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高中三年级历史

首页
  • 材料题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用下列三种方法分配之:(1)分配农民个别耕种;(2)分配农民共同耕种;(3)由苏维埃政府组织模范农场耕种……一切土地,经苏维埃政府没收分配后,禁止买卖。
    ——摘自中国共产党1982年井冈山《土地法》

    材料二 1931年春,毛泽东总结土地革命的经验,制定出土地革命路线。那就是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地土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摘自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中国近现代史》下

    材料三 一方面要规定地主应该普遍的减租减息,不得抗不实行。另一方面,又要规定农民有交租交息的义务,不得拒不交税。
    ——引自中国共产党1942年《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决定》

    材料四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请回答:
    (1)材料二和材料一关于土地所有制的规定有何变化?这一变化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三的土地政策和材料二相比有何变化?这一变化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四的土地政策和材料三相比又有何变化?这一变化又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国共产党制定土地政策的主要根据。上述变化体现中国共产党遵循了怎样的思想路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信息:2009年吉林省模拟题历史材料题难度极难 来源:王文艳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用下列三种方法分配之:(1)分配农民个别耕种;(2)分配农民共同耕种;(3)由苏维埃政府...” 主要考查您对

土地革命

全俄工人代表苏维埃代表大会召开,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运动

延安的民主政治建设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土地革命
  • 全俄工人代表苏维埃代表大会召开,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 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运动
  • 延安的民主政治建设

土地革命:

土地革命(1927-1937),指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满足农民土地要求的革命。

土地革命时期:

也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1937年)。中共领导下的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战争,至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第二次国共合作、中国抗日民族土地革命时期统一战线形成为其结束的标志。


土地革命路线内容:

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土地革命路线意义:

这条路线,使广大农民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了土地,革命积极性空前高涨,调动了一切反封建的因素,保证了土地革命的胜利。

分田的大体步骤是:

1、调查土地和人口,划分阶级。  
2、发动群众清理地主财产,焚毁田契、债约和帐簿,把牲畜、房屋分给贫雇家,现金和金银器交公。  
3、丈量土地,进行分配,公开宣布分配方案,插标定界,标签上写明田主、丘名、地名和,面积。


 苏维埃政权含义:

苏维埃一词是俄文“Советский”的汉语音译,意即“代表会议”或“会议”。苏维埃制度是苏联的政治基础,是俄国劳动人民在革命斗争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政权组织形式。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比较:

项目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农业方面 余粮收集制; 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工业方面 大中企业收归国有; 中小企业允许国内外资本家经营;
商业方面 取消商品贸易; 允许自由贸易;
分配方面 实行配给制,强制劳动; 允许自由贸易,实行按劳分配;
主要认识 排斥商品货币关系,用军事和行政手段控制社会运转,从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 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面临的严峻形势:
1、国内形势严峻:
(1)武装叛乱:被推翻的地主和资产阶级发动叛乱;
(2)经济十分困难;
2、国外武装干涉:
(1)主要国家:英、法、美、日;
(2)主要原因:
①不满苏俄单独与德国媾和;
②敌视新生的无产阶级政权;
③惧怕苏维埃政权会威胁到本国资产阶级的统治;(根本原因)
(3)基本认识:干涉与反干涉的斗争,实质上反映了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矛盾。

苏俄巩固政权的措施:
1、政治方面:
改造旧的政治制度,建立新的苏维埃国家制度;
(1)表现:
①摧毁旧的国家机器,废除旧的等级制度;
②宣布国内各民族人民的权利平等,废除教会的一切特权。
(2)作用:
彻底摧毁了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初步建立了新生的苏维埃国家制度;
2、经济方面:
(1)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项目 基本概况 备注
内容 ①苏维埃政权接管银行、铁路,对企业开始实行工人监督,后来将大企业收归国有;  最能说明苏维埃政权的性质;
②没收地主、皇室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 实行土地国有;
作用 改变了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使苏维埃政府掌握了国民经济的命脉。

