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高中二年级地理

首页
  • 单选题
    下表为中圆径流带主要特征值,据此回答16~18题。
    径流量
    降水量(毫米)
    径流深度(毫米)
    蒸发量(毫米)
    径流系数(%)
    A
    <200
    <10
    <200
    <10
    B
    200-400
    10-50
    200-300
    10-20
    过渡带
    400-800
    50-300
    300-400
    20-40
    C
    800-1600
    300-900
    400-700
    40-60
    D
    >1600
    >900
    本题信息:地理单选题难度一般 来源:未知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 答案解析
    查看解析
  • 本试题 “下表为中圆径流带主要特征值,据此回答16~18题。径流量降水量(毫米)径流深度(毫米)蒸发量(毫米)径流系数(%)A<200<10<200<10B200-40010-50200-30...” 主要考查您对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资源概述

    自然资源的分布及利用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 自然资源概述
    • 自然资源的分布及利用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1、定义:

    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要素组成的,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陆地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表现:

    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交换;
    二是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三是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四是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自然环境各要素关系:

    环境要素 整体性表现
    大气 热量、水分主要来自地面,地面性质直接影响大气的水热状况及运动特征。
    各种水体之间存在着水分交换,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之间也存在水分的交换,水文是各地理环境因素影响下的综合表现。
    地形 由内、外力共同塑造,受河流、冰川、波浪、风、地下水等的影响。
    植被 受光、热、水、土壤、营养物质等因素的制约。
    土壤 处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交接带,是各种自然地理要素及时间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自然环境整体性表现:


    陆地环境的组成:

    1、陆地环境的组成——生物

    (1)生物的分布与环境
    ①影响植物分布最重要的因素——气候:
    光照
    喜光植物:分布在向阳的地方或占据密林的中上层
    喜阴植物:分布在背阳、荫蔽的地方,或生长在密林的底层
    西双版纳人工经济林运用光的垂直衰减原理,模拟雨林结构建立
    热量分布
    从赤道到两极,随着热量和温度的有规律变化,形成各种不同的植被带
    从沿海到内陆,随着水分条件变化,形成森林、草原、荒漠等不同植被景观
    高山地区从山麓到山顶,由于热量和水分的不同,形成了垂直分布的植被带
    ②植物个体形态对环境的适应:莲和骆驼刺因水分条件不同导致个体形态不同:
    莲:具有柔嫩、硕大的叶子,但根系不发达。
    骆驼刺:叶子刺化,有非常发达的根系。
    地中海气候区植物具有叶子小,叶面上覆盖有蜡质的特点,与夏季炎热干燥有关。
    ③植物对环境的指示作用:
    植物对气候的指示作用及物候对农时、农事的指示作用
    干旱地区寻找水源的指示作用
    植物对环境污染的指示作用
    铁芒萁——红壤等酸性土壤环境
    碱蓬——盐碱性土壤环境
    芦苇——水湿环境
    矮牵牛花——大气中SO2污染
    草原与森林指示干旱、半干旱与湿润、半湿润气候特征
    “枣发芽,种棉花”反映华北春季气温升高,有利于春播的气候特点
    旗状树冠延伸方向代表风向
    树桩年轮的疏密可以反映降水量多少状况,在温度变化较少的条件下,树轮较疏,反映降水量较大,反之,较密降水量较少。树木向阳面生长快,年轮较疏。
    ④影响动物分布的因素:植物分布、气候差异、地形起伏、人类活动等。熊猫——箭竹
    悉尼奥运吉祥物:树袋熊——新鲜桉树叶
    驯鹿冬季从苔原带南迁针叶林,免受大风雪袭击,而且有充足食物;夏季从森林北迁苔原带,以躲避蚊虫侵扰,同时可以找到更好食物。
    (2)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生物循环促使物质迁移、能量流动,联系无机界和有机界
    改变大气成分:CO2、CH4、H2、NH3、水气→N2、O2
    改变陆地水的化学成分,改善陆地的水分状况
    参与沉积岩形成,加速岩石风化,促进土壤的形成

    绿色植物的环境效益:
    通过光合作用保持大气中O2和CO2的平衡,净化空气
    绿化植物、营造防护林可以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
    城市绿地具有吸类除尘、过滤空气、减轻污染、降低噪声及美化环境等作用

    2、陆地环境的组成——土壤:

    (1)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概念: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具有肥力是土壤的本质属性
    作用:结合陆地环境的枢纽、联系有机界与无机界的中心环节,使地表由岩石裸露变为草木丛生
    (2)土壤的肥力特性及其重要性
    肥力概念:土壤能同时不断地供应和调节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所需的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重要性:人类从事农业生产最基本的自然资源
    理想土壤成分:空气+水分=矿物质+有机质
    土壤是一种永续性的可更新资源,但如果利用不当,则会引起土壤肥力减退。
    (3)土壤的形成

