判断基因所在染色体。
1.如果1)父病,女儿全病2)儿子病,母亲一定病,则为X染色体显性遗传。如果无,则为常染色体。
2.如果1)母亲病,儿子全病2)女儿病,父亲一定病,则为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若无,则为常染色体

※不能确定的判断类型:
第一步:判断显隐性:
1.该病代代都出现,则很可能是显性遗传病。
2.该病隔代才出现,则很可能是隐性遗传病。

第二步:判断基因所在染色体:
1.男女比例接近,一般为常染色体
2.男女比例差别大一般为性染色体。若男性全患病一般为Y染色体,如果患者中男多女少一般为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若果患者中男少女多一般为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3.母病,则子女全病,很可能是细胞质遗传。

※另常染色体与性染色体同时存在致病基因的处理方法:
当既有性染色体又有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两对及以上的性状遗传时:
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按伴性遗传处理;
由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按分离规律处理;
整体上则按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来处理。

易错点:
误认为一对表现正常的夫妇,一定不会生出患遗传病的孩子

隐性遗传病是隐性基因控制的。当这对夫妇都携带有一个隐性致病基因时,因有显性基因的存在,二者不表现为有病症状。但隐性致病基因不会受显性基因的影响,会遗传下去。如果夫妇双方的两个隐性致病基因组合在一起,传递给后代,这个孩子就会患病。
发现相似题
与“我国从1953年至今进行了6次人口普查,2011年4月28日国家统计...”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