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初中一年级语文

首页
  •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蜈蚣在野外遇见了垩(è,一种有毒的蛇),抬起头就跑。蜈蚣追它,转着圈儿围绕它。迷失了方向,不知道该往哪里去,就停下来张开嘴等着。蜈蚣缩起头,弯屈身体,然后像箭一样向冲去。钻进的喉咙里,吃了它的心和肠子,然后从它的尾部出来了。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另一天,蜈蚣在灶上遇见了蜒蚰,就想把它逮住。马陆(像蜈蚣,较小)告诉它说:“这东西虽小但是有毒,不能碰。”蜈蚣大为生气,说:“你欺负我太厉害啦!天下最毒的莫过于蛇,而最毒的蛇又莫过于。咬树木,树木就要枯萎;咬人,咬兽,人兽就死。毒的猛烈就像火一样,但是我钻进它的喉咙,吃了它的心,把它的肠胃当肉酱吃,喝醉了它的血,饱餐了它的油;三天后才醒过来,舒服极了。为何在乎寸把长的蠕动的东西呢!”于是,踮起脚走去侵犯蜒蚰。蜒蚰舒展着身体,把头上的两只角一伸一屈,吐着粘液等待着它。蜈蚣刚走到蜒蚰身边,就被粘住了,顿时翻倒在地,想抽身逃跑,谁知所有的脚和须全都粘断,不能动弹了。结果它呆呆地躺在那里,被一群蚂蚁吃掉了。
    1.这是一篇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一段最后“甲”处,应填写的句子是(   )
    A.蜈蚣胜利了
    B.终于被蜈蚣打败了
    C.到死也不知道怎么死的
    D.蜈蚣最后也不知道怎么胜的
    3.这篇短文写了两次战斗,请用简短的话把这两次战斗分别说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信息:2011年同步题语文阅读理解与欣赏难度极难 来源:甄引滦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蜈蚣在野外遇见了垩(è,一种有毒的蛇),抬起头就跑。蜈蚣追它,转着圈儿围绕它。迷失了方向,不知道该往哪里去,就停下来张开嘴等着。...” 主要考查您对

文史常识

补充句子

童话,寓言阅读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文史常识
  • 补充句子
  • 童话,寓言阅读
文史常识主要包括几个方面:
(1)作家作品。包括:中国古代作家姓名、字、号、溢号、朝代、作品及作品集、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集的体例;中国现代当代作家姓名、籍贯、时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外国作家的姓名、国籍、时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文学流派、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
(2)古代文化常识。如天文历法、山川地理、官职、科举礼仪、称谓名号、文化典籍等。
(3)文体知识与类别。包括古代文体知识及类别、现代文体知识及类别和应用文的常用格式,如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诗歌、散文、小说等。
(4)有关作品内容的知识。如名家名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环境描写的名句、名段;古代作家作品中的成语、典故、名句的出处;诗、词、曲的名句;等等。
易误解的文史常识:
(1)“先母”“先父”已作古
“生母”一词意思就是“生身母亲”,与自己有直接的血缘关系,“生母”一词通常是在有相对词出现的场合下对举使用,很少单独出现。同“生母”相对的词有“嫡母”、“庶母”“继母”、“养母”、“过继母亲”等。过去,男子可以有妻有妾,正妻所生的子女称自己父亲的妾为“庶母”,妾所生的子女称父亲的妻子为“嫡母”;
男子已有子女而后续娶,原有的子女称父亲续娶的妻子为“继母”或“后母”。当然,这些都是书面语言,至于口头的称呼,往往会因地域、方言、习惯及其它情况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其基本含义则不会有太大出入。
而“先母”则与之有所区别。“先母”一般出现在社交场合,是对他人讲到自己已谢世的母亲时所用的敬词,即“我的已经逝世的母亲”,因此,“先母”必须是第一人称用语。这三个条件同时具备才可以使用这个词语。不论出于多么敬重的心情,称呼别人去世的母亲都是不能使用“先母”这个称呼的。“先父”的使用与此相同。对此不可不慎。

(2)“家父”“令尊”是两人
说起敬称,有句话需要记住,那就是“家大舍小令他人”。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社交场合,说到比自己大的家人,譬如说到自己的父母、兄长时,前面要加一个“家”字——家父、家母、家兄;
说到比自己小的家人,譬如弟弟、妹妹时,就要用“舍”字——舍弟、舍妹,以此来表示谦虚。
而说到别人的家人,譬如父母时,前面一般加上“令”字——令尊、令堂,以示尊敬。因此,“令尊”、“令堂”是对别人父母的尊称,而“家父”、“家母”则是对自己父母的谦称。
很明显,“家父”、“家母”与“令尊”、“令堂”根本就不是一个人。“家父”仅作子女对别人谦称自己父亲之用,别人万万用不得。“令尊”中的“令”,含有美好义,是称对方亲人时的敬词,万万不可用在自己身上。
敬词与谦词互相对应(如“令尊”与“家父”)却不可互相替代,这是一个常识性的问题,需要时时记在在心上。

