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初中一年级语文

首页
  • 写作题
    《论语》十则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1、从文中找出三个成语并解释它们的意思。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3)则说明孔子认为能当别人的老师的条件是什么?你如何理解“温故”和“知新”之间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谈谈第(4)则对你在学习上有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8)则中“士不可以不弘毅”的句式是__________(A、疑问句 B、祈使句 C、双重否定句),把它改成肯定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面两个问句是_________
       __(A、一般疑问句 B、反问句 C、设问句),请你把它们改成肯定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比较一下它们的表达效果哪一个更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9)句仅仅是写自然现象吗?谈谈你对这一句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信息:2011年同步题语文写作题难度极难 来源:崔保芬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论语》十则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 主要考查您对

成语

改写句子

理解句子

文言文阅读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成语
  • 改写句子
  • 理解句子
  • 文言文阅读
成语
是我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成语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
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
成语又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成语大多出自书面,属于文语性质的。
其次在语言形式上,成语几乎都是约定俗成的四字结构,字面不能随意更换;
成语在语言表达中有生动简洁、 形象鲜明的作用。
成语具有以下的基本特征:
1、结构固定性
成语的构成成分和结构形式都是固定的,一般不能随意更变或增减语素。
例如“唇亡齿寒”,不能改为“唇亡牙冷”、“唇亡牙寒”、“唇无牙冷”;
“胸无点墨”,也不能增加成“胸中无有一点墨”。
此外成语里的语序也有固定性,不能随意更改。
例如“来龙去脉”不能改为“去脉来龙”;“汗马功劳”不能改为为“功劳汗马”。
2、意义整体性
成语在意义上具有整体性。“它的意义往往不是其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而是在其构成成分的意义基础上进一步概括出来的整体意义。”
例如“狐假虎威”,表面意义是“狐狸假借老虎的威势”,实际含义是“倚仗别人的权势去欺压人”;
“兔死狗烹”,表面意义是“兔子死了,猎狗就被人烹食”,实际含义是“给统治者效劳的人事成后被抛弃或杀掉”;
“废寝忘食”,表面意义是“不顾睡觉,忘记吃饭”,实际含义是“极为专心努力”等等。
3、语法功能的多样性
从汉语语法的角度来看,汉语成语在句子里相当于一个短语,因为短语在一个句子中能充当不同的成分,所以成语的语法功能也具有多样性。
汉语成语形式多样,如上文所说的有四字成语、五字成语、六字成语、七字成语、八字成语等等,其中四字成语是汉语成语的主要形式。
所以这里对成语语法功能的分析,主要集中在四字成语充当句法成分的分析。

易混易错成语:
使用成语有时会错用同音字或近义词。这类错误出现频率非常高,所以,使用成语时要特别注意用字正确。
下面列举的成语,括号内的字是别字,括号后的字是正字。
A
1、﹙暗﹚黯然失色
黯然,阴暗的样子。“黯然失色”,形容相比之下暗淡无光,大为逊色的样子。
2、按﹙步﹚部就班
部,门类;班,次序。“按部就班”,指按其分类,就其次序,比喻学习要循序渐进,做事要遵循规章。
3、﹙安﹚按兵不动
指军队暂不行动,等待时机,也借指接受任务后不肯行动。按,压住、搁下。

B
4、暴﹙珍﹚殄天物
任意糟蹋东西。殄,灭绝;天物,自然界的宝贵生物。
5、别出﹙新﹚心裁
心裁,心中的设计筹划。
6、﹙毕﹚筚路蓝缕
筚路,柴车;蓝缕,破衣。意指驾着柴车,穿着破旧衣服去开辟山林,形容创业艰辛。
7、变本加﹙利﹚厉
厉,通砺,在这句成语里当“更加深一层”或“更加严重” 讲。
8、病入膏﹙盲﹚肓
病到了无可医治的地步,也比喻事情严重到了不可挽救的程度。
膏肓,中医把心尖脂肪叫膏,心脏和隔膜之间叫肓,认为此二者是药力达不到的地方。
9、不可﹙明﹚名状
名,说出;状,形容、描述。“不可名状”,无法用语言来形容。
10、不﹙加﹚假思索
假,假借、依靠。“不假思索”,不经过思考就作出反应。
11、不﹙茅﹚毛之地
“不毛之地”形容贫瘠的土地或荒凉的地区。
12、不﹙径﹚胫而走
胫,小腿。“不胫而走”比喻事物不待推行就迅速传播流行。
13、不落﹙巢﹚窠臼
窠、巢同义,但“窠臼”与鸟巢无关,含义是“现成格式、老套子”。

C
14、﹙苍﹚沧海桑田
沧海,蓝色的海洋。“沧海桑田”,比喻世事变化巨大。
15、重蹈﹙复﹚覆辙
不吸取失败教训,重犯过去的错误。覆辙,翻过来的老路。
16、出奇﹙致﹚制胜
制,取得。“制胜”,取胜。
17、﹙穿﹚川流不息
行人、车马等像流水一样连续不断。川,河流。

