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高中三年级历史

首页
  • 材料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巴黎公社采取了一系列革命措施。在政权建设方面,废除旧军队、旧警察,取消资产阶级的法庭和议会,代之以国民自卫军,并建立了工人阶级自 己的治安、司法和立法机构,还规定公职人员由民主选举产生,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在社会经济方面,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交给工人合作社管理;监督铁路运输和军需生产;规定公职人员的薪金不许超过熟练工人的最高工资即6000法郎,等等。但是,公社没有接管法兰西银行,也没有同外省的革命者取得联系,更没有发动广大农民,造成后来财政拮据,孤军奋战。
    ——《世界近代现代史·上》

    材料二 公社的伟大社会措施就是它本身的存在和工作。它采取的各项具体措施,只能显示出走向属于人民、由人民 掌权的政府的趋势。
    ——马克思的《法兰西内战》

    材料三 苏维埃政府成立后,摧毁旧的国家机器,废除旧的等级制度,宣布国内各民族人民的权利平等,废除教会的一切特权。苏维埃政权接管银行、铁路,对企业开始实行工人监督,后来将大企业收归国有;没收地主、皇室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
    ——《世界近代现代史·上》

    (1)结合材料一、三分析巴黎公社革命与苏维埃政府革命措施的相同点。
                                                                                                                                                                    
    (2)结合材料二 ,分析巴黎公社与苏维埃政府之间的关系。
                                                                                                                                                                    
    (3)苏维埃政府革命措施与巴黎公社革命措施相比较有哪些主要的进步之处?
                                                                                                                                                                    
    本题信息:2013年同步题历史材料题难度较难 来源:苑爽娜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巴黎公社采取了一系列革命措施。在政权建设方面,废除旧军队、旧警察,取消资产阶级的法庭和议会,代之以国民自卫军,并建立了工人阶级...” 主要考查您对

巴黎公社

革命前的沙皇俄国(二月革命)

十月革命

全俄工人代表苏维埃代表大会召开,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巴黎公社
  • 革命前的沙皇俄国(二月革命)
  • 十月革命
  • 全俄工人代表苏维埃代表大会召开,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巴黎公社:

巴黎公社革命是从1871年3月 18日革命开始的。这一天,梯也尔政府仓皇逃往凡尔赛,国民自卫军占领了巴黎市政厅,取得了革命的胜利。10天后巴黎公社宣告成立。巴黎公社自革命开始的第一天起,就一直处在梯也尔反动军队和德国军队的包围之中。梯也尔政府同德国俾斯麦政府勾结,重新集结反动力量,向巴黎公社进攻。5月21~28日,巴黎公社战士经过一周的浴血奋战后失败。

巴黎公社史实:

(一)背景:
1、1870年法国在普法战争中战败,法兰西第二帝国垮台。
2、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对外屈膝投降,对内准备镇压巴黎人民。
(二)成立过程:
1、1871年3月18日革命:政府军企图夺取巴黎市内的蒙马特尔高地和梭蒙高地,巴黎人民起义,临时政府逃出巴黎。
2、1871年3月28日,巴黎公社成立。
(三)政权性质:
是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的雏形;巴黎公社的许多领导人是第一国际的成员
(四)主要措施:
1、政权建设方面:废除旧军队、旧警察,取消资产阶级的法庭和议会,代之以国民自卫军,以公社委员会为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下设若干委员会,掌管国家的立法、司法和行政大权。
2、社会经济方面: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由工人合作社管理;公社的公职人员由民主选举产生,而且他们的薪金最高不能超过工人的最高年金6000法郎,工人实行八小时工作制,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


巴黎公社和十月革命的比较:

1、相同点:
(1)革命性质:都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反动统治的无产阶级革命斗争;
(2)革命背景:都与大规模战争有关,分别是普法战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都与阶级矛盾尖锐有关;
(3)革命方式:都是以武装起义的形式夺取政权,打碎了旧的国家机器,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
2、不同点:
(1)革命领导者:巴黎公社没有无产阶级政党的正确指导;“十月革命”是在以列宁为领导的比较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下进行的。
(2)革命力量基础:巴黎公社没有取得农民的广泛支持,只有无产阶级孤军奋战;“十月革命”中俄国无产阶级有自己的革命同盟军──农村半无产的广大农民。
(3)胜利后措施:革命取得胜利以后的措施不同,巴黎公社没有立即向凡尔赛的资产阶级反革命巢穴发动进攻,给敌人以喘息的机会;“十月革命”胜利以后,坚决镇压反革命叛乱,对各种反动势力和外国武装干涉毫不手软。
(4)革命结果:巴黎公社只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尝试;“十月革命”成功地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巴黎公社失败及原因:

1871年5月,巴黎公社失败。失败原因:
(1)法兰西银行没有接管。
(2)没有同外省的革命者取得联系。
(3)未能发动广大农民。

巴黎公社成立历史意义:

1、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一次伟大尝试;
2、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
3、它的经验和教训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宝贵财富;
4、公社战士的英勇不屈、视死如归的精神将永垂史册。

巴黎公社在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上的经验和教训

公社没有接管法兰西银行,使得凡尔赛军队得以获得大量资金装备军队,对巴黎公社进行反攻;同时,公社也没有同巴黎之外的其他地区的革命者取得联系,更没有发动广大农民,造成长期孤军奋战;此外,公社的政权结构中,尽管各委员会分管立法、司法和行政大权,但各委员会都只是公社委员会的下设机构,以致权力过于集中;等等。

巴黎公社的历史意义和教训:

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尝试。它给资本主义以第一次沉重打击;使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进入一个新的时期;丰富了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
公社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缺乏一个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革命政党的正确领导,以致在公社成立后不可避免地在重大政策和策略上犯了严重错误,最终导致公社失败。公社失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工农联盟,没有争取到广大农民的支持。


全面认识巴黎公社:

1.爆发的偶然性:
19世纪70年代初的法国,经济发展的状况还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程度,巴黎公社起义只是一次特殊条件下的城市起义。普法战争失败后巴黎的形势,既是马克思所说的“特殊条件”,而并非因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而爆发,即巴黎公社起义爆发不是资本主义发展和工人运动发展的必然产物,而是具有非常强的偶然性。
2.失败的必然性:
(1)客观原因:敌人的疯狂镇压,巴黎公社寡不敌众。
(2)主观原因:缺乏先进政党领导;没有没收法兰西银行;没有建立工农联盟。
(3)根本原因:法国政治、经济的发展还不足以废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巴黎公社尽管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主要原因是民族矛盾激化引发阶级矛盾尖锐。可见,巴黎公社是特殊条件下的一次城市无产阶级革命,并不是由于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阻碍了经济基础的演变爆发的,即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时机尚未成熟,这就决定了其失败的必然性。所以,巴黎公社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法国的资本主义还处于上升阶段,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经济基础还不具备。
3.意义的深远性:
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专政的第一次尝试。他给资本主义以第一次沉重打击,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无产阶级革命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革命应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新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机器。丰富了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
4.教训的深刻性:
缺乏一个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革命政党的正确领导,以致在公社成立后不可避免地在重大政策和策略上犯了严重错误,结果导致公社的最后失败。如公社没有接管法兰西银行,使得凡尔赛军队得以获得大量资金装备军队,对巴黎公社进行反攻;同时,在公社的政权结构中,尽管各委员会分管立法、司法和行政大权,但各委员会都只是公社委员会的下设机构,以致权力过于集中。巴黎公社失败的另一个重要教训是缺乏工农联盟,没有争取到广大农民的支持。

俄国国二月革命:

俄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国内本来就十分突出的社会经济矛盾更加激化。1917年初,在彼得格勒、莫斯科、巴库等俄国许多城市都爆发了大规模的群众运动,彼得格勒的工人罢工运动最为突出。俄历2月18日,即公历3月3日,彼得格勒普梯洛夫工厂的工人开始罢工;很快,罢工浪潮遍及全城。俄历2月23日,彼得格勒的女工和妇女为庆祝国际劳动妇女节举行政治罢工、集会和示威游行,高呼:“面包”、“打倒战争”和“打倒专制制度”;很多男工也加入游行行列,罢工总人数达到九万多人。次日,彼得格勒的罢工人数增加到二十多万人,涉及224家企业。俄历2月25日,整个彼得格勒到处都是群众集会和示威游行,罢工人数增加到25万人,罢工发展为政治总罢工。当晚,沙皇赶紧诏令彼得格勒军区司令准备镇压。大批军警占领了市中心和各主要交通要道,在屋顶上和角楼里架起了机枪,准备向参加游行和示威的群众射击,密探们也四处搜查和逮捕革命者,布尔什维克党彼得格勒委员会遭到破坏,5人被捕。广大人民没有被沙皇的镇压所吓倒,继续坚持斗争。26日,在兹纳缅斯克广场,集会群众遭到警察镇压,四十多人被杀。布尔什维克党中央号召进行反对沙皇制度的武装斗争,建立临时革命政府。这一号召得到了工人的响应,罢工转变为武装起义。27日,起义席卷全城。由于布尔什维克党长期在军队中做宣传工作,彼得格勒卫戍部队中的广大士兵拒绝向起义群众开枪,并掉转枪口,参加起义。起义的工人和士兵夺取了彼得格勒的主要军火库──兵工总厂,缴获了4万支步枪、3万支手枪和大量的弹药。起义者占领了火车站、发电站等许多重要部门,逮捕了沙皇政府的大臣和将军,建立了彼得格勒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全国各地纷纷响应,推翻了地方沙皇政权。3月15日,沙皇尼古拉二世签署了退位诏书,罗曼诺夫王朝被推翻,二月革命取得了胜利。当天,在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支持下,资产阶级组成了以李沃夫公爵为首的临时政府。这样,二月革命后,俄国出现了工兵代表苏维埃和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十月革命前俄国的经济发展状况:

(1)资本主义经济有了一定发展,但仍然相对落后。20世纪初,俄国虽然是号称世界第五的工业国家,但是,它与美国、德国、英国和法国相比,无论是工业技术水平、工业规模,还是工业生产产量,各个方面都存在着很大差距,充其量只能算是一个中等发展水平的资本主义国家。就国家经济格局来说,农业人口仍占全国人口的80%,工业产值也约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42%。按人均计算,1913年,俄国的钢产量只及美国的1/11,德国的1/8,英国的1/6,法国的1/4,国民经济人均收入只有美国的1/7,英国的1/5,法国的1/5。国民经济中仍然存在着严重的封建农奴制残余,特别是农村地区仍然保留着贵族地主大土地所有制和封建剥削形式,严重约束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2)垄断组织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
(3)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严重依赖外国资本,特别是法国资本。据统计,1900年,俄国全部股份资本的47%以上是外国资本,其中,电气工业总资本的90%由外国控制。1901年,西欧资本家向俄国工业和银行业的总投资达10亿卢布,几乎控制了当时俄国所有最重要的工业和金融业部门。同时,由于政府财政经常入不敷出,沙皇政府不得不向外国大举借债,1903年,沙皇政府举借外债超过30亿卢布,每年需要支付的利息就高达1.3亿卢布。1914年,俄国的外债总额高达60亿卢布,俄国的经济发展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俄国十月革命背景:

(1)经济:俄国资本主义经济落后于其它资本主义国家。
(2)政治:20世纪初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各种社会矛盾十分尖锐。
(3)国际:一战进一步激化各种社会矛盾。
(4)国内:二月革命后出现了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并存的局面。

二月革命后,在俄国形成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1、局面:
一个是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一个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其中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是武装起义的领导机关,革命后是革命权力机关,它是革命新政权的萌芽。苏维埃得到工农群众和革命士兵的支持。掌握苏维埃多数的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反对社会主义革命,完全支持临时政府。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在当时是主要政权,但一时还没有掌握镇压工农革命的武装。
2、任务:
1917年4月,列宁在布尔什维克会议上作了题为《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的报告(这份报告后来被称为《四月提纲》)。报告指出,俄国当前形势的特点是从革命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过渡,第一阶段由于无产阶级的觉悟和组织程度不高,政权落到了资产阶级手中,第二阶段应当使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
3、认识:
无产阶级政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正确与否是革命成败的关键。


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

①客观条件:

a.俄国已进人了帝国主义阶段,具备社会主义革命的物质条件

b.俄国国内各种矛盾尖锐,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的薄弱环节

c.一战激化了社会矛盾,加速了革命形势的发展,各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大多卷入战争,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②主观条件:
俄国无产阶级的组织性和战斗性强,有比较成熟的革命政党的领导


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爆发的根本原因:

当时在俄国存在的各种社会矛盾,既包括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也包括因俄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连连战败而激化了的各种社会矛盾。随着社会危机的不断加深,不仅下层群众要求改变现状,就连俄国的资产阶级也想通过推翻沙皇制度,发展资本主义。这使得发生一场政治变革的条件日益成熟。俄国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在于俄国旧有的生产关系已经完全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特别是沙皇制度已经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重要障碍。
尽管“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政权,但没有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务,没有解决各种各样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原因在于“二月革命”后,掌握实际权力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执行沙皇政府原有的国内政策,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在这种情况下,如何选择俄国革命的前进方向,就成为十分迫切的问题。

俄国社会主义革命进程(和平夺权──武装夺权):

(1)“四月提纲”:列宁提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争取以和平方式夺权。
(2)七月事件:临时政府镇压了示威的工人和士兵,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
(3)武装起义:1917年11月,彼得格勒武装起义,莫斯科等城市的武装起义也相继取得成功。
(4)国家诞生:1917年11月,全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达标大会通过了《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和平法令》、《土地法令》,选举产生了人民委员会,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俄国十月革命的特点:

