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初中三年级历史

首页
  • 材料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蒙娜丽莎像(图略)。

    材料二:《新青年》杂志封面图

    材料三:(辛亥革命后)叩头等繁复的旧式礼节被点头鞠躬礼取代,继后又改为西方传来的握手礼。“大人”、“老爷”等称呼也改为“先生”、“君”;政治思想相同的人之间互相称“同志”。
    ——摘自川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35页

    (1)依据材料一回答:该图是什么时期的作品?这一时期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二回答:该杂志的创办,标志着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在中国兴起,这次运动后期宣传的内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据材料三回答:辛亥革命后,封建尊卑思想有何变化?这从侧面说明辛亥革命最突出的思想贡献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信息:2010年四川省中考真题历史材料题难度较难 来源:刘晓珊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蒙娜丽莎像(图略)。材料二:《新青年》杂志封面图材料三:(辛亥革命后)叩头等繁复的旧式礼节被点头鞠躬礼取代,继后又...” 主要考查您对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新青年》的创办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文艺复兴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 《新青年》的创办
  •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 文艺复兴
辛亥革命的成就:
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颁布《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统治。为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有力条件。
资产阶级维新派与革命派的比较及形成不同的原因:
1、相同点:
(1)阶级属性相同,都是资产阶级性质。
(2)主张有相同的一面,即都主张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挽救民族危机。
(3)都是在民族危机严重、社会矛盾尖锐的背景下产生的。
(4)都有进步性。
(5)都脱离群众,在反帝反封建方面存在着局限性。
2、不同点:
(1)方式上,维新派主张改良,革命派主张革命。
(2)认识上,维新派对清王朝抱有幻想,没有明确提出反封建和反清主张,局限性更明显;而革命派则提出了“驱除鞑虏”的口号,把斗争矛头直指清政府。
(3)作用和影响方面,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实际影响更大,通过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产生上述差别的主要原因:二者是资产阶级中的不同派别,维新派代表了民族资产阶级的上层分子,与封建主义及帝国主义有一定的联系;而革命派则是中下层分子,其革命性较强。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中国人民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一个里程碑,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1.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清王朝在中国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势力。以后帝国主义再也找不到稳定的代理人,再也无力在中国建立比较稳定的统治。
2.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谁想复辟帝制,都在人民的反抗中迅速下台。
3.辛亥革命也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辛亥革命开启了思想进步和民族觉醒的大门。
4.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作了条件。
5.辛亥革命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这一时期出现了亚洲解放运动的高潮。

辛亥革命的历史局限和其失败的经验教训:
1、辛亥革命局限性的具体表表现:
(1)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革命纲领。没有明确的反帝纲领,幻想以妥协退让来换取帝国主义的承认和支持。他们只强调反满和建立共和政体,没有认识到反对整个封建统治阶级,最终把政权交给了同是封建势力代表袁世凯。
(2)没有充分发动和依靠民众。不敢依靠反封建的主力军农民群众,甚至压制人民的革命行动。
(3)没有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发挥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作用。同盟会的组织松懈,派系纷杂。
2、失败的原因和经验:
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以及由此而来的辛亥革命的局限性,使辛亥革命难以摆脱失败的命运。辛亥革命只推翻一个清朝政府,而没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和剥削,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够救中国,先进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


《新青年》 :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著名的革命刊物。1915年,《青年杂志》创刊于上海,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青年杂志》从第二卷开始改名为《新青年》,并从上海迁到北京。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先后成为《新青年》的编辑和主要撰稿人。主要宣传民主和科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十月革命后,《新青年》开始宣传十月革命,介绍马克思主义,为五四运动作了思想准备。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一度成为党的机关刊物。1922年7月休刊。1923年6月复刊后改为季刊,成为中共中央的理论刊物。《新青年》对中国革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背景:
政治方面,辛亥革命失败后,列强支持袁世凯称帝,加紧侵略中国。中国先进分子为改变这种局面寻找新的出路。
经济方面,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以更好的发展资本主义。
思想文化方面: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和留学风气日盛,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介绍到中国,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但是,袁世凯在文化领域掀起了尊孔复古的逆流。
2、兴起: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新青年》,大量发表抨击尊孔复古的文章,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后来,《新青年》迁到北京,主要撰稿人还有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他们大多接受了西方民主和科学的思想。这些思想成为了新文化运动前期的知道思想。那时候,《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著名教育家蔡元培任校长的北京大学,是新文化运动主要活动基地。
《新青年》:

蔡元培任校长时的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的前身是京师大学堂,1898年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同意设立京师大学堂,官书局即并入其中。戊戌政变后,京师大学堂停办,至1902年才得恢复。1912年蔡元培任教育总长时改为“北京大学校”,后来称“北京大学”。可见,北京大学的演变过程是始终和中国社会的政治大背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然而,北京大学原先的名声并不好。京师大学堂初办的时候,学生都是在京任职的官员,差不多每个学生都有听差,老师讲课时,要由听差通知:“请老爷上课了!”所以这个号称全国最高学府的京师大学堂被人戏称为“官僚养成所”。民国初期改为北京大学后,学生受科举制度的影响,仍把大学看成是“取得官吏资格之机关”,因此校内管理混乱,没有多少学术气氛;学生思想涣散,如此校风能否扭转,对蔡元培无疑是一个极大的考验。
蔡元培来到北大以后他制定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治学方针也基于此做出了一系列的改革,这些改革在今天看来也是非常大胆和先进的。他提出:“北大者,为囊括大典,包罗万众之最高学府,无论何种学派……听他们自由发展。”他的“思想自由”,包括了让新思想能在北京大学得以传播;他们“兼容并包”也是鼓励新文化的倡导者去占领封建文化的阵地。为此,他聘请了许多具有新思想的学者来校任教。
他亲自到陈独秀的居所邀请他到北京大学主持文科;请刚从美国留学回来、提倡白话文的胡适,任北京大学教授;请李大钊担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请提倡新文学的刘半农任教授;还请第一个向中国介绍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夏元瑮主持北京大学理科。这批新文化运动健将和学术精英的到来,使北京大学成为当时中国思想活跃、学术兴盛的最高学府,培养造就了一批具有新思想的青年。


