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高中三年级历史

首页
  • 单选题
    中国近现代女革命家、社会活动家宋庆龄的主要事迹有
    ①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②领导一二.九运动
    ③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④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
    [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本题信息:2006年四川省高考真题历史单选题难度一般 来源:李晶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中国近现代女革命家、社会活动家宋庆龄的主要事迹有①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②领导一二.九运动③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④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 ]...” 主要考查您对

全民族的抗战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国民党的独裁统治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全民族的抗战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 国民党的独裁统治

全民族抗战背景:

进行九一八事变、华北事变、七七事变等军事侵略活动,抢占中国领土、掠夺中国资源。日本侵略者所到之处,烧杀淫掠,无恶不作,犯下滔天罪行。典型事件有南京大屠杀、潘家峪惨案、七三一部队用中国活人作实验。

中共抗战: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其领导下,国共两党相互配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进行了百团大战,开展了广泛的游击战争,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国民党军队不仅在国内抗击日军,还派出远征军赴缅作战击败侵缅日军。在中国人民和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沉重打击下,1945年8月15日,日本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抗日反蒋:
1、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推行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
2、造成了红军革命根据地的困难局面,却助长了日本侵略的气焰的内外局势。
逼蒋抗日
1、在中共的号召下,全国人民一致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2、东北杭日义勇军坚持抗成,激发了民族爱国精神。
3、“一二九”运动掀起全国杭日救亡运动新高潮。
4、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推动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联蒋抗日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1937年7月—1945年8月):

1、阶段性特征:
中华民族与日本的民族矛盾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矛盾。国共两党以合作为基础,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形式进行了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其抗日战争有以下特点:
①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包括全国各个阶层,各民族的一场民族抗争;
②既是反法西斯战争,又是民族解放战争,具有双重性;
③两个战场,两条抗战路线并存;
④中共在抗战中起了中流砥柱作用;
⑤最终以弱胜强,这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反帝斗争完全胜利;
⑥抗战具有持久性,是所有反法西斯战场中开始最早,结束最晚的战场。

2、三条线索:
(1)一对主要矛盾:
日本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矛盾。
(2)两条抗战路线和两个战场:
国民党执行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共产党执行全面抗战路线,即人民战争的路线。在两条不同抗战路线的指导下,分别出现了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和国民党负责的正面战场。(抗日战争的全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两个战场、两条路线、两个政党、两个政权、两支军队的抗战局面。)
(3)三个发展阶段:
战略防御阶段、战略相持阶段和战略反攻阶段。
①1937年7月至1938年10月是防御阶段。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全国抗战的开始。这一时期,日本大举进攻中国;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出现两个战场抗战的局面,这是中国抗战的重要特点之一。
②1938年10月至1945年8月初是相持阶段。1938年10月,日本占领广州、武汉后,抗日战争进人相持阶段。这一阶段,日本改变了侵华策略;汪精卫集团叛国投敌,蒋介石集团发生动摇,消极抗日,积极反共;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克服重重困难,坚持敌后游击战争,使敌后战场成为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对抗战胜利具有决定的意义。
③1945年8月至9月是反攻阶段。1945年8月,苏联对日宣战,美国动用原子弹轰炸日本,中国举行全国规模的反攻,抗日战争进入反攻阶段。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正式签署投降书。至此,中国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



1949年9月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新”的表现:

没有反动分子参加;成立了新中国;
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是在推翻国民政府之后召开的,不是对旧政府的改造;
政协会议之后,不是要召开国民大会制定宪法而成立新中国;
而是把《共同纲领》当成临时宪法、作为新中国的施政纲领。

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

1949年6月15日至19日,在北平中南海勤政殿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第一次会议,有23个单位,134人参加。筹备会选举了它的常务委员会,毛泽东为常务委员会主任,副主任是周恩来、李济深、沈钧儒、郭沫若、陈叔通。筹备会的任务是完成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的各项必要的准备工作。常务委员会下设6个小组分头开展工作。9月17日,召开了筹备会第二次会议。这次会议一致决定将新政治协商会议正式定名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摘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为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和富强而奋斗。”“国家政权属于人民。”“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全体国民的公德。”“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外交政策,以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为原则。”