(2)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3、外交方面:
(1)与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
①目的: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巩固苏维埃政府;
②时间:1918年3月;
③作用:使苏俄摆脱了帝国主义战争,巩固了新生政权;(最具灵活的策略性)
(2)成立共产国际,领导各国共产党的斗争;
4、军事方面:实行义务兵役制,组建工农红军。

苏联的成立:
(1)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第一次苏维埃代表大会
①时间:1922年底;
②内容:通过《苏联成立宣言和联盟条约》;
③认识:宣告建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
(2)最初的加盟共和国: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白俄罗斯;
(3)苏联第一部宪法:
①生效时间:1924年初;
②国家性质: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是联邦制的社会主义国家。


土地改革运动:

1、背景:
地主、富农占有大部分土地,残酷剥削和压迫农民。而贫农、中农和雇农占有少量土地,终年辛勤劳动,受尽剥削,生活不得温饱。这种封建的剥削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新解放区的农民迫切要求取得土地。
2、文件的颁布: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3、结果:
除西藏,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和台湾以外,全国普遍地实行了土地改革,全国3亿农民分得了7亿亩土地和大批生产资料,免除了过去每年向地主交纳700亿斤粮食的苛重地租。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是1950年6月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举行第二次会议通过的土地改革的指导文件。6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对土地改革的基本目的,方针和政策都作了明确的规定。《土地改革法》规定土地改革的基本目的是:"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工业化开辟道路。规定土地改革的总路线,总政策是:“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中共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实行的土地政策:

历史时期 基本目的 主要内容 相应的政策法规
土地革命时期 进行土地改革,建立革命政权 在革命根据地进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债务,分配田地 土地革命的路线
抗日战争时期 为夺取抗战胜利,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开明地主,提高农民生产和抗战的积极性 在抗日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封建剥削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本路线
解放战争时期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获得人民支持,保证解放战争最后胜利 在解放区实行土改,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中国土地法大纲》
建国初期 废除封建剥削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解放农村生产力,巩固新生政权。 在解放区和新解放区实行土改,使广大无地少地的农民获得土地,真正成为土地的主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土地改革的意义:

1、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广大农民翻了身做主人,解放了农村成产力。
2、共产党威信提高,进一步巩固了工农联盟和人民民主专政
3、农业生产的发展为工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原料和广阔的市场,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4、地主阶级被消灭,摧毁了美蒋反动集团的社会基础,巩固新中国政权。


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1950年土地改革运动):

新中国成立后,广大新解放区的3亿农民仍然受着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这是恢复国民经济的极大障碍,也是新中国民主化,工业化,独立和富强的障碍。因此,在广大新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既是继续完成民主改革的主要任务,也是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根本条件。从1950年冬开始,全国新解放区分期分批进行了土地改革。1950年6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是土地改革的指导文件。土地改革一般都经历了发动群众,划分阶级,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复查总结等步骤。到1952年9月,除西藏,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和台湾以外,全国普遍地实行了土地改革,全国3亿农民分得了7亿亩土地和大批生产资料,免除了过去每年向地主交纳700亿斤粮食的苛重地租。土地改革的胜利,彻底消灭了封建土地所有制,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进一步巩固了工农联盟和人民民主专政,为国家财政经济的根本好转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共产党在民主政治方面建设

1、措施:
(1)实行民主选举制度。
党的统一战线政策的延续 
内容: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基层民主选举,参加到各级政权的行政管理。 
作用:使地方政权成为真正的人民民主政权,为以后的政权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2)实行“二三制”原则.建立“三三制”政权。 
性质:是中共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
目的:增强抗日根据地的力量,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意义:提高了共产党的威信,争取了中小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的认同,加强了根据地内部各阶层的抗日团结性,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延安民主政治建设的意义:
(1)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利益、实现民主自由的强烈愿望,充分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调动了各抗日阶级、阶层的抗日积极性。 
(2)为新中国建立人民民主政权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发现相似题
与“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