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初中二年级历史

首页
  • 单选题
    下列能反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生活变化的是
    ①绿色食品等科学卫生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②上网浏览、发E—mail成为人们热衷的话题
    ③人们排着长队买食油、棉布等生活必需品④70年代住草房,80年代住砖房,90年代盖楼房
    [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本题信息:2011年山东省期末题历史单选题难度一般 来源:周颖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下列能反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生活变化的是①绿色食品等科学卫生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②上网浏览、发E—mail成为人们热衷的话题③人们排着长队买食油、棉布等生活...” 主要考查您对

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衣食住行的变迁

从贫困走向小康

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卫生事业的进步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 衣食住行的变迁
  • 从贫困走向小康
  • 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 卫生事业的进步

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
 改革开放后,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得到加强,城镇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一步健全,医疗保险制度也迈开了步伐。


社会保障的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1、改革开放前:
城镇职工的医疗费用由职工单位支付,称为“公费医疗”这种医疗制度往往使单位不堪重负,而且造成了很大的浪费。
2、改革开放后: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走向成熟,目前,全国所有城市和县级人民政府所在地的镇全部建立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全面启动,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取得初步成效。
3、意义:
城镇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医疗保险制度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和需要的一种保障制度体系,也是政府尽最大努力保障人民利益的执政理念的体现。
考点拓展:
社会保障制度是在政府的管理之下,以国家为主体,依据一定的法律和规定,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以社会保障基金为依托,对公民在暂时或者永久性失去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生活发生困难时给予物质帮助,用以保障居民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社会保障制度是通过集体投保、个人投保、国家资助、强制储蓄的办法筹集资金,国家对生活水平达不到最低标准者实行救助,对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的人提供基本生活保障,逐步增进全体社会成员的物质和文化福利,保持社会安定,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
衣食住行的变迁:
从百姓方面来看,国家的发展变化最直接的体现在衣食住行的变迁上,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从“衣”的方面来说,人们走出了过去千篇一律的“蓝海洋绿海洋”,开始追求五颜六色、款式新颖的服饰,追求个性化的表现,甚至品牌效应。从“食”的角度来看,1987年政府发动了“菜篮子工程”。从“住”的方面来说,人民的住房条件得到很大改善。由普通平房到简易楼房再到90年代以后国家启动安居工程,保障中低收入职工的住房福利,人均居住面积逐年增加。从“社会风俗”方面来讲,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特别是“五一”“十一”长假,成为人们从事各种休闲活动的黄金周。

衣食住行的变迁:
1.衣的变迁:改革开放前,凭布票供应,色彩和样式单调,千篇一律的中山装、解放装。改革开放后,衣着日益丰富,服饰成为人们显示风度、展示个性的方式。   
2.食的变迁:改革开放前,凭粮票供应,食物匮乏、单调,人们营养不足,有些农村末解决温饱。改革开放后,不但能“吃饱”,还要讲“吃好”,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 
3. 住的变迁:改革开放前,居住条件较差,多数是茅草房、土坯房、大杂院。改革开放后,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均居住面积扩大,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也有明显改善。 
4. 行的变迁:改革开放前,公交车、自行车是城市人的主要交通工具。改革开放后,出租车、私家车开始成为城市人的主要交通工具,而且旅游坐飞机也不稀罕。 
5. 用的变迁:改革开放前,主要的高档消费品是缝纫机、自行车、手表、收音机(旧四大件)。改革开放后,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新四大件)在家庭中日益普及。 
6. 变迁原因:改革开放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小康社会:
小康社会是古代思想家描绘的诱人的社会理想,也表现了普通百姓对宽裕、殷实的理想生活的追求。所谓全面的小康社会,不仅仅是解决温饱问题,而是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满足城乡发展需要。十六大报告中,从经济、政治、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四个方面界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内容。特别将可持续性发展能力的要求包含在其中。具体就是六个“更加”: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三步走战略:

