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高中三年级历史

首页
  • 材料题
    美俄(苏)是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大国,两国关系的变化对世界有着深远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美苏冷战虽已离我们远去,但我们无法否认它在国际关系史中的重要地位。美苏冷战是在对抗与缓和的交替中进行的,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
    材料二 图中反映的是20世纪末横亘在东西德之间的柏林墙被拆毁的情形。

    拆除柏林墙

    材料三 苏联解体之后,美国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认为由美国领导的国际关系体系的“单极阶段”终于到来了,于是依靠美国的权势和价值观来建立“世界新秩序”的主张频频出现在美国领导人的讲话中。但是,继承了原苏联主要遗产的俄罗斯仍然是唯一拥有能够与美国相抗衡的核武器的国家,作为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俄罗斯在世界事务中的作用仍然不可低估。与此同时,欧共体向欧盟的成功发展有力地表明了西欧是国际政治中的一极重要力量。以中国、韩国和东盟成员国为代表的亚洲的崛起,同样显示出该地区除了日本以外的其他国家正在确立和发挥它们在世界事务中的重要作用。占有联合国多数席位的第三世界国家作为一个整体对国际事务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因此,两极格局彻底终结,多极化趋势却是不断加强。
    ——《正确认识当前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请回答:
    (1)结合所学列举“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的有关史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柏林墙的倒塌”反映了什么历史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材料指出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信息:2012年云南省同步题历史材料题难度较难 来源:李倩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美俄(苏)是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大国,两国关系的变化对世界有着深远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美苏冷战虽已离我们远去,但我们无法否认它在国际关系史中的...” 主要考查您对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华沙条约组织

“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东西德、南北朝鲜、越南战争、古巴导弹危机)

欧洲共同体

走出低谷的俄罗斯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第三世界的崛起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 华沙条约组织
  • “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东西德、南北朝鲜、越南战争、古巴导弹危机)
  • 欧洲共同体
  • 走出低谷的俄罗斯
  •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 第三世界的崛起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简称北约组织或北约,是美国与西欧、北美主要发达国家为实现防卫协作而建立的一个国际军事集团组织。北约拥有大量核武器和常规部队,是西方的重要军事力量。这是资本主义阵营在军事上实现战略同盟的标志,是马歇尔计划的发展,使美国得以控制欧洲的防务体系,是美国称霸世界的标志。


北约:

成立:1949年3月18日,美国和西欧国家公开组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于同年4月4日在美国华盛顿签署《北大西洋公约》后正式成立。
性质:是一个反对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军事政治集团。
影响:它的成立是美国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重要行动,加剧了“冷战”的程度。


北约东扩原因: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为了遏制苏联,维护其在欧洲的主导地位,联合西欧国家成立的一个军事政治组织。冷战时期,他的对立面是苏联与东欧国家组成的华沙条约组织。20世纪90年代后,苏联解体,“华约”解散,北约存在的基础已不复存在,北约应该立即解体,向东扩张的原因有:

1、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美国要继续控制欧洲。北约创建的目的之一就是控制欧洲。欧洲几个世纪以来,都是世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美国作为唯一的超级大国,野心勃勃妄想充当领导世界的角色。因此,美国军队绝对不能撤离欧洲,没有北约,美国靠什么左右欧洲?左右不了欧洲,又怎能领导世界?   
2、第二个原因就是西欧国家不得不依靠北约,也就是依靠美国,来保证自己的利益。西欧国家早已意识到,欧洲的安全问题虽然不像过去那么严峻,但即使像波黑地区冲突,没有美国参与,欧洲自己也解决不了。俄罗斯虽然眼前没有大的威胁,但并不意味着将来不会东山再起,欧洲将再度笼罩在俄罗斯的阴影之下。因此,现实的道路只能是承认美国的主导地位,维持并扩大北约。   
3、第三个原因,就是德国力图巩固和扩大他在欧洲的影响。如果东欧参加北约,无疑为德国防范俄罗斯筑起一道屏障,德国也从北约前沿变为北约中心,这当然是德国求之不得的。如果东欧加入北约,将为德国的经济提供广大的市场,德国今天的经济实力已超过英法的总和,如果东欧加入北约,必将大大巩固和扩大德国在欧洲的经济政治影响力,使德国最终主导欧洲事务成为可能。


