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高中三年级历史

首页
  • 单选题
    《中国近代国家观念的形成与发展》一书指出:领土、人民、主权是构成国家的三要素;主权则是近代国家观念的核心,它包括对外捍卫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对内实现主权在民。以下口号体现了近代中国人国家观念日渐觉醒的是
    ①“外争主权,内惩国贼”②“打倒列强,除军阀”
    ③“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④“团结抗战,共赴国难”
    [     ]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③
    D.①②③④
    本题信息:2011年江苏模拟题历史单选题难度一般 来源:李晶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中国近代国家观念的形成与发展》一书指出:领土、人民、主权是构成国家的三要素;主权则是近代国家观念的核心,它包括对外捍卫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对内实...” 主要考查您对

五四运动

北伐战争

全民族的抗战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五四运动
  • 北伐战争
  • 全民族的抗战

五四运动:

是1919年5月4日发生于北京的以青年学生为主的学生运动,以及包括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阶层广泛参与的一次示威游行、请愿、罢课、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形式的爱国运动。


五四运动历史特点:

1、五四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
2、五四运动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如果说,辛亥革命的根本弱点之一,是没有广泛地动员和组织群众,那么,五四运动本身就是一场群众性的革命运动。
3、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4、是由学生先发起,由工人扩大的坚决的反帝反封建的人民运动。
5、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开始。


五四运动与辛亥革命不同:

1、反帝反封建比辛亥革命彻底。
2、比辛亥革命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
3、无产阶级起了重要作用,开始登上政舞台。
4、五四运动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


五四运动的爆发:

1、国际、国内背景:
国际背景:
(1)一战期间,日本加紧侵华,激起全国人民义愤,反帝情绪高涨;
(2)俄国十月革命胜利,指出了解放的道路;
国内背景:
(1)社会基础:北洋军阀统治黑暗,阶级矛盾不断激化;
(2)阶级基础:民资进一步发展,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
(3)思想基础: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民的思想;
直接原因: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

2、经过: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时间 5月4日——6月3日 6月3日——7月初
中心 北京 上海
主力 青年学生 无产阶级
口号 外争主权,内惩国贼
方式 罢课 罢课,罢工,罢市
结果 被捕 释放,罢免,拒签

3、性质:
五四运动是一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反帝的根据:
(1)从斗争起因看:运动由山东问题点燃,此问题是在重新分赃的巴黎和会上所产生的。
(2)从斗争口号看:“外争国权”,不承认和会对山东问题的决议。
反封建的根据:
(1)从斗争目标看:开始时提出罢免曹、陆、章,后工人参加后,进一步指向段祺瑞。
(2)从斗争口号看:“内惩国贼”。
彻底的根据:指与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势不两立的斗争精神而言。

4、意义:
①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共的成立准备了思想基础。
②五四运动的最大功绩在于“启导了广大人民的觉悟准备了革命力量的团结”。
③五四运动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④五四运动是中国革命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


北伐战争:

国民革命军北伐,是由中国国民党领导下的国民政府以国民革命军为主力于1926年至1928年间发动的统一战争。因其战争过程由南向北进行,故又常简称为“北伐”,或称“北伐战争”。为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1926年国民政府决定出师北伐,北伐直接打击的目标是受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和张作霖三派势力。


北伐过程

17月,北伐战争开始。北伐军迅速占领湖南,连克湖北军事要地汀泗桥和贺胜桥,占领武昌。吴佩孚的主力被消灭。
2
、北伐军在湖北激战的时候,孙传芳到江西,企图攻击北伐军的侧后。北伐军转攻江西,南北合击,歼灭了他的主力,占领南昌。

3、福建敌军起义,北伐军进占福建、浙江。

4、第二年春,北伐军占领南京,进驻上海,威震全国。

51927年初,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武汉一时成为全国革命的吴佩孚、孙传芳汉败时,张作霖进军河南,企图阻挡134民革命军北伐。武汉国民政府继续北伐,从武汉北上的北伐军连战连捷,与冯玉样的部队会师郑州。奉军被迫撤退。从南京北上的北伐军也占领了徐州。


北伐的胜利进军:

北伐的目的: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北伐的对象: 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北伐军总司令:蒋介石 
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①主要战场:湖南、湖北 ②主要战役:汀泗桥、贺胜桥、武昌
国民政府迁到武汉:1927年1月 
国民革命的失败:蒋介石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1927年4月12日);汪精卫的七.一五反革命政变(1927年7月15日)  

北伐能胜利进军原因:

1、北伐军作战方针的正确。
2、国共两党的齐心协力。
3、广大北伐军官兵的浴血奋战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4、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群众的密切配合和积极支援。

北伐战争的条件和原因:


1、条件
:
1925在帝国主义的握合下,直奉两系在共同“反赤”的口号下,结成反革命联合阵线并开始向革命势力发动进攻,歼灭封建军阀迫在眉睫。

②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广东国民政府日臻完善,广东革命根据地空前巩固和团结,使北伐政治组织条件成熟了;八国民革命军政治制度的建立、军事训练的加强和苏联的帮助,使北伐的军事条件成熟;工农运动的发展,冯玉祥的国民军遥相呼应,使北伐的群众条件成熟。

2、原因:
国共两党合作,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运动的有力支援;
国民革命军中的政治工作到位;
在北伐战争中,广大爱国将士英勇作战,尤其是共产党员起了先锋模范作用。北伐方针正确;
北洋军阀内部的矛盾和分化。


全民族抗战背景:

进行九一八事变、华北事变、七七事变等军事侵略活动,抢占中国领土、掠夺中国资源。日本侵略者所到之处,烧杀淫掠,无恶不作,犯下滔天罪行。典型事件有南京大屠杀、潘家峪惨案、七三一部队用中国活人作实验。

中共抗战: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其领导下,国共两党相互配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进行了百团大战,开展了广泛的游击战争,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国民党军队不仅在国内抗击日军,还派出远征军赴缅作战击败侵缅日军。在中国人民和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沉重打击下,1945年8月15日,日本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抗日反蒋:
1、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推行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
2、造成了红军革命根据地的困难局面,却助长了日本侵略的气焰的内外局势。
逼蒋抗日
1、在中共的号召下,全国人民一致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2、东北杭日义勇军坚持抗成,激发了民族爱国精神。
3、“一二九”运动掀起全国杭日救亡运动新高潮。
4、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推动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联蒋抗日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1937年7月—1945年8月):

1、阶段性特征:
中华民族与日本的民族矛盾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矛盾。国共两党以合作为基础,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形式进行了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其抗日战争有以下特点:
①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包括全国各个阶层,各民族的一场民族抗争;
②既是反法西斯战争,又是民族解放战争,具有双重性;
③两个战场,两条抗战路线并存;
④中共在抗战中起了中流砥柱作用;
⑤最终以弱胜强,这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反帝斗争完全胜利;
⑥抗战具有持久性,是所有反法西斯战场中开始最早,结束最晚的战场。

2、三条线索:
(1)一对主要矛盾:
日本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矛盾。
(2)两条抗战路线和两个战场:
国民党执行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共产党执行全面抗战路线,即人民战争的路线。在两条不同抗战路线的指导下,分别出现了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和国民党负责的正面战场。(抗日战争的全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两个战场、两条路线、两个政党、两个政权、两支军队的抗战局面。)
(3)三个发展阶段:
战略防御阶段、战略相持阶段和战略反攻阶段。
①1937年7月至1938年10月是防御阶段。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全国抗战的开始。这一时期,日本大举进攻中国;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出现两个战场抗战的局面,这是中国抗战的重要特点之一。
②1938年10月至1945年8月初是相持阶段。1938年10月,日本占领广州、武汉后,抗日战争进人相持阶段。这一阶段,日本改变了侵华策略;汪精卫集团叛国投敌,蒋介石集团发生动摇,消极抗日,积极反共;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克服重重困难,坚持敌后游击战争,使敌后战场成为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对抗战胜利具有决定的意义。
③1945年8月至9月是反攻阶段。1945年8月,苏联对日宣战,美国动用原子弹轰炸日本,中国举行全国规模的反攻,抗日战争进入反攻阶段。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正式签署投降书。至此,中国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


发现相似题
与“《中国近代国家观念的形成与发展》一书指出:领土、人民、主...”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