F
18、发﹙奋﹚愤图强
下定决心,努力进取,谋求强盛。发愤:决心努力。
19、飞扬﹙拔﹚跋扈
意气举动超越常轨,不受约束。跋扈,蛮横
20、分道扬﹙镖﹚镳
镳,马嚼子。“扬镳”义为“策马”。“分道扬镳”,比喻志趣不同而分路。
21、纷至﹙踏﹚沓来
连续不断的到来,纷纷到来。沓,多而重复。

G
22、甘之如﹙怡﹚饴
感到像糖一样甜,表示甘愿承受艰苦、痛苦。饴,饴糖。
23、各行其﹙事﹚是
是,正确的。“其是”,自以为正确的。所以,这句成语含有贬义。
24、攻城﹙掠﹚略地
掠、略二字都有“夺取”义,但夺取的对象不同:掠,夺取人、财、地;略,夺取土地。
25、﹙固﹚故步自封
故步,取自“邯郸学步”的故事,本义为“原来走路的姿势”,在这句成语里比喻成规旧套。“故步自封”比喻安于现状,盲目自得。
26、骨﹙梗﹚鲠在喉
鲠,鱼刺。“骨鲠在喉”,比喻有话憋在心里不吐不快。
27、﹙鼓﹚蛊惑人心
迷惑、毒害人心。蛊,毒虫,用来放在食物里害人。
28、鬼﹙域﹚蜮伎俩
蜮,传说中在水里害人的怪物。“鬼蜮”即鬼怪。

H
29、汗流﹙夹﹚浃背
浃,音jiā,义为“透彻”。“浃背”,湿透脊背。
30、好高﹙鹜﹚骛远
骛,纵横奔驰,引申为“追求”。鹜,鸭子,无“追求”义。比喻不切实际,不踏实。
31、和﹙霭﹚蔼可亲
态度温和,容易接近。蔼,和气、态度好。
32、怙恶不﹙俊﹚悛
坚持作恶,不肯悔改。悛,悔改。
33、﹙煌煌﹚皇皇巨著
皇皇,形容盛大。“皇皇巨著”,形容著作浩大。

J
34、既往不﹙究﹚咎
咎,本义为“过失、罪过”,引申为“责备”。“不咎” 即不责备。
35、﹙及及﹚岌岌可危
岌岌,形容十分危险,快要倾覆。
36、竭泽而﹙鱼﹚渔
渔,捕鱼。“竭泽而渔”直译为“排尽湖水捕鱼”, 比喻一味索取而不留余地。
37、﹙禁﹚噤若寒蝉
噤,闭口不言。寒蝉,秋后的蝉,寒蝉是不叫的。这句成语用“寒蝉”作比喻,形容不敢作声。
38、金﹙璧﹚碧辉煌
“金”和“碧”,是国画的两种颜料:金黄色的泥金和翠绿色的石绿。用它们画出来的画,鲜亮耀眼。“金碧辉煌”通常用于形容建筑物装饰华丽。
39、精兵﹙减﹚简政
“精简”不是“减少”,而是去掉不必要的,留下必要的,从而使机构精干,人员素质更高。“精简”的真谛在于精干。

K
40、苦心孤﹙旨﹚诣
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孤诣,别人所达不到的。诣,到。
41、烩﹙灸﹚脍炙人口
脍,切得很薄的肉片;炙,烤肉。“脍炙人口”,比喻优美的诗文或美好的事物得到人们交口称赞。

L
42、老奸巨﹙滑﹚猾
形容十分奸诈狡猾。猾,狡猾
43、﹙厉﹚励精图治
振作精神,想办法把国家治理好。励,振奋。
44、礼﹙上﹚尚往来
尚,崇尚,讲究。“礼尚往来”,指礼节上注重有来有往。
45、﹙廖廖﹚寥寥无几
形容非常少。寥寥,稀少。
46、鳞次﹙节﹚栉比
像鱼鳞和梳子的齿一样一个挨着一个地排列着,多用来形容房屋等密集整齐地排列。栉,梳篦。
47、伶牙﹙利﹚俐齿
伶俐,聪明灵活。“伶牙俐齿”,形容口齿伶俐,能说会道。
48、流言﹙非﹚蜚语
蜚,同“飞”。流言、飞语,均指毫无根据的话。“流言蜚语”多指诬蔑或挑拨离间的坏话。
49、﹙留﹚流芳百世
美名流传百世。流芳,流传美名。

M
50、毛骨﹙耸﹚悚然
悚,恐惧。悚然,恐惧的样子。


成语褒贬辨别:
常见问题:
①正确理解与运用常见成语;
②辨析常用成语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意义;
③了解成语的基本含义和所携带的故事意义;
④纠正广告中基于技巧误用、错用的成语;
⑤判断成语使用的正误,在运用上要注意成语的感情色彩、语体色彩,不能任意拆散变动,还要规范成语的写法,不能写错字。
但是有些词语的感情色彩是非常丰富而细微的,只有仔细推敲、体味、比较,才能区别出词语的褒贬色彩。

