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高中二年级生物

首页
  • 单选题
    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

    A.捕食和竞争关系不利于维持群落的稳定
    B.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
    C.种群水平的研究主要侧重于种群的数量动态变化
    D.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对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有重要作用
    本题信息:2012年云南省期中题生物单选题难度一般 来源:梁波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捕食和竞争关系不利于维持群落的稳定B.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C.种群水平的研究主...” 主要考查您对

种群数量的变化

种间关系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种群数量的变化
  • 种间关系
  •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种群数量的变化:

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与“S”型曲线
项目 “J”型曲线 “S ”型曲线
产生条件 理想状态
①食物、空间条件充裕
②气候适宜
③没有敌害、疾病
现实状态
①食物、空间有限
②各种生态因素综合作用
特点 种群数量以一定的倍数连续增长 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K值后,将在K值上下保持相对稳定
环境容纳量(K值) 无K值 有K值
曲线形成的原因 无种内斗争,缺少天敌 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多
种群增长率 保持稳定 先增加后减少
种群增长曲线
Nt=N0λ
种群增长(速)率曲线
联系
2、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对于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濒临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有重要意义。
预测种群密度变化趋势的方法:

1、根据年龄结构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年龄结构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类型 图示 种群特征 出生率 种群密度
增长型 幼年个体数多于成年、老年个体数 出生率>死亡率 增大
稳定型 各年龄期个体数比例适中 出生率≈死亡率 稳定
衰退型 幼年个体数少于成年、老年个体数 出生率<死亡率 减少
2、根据性别比例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
(1)种群的性别比例是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2)性别比例影响种群密度的原因
性别比例 繁殖机会 出生率 种群密度
各年龄阶段中雌雄个体数量相当 雌雄个体都有充分交配繁殖机会 决定了较高的出生率 将逐渐增大
雌多于雄或雄多于雌的种群,性别比例失调 个体间交配繁殖机会较少 出生率较低 将逐渐减小

种群数量增长与种群增长(速)率:

1、增长速率与种群数量不是一个概念,只要增长速率为正值,种群数量就在增加;增长速率为零,种群数量恒定不变;增长速率为负值时,种群数量应下降。
2、种群的“J”型增长和“S”型增长
项目 “S”型曲线 “J”型曲线
种群数量增长曲线
种群增长(速)率曲线

知识点拨:

1、“S”型曲线中注意点:
①K值为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②K/2处增长率最大。
③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的数量会急剧下降甚至消失。
2、实例:
灭鼠 捕鱼
K/2(有最大增长速率) 捕捞后,防止灭鼠后,鼠的种群数量在K/2附近,这样鼠的种群数量会迅速增加,无法达到灭鼠效果 捕捞后使鱼的种群数量维持在K/2,鱼的种群数量将迅速回升
K(环境最大容纳量) 降低K值,改变环境,使之不适合鼠生存 保护K值,保证鱼生存的环境条件,尽量提升K值
3、种群数量变化包括增长、波动、稳定、下降等,而“J”型曲线和“S”型曲线都知识研究了种群数量增长的规律。
4、 “J”型曲线反映的种群增长率是一定的;而“S”型曲线所反映的种群增长率是先增大后减小。不能认为“S”型曲线的开始部分是“J”型曲线。
知识拓展:

1、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
(1)种群数量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的。
 
(2)原因: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空间、人类影响等多种生态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

种间关系:

1、种间关系:捕食、竞争、寄生、互利共生。
2、表解四种生物种间关系
关系名称 数量坐标图 能量关系图 特点 举例
捕食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数量上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AB起点不相同,两种生物数量(能量)存在差异,分别位于不同的营养级 狼与兔,青蛙与昆虫
竞争 数量上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两种生物生存能力不同,如图a;生存能力相同,则如图b。AB起点相同,为同一营养级。 牛与羊,农作物与杂草
互利共生 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如果彼此分开,则双方或者一方不能独立生存。数量上两种生物同事增加,同时减少,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 地衣,大豆与根瘤菌
寄生

对寄主有害,对寄生生物有利。如果分开,则寄生生物难以单独生存,而寄主会生活得更好。 蛔虫与人,噬菌体与被侵染的细菌

种内斗争与竞争:

比较项目 范围 实例
种内斗争 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 大鲈鱼以小鲈鱼为食
竞争 不同种生物个体之间 大草履虫与双核小草履虫混合放养后,大草履虫因在食物中竞争失败而死亡