新文化运动的后期是宣传马克思主义:
李大钊连续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文章,颂扬十月革命,指出它是“世界人类全体的新曙光”,并在北京创办了《每周评论》。李大钊第一个举起了了社会主义的大旗。
新文化运动的后期的性质是:
后期是无产阶级的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后期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原因:
1.无产阶级队伍壮大,工人运动需要科学理论。
2.新文化运动造设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3.资产阶级政治斗争的失败。
4.爱国知识分子探索救国道路的积极努力。
5.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
李大钊及其发表的文章:


文艺复兴:
14世纪中叶到17世纪初在欧洲发生的思想文化解放运动。意大利是文艺复兴的发源地和中心,15世纪后期,文艺复兴逐步传到西欧其他国家。文艺复兴以人文主义作为指导思想,表面上看是复兴古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运动,实际上是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里进行的反封建斗争。

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斗争中形成的思想体系、世界观或思想武器,也是这一时期资产阶级进步文学的中心思想。它主张一切以人为本,反对神的权威,把人从中世纪的神学枷锁下解放出来。宣扬个性解放,追求现实人生幸福:追求自由平等,反对等级观念:崇尚理性,反对蒙昧。

文艺复兴的实质:
实质上是新兴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里进行的反封建的斗争,一场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

文艺复兴运动的主要特点:

1.强调人性的解放,提倡人权,反对神权,追求自由,主张以人为中心。
2.强调人自身品质的伟大,反对封建教会的桎梏,主张人人平等;
3.提倡科学和理性,反对蒙昧主义;
4.重视现世生活,注意解放人的本性,反对禁欲主义等宗教思想禁锢人性。

文艺复兴最早发生在意大利的原因:
1.意大利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显著;
2.意大利商业城市众多,拥有雄厚的财力,为艺术发展提供了物质支持;
3.意大利地处古罗马中心,保留了大量古典文化精髓;
4.新兴的贵族主张摆脱封建束缚,提倡人文主义。

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

人文主义,提倡人性的解放,强调人的自身的价值。

文艺复兴运动发生的条件:

1.资本主义在欧洲的萌芽发展为文艺复兴提供物质基础;
2.新生的资产阶级为发展生产和提高生活水平,需要提升自身阶级水平;
3.古希腊罗马世俗文化成为文艺复兴的天然素材;
4.新兴的资产阶级没有自己独有的理论体系,需要借助古希腊罗马文化开道。

文艺复兴运动发生的背景:

1.中世纪教会垄断文化教育,思想愚昧;
2.意大利最早出现资产阶级,新兴的资产积极希望打破思想桎梏;
3.意大利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文化底蕴;
4.14世纪蔓延的黑死病促使人们反思。

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
1.推动了西欧各国的宗教改革,打击了罗马教会的权威,冲破了神学的禁锢,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自然科学的发展营造了民主的学术空气,并提供唯物主义的认识方法;
2.鼓起了人们彻底摆脱传统观念而倡导理性思考的勇气,给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准备了条件;
3.涌现了一大批文学家、艺术家和思想家,他们当中不乏同时在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方面做出重要贡献的人物;
4.为社会创造了一批经典的的文化财富,对后世产生重要的影响;
5.推动了社会政治学说的发展,为以后的启蒙思想奠定了基础;
6.过分的解放人性也造成了一些不良影响,导致一些腐朽的思想开始蔓延。
文艺复兴时期主要成就:





四、自然科学

人文主义之父——彼特拉克:
彼特拉克的父亲是佛罗伦萨的望族、律师。他自幼随父亲流亡法国,后攻读法学。父亲逝世后专心从事文学活动,并周游欧洲各国。他还当过神甫,有机会出入教会、宫廷,观察生活,追求知识,提出以“人的思想”代替“神的思想”,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
彼特拉克的父亲原是佛罗伦萨的一个律师,因与黑党领袖不和,于1302年被逐出城,迁居到阿雷佐。1304年7月20日,彼特拉克就在这里出生。以后又经过几次搬迁,在1312年他们家迁到法国南部的阿维农,当时的教廷就在那里。因此彼特拉克与教皇等上层分子都有密切联系。这种情况既关系到他的成长,也有助于他以后的人文主义活动。彼特拉克少年时就喜爱文学、修辞,对古典作品尤其感兴趣,古罗马维吉尔的诗歌、西塞罗的讲演都强烈地吸引着他。但他父亲却要他成为一个法学家。
因此,从1316年起,他先后在法国的蒙得玻利和意大利的波伦亚学习法律。1320年父亲去世,他便放弃了法学,自由地发展自己的爱好。同年他回到阿维农,担任一个次要的教职。1330—1347年,他一直在红衣主教万尼·科伦那手下任职。在教会里的工作并不忙,这就使他一面参与教廷的一些政治、外交活动,一面不倦地学习文学、创作诗歌。作为诗人,彼特拉克的名声很快传开。1340年,巴黎和罗马争相邀请他去接受桂冠。结果他决定去罗马。
1341年4月8日,他在罗马的卡匹托利山上接受了“桂冠诗人”的称号。 1374年7月19日,彼特拉克在一个叫阿克瓦的小村里去世。当人们发现他的遗体时,他的头还埋在维吉尔的手稿中。


发现相似题
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蒙娜丽莎像(图略)。材料...”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