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初中二年级语文

首页
  •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血的见证
    ——中国驻南使馆被炸目击记

    历史将记住这个血腥的日子。1999年5月7日,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遭到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野蛮轰炸,造成人员伤亡。
    自3月24日北约对南空袭以后,为了安全起见,记者和妻子赵燕萍从记者站搬到中国大使馆。光明日报驻南记者许杏虎、朱颖夫妇也随之住入使馆。因为大使馆有地下室,北约空袭时可以藏身。
    前不久,北约用导弹炸毁了南总统米洛舍维奇的总统官邸,而本报记者站的房子就与其仅一墙之隔。这段时间记者因搬到使馆而稍感安全。
    中国驻南联盟使馆坐落在贝尔格莱德市区、萨瓦河左岸的诺维比奥格拉德新区。这是近年建成的一幢五层高的白色花岗岩建筑。
    当地时间7日23时45分,记者刚从楼下回到大使馆三层的住处,由于停电,满屋漆黑。刚进屋,就听到一声巨响,屋顶上一块水泥板就在记者脚前十几厘米的地方落下。听到第二声爆炸,看到大使馆火光冲天,同楼的人马上撤离,楼道内浓烟滚滚,人们相互搀扶着、捂着鼻子撤到楼下。当时楼梯已被炸塌,被困在二层、五层的人有的用床单系成绳子从窗户顺下。有一枚导弹从楼顶一直贯穿到地下室,引起贮藏在地下室的汽油和煤气罐起火,整个使馆燃起熊熊大火。大使官邸也被导弹击中,楼顶被掀掉。
    记者亲眼看见两人满脸鲜血,其中一人已神志不清,被送进医院。馆内共有约三十人,竟有二十多人受伤。
    今年3月赴任的新华社记者邵云环、光明日报驻南记者许杏虎和夫人朱颖不幸遇难。
    记者含着眼泪为三位遇难同行拍下了最后的照片,作为血的见证。
    中国使馆潘占林大使一直在现场指挥抢救。轰炸发生半小时后,南联盟外长伊万诺维奇和塞尔维亚共和国总理及内务部长赶到大使馆,对使馆人员表示慰问,强烈谴责北约的暴行。当地华侨也马上送来棉衣和食品。
    击中大使馆的至少有三枚导弹,其中一个弹坑直径十几米。
    据悉,这是驻南外交机构第一次被炸。
    当地时间8日5时(北京时间11时),中国大使馆依然浓烟滚滚,中国大使馆前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仍在迎风飘扬。
    今天下午,中国驻贝尔格莱德数百名华人举行抗议游行,南斯拉夫数千人参加,游行队伍高举中国国旗,打着“反对霸权,血债要用血来还”“强烈抗议北约”等标语。
    1.本文的主题“血的见证”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的副标题有何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加粗的“最后的照片”中的“最后”二字可以删去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于此事你有什么话要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信息:2012年同步题语文阅读理解与欣赏难度较难 来源:鄢立英(初中语文)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 本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血的见证——中国驻南使馆被炸目击记历史将记住这个血腥的日子。1999年5月7日,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遭到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野蛮轰炸...” 主要考查您对

    新闻阅读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新闻阅读
    新闻:
    是指报纸、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等媒体经常使用的记录社会、传播信息、反映时代的一种文体。新闻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就其广义而言,除了发表于报刊、广播、电视上的评论与专文外的常用文本都属于新闻之列,包括消息、通讯、特写、速写(有的将速写纳入特写之列)等等;
    狭义的新闻则专指消息,消息是用概括的叙述方式,比较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的事实。
    1943年陆定一提出的,“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
    范长江也对新闻下了一个定义,“新闻就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实”。

    新闻的结构:
    每则新闻在结构上,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
    ①标题:一般包括引标题、正标题和副标题;
    ②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
    ③主体:是新闻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来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
    ④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⑤背景和结语有时也可以暗含在主体中。

    六要素
    :(也就是记叙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即五个“ W ”和一个“H” 即Who(何人) 、What(何事) 、When(何时)、Where(何地) 、Why(何因)、How(如何)。
    一篇新闻报道,无论是消息,还是通讯、特写,一般都包含这6个因素。“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特点:

    及时性、真实性、简洁性、影响力。

    写法:
    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评论等。


    新闻、消息、通讯比较:
    1.新闻:
    也叫消息。新闻这一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单指消息;广义的指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特写、评论等等。
    新闻也分公众新闻和小道新闻等。
    2.消息:
    是用概括的叙述方式,比较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群众最关心的事实。
    3.通讯:
    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
    它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的文体。
    新闻类文本阅读考点:
    1、分析新闻的文体特征。
    2、筛选并整合新闻的信息。
    3、分析新闻思想内容。
    4、鉴赏新闻的表现手法。
    5、评价新闻的社会功用。
    6、探究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解读新闻文本的几点方法:
    新闻是属于记叙文的一种类型,包含了记叙文的基本特点,解读时我们可以借鉴记叙文的阅读方法,但又不能照搬全套。因此,根据新闻特点我们在复习时可采用如下的六个步骤:
    1、看标题信息,揣摩新闻类型:
    类似作文审题;而“揣摩记叙类型”,则是指阅读的审题目标要比作文单一。即通过对题意的揣摩,要能辨出该文的记叙对象,是人物新闻还是事件新闻,是消息还是通迅。
    2、抓记叙要素,了解大致内容:
    这是由文体特点决定的。因为新闻的内容,无论哪种类型,一般都离不开人物、时间、地点和事情的起因、发展、结果这六个要素。
    3、理行文线索,分清段落层次:
    即领悟文章的脉络、顺序,目的是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借此可准确地划分全文的段落层次。
    4、辨叙述方式,领会布局特点:
    即辨析文本主要采用的叙述方式,消息一般都是采用“倒金字塔”式(即先说结果,再说重要事实,最后说次要内容),这跟一般的记叙文不同。
    而通迅的叙述方式就比较灵活多变,有顺叙、倒叙,中间或许还会有插叙、补叙等叙述方法。这就要求我们阅读时要特别关注了。
    5、挖中心主旨,理解文本意义。
    6、析表现手法,以供鉴赏探究:
    是从写作特点方面分析新闻的基本要求,一般可以从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烘托、借景抒情、等文学手段,锤词炼句及比喻、拟人等种种修辞方法几个角度去考虑。
    但由于新闻往往运用多种表现手法,而考试时的阅读时间十分有限,因此一般宜结合新闻对象,抓其中最主要、最突出的来分析。
    发现相似题
    与“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血的见证——中国驻南使馆被炸目...”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