华沙条约组织:

简称华约组织或华约,是为对抗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而成立的政治军事同盟,成立于1955年5月14日。1955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德)加入北约后,欧洲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包括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即东德)签署了《华沙公约》,全称《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匈牙利人民共和国、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波兰人民共和国、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友好合作互助条约》。1991年7月1日,华沙条约组织正式解散。


成立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随着世界战略格局雅尔塔体系的确立,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同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处于冷战的对峙状态。
1949年4月4日,美国、加拿大、比利时、法国、荷兰、英国、卢森堡、丹麦、挪威、冰岛、葡萄牙、意大利在华盛顿签署了《北大西洋公约》,该条约于同年8月24日生效。
1954年10月23日,美、英、法等西方国家签订了《巴黎协定》,吸收联邦德国加入西欧联盟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苏联政府曾照会23个欧洲国家和美国政府,要求他们不要批准《巴黎协定》,并建议召开欧洲集体安全会议,讨论“防止德国军国主义再起”等问题,并缔结《欧洲集体安全条约》,但遭西方国家的拒绝。
同年11月29日至12月2日,苏联同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波兰、民主德国、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匈牙利在莫斯科举行欧洲国家保障欧洲和平和安全会议,会议通过宣言声称:如西方国家批准《巴黎协定》,苏联和东欧国家将在组织武装力量和联合司令部方面采取共同措施。
1955年3月,八国又就缔结集体友好互助条约的原则、组建联合武装力量及其统帅部等问题进行了协商,并取得一致意见。5月5日,《巴黎协定》被批准。5月14日,苏、阿、保、匈、民德、波、罗、捷八国在华沙签署了《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匈牙利人民共和国、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波兰人民共和国、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友好合作互助条约》。简称《华沙条约》。条约有效期为二十年(到期可顺延十年)。该条约由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起草。
同年6月4日,根据《华沙条约》第六条规定,华沙条约组织这一军事、政治同盟正式成立。华沙条约组织总部设在莫斯科,俄语、德语、波兰语、捷克语为官方用语。

华约组织解散: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华沙条约组织两大国际组织的成立,标志着双方以冷战形式的军事对抗正式开始。
1968年8月,捷克斯洛伐克发生了“布拉格之春”的改革运动,华约武装力量在苏联的带领下大规模武装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招致了普遍抗议。
而苏联与阿尔巴尼亚交恶,阿尔巴尼亚于1968年9月13日宣布退出华沙条约组织。  
1990年10月3日,两德合并后,民主德国退出华沙条约组织。
1991年2月25日,在布达佩斯召开的华约政治协商委员会非常会议决定从1991年4月1日起终止在华沙条约范围内所签订的军事协定的效力,废除华沙条约的军事机构。
同年7月1日,华沙条约缔约国在布拉格举行会议,宣布华沙条约组织正式解散。



“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1、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形成了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的局面。
2、美苏两国未发生大规模的直接武装冲突,从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3、造成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赖苏联。
4、使世界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下。 

德国分裂:

1、背景:
①二战后,德国被美、英、法、苏四国分区占领。
②随着“冷战”的开始,德国首先成为美苏“冷战”的焦点。
③美苏双方未能就德国统一问题达成协议。
2、分裂:
1949年,在美国和苏联的支持下,德国西部和东部先后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朝鲜分裂:

1、背景:1945年日本投降后,美、苏两国以北纬38度线为界,分区占领朝鲜半岛的南部和北部。 
2、分裂:在朝鲜半岛南部和北部分别建立了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从此朝鲜半岛处于分裂状态。
3、发展: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中国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为了抗美授朝、保家卫国,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美国被迫签订停战协定。

侵越战争:

1、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殖民者重返越南。越南人民在越南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抗击,迫使法国殖民者撤出。 
2、时间、结果: 1961年—1973年;在越南军民的英勇抗击下,美军被迫于1973年撤出越南。

古巴导弹危机: 

1、原因:1962年,苏联开始向古巴运送导弹,准备在古巴建立导弹基地,以改变苏联在核力量对比中的不利地位。
2、结果:美国武装封锁古巴,经过对峙和谈判,苏联最终从古巴撤走导弹,危机结束。 