新旧政协之比较: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诞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成果。它与1946年的重庆政协(旧政协)相比较,两者之间是根本不同的。
1、两者所处的时代和担负的使命不同
旧政协是处在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历史转折时期召开的,其担负的历史使命是要结束国民党一党专政,避免内战,成立由各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参加的民主联合政府,在和平、民主、团结的基础上,建设一个独立、自由、富强的新中国。但由于国民党统治集团在美帝的支持下,以独裁、内战的方针对抗“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致使旧政协未能完成历史赋予的重任。人民政协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夺取了民主革命的伟大胜利,结束了三大敌人在中国的统治,开创了人民新纪元的重大转折时期召开的。它担负的历史使命是要团结各民主阶级及一切爱国民主人士、少数民族、海外华侨,实行新民主主义,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建立和巩固由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建设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富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并促进中国革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
2、两者的主体不同
旧政协是由国民党、共产党、民主同盟、青年党的代表及少数社会贤达参加的会议,其他民主党派和进步团体的代表,被国民党拒之门外。当时国民党掌握着全国的政权,因而会议是由国民党召集,并以它为主体的。人民政协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召集的,是以革命民主力量为主体,决不允许反动分子参加的会议。1949年6月,新政协筹备会通过的《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组织条例》第一条对参加会议的单位及代表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3、两者的性质和成就不同
旧政协由于受到国民党反动派的干扰和破坏,是一次带有一定的妥协性和局限性的会议,旧政协签订的几项协议最后成了一纸空文;而人民政协由于领导者和主体力量与旧政协不同,所以它成为充分体现革命性和人民性的“全中国人民民主统一阵线的组织”,人民政协在新中国建国初期做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时间:1949年9月。
地点:北平。
参加会议的代表:
除中国共产党外,还有来自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部队、团体、各地区、民族和华侨的代表,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也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大团结。
会议中心议题:
是讨论新中国的成立问题。包括制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
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及主席、副主席;确定首都、国旗、国歌等。
“共同纲领”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性质,还规定了国家政权机关、军事制度、经济政策、文教政策、外交政策的总原则,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从此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

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条件:

1、人民解放战争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取得基本胜利。
2、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决议和毛泽东发表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为新中国成立作了理论准备。
3、国民党反动政府已被推翻。
4、全国人民热烈拥护在共产党领导下迅速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1、国内意义:
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中国的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纪元;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一百多年来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从此结束,开始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
2、国际意义:在占世界人口近四分之一的大国里,冲破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民主党派热烈响应中共中央召开新政协的号召:

1948年4月底,中共中央在发表纪念“五一”劳动节的口号中,发出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号召,当即得到了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海外华侨团体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热烈响应。他们通电认为,中共的号召,“适合人民时势之要求,尤符同人等之本旨”。“事关国家民族前途,至为重要。全国人士自宜迅速集中意志,研讨办法,以期根绝反动,实现民主。”从1948年8月起,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陆续离开香港和南方大城市北上,进入东北和华北解放区,“愿在中共领导下献其绵薄”,同中国共产党一起进行新政治协商会议的筹备工作。

关于国庆日的决定:

1949年10月9日在政协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通过了由许广平代马叙伦(中国民主促进会主席)提出的以10月1日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的建议。12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采纳了这一建议,并作出正式决定。



国民党独裁统治的主要特征:

一党专政、特务统治、保甲制度相互结合和渗透。


国民党独裁统治的表现:

1、土地革命时期:
1927年秋,以汪精卫为首的武汉国民政府迁往南京,与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国民政府合并,南京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1928年8月,国民党召开中央全会,蒋介石打出“以党治国”的旗号,实行国民党独裁统治。为巩固独裁专制,蒋介石建立了特务组织,渗透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个领域,打击民主力量,实行恐怖统治。他还制定了名目繁多的反动法令,剥夺人民的自由、民主权利,对革命者、进步人士进行残酷迫害。1936年,国民政府用宪法的形式确立了国民党的独裁统治。 
2、抗日战争时期:
(1)1939年初确定了“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方针.以“中统’,’’军统”为代表的特务组织专门从事迫害共产党员和民主人士的罪恶活动。  
(2)国民党一手制造了“皖南事变” 
(3)皖南事变后,宋庆龄、何香凝、柳亚子等民主人士在香港发起抗议运动。在国际上,苏联严厉斥责了蒋介石反共反人民的行为;英美当时也不同意蒋介石这样做。国民党政府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做法,使中间党派和爱国民主人士深感联合起来争取自由民主、维护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的必要,并要求与共产党积极合作以反抗国民党的压迫。1941年,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在重庆正式成立,推动了民主力量的发展壮大。  

国民党政策转向反动的原因: 

1、从日本方面看:1938年秋抗战进人相持阶段后,日本改变战略方针,对国民政府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进攻为辅,把进攻矛头指向敌后抗日根据地。这样,正面战场的压力大大减轻; 
2、从英美方面看:为推动日本去侵略苏联,谋求与日本妥协,极力对国民政府进行劝降活动; 
3、从中国方面看:中共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力量一天天发展壮大,使蒋介石坐卧不安。于是,蒋介石集团从其阶级本性出发,执行了一条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反动政策。


发现相似题
与“中国近现代女革命家、社会活动家宋庆龄的主要事迹有①组织中国...”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