辨别技巧:
一、找反义词
词语的褒贬色彩在反义词中表现得最明显,因此通过找反义词的方法来辨别是一个好方法。例如:
聪明——愚蠢     勤奋——懒惰     勇敢——怯懦
善良——凶恶     美好一一丑恶     纯洁——肮脏
高尚——卑鄙     谦逊——傲慢
通过两相比较,我们不难发现哪个是褒义词,哪个是贬义词。

二、看同义词
同义词中有些也带褒义或贬义。例如 “深思熟虑”和“蓄谋已久”都表示经过长久深入的思考谋划,是同义词,但“深思熟虑”用于思考谋划做好事,是个褒义词;而“蓄谋已久”意在思考谋划做不好的事,是个贬义词。又如:
揭发——告密       赞扬——吹捧     果断——武断
牺牲——完蛋        团结——勾结    鼓励——怂恿
义正词严——强词夺理           神机妙算——诡计多端
它们的意思是一样的,但前者是褒义词,后者是贬义词。

三、造句辨析
因为褒义词常用于赞扬好人,贬义词常用于形容坏人,所以我们可以通过造句的方式,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判断运用是否得当。
一般需要造两个句子,一个用于形容好的方面,一个用于形容坏的方面。
例1:守株待兔
好的方面:1、警察叔叔蹲伏了三天两夜,守株待兔,终于将3名窃贼抓获。
坏的方面:2、有的人整天只想着守株待兔,而不去努力进取,是永远不会有所作为的。
“守株待兔”用在敬业、正义的警察身上,显然是不恰当的。它只能用来形容坏的方面,表示批评、贬斥,是个贬义词。
例2:载歌载舞
好的方面:郑成功收复了台湾,人们载歌载舞,欢庆胜利。(《郑成功》)
坏的方面:敌人侥幸打退了我军,他们载歌载舞,开心不已。
在这里,“载歌载舞”形容人们打了胜仗后又唱歌又跳舞的情景是很恰当的,但用来形容敌人,显然不够恰当。所以“载歌载舞”是褒义词。

成语之最:
最荒凉的地方--不毛之地
最遥远的地方--天涯海角
最大的手-一一手遮天
最高的人--顶天立地
最吝啬的人-一一毛不拔
最长的一天--度日如年一日三秋
最昂贵的文章-一一字千金
最快的流速--一泻千里
最赚钱的生意--一本万利
最洁净的东西--一尘不染
最有胆量的人--胆大包天
最惨重的失败--一败涂地
最有效的劳动--事半功倍
最珍贵的承诺--一诺千金
最大的网--天罗地网
最大的功绩--丰功伟绩
最快的时间---一日三秋
最全面的手术-脱胎换骨
最绵长的口水-垂涎三尺
最细心的-一心一意、无微不至
最高的瀑布——一落千丈
最错的追求——南辕北辙
最危急的时刻——千钧一发
最大的本领——开天辟地
最好的文章——文不加点
最大的被子——铺天盖地
最大的空间——无边无际
最大的影集——包罗万象
最大的幸运——九死一生
最绝望的前途——山穷水尽
最远的分离——天壤之别
最繁忙的航空港——日理万机
最彻底的美容术——面目全非、改头换面
最好的司机——驾轻就熟
最好的药方——灵丹妙药
最好的医生——手到病除 、起死回生
最好的箭术——一箭双雕、百发百中、百步穿杨
最大的地方——无边无际
最便宜的东西——一文不值
最多的资源——取之不尽
最完美的东西——十全十美
最重的疾病——不可救药、病入膏肓
最宝贵的礼物——无价之宝
最艰难的争辩——理屈词穷
最绝望的前途——山穷水尽
最长的寿命——万寿无疆
最有分量的话——一言九鼎、一诺千金
最失望的心情——万念俱灰、心灰意冷
最孤独的人——形单影只、孑然一身、茕茕孓立、形影相吊、众叛亲离、孤家寡人
最荒凉的地方——荒无人烟
最悬殊的区别——天壤之别
最反常的气候——晴天霹雳
最昂贵的稿费——一字千金
最高的巨人——顶天立地
最长的腿——一步登天、一日千里
最无作为的人-一事无成
最大的嘴——口若悬河
15分钟=1000元——一刻千金
最深的呼吸——气吞山河


改写句子:
侧重于改变原句的形式。句式的改变或要求的其他形式的改变。
例如:肯定句与否定句的转换,“把”字句和“被”字句的转换,句子的拆分与合并,引述句和转述句之间的转换。

改写句子的类型和方法:
一、陈述句与反问句互改
一般来说,做陈述句与反问句的互改时,有几句口诀:
1、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1) 去掉疑问词
(如:难道、吗、怎么、呢……);
(2) 有“不”去“不”,无“不”加“不”
(如:字典不正是我无声的朋友和老师吗?改成:字典正是我无声的朋友和老师。);
(3) 把“?”改成“。”
2、陈述句改成反问句:
(1) 加上疑问词
(如:难道、吗、怎么、呢……);
(2) 有“不”去“不”,无“不”加“不”
(如:功课没做完,不能去看电影。改成:功课没做完,怎么能去看电影呢?);
(3) 把“。”改成“?”

