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初中化学

首页
  • 填空题
    NO和NO2具有下列不同的性质:
    ①通常情况下,NO是无色气体,微溶于水;NO2是棕色气体,易溶于水.
    ②3NO2+H2O=2HNO3+NO
    如图将一支充满NO2棕色气体的试管倒立在烧杯中(水中已预先加入数滴石蕊试液).
    (1)试描述可能出现的实验现象:______;______等.
    (2)NO2是大气污染物之一,它量大会造成酸雨,而酸雨的pH值______;此外气态污染物还有(写化学式):______、______,减轻他们污染的方法是______.
    魔方格

    本题信息:化学填空题难度一般 来源:未知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NO和NO2具有下列不同的性质:①通常情况下,NO是无色气体,微溶于水;NO2是棕色气体,易溶于水.②3NO2+H2O=2HNO3+NO如图将一支充满NO2棕色气体的试管倒立在烧...” 主要考查您对

酸雨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别和应用

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酸雨
  •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别和应用
  • 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
概念:
酸雨是指PH值小于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降水。雨、雪等在形成和降落过程中,吸收并溶解了空气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物质,形成了pH低于5.6的酸性降水。酸雨主要是人为的向大气中排放大量酸性物质造成的。我国的酸雨主要是因大量燃烧含硫量高的煤而形成的,多为硫酸雨,少为硝酸雨,此外,各种机动车排放的尾气也是形成酸雨的重要原因。


酸雨形成的化学反应过程:

(1)酸雨多成于化石燃料的燃烧:
含有硫的煤燃烧生成二氧化硫 S+O2SO2
二氧化硫和水作用生成亚硫酸 SO2+H2O==H2SO3
亚硫酸在空气中可氧化成硫酸 2H2SO3+O2→2H2SO4

(2)氮氧化物溶于水形成酸:雷雨闪电时,大气中常有少量的二氧化氮产生。
闪电时氮气与氧气化合生成一氧化氮 N2+O22NO
一氧化氮结构上不稳定,空气中氧化成二氧化氮 2NO+O2=2NO2
二氧化氮和水作用生成硝酸 3NO2+H2O=2HNO3+NO

(3)酸雨与大理石反应:
CaCO3+H2SO4==CaSO4+H2O+CO2↑ CaSO3+SO2+H2O==Ca(HSO3)2

(4)此外还有其他酸性气体溶于水导致酸雨,例如氟化氢,氟气,氯气,硫化氢等其他酸性气体。

酸雨防治:
(1)开发新能源,如氢能,太阳能,水能,潮汐能,地热能等。
(2)使用燃煤脱硫技术,减少二氧化硫排放。
(3)工业生产排放气体处理后再排放。
(4)少开车,多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
(5)使用天然气等较清洁能源,少用煤。

知识拓展:
1. 酸雨区
某地收集到酸雨样品,还不能算是酸雨区,因为一年可有数十场雨,某场雨可能是酸雨,某场雨可能不是酸雨,所以要看年均值。目前我国定义酸雨区的科学标准尚在讨论之中,但一般认为:年均降水pH高于5.65,酸雨率是0-20%,为非酸雨区;pH在5.30--5.60之间,酸雨率是10--40%,为轻酸雨区;pH在5.00--5.30之间,酸雨率是30-60%,为中度酸雨区;pH在4.70--5.00之间,酸雨率是50-80%,为较重酸雨区;pH小于4.70,酸雨率是70-100%,为重酸雨区。这就是所谓的五级标准。其实,北京、拉萨、西宁、兰州和乌鲁木齐等市也收集到几场酸雨,但年均pH和酸雨率都在非酸雨区标准内,故为非酸雨区。

2. 我国三大酸雨区
我国酸雨主要是硫酸型
我国三大酸雨区分别为:
(1)西南酸雨区:是仅次于华中酸雨区的降水污染严重区域。
(2)华中酸雨区:目前它已成为全国酸雨污染范围最大,中心强度最高的酸雨污染区。
(3)华东沿海酸雨区:它的污染强度低于华中、西南酸雨区。


物理性质:
1. 概念: 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直接表现出来的性质。
2. 实例:在通常状态下,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3. 物质的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等。 

化学性质:
1. 概念: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铁在潮湿的空气中生成铁锈,铜能在潮湿的空气中生成铜绿。化学性质只能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


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的关系:
     若在使用物质的过程中,物质本身没有变化,则是利用了物质的物理变化,物质本身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其他物质,则是利用了物质的化学性质。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物质的性质是决定物质用途的主要因素,物质的用途体现物质的性质。


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的变化的区别和联系
物质的性质 物质的变化
区别 物质的性质是指物质的特有属性,不同的物质其属性不同,是变化的内因 物质的变化是一个过程,是有序的,动态的,性质的具体体现
联系 物质的性质决定了它能发生的变化,而变化又是性质的具体表现

判断是“性质”还是“变化”:
判断某种叙述是指物质的“性质”还是“变化”时,首先要准确把握它们的区别和联系,若叙述中有“能”,“难”,“易”,“会”,“就”等词语,往往指性质,若叙述中有“已经”,“了”,“在”等词语,往往指物质的变化。

