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高中三年级历史

首页
  • 材料题
    材料一 臣源曰:恭读平定三逆方略,而知期战胜于朝庙者数端:一则不蹈汉诛晁错之辙,归咎于首议撤藩之人;二则不重达赖喇嘛裂土罢兵苟且息事之请,力申天讨;三则不宽王贝勒老帅养寇之罪,罚先行于亲贵;四则论录绿旗诸将等,以从古汉人叛乱,至用汉兵剿平,岂有满兵助战?故一时张勇、赵良栋、王进宝,孙克让奋于陕……
    ──[清]魏源《圣武记》卷二《康熙勘定三藩记上》

    材料二 康熙大帝是一个运筹帷幄、力挽狂澜的中国皇帝,具备非凡过人的雄才大略。然而,他最终却没能跨越封建体制雷池半步,他所开创的盛世王朝,与工业革命失之交臂,盛极而衰,很快滑向萧条冷落的帝国黄昏。
    ——摘编自王龙《天朝向左,世界向右:近代中西交锋的十字路口》

    (1)根据材料一,概括康熙帝成功平定三藩之乱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他所开创的盛世王朝,与工业革命失之交臂”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信息:2012年陕西省模拟题历史材料题难度较难 来源:李晶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材料一 臣源曰:恭读平定三逆方略,而知期战胜于朝庙者数端:一则不蹈汉诛晁错之辙,归咎于首议撤藩之人;二则不重达赖喇嘛裂土罢兵苟且息事之请,力申天讨;...” 主要考查您对

近代科学的晨光与传统科技的晚霞

固守农耕经济藩篱阻碍了近代科学的发展

众人伦轻自然的文化传统妨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巩固统一国家(平定三藩之乱,收复台湾、平定噶尔丹叛乱、促进民族团结)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近代科学的晨光与传统科技的晚霞
  • 固守农耕经济藩篱阻碍了近代科学的发展
  • 众人伦轻自然的文化传统妨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 巩固统一国家(平定三藩之乱,收复台湾、平定噶尔丹叛乱、促进民族团结)

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于世界的原因:

根本保障——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农耕经济的繁荣
①政治上:先进统一、中央集权
②经济上:农耕经济和手工业繁荣
③文化上:兼收并蓄
④对外关系上:开放
⑤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与创造
⑥中国古代科技实用性强

中国科技16C以后滞后的原因:

①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限制
②政治上:封建专制统治不断强化
③文化上:科举制度、思想专制
④对外关系上:闭关锁国
⑤科技缺陷:中国古代科技过分强调实用性,未能向近代理论科学转变


 固守农耕经济:

社会与生产的需要决定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西方伴随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和工业化得发展,近代科学开始萌发,并在科技创新与工业革命相互鼓荡中迅速发展。而中国明清,特别是明清政府固守农耕经济藩篱,从根本上阻碍了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与西方比较,明清时期的中国传统科技没有发展为近代科技原因;

中国 西方
经济上 自然经济依然占主导地位。自然经济分散、封闭的特性,使科技发展缺少应有的动力。 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对科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成为科技发展的巨大动力。
政治上 封建制度开始衰落,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也包括科技。 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许多国家确立,为科技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制度保障。
外交上 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国和世界的交流,包括科技的交流。这个时期,来华传教士带来了一些西方科技(如利玛窦),但没有促使中国科技完成质的突破。 殖民扩张,开拓市场。市场的扩大,带动了科技的发展和进步。
思想上  “八股取士”和“文字狱”盛行,知识分子思想受到禁锢,迷恋于“之乎者也”间,陶醉于故纸考据中。 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带来“人”的解放。面向现实,重视实践,崇尚理性的追求蔚然成风。


中西科学在特征和本质上的差异:

①中国科技主要是应用科学。科学研究主要采取整理典籍和总结经验的方法。
②西方科技主要是理论研究。大多数科学家研究的方法是采取观察和实验的方法,以及数理逻辑推导的方法。
③16世纪中西科学在内容上和研究方法上的差别,正是近代科学与传统科学在本质差异上的具体表现。



平定“三藩” :

1、“三藩”问题的由来:
三藩即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他们三人位高权重,为清朝建立立下汗马功劳。康熙即位后,三藩存在威胁到中央统治。1673年,清政府下令撤掉三藩藩王称号,吴三桂等随即叛乱。
2、平定“三藩”的经过:
三藩联兵举起反清大旗,数月之间,清朝江南半壁江山失于三藩之手。康熙帝临危不惧,运筹帷幄,重用汉将,做出果断的军事决策,进行镇压,同时采取政治攻势,历时八年,“三藩之乱”终被平定。
3、平定三藩的历史影响:
这场胜利,也彻底征服了一些明朝遗民的反清之心,使清朝统治趋于稳固。消除了割据、分裂的隐患,加强了国家统一,巩固了中央集权。

