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高中三年级政治

首页
  • 单选题
    读下边漫画,回答1~2题。

    1.你对漫画中现象的评价是
    [     ]

    A.司机错,没有尊重行人的绝对优先权
    B.骑车人错,没有尊重自己的生命健康权
    C.都错,因为他们谁都不谦让
    D.要具体分析他们是否依法处理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2.漫画主要讽刺现实生活中某些人思想方法上的
    [     ]

    ①片面性②相对主义③诡辩论④唯心论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本题信息:2011年浙江省模拟题政治单选题难度一般 来源:范付纸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读下边漫画,回答1~2题。1.你对漫画中现象的评价是[ ]A.司机错,没有尊重行人的绝对优先权B.骑车人错,没有尊重自己的生命健康权C.都错,因为他们谁都不...” 主要考查您对

权利义务相统一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权利义务相统一
  •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

原则 内容 要求
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公民平等地享有权利,平等地履行义务,平等地适用法律 任何公民的合法权利都受到保护,任何公民的违法犯罪行为都会受到法律制裁
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 在我国,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二者不可分离 一方面,要树立权利意识,珍惜公民权利,既要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又要尊重他人的权利;另一方面,要树立义务意识,自觉履行公民义务
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在我国,国家与公民个人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但在某些具体问题上也会产生一些矛盾 国家尊重和保障公民个人的合法权益。公民在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时,要把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结合起来。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产生矛盾时,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利益


关于权利与义务关系的常见误区:

错误认识 指 正
等同论:权利即是义务,义务即是权利 权利与义务是有严格界限的,不能将二者等同起来
割裂论:权利和义务是可以分离的  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不能将二者割裂开来
先后论:先享有权利,后履行义务 这种理论从实质上来说割裂了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侧重论:享有权利比履行义务更重要 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不能说哪一个更重要
均等论:享有多少权利就履行多少义务 公民享有的权利与履行的义务不可能完全等量

权利≠权力

(1)性质不同。权力是一个政治概念,一般是指有权支配他人的强制之力,权力与服从相对应而存在。权利是一个法律概念,一般指法律规定的人们的权利和利益,即维护自身拥有的合法之权,权利和义务相对应而存在。
(2)主体不同。一般来说,国家、社会管理者行使的是权力,公民个人、被管理者拥有的是权利。

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二者是统一的,不可分离;
(1)权利和义务在法律关系上是相对应而存在的,权利与义务都是实现人民利益的手段和途径。
(2)公民在法律上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权利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确保权利的实现。


我国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1)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是公民参与管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基础和标志。
(2)政治自由,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具体表现。
(3)监督权,包括批评权、建议权、检举权、申诉权和控告权。
注意:
(1)选举权与被选举权选举的对象是人大代表。我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都有此权利,但是依法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2)公民的监督权是指公民有监督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权利。

我国公民应履行的政治性义务:

(1)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2)遵守宪法和法律。
(3)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
(4)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公民参与政治生活应把握哪些基本原则:

(1)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表明我国公民平等地享有权利、平等地履行义务、平等地适用法律。
(2)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
(3)坚持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在我国,国家与公民个人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国家尊重和保障公民个人的合法利益。公民在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时,要把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结合起来。)


权利和义务关系:



哲学的基本派别:

两大阵营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基本观点

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派别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主要区别

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认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就是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

不仅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而且承认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把人的主观精神(人的感觉、经验、观念、目的、意志、心灵等)作为唯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

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绝对观念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

基本评价

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可惜只是一种猜测

丰富、发展了唯物主义;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局部范围而言,对人们认识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夸大了客观精神的作用;就局部范围而言,对人们认识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根本分歧

是否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唯物主义及其形态:    
☆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唯物主义有以下三种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特点 唯物主义及其形态:    
☆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唯物主义有以下三种基本形态:   
基本观点:认为金、木、水、火、土等是世界的本原。    
进步性: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   
局限性:A.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B.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特点:
基本观点: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    
进步性: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    
局限性:仍然把物质的具体形态等同于物质。具有机械性、形


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经典观点:

五行说:生成万物的基本元素是金、木、水、火、土。
阴阳说: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荀子)。
形神说: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王充)。气
理说:气者,理之依也(王夫之)。
活火说: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赫拉克利特)。
水为始基:“水”是万物的“始基”(泰勒斯)。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经典观点:

狄德罗:自然界由数目无穷、性质不同的异质元素构成。
培根:万物的基础是原始物质,是基本元素。

主观唯心主义的经典观点:

孟子:万物皆备于我。王守仁:心外无物。
慧能: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
陆九渊: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笛卡儿:我思故我在。
康德: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贝克莱: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
休谟:我们的知觉是我们的唯一对象。
费希特:世界是自我创造的非我。
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
叔本华:万物是我们的表象。
杜威:世界是我的观念,我的活动,我的经验。