有关描述物质的词语:
1. 物理性质:
(1)熔点
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物体开始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
(2)沸点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
(3)压强
物体在单位面积上所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4)密度
物质在单位体积上的质量叫密度,符号为p。
(5)溶解性
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称为这种物质的溶解性。溶解性跟溶质、溶剂的性质及温度等因素有关。
(6)潮解
物质在空气中吸收水分,表面潮湿并逐渐溶解的现象。如固体、NaOH,精盐在空气中易潮解。
(7)挥发性
物质由固态或液态变为气体或蒸气的过程二如浓盐酸具有挥发性,可挥发出氯化氢气体
(8)导电性
物体传导电流的能力叫导电性:固体导电靠的是白由移动的电子,溶液导电依靠的是自由移动的离子
(9)导热性
物体传导热量的能力叫导热性。一般导电性好的材料,其导热性也好。
(10)延展性
物体在外力作用下能延伸成细丝的性质叫延性;在外力作用下能碾成薄片的性质叫展性。二者合称为延展性,延展性一般是金属的物理性质之一。

2. 化学性质:
(1)助燃性物质在一定的条件下能进行燃烧的性质。如硫具有可燃性。
(2)助燃性物质能够支持燃烧的性质。如氧气具有助燃性
(3)氧化性在氧化还原反应中,能够提供氧元素的性质
(4)还原性在氧化还原反应中,能够夺取含氧化合物中氧元素的性质,初中化学常见的还原性物质(即还原剂)有 H2、CO、C。
(5)酸碱性酸碱性是指物质能够使酸碱指示剂变色的性质: 酸性溶液能使紫色石蕊变红,碱性溶液能使紫色石蕊变蓝。
(6)稳定性物质不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或自身不易发生分解反应的性质,如稀有气体化学性质稳定。
(7)风化结晶水合物(如Na2CO3·10H2O)在干燥的环境中失去结晶水的性质。

溶液的酸碱度及表示方法
1. 溶液的酸碱性:溶液呈酸性、碱性或中性,通常用指示剂来测定。
2. 溶液的酸碱度:指溶液酸碱性的强弱程度,即酸碱度是定量表示溶液酸碱性强弱的一种方法.溶液的酸碱度通常用pH表示。
3. pH的范围:0—14
   溶液酸碱度和pH值的关系

 溶液的pH值  溶液的酸碱度
 <7  酸性溶液(pH越小,酸性越强)
 =7  中性溶液
 >7  碱性溶液(pH越大,碱性越大)
(1)呈酸性的溶液不一定是酸溶液,如NaHSO4溶液呈酸性,但属于盐溶液;呈碱性的溶液不一定是碱溶液,如Na2CO3溶液呈碱性,但它也是盐溶液。
(2)粗略测定溶液的酸碱度常用pH试纸。

pH的测定方法:
测定溶液pH通常用pH试纸和pH计。其中用pH试纸测定溶液pH的具体操作为:测定时,将pH试纸放在表面皿上,用干净的玻璃棒蘸取被测溶液并滴在pH试纸上,半分钟后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照,读出溶液的pH,简记为:“一放、二蘸、三滴、四比”。

改变溶液pH的方法:
溶液的pH实质是溶液中H+浓度或OH-浓度大小的外在表现。改变溶液中H+浓度或OH-浓度,溶液的pH就会发生改变。

方法一加水:只能改变溶液的酸碱度,不能改变溶液的酸碱性,即溶液的pH只能无限地接近于7。
①向酸性溶液中加水,pH由小变大并接近7,但不会等于7,更不会大于7(如下图所示)。

②向碱性溶液中加水,pH由大变小并接近于7,但不会等于7,更不会小于7(如下图所示)。
 

方法二加酸碱性相同,pH不同的溶液:原溶液酸碱性不会发生变化,但混合后溶液的pH介于两种溶液之间:

方法三加酸碱性相反的溶液:混合后发生中和反应,溶液的pH可能等于7,若加入的溶液过量,原溶液的酸碱性就会与原来相反(如下图所示)。

pH值测定时的注意事项:
①不能直接把pH试纸浸入待测的溶液中,以免带入杂质,同时还可能溶解pH试纸上的一部分指示剂,致使比色时产生较大误差。

②不能先用水将pH试纸润湿再进行测定。因为将待测溶液滴到用水润湿后的pH试纸上,其溶质质量分数将变小。

③用pH试纸测得溶液的pH一般为整数。

了解溶液的酸碱度的重要意义:
①化工生产中许多反应必须在一定pH溶液里才能进行;
②在农业生产中.农作物一般适宜在pH为7或接近于7的土壤中生长;
③测定雨水的pH(因溶解有二氧化碳,正常雨水的pH约为5.6,酸雨的pH小于5.6),可以了解空气的污染情况;
④测定人体内或排出的液体的pH,可以了解人体的健康状况。

身边一些物质的pH:


发现相似题
与“NO和NO2具有下列不同的性质:①通常情况下,NO是无色气体,微...”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