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初中三年级历史

首页
  • 材料题
    作为新兴大国集团“金砖四国”中仅次于中国的印度,发展势头强劲,十分令人瞩目。
    [古代文明]
    (1)印度位于南亚次大陆,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古代史上,就创造了十分独特而辉煌的文明。古印度产生的佛教,广泛流布于亚洲地区,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请写出佛教的产生时间和创始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殖民灾祸]
    材料一:征服印度孟加拉地区的殖民头子克莱武在英国议会里无耻地吹嘘:“富庶的城市在我的脚下,强大的国家在我的手中,在我一人面前打开了充满金条银锭、珍珠宝石的宝库。我统共取了20万英镑。诸位先生,直到现在,我还奇怪自己为什么那样客气呢!”
    殖民当局还规定,英国输入印度的货物只收极低的税,甚至免税,印度纺织品在本国销售,却要交极高的内地税。在英国棉织品冲击下,著名的印度纺织中心达卡急剧衰败,大批手工业者破产,印度总督本廷克也不得不承认:“这种灾难,在商业史上无与伦比。棉织工人的白骨使印度平原都白成一片了。”
    (2)进入近代,印度遭受巨大的殖民灾祸。根据材料一归纳英国殖民者在印度的暴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抗争英雄]
    (3)1857年,印度爆发了民族大起义。作为起义领导人之一的章西女王,在防守瓜廖尔的战斗中英勇牺牲。你认为章西女王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展成就]
    材料二:“尼赫鲁相信,印度的未来靠的是科技发展,而且科技发展要建立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之上。”
    (4)1947年独立后,印度经济社会发展较快,成就显著。试列举印度在科技方面取得的成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印友好]
    材料三:中印友好关系源远流长。随着有着“东方巨龙”之称的中国和有着“南亚大象”之称的印度的先后崛起,中印建立健康良好的、睦邻合作的关系,不仅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且对维护亚洲乃至整个世界的和平与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5)“中印友好关系源远流长”,试举史实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信息:2010年湖南省中考真题历史材料题难度极难 来源:刘晓珊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作为新兴大国集团“金砖四国”中仅次于中国的印度,发展势头强劲,十分令人瞩目。[古代文明](1)印度位于南亚次大陆,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古代史上,就...” 主要考查您对

丝绸之路

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

玄奘西游(唐僧)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佛教的产生

日不落帝国(英国征服印度)

英国的殖民掠夺

印度民族大起义(章西女王)

印度独立和发展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丝绸之路
  • 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
  • 玄奘西游(唐僧)
  •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佛教的产生
  • 日不落帝国(英国征服印度)
  • 英国的殖民掠夺
  • 印度民族大起义(章西女王)
  • 印度独立和发展

丝绸之路:
西汉以前,中国丝绸经西北各民族,少量滴辗转贩运到中亚、印度半岛等。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的使者、商人接踵西行,大量丝帛锦绣沿着通道不断西运;西域各国的奇珍异物也陆续输入中国。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著称于后世的“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
汉武帝以后,开开辟了与南海诸国以及印度半岛等地的水上交通线从事经常性的贸易往来,这就是“海上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产生的实质:
丝绸之路是西汉政府为了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使汉朝和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增多,汉朝的丝、丝织品大量运到西域后再转运到西亚和欧洲的情况下出现的。它在更大程度上是一种政府行为之后的民间行为所导致的后果。


开通丝绸之路的影响和历史作用:
“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沿着这条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织品以及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西方的毛皮、汗血马、石榴、葡萄等瓜果以及佛教、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也纷纷东来。丝绸之路是西汉与西域交往和交流的历史见证。丝绸之路也是西汉时期及以后,中国与西亚、欧洲各国的联系之路。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也密切了汉族与沿途的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促进了我国西北地区的开发。





丝绸之路的路线图:
 