收复台湾:

1、措施:
降服了控制台湾的郑成功之孙郑克塽,使中国重新归于统一。1682年,康熙帝决定收复台湾,命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率军进攻台湾。第二年,郑克塽投降,清政府随即设台湾府,下辖三县,隶属福建省。设总兵、副将驻守台湾、澎湖。至此,在清初割据了42年的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维护了全国领土的完整。
2、影响:
加强了台湾同大陆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祖国的海防。

三征噶尔丹:

1、背景:
康熙时,蒙古族分为漠南蒙古、漠北蒙古和漠西蒙古三个部分。除了漠南蒙古早已归属清朝外,其他两部也都臣服了清朝。准噶尔是漠西蒙古的一支,本来在伊犁一带过游牧生活。自从噶尔丹(1644—1697)统治准噶尔部以后,他野心勃勃,先兼并了漠西蒙古其他部落,又向东进攻漠北蒙古。漠北蒙古抵抗失败后逃到漠南,请求清朝政府保护。噶尔丹自以为有沙俄撑腰,十分骄横,以追击漠北蒙古为名,大举进犯漠南。
2、主要战役:
乌兰布通、昭莫多
3、结果影响:
噶尔丹自杀,平叛取得胜利,挫败了沙俄利用准噶尔贵族分裂我国西北领土的阴谋;打击了新疆、蒙古分裂力量,巩固对西北边疆的统治。

加强民族团结:

1、尊崇儒家文化;
2、加强与蒙、藏民族团结,尊重喇嘛教
①表现:
A.在多伦与内外蒙首领会盟
B.册封班禅、哲布尊丹巴、章嘉等活佛
②影响:加强了对西藏和蒙古的管理


康熙帝统一台湾的经过:

第一阶段,康熙元年到康熙三年。郑成功在台湾去世后,其子郑经继承了郑氏集团的领导权,占据着台湾地区和福建的金门、厦门等沿海岛屿,与清政府隔海对峙。清政府对郑氏集团实施军事打击与政治招抚、经济封锁相结合的策略和行动,迫使郑经于康熙三年(1664年)撤出金门、厦门等岛屿,退守台湾。
第二阶段,康熙四年到十二年。清福建水师进攻台湾行动受挫,此后清政府调整了对台策略,军事上取守势,政治上取攻势,派使者赴台寻求和平统一台湾的可能性。与此同时,清政府还与郑氏集团展开了经济封锁与反封锁的较量。
第三阶段(康熙十三至十九年),郑氏集团乘大陆发生“三藩之乱”之机,出兵进犯大陆沿海地区,清政府以远交近攻、各个击破为基本方针,先鼎力平定三藩之乱,然后对郑氏集团剿抚并用,陆续收复了被郑军占领的沿海地区和岛屿,将大伤元气的郑氏集团逐回台湾。
第四阶段(康熙二十到二十二年),郑经去世后,康熙做出了武力统一台湾的战略决策,采取“因剿寓抚”的战略方针,一举攻占澎湖,消灭郑军的水师主力,然后运用强大的军事威慑和政治攻势,迫使郑氏集团放弃武力顽抗的企图,向清政府归顺投降,实现了台湾本岛的和平统一。
此后,清政府在台湾地区设置府、县等行政机构,又宣布开放海禁,恢复了大陆与台湾间的贸易。这些措施对维护祖国统一,促进两岸关系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多伦会盟:

康熙帝为加强北部边防和对喀尔喀蒙古的管理,于1691年在多伦诺尔(今多伦)与蒙古各部贵族进行会盟。多伦诺尔是蒙语,意为七溪、七星潭,距北京约八百里。当时,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进攻喀尔喀蒙古,其三部十万众南下投清。康熙帝为安置喀尔喀蒙古,并加强对喀尔喀蒙古的管理,遂决定于多伦举行会盟。康熙帝于御营殿帐依次召见内蒙古、外蒙古王公贵族,并赐宴。康熙帝还召集土谢图汗察珲多尔济、哲布尊丹巴等35名喀尔喀三部贵族会盟。主要内容为:
(1)规定喀尔喀蒙古遵行清朝的法令;
(2)令土谢图汗察珲多尔济等具疏请罪,以结束喀尔喀蒙古内部纷争;
(3)废除喀尔喀三部所旧有农济、颜诺等名号,留汗号,依次授予汗、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台吉等爵位;
(4)编组盟旗,设立盟旗制度。此次会盟,改善了喀尔喀蒙古与清之间的关系,并使清王朝对漠北地区的管辖得到了加强。


发现相似题
与“材料一 臣源曰:恭读平定三逆方略,而知期战胜于朝庙者数端:...”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