(1)十月革命走的是通过中心城市武装起义夺取全国政权革命道路。
(2)十月革命采用的是武装暴力夺取政权并取得胜利的形式。
(3)它打破了马克思主义的传统观念,冲破了帝国主义的包围,在经济相对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单独取得了胜利,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4)十月革命经历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紧密相联、急剧发展的不同性质的阶段。


中俄两国革命道路:

1.同:无产阶级政党领导,武装(暴力)夺取政权。异:俄国是城市暴动道路;中国是农村保卫城市道路。
2.俄国是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队伍力量相对强大;中国是落后的农业国家,农民阶级力量强大,而无产阶级力量相对弱小。
3.认识:无产阶级革命是以暴力为基础。走什么道路须按国情决定,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能照搬外国经验。


俄国社会主义革命意义:

(1)国内:
进行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劳动人民开始实现“当家做主”的美好愿望,也为俄国的社会发展开辟了一条新道路。他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胜的社会主义革命;
(2)国际:
①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打开一个缺口,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
②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③开创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为俄国的社会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俄国革命的道路:

通过中心城市武装起义夺取全国政权,是俄国十月革命道路。这是由当时俄国特有的国情决定的:
①革命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比较成熟,这里需要说明的是,革命的客观条件主要是指俄国国内的各种矛盾,而革命的主观条件则是指领导俄国十月革命的布尔什维克党有指导革命的正确方针,俄国的无产阶级力量比较集中以及它拥有革命的同盟军──贫苦农民;
②资产阶级临时政府镇压革命力量,致使革命不可能和平发展,无产阶级政党和人民只能采取武装夺权的方式;
③彼得格勒的革命武装力量强于反革命的武装力量;
④在组织和发动起义方面,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抓住了起义的有利时机。
因此,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比较顺利地取得胜利,布尔什维克迅速掌握国家政权。而且这一行动很快辐射到莫斯科等其他中心城市,布尔什维克党人和革命力量很快掌握了各地政权。


 苏维埃政权含义:

苏维埃一词是俄文“Советский”的汉语音译,意即“代表会议”或“会议”。苏维埃制度是苏联的政治基础,是俄国劳动人民在革命斗争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政权组织形式。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比较:

项目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农业方面 余粮收集制; 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工业方面 大中企业收归国有; 中小企业允许国内外资本家经营;
商业方面 取消商品贸易; 允许自由贸易;
分配方面 实行配给制,强制劳动; 允许自由贸易,实行按劳分配;
主要认识 排斥商品货币关系,用军事和行政手段控制社会运转,从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 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面临的严峻形势:
1、国内形势严峻:
(1)武装叛乱:被推翻的地主和资产阶级发动叛乱;
(2)经济十分困难;
2、国外武装干涉:
(1)主要国家:英、法、美、日;
(2)主要原因:
①不满苏俄单独与德国媾和;
②敌视新生的无产阶级政权;
③惧怕苏维埃政权会威胁到本国资产阶级的统治;(根本原因)
(3)基本认识:干涉与反干涉的斗争,实质上反映了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矛盾。

苏俄巩固政权的措施:
1、政治方面:
改造旧的政治制度,建立新的苏维埃国家制度;
(1)表现:
①摧毁旧的国家机器,废除旧的等级制度;
②宣布国内各民族人民的权利平等,废除教会的一切特权。
(2)作用:
彻底摧毁了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初步建立了新生的苏维埃国家制度;
2、经济方面:
(1)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项目 基本概况 备注
内容 ①苏维埃政权接管银行、铁路,对企业开始实行工人监督,后来将大企业收归国有;  最能说明苏维埃政权的性质;
②没收地主、皇室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 实行土地国有;
作用 改变了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使苏维埃政府掌握了国民经济的命脉。

(2)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3、外交方面:
(1)与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
①目的: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巩固苏维埃政府;
②时间:1918年3月;
③作用:使苏俄摆脱了帝国主义战争,巩固了新生政权;(最具灵活的策略性)
(2)成立共产国际,领导各国共产党的斗争;
4、军事方面:实行义务兵役制,组建工农红军。

苏联的成立:
(1)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第一次苏维埃代表大会
①时间:1922年底;
②内容:通过《苏联成立宣言和联盟条约》;
③认识:宣告建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
(2)最初的加盟共和国: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白俄罗斯;
(3)苏联第一部宪法:
①生效时间:1924年初;
②国家性质: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是联邦制的社会主义国家。


发现相似题
与“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巴黎公社采取了一系列革命措施。在政权...”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