是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提出的中国经济建设分的总体战略部署:第一步目标,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已基本实现;第二步目标,1991年到二十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目标,到二十一世纪中叶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过上比较富裕的生活。
由贫困逐步走向小康:
1、新中国成立之初:
由于战争带来创伤,三座大山的压迫,新中国解放后,人民生活很艰苦。
2、改革开放前:
由于党和政府的一系列政策,人民生活有所改善,但是进展缓慢。
3、改革开放后:
人民生活由脱离贫困、解决温饱到迈向小康。
(1)建立“小康社会”是由邓小平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规划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蓝图时提出的战略构想。党的十二大正式引用了这一概念,并把它作为二十世纪末的战略目标。
(2)十六大提出了从经济、政治、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四个方面界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内容。
(3)2012年11月8日,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


我国现代化三步走战略的杰出成就:
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到2000年我国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和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是一个历史性的巨变。但是,必须看到,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水平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据调查,在全国总人口中,初步达到小康及以上水平的占74.8℅,接近小康的占12.8℅,未达到温饱的占12.4℅;人均GDP为80。多美元,实现了预期目标,在世界206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在130多位。另据联合国开发署提出的人类发展指数,1998年我国在174个国家和地区中列为第99位,处于中等偏下水平。此外,城乡二元结构还没有改变、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贫困人口还为数不少。因此,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还需要     进行长时期的艰苦奋斗。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就必须在21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党的十六大完整地表述了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彩:
随着国民经济的逐步发展,城乡居民在物质生活提高的同时,精神文化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 主要表现为:对文化教育的投入增多;文化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在消费结构中的比例大幅度增长;医疗、养生、保健受到重视;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展现出多样性与个性化,提前消费、休闲生活成为新时尚。
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1、原因: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们对生活的要求正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消费的目地是为了生产。而文化是与经济挂钩的,随着物质生活的广泛提高,人们对生活的要求也会渐渐提高。
2、表现:
(1)参加文体活动越来越多,对文化教育的投入增多。
(2)文化娱乐,精神消费的消费结构的比重越来越大。
(3)节假日旅游逐渐成为热潮。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人类精神文明发展的新阶段,是与过去任何社会精神文明不同的崭新文明。它是建立在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之上的,本质上属于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文明,其成果为广大人民所享用。它不但有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教育和文化事业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而且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作指导,形成能促进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的思想、政治、道德观念和社会风貌,给物质文明建设以精神动力,并保证其社会主义方向。其内部两大组成部分互相促进、协调发展。所以,它是迄今人类历史上最科学、最高尚、最进步的精神文明。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根本任务:
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文明单位证书人的素质是历史的产物,又给历史以巨大影响。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努力改善全体公民的素质,必将使社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使人和人之间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新型关系不断发展,使整个社会的面貌发生深刻的变化。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获得成功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2、基本目标:
培养“四有公民”,提高民族素质。
卫生事业的进步:
旧中国的卫生条件十分落后,医疗机构残缺不全,广大城乡缺医少药,瘟疫广泛流行。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在各省建立了遍布城乡的医疗卫生工作网,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开展疾病防治工作,消灭了一些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烈性传染病,人民的健康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改革开放以来,具有中国特色的卫生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和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初步形成,中国人民已经享有较好的卫生服务,国民平均寿命已由35岁提高到70岁。
卫生事业的进步:
1、旧中国:
旧中国的卫生条件十分落后,医疗机构残缺不全,广大城乡缺医少药,瘟疫广泛流行。
2、新中国:
20世纪50年代在党和政府的努力下,基本消灭了多种传染病。卫生事业取得重大进步。
3、改革开放后:
改革开放以来,具有中国特色的卫生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和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初步形成,中国人民已经享有较好的卫生服务,国民平均寿命已由35岁提高到70岁。
发现相似题
与“下列能反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生活变化的是①绿色食品等科学...”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