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高中三年级历史

首页
  • 单选题
    辛弃疾说:“北方之人,养生之具不求于人,是以无甚富甚贫之家。南方多末作以病农,而兼并之患兴,贫富斯不侔矣,”这种现象表明当时
    [     ]

    A、北方农业比南方发达
    B、商业是贫富分化的根源
    C、南方商业比北方发达
    D、北方社会比南方更稳定
    本题信息:2012年天津月考题历史单选题难度一般 来源:李晶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辛弃疾说:“北方之人,养生之具不求于人,是以无甚富甚贫之家。南方多末作以病农,而兼并之患兴,贫富斯不侔矣,”这种现象表明当时[ ]A、北方农业比南方发达B...” 主要考查您对

经济重心的南移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经济重心的南移
  •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经济重心:

是指经济、技术最发达,对国家提供主要财政支持的地区。在中国古代,衡量一个地区是不是经济重心,最重要的是看该地区粮食产量和人力资源是不是在全国名列前茅,其次是看该地区手工业和商业是否发达。


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具有三个明显特征:

1.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体现了当时生产力的最高水平;
2.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或割据战乱时最突出。
3.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中心的南移有一定影响。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过程:

1、秦汉时期,经济重心在关中地区;
2、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济重心在关中和中原地区、淮河流域,但南方经济的开发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长江流域的经济重要性与之接近,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基础。
3、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⑶南宋时期,江南经济超过北方,全国的经济重心由北方移到南方,完成南移。明清时期,江南经济不仅是农业经济中心,也是工商业中心,在这里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1、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大量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2、南方社会相对安定,发展潜力巨大;
3|、政府政策鼓励,重视水利兴修;
4、南方自然条件好,蕴涵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
5、政治中心的南移(如南宋等朝代)。

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启示:

1、社会稳定与否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中,往往是伴随北方的战乱对经济的破坏,而南方相对稳定从而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2、生产力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关键。北民在南迁的过程中,不仅为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同时也将北方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工具和经验带到南方,客观上推动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3、执政者的重视和正确的决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历史上,无论是东晋南朝时期,还是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统治者一方面大规模兴修水利,另一方面都实行轻徭薄赋、劝课农桑等政策。使广大农民赋轻役稀,极大提高了他们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从而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4、经济重心南移实际上是经济发展规律的体现。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往往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是否稳定、统治者是否重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南方经济在发展过程中,深刻说明了这一点。


精耕细作:

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采用先进的技术措施,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中国古代农业的地域特征及原因:

特征:
1、黄河流域:以旱地的粟麦生产为主;
2、长江流域:以水田稻生产为主。
原因:
南方高温多雨,适合水稻的生长。北方相对南方干旱,适宜粟麦类作物的生长。
总的说来,南北气候和地理环境的差异造成了这种农业生产的格局。


精耕细作的表现:

 (1)耕作工具的进步:
①春秋战国时,开始使用铁农具与牛耕并逐渐推广。
②西汉时的耦犁与犁壁,东汉时已推广到珠江流域;西汉时还发明播种工具耧车;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③隋唐时江东出现曲辕犁,安装了犁评。
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定型,一直为后世沿用。
(2)耕作技术的进步:
春秋战国:垄作法
西汉时:代田法
魏晋南北朝:北方耕耙耱技术;南方水田耕耙技术。
(3)耕作制度的发展:
两汉以一年一熟为主
宋朝以后,江南一年两熟制(稻麦轮作),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土地利用率大大提高


 精耕细作农业:


发现相似题
与“辛弃疾说:“北方之人,养生之具不求于人,是以无甚富甚贫之家...”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