对德国和朝鲜分裂、古巴导弹危机的认识:

1、德国的分裂:这里要明确,杜鲁门主义宣布后,德国首先成为美苏“冷战”的主要地点。柏林墙的修筑和德国的分裂是美苏“冷战”的结果。
2、朝鲜问题的出现是由于日本投降后,苏、美分别进驻朝鲜半岛北部和南部形成的,“冷战”进一步加剧朝鲜的分裂。
3、古巴导弹危机的最终结果,表明当时的战略优势在美国一方。


欧共体:

是欧洲若干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在自愿的基础上组成的一个地区性经济、政治一体化联合体。


欧洲一体化特点:

1、成员国不断增加;
2、从单一的经济领域发展到多种经济领域;
3、从经济领域发展到政治外交军事领域。

欧洲共同体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呈现的特征:

1、循序渐进。共同体从共同开发煤钢资源,发展到实行关税同盟和实行统一的货币,进而到采取相同的外交政策和建立欧洲联盟。这一过程,步步深入,逐渐提高。
2、法国和西德两国发挥重要作用。如法国外长舒曼首先明确提出了西欧国家在一些具体经济领域内实现联合的“舒曼计划”,西德总理阿登纳发出建立“欧洲政治联盟”的倡议等。
3、经济推动欧共体的形成,欧共体的形成又促进经济发展。战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推动了欧洲共同体的启动;欧洲共同体的形成又进一步促进欧洲各国经济的发展。这种经济的推动与被推动的机制,贯穿于欧共体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4、开创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新阶段。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现代社会中,首先开启这一先河并不断深入发展的当属欧共体的形成和发展。
注意:欧共体成立后,其发展沿着两条途径展开:“一是组织规模逐渐扩大,二是一体化的程度日益提高。这两条线索是相辅相成,交织着向前发展的。”


欧洲共同体成立的背景:

(1)历史渊源:谋求欧洲统一是欧洲政治家们长期的愿望。
(2)现实因素:
A.二战后形成的雅尔塔体系使欧洲处于美苏两强的控制之下,成为美苏争夺的主要目标。西欧国家既面临来自苏联的威胁又受到美国不断加强的经济渗透、政治控制的压力。随着西欧各国经济的恢复发展,摆脱美国,独立自主以及与美国建立平等的伙伴关系的要求日益强烈,法国总统戴高乐首先提出“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的主张。
B.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与欧洲经济力量对比发生显著变化,美国与欧洲争夺欧洲市场和海外市场,西欧各国都缺乏单独与美国相抗衡的实力,要保住欧洲市场和海外市场,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有力的影响,联合是唯一的出路。
(3)联合的可能性:
A.战后西欧各国私人垄断资本和国家垄断资本高度发展,为实现欧洲经济的联合提供了经济基础。
B.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生产力迅速发展,生产社会化和国际分工趋势加强,使这些面积狭小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共同要求商品、资本、劳动力等超越国界,在更大范围内自由流通,为欧洲经济联合提供了保证。
C.法德两国出于恢复大国地位,摆脱美国控制的共同利益,逐渐排出宿怨,实现和解,为欧洲的统一铺平了道路。
D.西欧各国经济水平、政治制度没有太大差异,且有相近的历史传统、文化、宗教和意识形态,战后各国都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的环境来尽快恢复和发展方经济。

欧洲共同体成立的实质及其影响:

1、实质:
帝国主义国家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集团。代表垄断资产阶级利益和国家政权协调建立的国家间经济联盟。
2、影响:
(1)欧共体的出现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它发展为强大的政治经济实体,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政局日趋稳定。
(2)促进了欧共体内部和对外贸易的增长,促进了欧共体国家经济的发展,到1986年发展为世界最大的区域贸易实体。
(3)欧共体奉行在维护欧洲联盟的前提下增强西欧独立自主的原则,加上日本的崛起,动摇了美国霸主的地位,资本主义世界逐渐形成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4)欧共体积极发展与第三世界的政治经济关系,给第三世界国家在政治经济领域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抗衡以有力的支持。
(5)欧共体的形成和发展动摇了美苏两极格局,促进了世界多极化发展,有利于欧洲乃至世界和平与发展。