二、缩句
缩写句子就是去掉修饰、限制和补充说明的成分,保留主要成分,(即谁干什么?什么是什么?什么怎么样?)但不改变句子的主要意思。
缩写句子是有技巧和方法的:
1、“的”前的修饰都删去
2、“地”前的限制要删去
3、“得”后的补充说明删去
如“海力布着急得没办法。”中“没办法”是对“着急”的程度进行补充说明的,它也要删去。这句话缩写为“海力布着急。”
4、方位词语删去
如:“在……上”“在……里”“在……中”等。
5、时间词语删去
如:“有一天”、“……的时候”、“……的一天”等。
6、数量词语照样删
7、“着、了、过”不能删
8、抓住主干来缩简
句子的主干,即“谁干什么?”“什么是什么?”“什么怎么样? ”

三、引述句(直接引语)和转述句(间接引语)的互换
1、标点符号的改变
引述句改为转述句,冒号和引号要改为逗号。转述句改引述句,要加上冒号和引号。
感叹号、问号改成句号。
2、感叹词(啊、呢、呀、吧、嗨、唉、呦……)去掉
表示程度的词“多、真、太”改成“很、十分、非常”。
3、人称的变化
①引述句改为转述句时,把“我”改为“他”或“她”。
把“你”改成听话人的名字或“我”。
②转述句改为引述句时,把“他”或“她”改为“我”,
听话人的名字改成“你”。
句中的“他”一定是指说话的那个人。引号外的人称(就是说话人)不能改变
3、提示语在中间或在句末的句子,把提示语调整到句首可按以上方法进行改动。
如:
①“……。”×××说,“我……。”
②“……。”×××对×××说。
以上两种形式都应变成:×××说:“……。”
4、句型的变化:
①原本的疑问句变陈述句,改成“是否……,是不是……,不知道……,有没有……,为什么……”等句型。
②原来是祈使句(即让“别人”干某事的句型)则要在“别人”前面加上“让、命令、指挥、请、叫”等词。
5、要改变的词:
原句中的“这、这里、这儿、这些、这个”等要改成“那、哪里、那些、那儿”等。
原句中的“来”要改成“去”。


改句分清句子成分:
从句法结构的关系意义出发,对句子作成分功能或作用分析的方法叫句子成分分析法,
即用各种方法标出基本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和次要成分(状语、补语)。
句子成分有六种——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
汉语句子成分口诀:
主谓宾、定状补,主干枝叶分清楚。
定语必居主宾前,谓前为状谓后补。
状语有时位主前,逗号分开心有数。
一、主语 
多表示人或事物,是句子里被陈述的对象,在句首能回答“谁”或者“什么”等问题。
可由名词、代词、数词、名词化的形容词、不定式、动名词和主语从句等来承担。例如:
(1)主语(偏正短语)+谓语结构:今 天 晚 上 ‖ 特别冷。    
(2) 状语(时间)+主语(代词)+谓语结构: [明天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走出戈壁滩了。
以动作、性状或事情做陈述的对象的主语句。例如:
(1)主语(动词)+谓语结构:笑  ‖  是具有多重意义的语言。   
(2)主语(形容词联合短语)+谓语结构:公正廉洁   ‖   是公职人员行为的准则。

二、谓语 
是用来陈述主语的,能回答主语“怎么样”或“是什么”等问题。
谓语可以由动词来担任,一般放在主语的后面。
(1)动词性词语经常做谓语。例如:
主语+谓语(状语+动词+补语)结构:他‖[只]答应了<一声>。     
主语+ 谓语(动词+补语+定语+宾语)结构:南海一中‖留下<过>(许多人)的梦。
主语+谓语(状+动+补+宾)结构:我‖[最近]去<了><一趟>北京。
(2)形容词性词语也经常做谓语。例如:                                
主语+谓语(形容词+的)结构:太阳‖热烘烘的。  
主语 +谓语(形容词+补语)结构:人参这种植物,‖娇嫩<极了>。   
主语+谓语(状语+形容词+补语)结构:说话‖[要]简洁<些>。
(3)主谓短语做谓语。例如:
主语 +谓语(主谓短语)结构:这件事‖大家都赞成。   
(4)名词性词语做谓语。这种情况很少见,有一定的条件限制。可参考文言文中的判断句。例如:
主语+谓语(名词短语)结构:鲁迅‖浙江绍兴人。       
主语 +谓语(名词)结构:明天‖教师节。      
主语 +谓语(定中短语,表容貌)结构:她 ‖大眼睛,红脸蛋。