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是从长安出发往西,经甘肃的河西走廊及当今的新疆地区,远达中亚,南亚,西亚,以至地中海东岸各国和南欧、北非等地。
佛教:
当今世界上的三大宗教之一。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末年由中亚传入我国内地。因为佛教主张人死后能够转生来世,人的今生如果能忍受苦难,虔诚信佛,来时就能得到幸福,因为有利于封建统治者的统治所以佛教很快受到的提倡和扶植。东汉明帝时,派使臣去西域求佛法,并请来两名高僧到洛阳传教,并修建了白马寺。佛教的传播对我国文化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道教: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东汉时期,民间流行的神仙方术与道家学说的结合,主张修身养性,炼制丹药,以求得道成仙,这迎合了封建统治者追求长生不老的欲望。统治者利用道教统治人民,允许各地建立道观。

佛教的传入:
(1)佛教起源于古印度。
(2)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
(3)东汉明帝时兴建了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白马寺。
 教义:人死后能够转生来世,人的今生能忍受苦难,虔诚地信佛,来世就可以得到幸福。
佛教传入的影响:
佛教的传播对我国文化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佛教受到统治者的提倡和扶持的原因:
佛教提倡转世轮回,宣扬人的今生只要忍受苦难,来世就能得到幸福。故而封建统治者利用佛教来麻痹人民,钳制人民的思想,迫使人民甘心受奴役,服从封建统治。

道教的兴起: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创始人是张陵,东汉时在民间兴起。
教义:主张修身养性,炼制丹药,以求长生不老和得道成仙。
道教的影响:对我国思想文化有深远的影响。


洛阳白马寺:
 

《太平经》:
《太平经》是道教的主要经典,以阴阳五行解释治国之道,宣扬散财救穷、自食其力。东汉末年,道教派别有张角传授的太平道,张陵、张鲁祖孙传布的五斗米道。传张角得到异人传给的《太平经》,被奉为道教的主要经典,也为黄巾起义做了思想和理论准备。五斗米道。五斗米道信徒入道,只需出米五斗。张鲁在汉中二十多年,信徒众多,成为汉末一支很有实力的割据势力。


玄奘西行:
玄奘是唐代高僧、旅行家、翻译家。俗名陈袆。贞观元年,他自长安出发去天竺游学,前后停留19年。玄奘在印度期间,在当时的佛教中心的那烂陀寺向戒贤学习,成为了著名的佛学家,以其在佛学的学识上受人钦佩。贞观十九年(645年),玄奘由天竺回到长安。贞观二十年,玄奘将自己的游历所见所闻写成了《大唐西域记》,是研究7世纪中亚和南亚各国,特别是研究印度历史地理的珍贵文献。玄奘共翻译佛经75部、1335卷,并受命酱《老子》翻译成梵文,为古代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

义净:
义净,俗姓张,咸亨二年(671年),他从广州乘船去天竺,现在那烂陀寺钻研佛学10年,后又到室利佛逝、末罗瑜(今苏门答腊)搜罗并抄写佛经,滞留南洋又10年。义净先后周游了30余国,历时25年,共带回梵文经书400部,归国后在洛阳翻译佛经12年,译出佛经56部,230卷,还写出了《南海寄归内法传》和《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二书,记录了南亚很多国家的社会、文化和宗教状况。这些记载也是研究7世纪时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南洋各国历史、地理的可贵资料。


 


玄奘西行示意图:
 