客观唯心主义的经典观点:

中外“神创论”(盘古开天辟地、上帝创世记)。
柏拉图:理念论。
黑格尔:绝对观念论。
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朱熹:理在事先。


唯物辩证法含义:

唯物辩证法,是一种研究自然、社会、历史和思维的哲学方法;是辩证法的三种基本历史形式之一;是由马克思首先提出,经其他马克思主义者(比较突出的如恩格斯、列宁、托洛茨基、毛泽东等)发展而形成的一套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思想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组成部分。   
唯物辩证法认为:“与万物普遍联系”和“按自身规律永恒发展”是世界存在的两个总的基本特征,从总体上揭示了世界的辩证性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各个范畴,从不同侧面揭示了这两个基本特征的内涵和外延;矛盾(即对立统一)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

形而上学含义:

指事物的本质、道理、规律。形是表象、外在的意思,形而上学就是超越表象,找到人眼不可见的、高于表象/现象、对表象/现象起着决定作用的规律。
马克思认为形而上学是指与辩证法对立的,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观察世界的思维方式。它把事物看成是彼此孤立、绝对静止、固定不变的,看不到事物的相互联系,忘记了它的产生、消灭和运动以及点动的相对趋势,把变化仅仅归结为位置移动和单纯数量的增减,视为外力推动的结果,有似于物理学中的矢量(位移)。由于反感教条主义的只讲形式,不究实质,黑格尔把形而上学作为与“辩证法”相对立的一种机械教条的研究方法来批判,因此形而上学也可以表示教条主义,指用孤立、静止、片面的眼光看世界,认为一切事物都孤立的永远不变的。马克思沿用了黑格尔的这种定义。
在孙正聿的《哲学通论》中叙述如下:人们通常是在两种不同的意义上使用“形而上学”这个概念:其一,是在近似于“哲学”的意义使用这个概念。在这个意义上,“形而上学”是一种追求和论证超验的“存在”即超越经验的关于世界的统一性原理的理论。由于传统的思辨哲学家都把“哲学”视为关于超验的世界统一性的理论,所以他们也在这个意义上把“形而上学”视为哲学的同义词或代名词。其二,是在与“辩证法”相对立的意义上使用“形而上学”这个概念。在这个意义上,“形而上学”是指一种以否认矛盾的观点看待世界的哲学理论,是指一种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的思维方式。


辩证法的否定观与形而上学的否定观的根本区别:

辩证法的否定观 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否定的动力 事物的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双方斗争的结果,是事物自身的否定 事物的否定是事物的外因作用的结果,是外力、主观强加于事物的
否定和肯定的关系 否定中包含肯定,肯定能够包含否定,发展是肯定和否定的对立统一 否定和肯定都是绝对的,要么否定一切,要么肯定一切
否定同发展、联系的关系 辩证否定既是发展的环节,又是联系的环节,是克服和保留的统一,是“扬弃” 是联系和发展环节的中断,不是“扬弃”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
(1)联系的观点与孤立的观点的对立;
(2)发展的观点与静止的观点的对立;
(3)全面的观点与片面的观点的对立;
(4)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内部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这是根本分歧。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

(1)联系的观点与孤立的观点的对立;
(2)发展的观点与静止的观点的对立;
(3)全面的观点与片面的观点的对立;
(4)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内部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这是根本分歧。

辩证否定:

(1)辩证否定的内涵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2)辩证否定的特点:
①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
②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它总是吸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3)辩证否定的实质辩证的否定,既不是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地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
(4)辩证否定的意义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我们既要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又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

形而上学否定观:

形而上学的否定观的基本特征是“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
易错点: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
提醒:
①肯定一切是错误的。因为它抹杀了新旧事物之间的界限,从根本上否定了事物的发展。肯定一切是形而上学否定观的一种表现。
②否定一切也是错误的,因为它割断了新旧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实际上也是否认了事物的发展。否定一切是形而上学否定观的另一种表现。

坚持辩证法:

(1)学会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切忌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2)青年学生特别注意防止和克服思想方法上的片面性和绝对化。
(3)我们要正确地观察和分析形势,学习和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同样要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4)把辩证法与实践结合起来,在实践中灵活运用。
(5)把辩证法与唯物主义统一起来,坚持辩证法要以坚持唯物主义为基础。


辩证法:


辩证法的主要派别:

①唯心辩证法
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精神的-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不断的变化发展的
②唯物辩证法
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不断的变化发展的


发现相似题
与“读下边漫画,回答1~2题。1.你对漫画中现象的评价是[ ]A.司...”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