三、宾语 
往往表示动作支配的对象,并且总是处在动词的后头。
可由名词、代词、数词、名词化的形容词、不定式、动名词、宾语从句等来担任。
(1)名词性宾语。例如:
玫瑰花我给你们俩十朵,给你紫红的,给她粉红的。 
(2)谓词性宾语。例如:
最有效的防御手段是进攻。(动词作宾语)
谁说女子不如男?(主谓短语作宾语)
早上一起床,大家发现风停了,浪也静了。(复句形式作宾语)

四、定语 
是名词性词语的修饰成分。可以由名词,形容词和起名词和形容词作用的词,短语担任。
如果定语是单个词,定语放在被修饰词的前面,如果是词组,定语放在被修饰词的后面。
(1)描写性定语,多由形容词性成分充当。例如:
(弯弯曲曲)的小河。青春气息。(风平浪静)的港湾。
(2)限制性定语:给事物分类或划定范围,使语言更加准确严密。例如:
(晓风残月中)的长城。(野生)动物。(古城大理)的湖光山色。
(3)助词“的”:定语和中心语的组合,有的必须加“的”,有的不能加“的”,有的可加可不加。
单音节形容词作定语,通常不加“的”,例如:(红)花、(绿)叶、(新)学校、(好)主意等。
双音节形容词作定语,常常加上“的”,特别是用描写状态的词,例如:(晴朗)的天、(优良)的传统、(动听)的歌声、(粉红)的脸等。

五、状语 
状语是动词性、形容词性词语的修饰成分。可以由副词、短语以及从句来担任。
(1)描写性状语:主要修饰谓词性成分,有的是描写动作状态,有些是限制或描写人物情态。例如:
他[突然]出现在大家面前。  小李[很高兴]地对我说。
(2)限制性状语:主要表示时间、处所、程度、否定、方式、手段、目的、范围、对象、数量、语气等。例如:
[午后],天很闷,风很小。  [白]跑一趟。(方式)   她的身上[净]是水。(净=全,表范围)
(3)助词“地”:助词“地”是状语的标志。状语后面加不加“地”的情况很复杂。
单音节副词做状语,一定不加,有些双音节副词加不加“地”均可,例如“非常热︰非常地热”。
形容词里,单音节形容词做状语比较少,大都也不能加“地”,例如“快跑、苦练、大干”。
多音节形容词有相当一部分加不加都可以,例如“热烈讨论︰热烈地讨论/仔细看了半天︰仔细地看了半天”。

六、补语 
是动词、形容词后面的补充成分。补语都放在中心语后头,除了趋向动词、数量词、介宾结构和一部分形容词可以直接作补语外。
补语多用形容词、数量词、趋向动词、介宾结构来担任,各种关系的词组也常作补语。
(1)结果补语: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结果,与中心语有因果关系,补语常用的是形容词,少数用动词。例如:
这个字写〈错〉了。 她哭〈红〉了双眼。上课前十分钟你得叫〈醒〉我。
(2)程度补语:程度补语很少,限于用“极、很”和虚义的“透、慌、死、坏”等,
表示达到极点或很高的程度,也可以用量词短语“一些、一点”表示很轻的程度。谓语中心语多是形容词。例如:
心里痛快〈极〉了。 这几天真是烦〈透〉了。 这家伙讨厌〈死〉了。 比上次要好〈一点〉。
(3)状态补语:表示由于动作、性状而呈现出来的状态。中心语和补语中间都有助词“得”。例如:
有的同学对许多问题想得〈太简单,太浅〉。  讲的人讲得〈眉飞色舞〉,听的人听得〈津津有味〉。  他高兴得〈眼泪都流出来了〉。
(4)趋向补语:表示动作的方向或事物随动作而活动的方向,用趋向动词充当。例如:
远处传〈来〉了他的笑声。 所有的同学都坚持〈下来〉了。 人绝不能轻易把生命交〈出去〉。
(5)数量补语:表示动作发生的次数,动作持续的时间,或者动作实现以后到目前所经历的整段时间。例如:
看了<几遍>。  等了<一会儿>。  来了<两个月>。 
(6)时间、处所补语:多用介词短语来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和处所,包括表示动作的终止地点。例如:
她生〈在南海〉,却不知道死〈在何方〉。  这件事发生〈在2008年〉。
(7)可能补语:这种补语的中心语主要是动词,也有少数是形容词。
补语有两种,一种是用“得”或“不得”充当,表示动作结果能实现或不能实现,另一种是在结果补语或趋向补语和中心与之间插进“得/不”,表示动作的结果、趋向可能不可能实现。例如:
这个东西吃〈得〉吃〈不得〉?  作业一定要认真做,马虎〈不得〉。  看得清楚,看<不>清楚?