走出低谷的俄罗斯: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联邦面临着重重困难,1993年,叶利钦开始调整对外政策,推行全方面外交,以确保大国地位。2000年,普晶在大选中获胜,出任俄罗斯总统。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下令大幅度改组政府,强化中央权力,过段应对车臣问题,稳定了政治局面。普京的务实政策使俄罗斯逐渐走出了低谷。作为一个军事和文化大国,俄罗斯自然资源丰富,教育与科技基础雄厚,人口素质较高,在国际事务中,他仍是对美国全球支配地位构成的挑战国家。

俄罗斯对外政策的调整:

1、背景:
俄罗斯拥有丰富的资源优势和巨大的经济潜力,继承了原苏联70%以上的军事力量。加上俄罗斯还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因此俄罗斯仍是当代世界大国之一,在国际事务中有着独特的影响和作用。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曾实行向西方一边倒的对外政策,但由于国内舆论的压力及倒向西方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1993年夏,俄罗斯开始调整对外政策,实施“以西为主,东西兼顾”的全方位外交政策。1993年7月14日,叶利钦表示,俄罗斯“将逐步向东方前进”,强调国家利益和安全必须成为外交工作的基础,从而确保俄罗斯的大国地位。普京也明确表示推行全方位外交,争取俄罗斯的大国地位,坚决捍卫主权和领土完整,推动多极世界,务实处理与美国为首的西方的关系。

2、因素:
其一是从俄罗斯长远利益考虑;
其二是从稳定国内政局出发;
其三是尽快提高国际地位,在国际社会中争得一席之地。
因此,调整对外政策后的俄罗斯,对国际事务采取了积极参与的态度,特别是积极参与地区冲突,以显示俄罗斯军事大国的存在和作用,强调俄罗斯“将在世界政治生活中重新取得领导地位”。俄罗斯政府加强了对亚太地区国家的交往,积极参加经济合作,增加国家领导人的访问,以巩固俄罗斯的国际地位,同时对美国采取了较为独立的政策。

3、具体表现:
(1)加强与西方国家的关系。
俄罗斯政府把建立同西方国家稳定的关系以及“进入北半球文明大家庭”视为俄罗斯的战略利益和外交目标。在俄罗斯与欧盟、美国的关系上,俄罗斯同法国、德国等国家出于牵制美国的共同需要,进一步加强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对俄罗斯而言,只有与西欧国家进行广泛的合作,才能有效遏制美国的一极世界的战略构想和主宰欧洲事务的战略意图,才能使俄罗斯在欧洲事务中发挥大国的作用。俄罗斯在扩大同西方联系的同时,出于国家利益的考虑,也采取了一些抵制措施,甚至进行某种形式的斗争,如:
处于俄罗斯自身安全利益的考虑,反对美国领导的北约东扩;
在车臣问题上,不顾西方国家的指责,采取强硬措施;
在同中国、东南亚和中东的关系上自主行事。
(2)协调与独联体内其他各国的关系,保持在独联体中的地位和影响。
俄罗斯声称原苏联地区是它的传统势力范围。俄罗斯对独立出去的这些地区仍然“负有特殊的责任”,因为这些地区对俄罗斯的安全和稳定至关重要。因此,俄罗斯一方面对独联体各国展开积极的外交活动,另一方面利用独联体国家对俄罗斯的经济依赖,推进独联体的经济一体化;
军事上俄罗斯同一些独联体国家签订军事协定,建立军事基地,加强该地区的军事力量。1995年,俄罗斯等独联体7国决定共同保卫外部边界;
1996年4月,俄罗斯和白俄罗斯签署了建立国家共同体条约;
1997年4月,俄和白俄又签定了联盟条约。这样,俄罗斯就加强了对独联体各国的合作与控制,遏制了西方对这一地区的渗透和扩展。但是,一些独联体国家的独立自主倾向,以及外国势力对这一地区的渗透,则向俄罗斯的领导地位提出了挑战。
(3)发展与亚太国家的关系,扩大在该地区的影响。
这样做政治上有利于平衡俄罗斯同欧、美的关系;
经济上将使亚太国家成为俄罗斯重要的经济合作伙伴。在亚太地区,俄罗斯把外交重点放在同中国、日本、韩国发展双边关系上。同时加强同东盟各国的友好关系,同印度越南重修旧好。但是,俄罗斯发展同亚太国家的关系也受到一些因素的制约。
其一是俄罗斯外交重心仍在欧洲,对东部缺乏统筹安排,影响了对亚太外交的力度;
其二是俄罗斯与一些亚太国家在领土、债务归还等问题上存在纠纷;
其三是美国不愿看到俄在亚太地区地位上升,竭力对俄罗斯奉行“挤压”政策。这些都影响了俄罗斯与亚太国家关系的发展进程。
俄罗斯经过几年的政策调整,在国际舞台上争取到了更多的回旋余地,大国地位有所恢复,它仍将是构筑未来多极化世界的主要力量之一。