知识拓展:

1、竞争关系可使劣势物种灭绝,有利于优势物种得到更多的资源与空间。
2、捕食关系是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相互决定数量的种间关系,相互制约着双方的数量,被捕食者一般不会因捕食的数量的增多而灭绝。
信息的种类与传递:

1、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
类别 概念 传递方式 实例
物理信息 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 物理过程 萤火虫的闪光、植物五颜六色的花
化学信息 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 信息素 昆虫的性外激素、狗利用其小便记路
行为信息 同种或异种生物能够通其特殊行为特征传递的信息 植物或动物的异常表现及行为 昆虫的舞蹈
2、信息传递的过程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一般包括5个环节,其模型一般表示为:

3.信息传递存在的范围


表解生态系统三个基本功能的区别与联系:

1、 信息传递与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的区别与联系
项目 区别   联系
来源 途径 特点 范围 共同把生态系统各组分联系成一个统一整体;调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能量流动  太阳能 食物链或食物网 单向传递,逐级递减,传递效率为10﹪~20﹪ 食物链各营养级间
物质循环 生态系统  物质是循环的,带有全球性  生物圈
信息传递 生物或无机环境 多种途径 发生生理或行为的变化(单向或双向) 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  共同把生态系统各组成分联系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调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 生态系统三大基本功能的定位
任何生态系统都具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它们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三者密不可分,但各有不同。
(1) 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的动力。
(2) 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的基础。
(3) 信息传递——决定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
知识拓展:

1、信息传递可存在于生物与生物之间,包括同种生物间和不同种生物间。信息传递还可存在于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
2、在信息传递过程中,有些具有特异性,如昆虫的某一性外激素只对特定昆虫起作用;但并不是所有信息传速都具特异性,如某些昆虫的趋光性。
3、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及实践
(1)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Ⅰ、提高农产品和畜产品的产量
①养鸡业在增加营养的基础上延长光照时间可以提高产蛋率。
②用一定频率的声波处理蔬菜、谷类作物及榭木等的种子,可以提高发芽率,获得增产。
③模拟动物信息吸引大量传粉动物,可以提高果树的传粉率和结实率。
Ⅱ、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①黏虫成虫具有趋光性,对蜡味特别敏感,生产上常利用这一特点,在杀虫剂中调以蜡类物质以诱杀之。
②人们还可以利用性引诱剂“迷向法”防治害虫方法:在田间释放过量的人工合成性引诱剂,使雄虫无法辨认雌虫的方位,或者使它的气味感受器变得不适应或疲劳,不再对雌虫有反应,从而干扰害虫的正常交尾。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
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称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种类
(1)抵抗力稳定性
①概念: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
②原因:生态系统内部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③规律: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弱,抵抗力稳定性就越低,反之则越高。
(2)恢复力稳定性
①概念: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
②规律:一般环境条件越好,恢复力稳定性越高;反之,越低。
3.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1)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
(2)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
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辨析:

1.实例
(1)河流:

(2)森林:

 2.基础: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
3.特点: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当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迅速丧失,生态系统难以恢复。
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区别和联系:

抵抗力稳定性 恢复力稳定性
区别 实质 保持自身结构功能相对稳定 恢复自身结构功能相对稳定
核心 抵抗干扰,保持原状 遭到破坏,恢复原状
影响因素 生态系统中物种丰富度越大,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强 生态系统中物种丰富度越小,营养结构越简单,恢复力稳定性越强
二者联系 ①相反关系:抵抗力稳定性强的生恋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弱,反之亦然;②二者是同时存在于同一系统中的两种截然不同的作用力,它们相互作用共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如图所示:
2.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和总稳定性的关系

易错点拨:

1、对于极地苔原(冻原),由于物种组分单一、结构简单,它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较低。
2、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与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的关系
 
知识拓展:

1、不同的生态系统在两种稳定性的表现上有差别,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的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
2、不同的生态系统在受到不同干扰(破坏)后,其恢复速度与恢复时间不同。
3、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
生态系统成分 食物网 自我调节能力
越少 越简单
越多 越复杂
4、反馈调节的种类
比较项目 正反馈 负反馈
调节方式 加速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 抑制和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
结果 常使生态系统远离稳态 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
实例分析

发现相似题
与“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捕食...”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