七、中心语 
中心语是偏正(定中、状中)短语、中补短语里的中心成分。
(1)与定语相对的中心语(简称“定语中心语”)
定语中心语通常由名词性词语充当,有时谓词性词语也可以做定语中心语。
它跟前面的定语组成偏正短语,多用来做主语,有时也可做宾语等。例如:
(经济)的振兴 要靠科学技术。
( 2)与状语相对的中心语(简称“状语中心语”)
状语中心语通常由谓词性词语充当,有时也可以由名词性词语充当。
它跟前面的状语组成偏正短语,用来做谓语。
有的同学 [上课时][在下面][悄悄]地讲话 。   
(3)与补语相对的中心语(简称“补语中心语”)
补语中心语通常由动词或形容词充当,也可能由短语充当。例如:
那位学生昏倒<过去>了。   
我们的校园 打扮得<真漂亮>。

八、独立语 
句子里的某个实词或短语,跟它前后别的词语没有结构关系,不互为句子成分,但又是句意上所必需的成分,这就是独立语。
它的位置较为灵活,句首、句中、句末均可。
(1)插入语:插入语的作用是使句子严密化,补足句意,包括说话者对话语的态度,或引起听话者的注意。例如:
用“毫无疑问、不可否认、不用说、十分明显、尤其是、主要是、特别是”等表示肯定或强调或特别值得注意。
用“看来、算起来、我想、充其量、少说一点”等表示对情况的推测和估计;有时为了表达这种推测或估计不是说话者做出的,只不过是引用别人的意思,就会用“听说、据说”等来说明;有时说话者希望听话一方接受自己的见解,又不愿用一种强调的语气,就会用“请看、你想、你瞧、你说”等来引起对方的注意,使对方能同意所说的内容。
用“总之、综上所述”等表示总括性的意义,点名下文是对上文归总而来的结论,或者指出由此及彼,说明另外的事情,这种词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能使上下文更好地连接起来。
还有一些事表示注释、补充、举例的,通常用“也就是、包括、正如”等来表示。
(2)称呼语:用来称呼对方,引起注意。例如:
你来啦,老师。
(3)感叹语:表示感情的呼声,如惊讶、感慨、喜怒哀乐等感情和应对等。例如:
嗯,我这就走。  啊,多么令人兴奋的景象啊!
(4)拟声语:摹拟事物的声音,进行生动形象的描写,以加强表达效果。例如:
呼——呼——狂风夹着沙石扑来了。  砰,砰,门外响起了枪声。
理解句子:
句子是语言运用的基本单位,句子是由词和词组构成的、能够表达完整的意思的语言单位。
为了把意思表达清楚,一般常用的句子包括两部分:
一部分是句子里说的“谁”或“什么”(主语部分);
另一部分是句子里说的“是什么”“怎么样”或“做什么”(谓语部分)。
如告诉别人一件事,提出一个问题,表示要求或制止,表示某种感慨。
它的句尾应该用上句号、问号或感叹号。所以理解句子含义,排列句子顺序以及划分句子成分等都应属于理解句子的范畴。
句子含义:
句子一般都包括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
具体含义和概括意;
还有独立含义以及语境下含义的区别。
因此在理解句子时应该严格按照要求,把握要点对句子进行深入全面的理解。

错误理解的八句俗语:
1、“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原为“嫁乞随乞,嫁叟随叟”意思是一个女人即使嫁给乞丐或者是年龄大的人也要随其生活一辈子。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一俗语转音成鸡成狗了。
2、“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皮匠”实际上是“裨将”的谐音,“裨将”在古代是指“副将”,原意是指三个副将的智慧合起来能顶一个诸葛亮。流传中,人们将“裨将”说成了“皮匠”。
3、“不见棺材不落泪”
本是“不见亲棺不落泪”,并不是见了任何棺材都落泪。讹变为“不见棺材不落泪”,如果不管谁的棺材,只要见到就落泪,那就有点太莫名其妙了。
4、“有眼不识金镶玉”
本是“有眼不识荆山玉”。荆,指古代楚国;“荆山玉”,是玉匠在荆山发现的玉。
5、“不到黄河心不死”
本是“不到乌江心不死”。乌江,项羽他老人家自刎的地方。乌江讹变成黄河,真是让人无从解释了。
6、“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
本是“舍不得鞋子套不住狼”意思是要打到狼,就要不怕跑路,不怕费鞋。因为好像四川那边管鞋叫孩子。如果真的拿活生生的孩子去套狼,也太恐怖啦!
7、“狗屁不通”
这个成语最初是“狗皮不通”。狗的表皮没有汗腺,酷夏,狗要借助舌头来散发体内的燥热。
“狗皮不通”就是指狗的身体这个特点,“屁”是污浊的象征,对于文理不通的东西,以屁来喻,也就将就吧!
8、“王八蛋”
这是民间的一句骂人话。实际上,这句话的原来面目是“忘八端”。
古代“八端”是指“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此八端指的是做人之根本,忘记了这“八端”也就是忘了基本的做人根本,可是后来却被讹变成“王八蛋”。