东欧剧变:

指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东欧各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发生根本性的改变,社会主义制度最终演变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剧烈动荡。它是东欧社会主义事业的失败,使世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潮。


东欧剧变概况:

1、原因:
历史原因:东欧各国照搬苏联模式,受制于苏联;
根本原因:没有找到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
内部原因:经济发展缓慢,导致经济危机;政治上,各国党和政府忽视民主和法制建设;
外部原因:苏联戈尔巴乔夫“新思维”改革的影响;西方的“和平演变”政策
2、实质:
东欧各国的执政党丧失政权,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在政治上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在经济上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
3、典型事例:
波兰剧变和德国统一

苏联解体概况:

1、原因:
内部:历史原因:苏联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根本)
现实原因: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的错误路线和政策(直接)
外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实行“和平演变”战略。 
2、过程:
(1)1991年8月,苏联公布《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改名为“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苏联成为松散的邦联。
(2)“八·一九”事件改变了苏联国内政治力量的对比,苏共被排挤出政权,国家政权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3)1991年12月22日俄罗斯等11国领导签署《阿拉木图宣言》,正式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标志着苏联完全解体。存在40多年的两极格局崩溃。
3、经验教训: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本国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2)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3)社会主义国家必须不断深化改革,以解放生产力。同时,在改革中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
(4)必须重视国内民族问题,正确处理民族关系;
(5)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搞霸权主义,反对强权政治;
(6)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以保障经济建设;要搞好执政党的自身建设,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7)必须不断提高我们的综合国力,以适应国际竞争的形势。


正确认识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1)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并不能说明社会主义失败,只是表明苏联模式失败,社会主义遭受重大挫折。
(2)历史从来都是在曲折中前进的,挫折是暂时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还不够成熟,大部分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基础薄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缺乏经验,加之西方资本主义实力敌视、遏制乃至颠覆社会主义国家。这些因素使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
(3)实践证明,社会主义需要通过不断的改革来逐步改善。社会主义各国应走符合本国实际的道路,不能拘泥于一种模式。  


第三世界:

泛指亚非拉和其他地区原处于殖民地、半殖民地状态的民族,在独立建国后所形成的新兴的发展中国家的总和。这是二战后逐步形成和发展壮大起来的一支新兴力量。这些国家在地域上多位于南半球,因而也常常被称为“南方国家”。


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东欧和亚洲东南部出现了一系列的社会主义国家,世界分裂为两个对立的阵营──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到20世纪60年代,世界上各种政治力量经过长期的较量和斗争,发生了急剧的分化和改组。在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中,西欧国家随着经济的发展,实力加强,已不甘心屈从美国。其中拥有核武器的法国,于1966年宣布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战后出现的社会主义阵营,由于苏联的霸权主义也已不复存在。使人更为注目的是,随着殖民体系的陆续瓦解,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一些亚洲国家纷纷取得独立,在国际事务中起着愈来愈大的作用。根据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局势的演变,1972年2月,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提出了划分三个世界的观点。毛泽东说:“我看,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咱们是第三世界。”他又说:“第三世界人口很多。亚洲除了日本都是第三世界。整个非洲是第三世界,拉丁美洲是第三世界。”毛泽东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提出后,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合作,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就成为中国对外政策的总方针。


发现相似题
与“美俄(苏)是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大国,两国关系的变化对世界有...”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