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初中物理

首页
  • 问答题
    为精确测量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的高度,2005年中国科学院组织科考队利用现代测量技术对喜马拉雅山主峰峰顶进行重新测量.测量考察中,科考队员们戴着墨镜,身穿防寒羽绒服,背着氧气瓶,手拿尖头冰镐,脚蹬防滑靴.他们不畏艰难险阻,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在5月下旬完成了测量任务.根据以上情景,请你提出两个问题,并从物理学角度加以简答.
    例:问题:科考队员为什么要使用尖头的冰镐?
    简答:使用尖头冰镐,可以增大对封冻雪地的压强.
    问题1:______?
    简答:______.
    问题2:______?
    简答:______.
    本题信息:2005年宿迁物理问答题难度较难 来源:未知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为精确测量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的高度,2005年中国科学院组织科考队利用现代测量技术对喜马拉雅山主峰峰顶进行重新测量.测量考察中,科考队员们戴着墨镜,...” 主要考查您对

漫反射,镜面反射

大气压强的存在及应用

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漫反射,镜面反射
  • 大气压强的存在及应用
  • 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
镜面反射(如图甲):
    定义:平行光经界面反射后沿某一方向平行射出,只能在某一方向接收到反射光线(反射面是光滑平面)。当物体发生镜面反射时,我们只会在某一个方向上感到刺眼,而在其他位置时看这个物体却很暗。如黑板反光,平面镜成像。

漫反射(如图乙):
    定义:平行光经界面反射后向各个不同的方向反射出去,即在各个不同的方向都能接收到反射光线(反射面是粗糙平面或曲面)。我们之所以能从不同的位置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由于物体发生漫反射,无论在哪个位置都有物体反射的光进入我们的眼睛。这样我们就能从不同的方位看到它。例如:黑板用毛玻璃、电影幕布用粗布等

漫反射原理及特点:
1. 原理:漫反射光是指从光源发出的光进入样品内部,经过多次反射、折射、散射及吸收后返回样品表面的光.漫反射光是分析与样品内部分子发生作用以后的光,携带有丰富的样品结构和组织信息.与漫透射光相比,虽然透射光中也负载有样品的结构和组织信息,但是透射光的强度受漫反射积分球漫反射积分球样品的厚度及透射过程光路的不规则性影响,因此,漫反射测量在提取样品组成和结构信息方面更为直接可靠.

2. 基本特点:漫反射的每条光线均遵循反射定律。平行光束经漫反射后不再是平行光束。由漫反射形成的物体亮度,一般视光源强度和反射面性质而定。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异同
镜面反射 漫反射
不同点 平行光入射时反射光线 仍是平行的 杂乱无章,向各个方向都有
产生的结果 人在反射光线的范围内,看到物体很亮,不在反射光线的范围内,看到物体很暗 使人能从各个不同的方向看到物体
相同点 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大气压强:
定义 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的压强叫做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或气压
产生原因 包围地球的空气由于受到重力的作用,而且能够流动,因而空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产生压强,空气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且空气中某一点向各个方向的压强大小相等
存在证明 ①马德堡半球实验②覆杯实验 ③瓶吞鸡蛋实验
应用 生活中:①钢笔吸墨水②吸管吸饮料 ③针管吸药液④瓷砖上的塑料吸盘
生产中:①活塞式抽水机②离心式水泵

利用大气压的知识解释有关现象:
     在实际生活和生产中有许多利用大气压来工作的装置和现象,如钢笔吸墨水、抽水机抽水、高压锅的设计等.利用这些知识还可以解释许多生活中的相关现象,例如用吸管喝饮料,当用力吸吸管时,吸管内的压强减小,饮料就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被压进吸管,从而喝到饮料,而并非我们平常说的吸进。
生活实验证明大气压存在:
实验一: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
    两个皮碗口对口挤压,然后两手用力往外拉,发现要用较大的力才能拉开。马德堡半球实验和模拟实验的共同点是:将金属球内和皮碗内的空气抽出或挤出,使金属球内和皮碗内空气的压强减小,而外界的大气压强就把它们紧紧地压在一起,要用较大的力才能拉开,这就有力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

实验二:“瓶吞蛋”实验
   用剥了壳的熟鸡蛋堵住广口瓶口,实验前用手轻轻用力,不能将鸡蛋完整地压入瓶内。再将点燃的棉球扔入装有细沙(防止烧裂瓶底)的瓶中,迅速将该熟鸡蛋塞住瓶口,待火熄灭后,观察到鸡蛋“嘣”的一声掉入瓶内。上述实验,由于棉花燃烧使瓶内气压升高,而骤冷又会使气压迅速降低,当瓶内压强小于瓶外大气压强时,鸡蛋在大气压强的作用下,被压入瓶内。

实验三:“覆杯”实验
    玻璃杯内装满水,用硬纸片盖住玻璃杯口,用手按住,并倒置过来,放手后,整杯水被纸片托住,纸片不掉下来。该实验玻璃杯内装满水,排出了空气,杯内的水对纸片向下的压强小于大气对纸片向上的压强,因而纸片不掉下来。分析上述三个实验,不难理解大气压强存在问题。更深入研究:“瓶吞蛋”表明大气竖直向下有压强,“覆杯实验”表明大气向上有压强。因而显示出大气压强的特点:大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归纳:
(1)“有利”摩擦:增大摩擦的方法:增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增大压力;使滚动变为滑动。

(2)“有害”摩擦:减小摩擦的方法:减少粗糙面的粗糙程度;减小压力;变滑动为滚动;使物体接触面稍稍分离。
增大,减小摩擦:
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 (1)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如汽车轮胎做上花纹;
(2)增大压力,如骑白行车捏闸的力越大,摩擦力越大;
(3)变滚动为滑动,如汽车急刹车时车只滑不滚;
(4)变湿摩擦为干摩擦
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1)使接触面变光滑;
(2)减小压力;
(3)用滚动代替滑动;
(4)使接触面分离;
(5)变干摩擦为湿摩擦


摩擦力不都是阻力:
     不能把摩擦力只看做是一种阻力,有时可以是动力。例如.放在卡车上的货物,随卡车一起加速运动时,货物受到的静摩擦力是阻碍它和卡车相对滑动,但却是使它能够随卡车一起运动的动力。传送带运送货物时,如图所示,当电动机刚启动时,物体随传送带向右运动:物体就是依靠传送带对它的摩擦力才能运动的,在刚开始加速运动的时间内,物体受到的摩擦力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一致。一旦物体在水平传送带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时,物体与传送带之间就没有了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的趋势,物体与传送带之间也就没有了摩擦力。这里,传送带也是靠与皮带轮的摩擦转动的。另外人走路、汽车启动都靠摩擦,这时摩擦是有益的。

发现相似题
与“为精确测量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的高度,2005年中国科学院组...”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