玄奘西行:
唐僧取经的故事在中国民间几乎是家喻户晓。故事虽然非全是真事,但是唐僧确实是有历史记载的。唐朝时有一名僧人叫玄奘,佛号三藏法师,俗称为唐僧。他原名是陈袆,公元602年生于河南。由于家中贫穷,13岁时便出家为僧。他聪敏好学,经常研究佛经,到各地向高僧求教。公元626年,他来到长安拜师,听过古印度(天竺)那的那烂陀寺有位戒贤法师,精通各派的佛学学说,于是觉心去佛教的发源地——印度去学习和取经。
公元627年,玄奘不顾洪荒出玉门关西进,抱着求学的心愿,横穿了400公里的大沙漠。途中他失手撒掉了最后一皮囊的水,但是仍然继续西进,走了五天四夜,滴水为进。他到西域后,收了三名弟子,虽然没有民间传说那么法力神通,但是有着孙悟空的忠心,猪八戒的机智,沙僧的勤恳,经过大雪山时,三个徒弟都被冻死了,但是他毅然向西,一路上历尽千辛万苦,冒着生命危险,走了2万多公里,历经4年时间,终于到达了那烂陀寺。玄奘在那里向戒贤法师学习佛学理论。两年后,他又到各地去游历,前后到了100多个国家,参加过很多的佛学辩论会,没人能驳倒他,因而名震印度。
玄奘在印度游学17年,于公元645年回到长安,带回了梵文佛经657部,受到了唐太宗李世民的赞赏和推崇。此后,玄奘在长安专心翻译佛经,费时19年,译出75部,1335卷。如今这些佛经在印度已经失传,玄奘的译本就成了研究古代印度文化的重要史料。他还把老子的《道德经》译成梵文,介绍给古印度。玄奘所写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西行取经的所见所闻,介绍了沿途各国的历史沿革、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地理山川、物产生活等。这部书近百年来被译成多国文字,很受研究者们的青睐。
公元644年,玄奘因积劳成疾,不幸病逝,他对促进中国同印度半岛各国的文化交流,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由中国政府提出,并与印度和缅甸政府共同倡导的在建立各国间正常关系及进行交流合作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半个世纪以来,“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成为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础,而且也被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接受,成为规范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背景:
(1)新中国建国的第一年我国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2)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实行孤立封锁的外交政策。
2、提出:
(1)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1954年,周恩来总理在访问印度、缅甸时与两国总理共同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内容: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4、意义: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佛教:
佛教由古印度的释迦牟尼(乔达摩·悉达多)在大约西元前6世纪建立,与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并列为世界三大宗教,主要流行于东亚、东南亚及南亚等地区,在欧洲、美洲、大洋洲和非洲也有少量信徒。佛教认为一切未解脱的有情众生都在天道、人道、阿修罗、畜生、饿鬼和地狱这六道里生死流转,无有止境。四谛学说是佛教教义的核心。

四谛:

佛教教义的核心内容,四谛即:(1)苦谛:指三界六道生死轮回,充满了痛苦烦恼。(2)集谛:集是集合、积聚、感招之意。集谛,指众生痛苦的根源。(3)灭谛:指痛苦的寂灭。灭尽三界烦恼业因以及生死轮回果报,到达涅盘寂灭的境界,称为灭。(4)道谛:指通向寂灭的道路,主要指八正道。佛教认为,依照佛法去修行,就能脱离生死轮回的苦海,到达涅盘寂灭的境界。
佛教产生的背景:
1.佛教产生的时代正是印度奴隶社会比较发达的时代。
2.从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印度进入所谓“列国”时期,形成了许许多多的国家。各国之间不断发生争霸战争,战乱加深了人民的灾难,促使阶级关系急剧变动和新思潮的出现。  
3.奴隶阶级需要寻找精神上的安慰和寄托,而且奴隶主阶级也需要探索解脱险境的道路。
4.佛教的产生受沙门教的影响。
5.婆罗门教的种姓制度受到极大的挑战,统治阶级需要新思想束缚民众。

佛教的传播:

1.向北:经中亚地区一中国一朝鲜、日本、越南等国。
2.向南:传人斯里兰卡、泰国、缅甸等国和我国境内的傣族地区。
释迦牟尼涅槃遗迹:

日不落帝国:
自1588年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后,英国逐渐取代西班牙,成为海上新兴的霸权国家,开始不断扩张海外殖民地。英国相继在英荷战争和七年战争中,打败最强劲的对手荷兰和法国,确立了海上霸权。1815年英国在拿破仑战争中的胜利,又进一步巩固了它在国际政治、军事强权地位,工业革命更让英国取得无可争辩的经济强权。
维多利亚时代的大英帝国步入了鼎盛时期,当时,全世界大约4~5亿人也就是当时全球人口的约四分之一都是大英帝国的子民,其领土面积则有约3367万平方公里,是世界陆地总面积的四分之一,从英伦三岛蔓延到冈比亚、纽芬兰、加拿大、新西兰、澳大利亚、马来亚、香港、新加坡、缅甸、印度、乌干达、肯尼亚、南非、尼日利亚、马耳他以及无数岛屿,地球上的24个时区均有大英帝国的领土。因此称为“日不落帝国”。
英国征服印度:
1.时间:17世纪;
2.机构:东印度公司;
3.殖民掠夺手段:赤裸裸的武力洗劫是英国掠夺印度的重要手段。
4.扩张步骤:建立沿海据点——在内地扩张——掠夺财富。
5.掠夺财富的表现:
(1)1757年克莱武侵占孟加拉,一个人就抢走23万英镑的金银财富;
(2)1757年至1815年间英国人从印度榨取的财富不下十亿英镑。
6.对印度的影响:使印度长期贫困。
7.对英国的影响:英国通过掠夺,无数的财富用来发展国内经济;同时,殖民地也为英国工业生产提供了巨大的海外市场,促使英国迅速成长为资本主义工业强国。
19世纪英国疆域(亚洲):


19世纪英帝国疆域(非洲):


殖民主义:
殖民主义是资本主义强国对力量弱小的国家或地区进行压迫、统治、奴役和剥削的政策。殖民主义的主要表现是向海外移民,海盗式抢劫,奴隶贩卖,资本输出,商品倾销,原料掠夺等。

英国的殖民掠夺:

英国在北美独立之后的殖民政策则与之相反,采取“间接统治”的方式,设法令殖民地在政治上与经济上达到自立。
在非洲和印度,英国仍保留了许多原有的土邦国(如印度的海得拉巴国、克什米尔国,非洲的布干达王国、巴苏陀王国、桑给巴尔苏丹国,中东及东南亚的一些酋长国和苏丹国)。在被划为英皇直辖殖民地的地区,也保留了原有的部落、乡村等行政机构(比较极端的例子是,英国征服德兰士瓦和奥兰治自由邦之后,保留了两国原来实行的种族隔离制度,以作为对两国原来的布尔人统治集团的让步),并任用当地人为次级地方官员。当地的语言和文化也得以保留和传授。

东印度公司:
东印度公司是英国海外殖民在亚洲地区的主要代理。1600年12月31日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授予该公司皇家特许状,给予它在印度贸易的特权而组成。实际上这个特许状给予东印度贸易的垄断权21年。随时间的变迁东印度公司从一个商业贸易企业变成印度的实际主宰者。1857年印度大起义爆发,东印度公司随之瓦解。


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的主要表现:
1.英国大量掠夺印度的财富和劳动力;
2.英国向印度倾销工业产品;
3.任命东印度公司对印度进行暴力管理;
4.扶植印度封建势力对印度进行管理。


英国殖民者在印度作威作福:

印度民族大起义:
1857-1859年,印度爆发的一场声势浩大的反对英国殖民者的大起义,起义的起因是“涂油子弹事件”,起义席卷印度中心地区的许多城市,同时受到了本国封建王公的支持,1858年章西女女王牺牲后,起义部队化解成无数小部分,最终失败,印度民族大起义是印度反殖民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起义,表现了印度人民的反抗侵略,反抗殖民主义的决心,给与英国殖民者沉重的打击。

章西女王(詹西女王):

拉克西米·芭伊(1835─1858),1857—1859年印度民族大起义主要领袖之一。原为印度詹西邦土王甘加达尔·拉奥的王后。1857年5月印度反英大起义爆发,6月率詹西军民啊应,打败了英军,重登詹西王位。此后,詹西又成为起义的中心。1858年6月18日,女王率军防守瓜廖尔城东,立马横刀与英军骑兵厮杀,英勇战死,时年仅23岁。表现了她非凡的勇气和英雄气概。
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的特点:
1.英国对印度的殖民侵略是先沿海和平原粮棉区后是内陆地区,一点点渗透。
2.英国的殖民手段是分化印度各地的封建小邦,拉拢分化和军事打击并用。
3.英国通过东印度公司进行殖民统治而不是直接进行军事占领和建立殖民政府。