理解句子方法:
对句子的理解可以有多种考查类型,可以在选择题中考查单独一句话的具体含义,也可以放在阅读理解中理解文中的某句话含义。
但大多数情况,是考查句子的语境含义。对于此类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对试题作答。
一、抓关键词语来答题
对句子的理解更多的时候,要善于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结合上下文段,挖掘出它们的语境意义。
延伸:句子里的关键词有以下几个特点
1、句中的特定称谓
2、句中的指示代词
3、句中的动词和修饰语,多为形容词和条件、原因状语
4、运用了修辞的词语,多指比喻、比拟、借代、反语、反复。
5、注意句子中有特色的也往往是某一点,题中考查的往往集中在某一个方面。

二、结合位置特点来答题
首先要把句子的潜在含义理解出来,再分析它的具体表达作用。
根据句子在文章中的位置和作用来看,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1、首句,一般具有点明主旨,总领全文的作用;
还可为后文提出观点或引出主要人物、事件作铺垫;
还可点题以及交代起因或缘由。
2、过渡句,多出现在文章的中间部分,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内容上起转换或逐层深入的作用。
3、段首段尾句,多能对本段内容进行总领和总结。

三、由浅入深,全面完整地理解句子的深刻含义
句子处于具体语境下,在文中往往有其表层含义,还有在文中的深层含义。
表层含义一般指在文章里字面上写的是什么,多指现象,深层含义一般指在文章里真正的写作意图是什么,多指本质。
要考查的句子大都是具有内涵丰富和表达特色的,要分析清楚,力求不遗漏要点。
1、含蓄委婉的句子要用直接明确的语言转述出来,恢复它的本来面目。
2、概括简练的句子要根据句子中的内容分点解说出来。
3、内涵丰富的句子要说出它的浅层意思和深层意思。
4、总体来讲,要分析句子的深刻含义,要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原则。
至少要写出它在文章里的字面意思和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或深刻道理。

四、抓住句子的陈述主体来答题
任何一个句子都会有一个陈述主体,回答时就应该把它放在主语的位置。
1、分清句子的陈述主体可以明确回答的方向,不至于抓不住重点。
2、如果句子的陈述主体在句中省略必须通过上下文来推断,把它补充出来。

五、抓住题目中的提示语或引导语来答题。
提示语或引导语是指命题者给考生的信息。可以针对提示语把握答题方向,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提示语有明确的也是暗示的,但要记住,题干中一定会有这样的信息,一定要加强审读,不能大略看一下问什么和有几问,就草草答题。
一句理解错误多年的俗语 :
三年清知府 十万雪花银
 一直以来,我一直把"清"字认为是清朝,大部分人都认为,这个“清”应该是“清廉”的意思,而并非“清朝”。认为是“清廉”意思的人的观点有:
1.“清”确实是指清廉的意思,就是一个好的官员一个都可以搞那么多银子,如果是坏的官员,会怎么样啊!这句话的反讽意思就相当强了。
2.《儒林外史》一书中有以下段落:
“第八回 王观察穷途逢世好 娄公子故里遇贫交,王太守笑道:“可见‘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话,《儒林外史》写的是明代的时期,因此此语明代就有。
3. 清代大兴文字狱,不可能出现这种话
4. 清朝的人不会说“清朝的知府”一类云云
那么,这个“清”作何解呢?为了搞清楚这个意思,首先需要知道这句话出现的年代。认为是“清廉”意义的人认定此语出现在清代之前,甚至宋代就有。上面的证据2就是例子。但是不然,《儒林外史》虽然写的是明朝的故事,可别忘了他的作者是何许人。《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可是不折不扣的清朝人,生于康熙年间,卒于乾隆年间。
“《儒林外史》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讽刺小说。作者以朴素幽默的语言、尖锐辛辣的笔触,无情地揭露、鞭挞了社会的黑暗、官场的腐败、科举的弊端,透过多达百余名人物你方唱罢我登场的表演,把那些道貌岸然的贪官污吏、衣冠楚楚的名士侠客的丑恶面目揭露得淋漓尽致,描绘出一幅日趋没落的封建制度的生动长卷。”这种评语可以看出什么,一个清朝的人,托明代的年号,写讽刺小说,只可能是“借古讽今”。借古讽今、春秋笔法是古代文人最熟络的手段。这部小说只能说明,在乾隆年间,吴敬梓已经知道了这句话了。谁要是认为所谓“明代小说”就是写的明代信史,里面说的话就是明代的话,就好比有人使用二月河的《乾隆皇帝》一书来考证福康安是乾隆的私生子一样可笑。拜托,那只是小说而已。
那么,这句话到底出现在什么时代呢?我找到了一条比较可靠的证据,至少比网络上众说纷纭可靠得多,初中历史教科书(人教版),第5册,20页的内容乾隆朝代的时期,其中赫然写"当时民间有‘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民谣"几句话。
这样,我们就确凿地证明了此语确实在清代才有,而不会被宋代人发明出来。这样宋慈也就露出了第一个破绽。
那么,这句话出现的背景是什么呢?在乾隆时期,由于所谓的“太平盛世”,朝廷和民间奢侈之风盛行,朝廷的亏空越来越大,后来乾隆干脆想出了一个他老子深恶痛绝的方法——卖官。卖官分实缺和虚缺两种,所谓实缺就是给钱有个正经的官做,而虚缺就是给一个后备官员的名号,但是不能马上上任,至于何时可以上任,要看运气。卖官的价码后来越来越高,反正有可能捞回来,以至于出现了“三年清朝的知府的官衔,就要化十万雪花银来买”的咄咄怪事。
那么,就算是所谓“就是一个好的官员一个都可以搞那么多银子,如果是坏的官员,会怎么样啊!”这个意思也可以说的通啊,有人肯定如此认为。不错,听起来确实有一番道理;但是仔细推敲,此话却经不起琢磨。老百姓“眼睛了容不下一粒砂子”,又怎么可能会把贪污了十万两的知府都看作是清官呢?这未免也太搞笑了一点。如果真是“清廉”,也应该作“所谓清廉”的反语来讲。
其实,这句话的来历根本算不上什么“公案”,它的出处也很清白。但是很多人都用自己认为的合理解释来看待它,以至于以讹传讹。听起来合理未必就是正确的,大部分人认为正确也未必是正确。还有一个很经典的例子:“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这句话本是湖北湖南的俗语,鄂湘两地的人说的“haizi”,实际是上普通话“鞋子”的意思。这句话用普通话讲应该是“舍不得鞋子套不住狼”,何谓“舍不得鞋子套不住狼”,那是因为在山区捕狼经常要爬山路,而爬山路是非常磨鞋子的一件时期,不要说现在的旅游鞋,古人穿的布鞋草鞋,消耗起来恐怕更快。只有舍得多磨几双鞋子,才可能套的住狼。这种解释合理的多,也可信得多。也不知道是哪些人,自作聪明将“haizi”就当“孩子”来看了,以至谬种流传,只增笑耳。
文言文:
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事情,就需将不重要的字删掉。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
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标点,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