    生物对母质的改造作用:有机质的积累过程和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在土壤形成中起主导作用
    人类活动参与成土过程:合理耕作经营,可使土壤不断改良,反之,则会引起土壤退化


    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是指存在于自然界,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物质与能量的总称。也可以说自然资源是直接从自然环境中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

    自然资源的属性

    有限性、整体性、地域性、多用性和社会性

    分类: 

    1、按自然属性分为:气候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
    2、按自我再生性质分为:再生资源、不可再生资源
    气候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除矿产资源为非可再生资源外,其余均为可再生资源。如下图图示:

    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矿产资源、能源资源、能源互相关系图:


    世界自然资源

    1、土地资源
    利用类型:耕地、林地、草地、建筑用地等。
    分布大势:耕地分布在温带湿润平原地区;林地分布在热带和亚寒带地区;草原在热带、温带半干旱地区。
    2、生物资源
    (1)森林:(两大林带)
    热带雨林、季雨林: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与几内亚湾沿岸及东南亚;
    亚寒带针叶林:亚欧大陆北部、北美大陆北部。
    (2)草原:
    温带草原:亚欧大陆与北美大陆中部
    热带草原:非洲、拉丁美洲、大洋州
    高山草甸、河漫滩草甸
    3、水资源(径流总量由大到小)
    大洲:亚洲、南美洲、北美洲、非洲、欧洲、大洋州
    国家: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印度尼西亚、中国
    4、矿产资源
    (1)分布
    铁矿:俄罗斯、巴西、中国、澳大利亚、印度、加拿大和美国
    煤:亚欧大陆和北美洲中部,储量居世界前列的有中国、美国、俄罗斯等
    石油:中东地区储量占一半,也是世界最大生产和输出地区,此外,俄、美、中、墨、英等国产量也较大。
    (2)铁矿运输:矿产资源与钢铁工业分布的不平衡是铁矿运输的根本原因。出口集中于发展中国家,进口主要在发达国家。

    我国的自然资源:

    1、自然资源的总量和人均占有量
    ①自然资源大国:土地面积、矿产世界第三、耕地世界第四、河流径流、森林面积世界第六
    ②人均资源不足:人均土地、耕地占世界人均量的1/3、径流量占1/4、森林占1/5、矿产占3/5
    2、水资源和水能资源
    水资源特点
    ①总量丰富(年江河径流量世界第六)
    ②水资源分布不均(东多西少,南多北少;夏秋两季多,冬春两季少,各年之间的变率大)
    水能资源特点
    ①蕴藏量6.8亿千瓦,居世界第一位。
    ②地区分布不均。实际开发水能从多到少:西南、中南、西北、华东、东北、华北。
    70%分布在西南三省一市和西藏自治区,其中长江水系最多,其次为雅鲁藏布江水系。目前,已开发的集中在长江、黄河和珠江的上游。
    3、生物资源
    (1)森林资源
    ①森林资源特点:
    宜林地区广,树种丰富
    森林覆盖率低,林木蓄积量少
    ②森林资源分布不均:
    三大林区: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最大天然林区
    横断山区、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地区和喜马拉雅山南坡、武夷山、台湾山脉、南岭等东南林区——人工林和次生林为主,我国人工造林面积世界首位。
    ③森林资源破坏严重:重采伐,轻抚育;滥伐森林、毁林开荒;森林火灾和虫害。
    ④主要林业生态工程
    “三北”防护林体系:“世界生态工程之最”:防风固沙、减少水土流失、降低旱涝灾害发生频率,改善生态环境,改变社会经济状况。
    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
    沿海防护林体系:缓解台风、海啸、暴雨的侵袭。
    太行山绿化工程:增加植被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涵养水源,缓解华北水资源短缺。
    平原绿化工程:保护农田。
    (2)、草场资源
    我国陆地上面积最大的生态系统,面积3亿公顷为耕地的3倍。
    主要牧场:内蒙古牧区、新疆牧区、青海牧区、西藏牧区、宁夏牧区、南方草山草坡。
    (3)动物资源
    我国珍稀水生动物:白鳍豚、扬子鳄、文昌鱼等。
    自然保护区:保护生物多样化和各种生态系统。
    13个加入全球人与生物圈计划:长白山、锡林郭勒、博格达峰、盐城、神农架、卧龙、九寨沟、天目山、武夷山、梵净山、茂兰、鼎湖山、西双版纳。
    4、土地资源
    (1)特点:
    ①土地资源丰富,类型多样;
    ②山地多,平地少,耕地、林地比重小;难利用土地比重大,后备土地资源不足;(印度耕地面积超过国土30%,我国10%多一点(0.08公顷/人),加拿大耕地1.69公顷/人。
    ③农业用地绝对数量多,人均较少;
    ④各类土地资源分布不均,土地生产力地区差异显著。
    (2)分布:
    耕地:东部季风区的平原、盆地。北方以旱地南方以水田为主
    草地:非季风区的高原和山地,南方的山坡。
    林地:东北(大、小兴安岭、长白山)、西南山区(横断山、雅鲁藏布江谷地)及东南部山地。
    5、矿产资源
    分布广泛,相对集中。煤、铁、石油北方居多;有色金属矿、磷矿南方居多。有利于在资源集中地区大规模开采,但加重运输负担。
    煤:华北、西北、东北、西南石油:东北、华北、西北
    天然气:西南、西北铁矿:辽宁、河北、四川
    磷矿:湖南、湖北、贵州、四川、云南
    能源矿产,煤居首位,煤炭产量世界第一位,石油产量和发电量居世界第四位。
    铁矿:钢铁工业的“粮食”钢铁工业又是衡量国家工业发展水平的标志。我国铁矿物质资源丰富,其中以河北、辽宁、四川三省最多。
    有色金属矿产基地—湖南、江西、广东、广西;稀土工业基地—内蒙古;磷矿基地——湖北、云南、贵州。
    重点解析——能源资源的特点及其分布:

    能源资源:为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提供动力的自然资源
    常规能源:大规模广泛应用技术比较成熟的能源资源(煤、石油、天然气、水能、生物能等)
    新能源:未被广泛应用的能源(如太阳能、地热能、核能、风能、潮汐能等)

    1、常规能源的特点及其在世界的分布:

    常规能源 石油、天然气                      水能
    特点 优点 ①分布广、储量大;
    ②开发和利用的技术难度低
    ①发热量高
    ②基本上是无灰燃料,是高质量的能源
    ③开采、运输、使用方便
    ①可再生能源,电站建成后,发电成本低,收益大;
    ②为发电修建的水库具有防洪、灌溉、水产养殖等多方面综合效益;
    ③不污染环境
    缺点 ①发热量低、燃烧效率低;
    ②灰渣、粉尘多,环境污染严重;
    ③运输及使用不如石油方便
    燃烧过程中也有污染 ①水库会淹没农田;
    ②移民搬迁:受降水量变化影响,枯水期受到限制
    分布规律 分布于沉积盆地边缘 分布于湖盆或大陆架上 落差大、水流急及流量大的河段
    世界分布 四个煤带:
    ①亚洲与欧洲(从我国华北向西经新疆,横贯中亚和欧洲大陆,直到英国);
    ②北美洲的美国、加拿大;
    ③南非;④澳大利亚
    七大产油区:
    ①中东(主要为波斯湾沿岸的国家)
    ②拉美(委内瑞拉、墨西哥);
    ③非洲(尼日利亚、利比亚、阿尔及利亚、埃及);
    ④俄罗斯;
    ⑤亚洲(中国、印尼);
    ⑥北美(美国、加拿大);
    ⑦西欧(英国、挪威)
    水能蕴藏前6位国家:
    中国、俄罗斯、巴西、美国、加拿大、扎伊尔(刚果(金))
    石油运输:
    中东→西欧、北美、日本;北非→欧洲;
    墨西哥湾和加勒比海→西半球;
    俄罗斯→东欧和独联体一些国家;
    东南亚→日本

    2、部分新能源的特点及分布:

    优点

    缺点

    在世界的分布

    在我国的分布

    核能 ①能量大、能量密集;
    ②核燃料运量小、地区适应性强;
    ③核电站建成后运转费用低、收益大
    ①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
    ②密封设备要求高
    ③核废料处理困难
    ①铀矿丰富的国家:美国、加拿大,俄罗斯、澳大利亚、南非
    ②核能电量较大的国家:美国、法国、日本,俄罗斯
    已建或在建核电站:泰山、大亚湾、岭澳、连云港
    大阳能 ①能量大,分布广
    ②可再生能源
    ③无污染
    ①分布分散
    ②投资大、占地广、储能难
    影响大阳辐射强度的因素:
    ①纬度②海拔高低③空气中云量、水汽含量
    从大兴安岭向西南,经北京西侧、兰州、昆明,再折向北到西藏南部,此线以西以北丰富
    沼气 ①清洁能源,有利于净化环境
    ②提高生物能源利用率
    ③可以缓和燃料同肥料、饲料相争的矛盾
    气温低的地区利用沼气时间短或难于利用 沼气是我国农村一种比较理想的能源,推广较快

    发现相似题
    与“下表为中圆径流带主要特征值,据此回答16~18题。径流量降水...”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