章西女王起义历程:
1.时间:1858年3月,女王领导起义军队抗击英国军队。
2.过程:1858年6月,章西爆发起义,反对英国殖民者,女王成为领袖。次年3月,英军攻章西,女王与起义军战士拼死搏斗,23岁牺牲。
3.影响:表现了殖民地人民不畏强暴,反抗侵略的决心和勇气,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者。(联系:同时期的中国发生太平天国运动。)

多角度分析印度民族大起义的影响:
这是一次由封建王公领导的,以印度土兵为重要力量和广大人民参加的民族大起义。
1.对印度而言:是印度人民第一次的全国性反英起义。它充分展现了印度人民为了维护民族尊严,争取民族独立,英勇抗击殖民者的决心和勇气。
2.对英国而言:它沉重打击了殖民者,迫使英国殖民当局不得不改变统治策略,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英国对亚洲其他地区的侵略活动。
3.对亚洲而言:是19世纪中期亚洲民族运动高潮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詹西女王像:


印巴分治:
1947年,英国公布《蒙巴顿方案》,印度被分为印度教徒为主的印度和穆斯林为主的巴基斯坦。1950年印度共和国成立,印度首任总理是尼赫鲁。1956年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成立。

尼赫鲁:

印度独立后首任总理、圣雄甘地的忠实信徒,其培育的尼赫鲁王朝至今影响印度政坛。尼赫鲁也是第三世界不结盟运动创始人之一,在思想上接受资本主义制度、执行社会主义政策,冷战时期在美苏之间偏于亲苏。从1951年到1964年尼赫鲁执掌印度大权。任内,自1951年起在经济上实行“五年计划”,实施土地改革;50年代中期,提出“民主社会主义”口号,欲在印度建立“社会主义类型社会”,建立国营企业,农业方面实行乡村发展计划和合作化。
印度的振兴的原因:
1.推行国营经济和私营经济共同发展;
2.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了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3.大力发展粮食生产,实现了粮食的自给;
4.重视教育和科学技术,在核工业和航天技术上取得了显著成就。
尼赫鲁和甘地:

克什米尔问题:
克什米尔争端是指印度和巴基斯坦对查谟和克什米尔地区主权纷争而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克什米尔争端是英殖民主义在1947年撤出印度时留下的。独立前的印度,行政上由两大部分组成:英属印度和土邦。英属印度包括11个省,而在这些省中间,夹杂着大约550个的土邦。克什米尔就是最大的土邦之一。根据1947年6月公布的“蒙巴顿方案”,土邦地区归属则由当地的王公来决定,但是土邦必须考虑所在地区的地理因素。
克什米尔情况很特殊,它处于印度与巴基斯坦之间,“地理因素”的考虑在这里不起作用。而克什米尔的王公是印度教徒,但居民中将近80%却是穆斯林。按照分治方案中多数决定原则,应该归入巴基斯坦;但按照土邦的王公决定原则,印度会被优先考虑。因此印巴分治时,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未能得到解决。
印巴之间爆发了三次战争。1948年到1949年的第一次印巴战争的结果是,印度控制了克什米尔地区大约2/3的土地与3/4的人口。巴基斯坦控制了另外1/3的土地与1/4人口。这次停火奠定了后来双方对克什米尔控制的范围。另外,按照联合国的决议,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最终必须由公民投票来决定。但是,双方后来在是否举行、如何举行公民投票的问题上始终无法取得统一意见。通过一步步的行动,印度到六十年代初期已经完全接管了克什米尔。
发现相似题
与“作为新兴大国集团“金砖四国”中仅次于中国的印度,发展势头强...”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