文言文文体分类
中国历代学者对于文体都有不同的分类法。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是文体分类研究的开始,相关著作有曹丕的《典论·论文》、李充的《翰林论》、挚虞的《文章流别志论》、刘勰的《文心雕龙》、昭明太子主导的《昭明文选》等。其中《典论·论文》将文体分为4类:
奏议
书论
铭诔
诗赋
而《昭明文选》是一本分类很繁杂的选集,将所选的文章分成37类之多。

明朝:
明朝的吴讷著《文章辨体》、徐师曾著《文体明辨》,清朝姚鼐编《古文辞类纂》,都是讨论文体的重要著作。
其中《古文辞类纂》将文体分为13类:
论辨
序跋
奏议
书说
赠序
诏令
传状
碑志
杂记
箴铭
颂赞
辞赋
哀祭

现代:
由郭锡良等人编著的《古代汉语》修订本中分析,文体分类有三种标准:
依语言形式分、依内容分、依应用范围分。依语言形式,《古代汉语》先将古代文体分为3大类:
散文
韵文:包括诗词歌赋、铭箴颂赞
骈文:讲究平仄对仗却不押韵,不能归于散文也不能归于韵文,自成一类
在此分类之下,古典散文又可以分为4类:
史传文
说理文
杂记文
应用文


文言文阅读考察类型及应对策略:
初中语文中考中文言文阅读是必考内容,通常考察以下几方面:
1、能正确地理解文言词语(文言实词、文言虚词、通假字等)的含义。
2、能正确地将文言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3、能理解并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4、能把握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
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1、词语解释题。
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句子翻译题。
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
①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
在翻译句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
例如:“庆历(年号)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谪守巴陵郡(地名)”。可把这个句子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
②是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者……也”表判断,无义,应删去,可把这个句子译为:陈胜是阳城人。
③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你的不聪明也太严重了。
④是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补出来。
例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省略语)。”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他们(主语)就用朱砂在绸子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
3、内容理解题。
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
①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②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③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课外文言文的阅读理解题目四步骤:
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
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
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例如,在一次测试中考了一个“楚人学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这个主谓结构的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所以,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概意思就可以了。
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文言文与现代文比较:

比较 文言文 现代文(白话文)
长短 言简意赅 较长篇
出处用法 书面语为主 “我手写我口”为主,亦经修饰
语感 古雅精炼 通俗易明
文法词组词序 弹性较大 词序明确
用词1 单字已有独立意思 两字词为主
用词2 一字多用 异字异用
用词3
句末助语词 已、矣、乎、也... 了、吧、啊、吗...
标点 标点少而简逗句为主 标点繁多
《桃花源记》《醉翁亭记》《庖丁解牛》《出师表》《六国论》 鲁迅《呐喊》自序 朱自清《绿》冰心《纸船》舒乙《香港最贵的一棵树》
流传 限于曾学习文言的人,须有一定传统文学修养 一般小学生也看得懂,广传于华文世界
习法 背诵为主,辅以字词拆解 字词析解为主,辅以文法分析

发现相似题
与“《论语》十则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