(3)“美轮美奂”房屋好
成语是约定俗成的,一旦固定下来,就不能随意变更它的意思,更不能随便改变其用法。
常见于报刊之中的成语“美轮美奂”,就经常被用错或写错。
“美轮美奂”这一成语出于《礼记·檀弓下》:“晋献文子成室,晋大夫发焉。张老日:美哉轮焉!美哉奂焉!”轮,盘旋屈曲而上,引申为高大貌;奂,鲜明,盛,多。美:赞美;郑玄注:“轮,言高大。奂,言众多。”美轮美奂,形容房屋高大华美,多用于赞美新屋。
例如:“学生中有人痛恨曹汝霖卖国贼,生活奢侈,就放了一把火,想把这个美奂美轮的汉奸住宅付之一炬。”
可是,就是这么明确的写法和用法,很多人却写错、用错。
先从写法上说,这个词其正确的写法是“美轮美奂”,有时也写作“美奂美轮”。因为并列结构型词语的词序,前后调换并不影响整体语义。
另外,当“轮奂”连用,也可写作“轮焕”;焕,则有“焕然一新”之用法。如白居易《和望晓》诗有云:“星河稍隅落,宫阙方轮焕。”
而现实中却有很多人写成了“美仑美奂”、“美伦美奂”等,这些都是错的。
其次,从用法上来讲,“美轮美奂”是一种美,然而它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严格的规范。它专指建筑物之众多、高大、华美,而不是其它形式的美。有人这样写道:“导游带着大家游览了美轮美奂的彩塑和壁画。”“《千手观音》舞蹈美轮美奂,感动了全国观众。”更为不可思议的是,有人在描写女性貌美时,也敢用“美轮美奂”来形容。造成这些错误用法的原因在于,把一个只能用于建筑的特定成语,任意扩大范围,运用到非建筑类的事物中去了。虽然随着社会的变化,语言变化发展很快,但是也不能因为很多人用错,就可以宽容地认为其词形词义可以改变。尤为值得注意的是,不能够因为时代发展,就借助让词语“发挥更大作用”的名义乱用。

(4)“莘莘学子”多少人
首先从读错“莘莘”来说,这个字的确有两个发音,然而,“莘莘学子”中的“莘”字应当读“shen(阴平)”,而不是记者口中发出的“xin”。
其次是“莘莘学子”一词的使用错误问题。有很多词语,人们大体上经常看到或者使用,但是没有完全理解,所以在实际使用中常常用错。
“莘莘学子”四个字连在一起,像个成语,其实不是成语,而是个自由组合的词组。
“莘莘”是个叠字形容词,表示“众多”,在古汉语中用途比较宽泛。
“莘莘”出自《国语·晋语四》:“周诗日:莘莘征夫,每怀靡及。”
《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词典》等辞书均释其为“众多”之意,这样,“莘莘学子”应是“众多的学子”。
如同上面提到的那个错误标题一样,下面的例句也是因为不太理解“莘莘”之意而出了错,在“莘莘学子”前加了“一大批”、“许许多多”,或者是在“莘莘学子”后面加上了个“们”字,造成了词意重复的错误。
例如:在大洋彼岸的美国,许许多多来自中国的莘莘学子共同为祖国祈祷;
一大批莘莘学子走出校门,成为祖国的建设者;
莘莘学子们站在主席台下,聆听校长的讲话。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错误用法需要注意,那就是在“莘莘学子”前加上“一位”、“每一个”。因为“学子”和“莘莘”连用,意思就是“众多的学生”了,所以就不能再加“一些”、“每一位”这类词了。再用这些限定,就犯了逻辑上的错误。
例如:作为一名莘莘学子,我一定要好好学习;
每一位莘莘学子都应当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这些用法都是错误的。
点拨:
文史常识的掌握没有捷径,主要靠平时的积累、辨别和识记才能准确、灵活运用,主要的考查题型也比较灵活。
其中单选题、填空题、问答题、连线题、阅读理解与欣赏、默写题和判断题、改错题都有涉及。
中国古代主要文学流派或团体的归类:
1、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
2、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
3、墨家的代表人物有:墨子。
4、法家学派化人物有:韩非子。
5、屈宋:指战国时期的屈原、宋玉。
6、扬马:指西汉扬雄、马司相如。
7、三曹:指曹操、曹植、曹丕。
8、建安七子:指孔融、王粲、陈琳、刘桢、徐干、阮禹、应玚
9、沈诗任笔:指南朝齐梁间的沈约和任昉。
10、初唐四杰: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11、沈宋:指初唐武后时期著名的宫延诗人沈全期和宋之问。
12、唐代诗人属于边塞诗派的有:王昌龄、岑参、高适、王之涣、李颀。
13、张王乐府:指张籍、王建所写的乐府诗。
14、郊寒岛瘦:苏轼语,是对中唐诗人孟郊、贾岛诗风的形象概括。
15、元白:指中唐诗人元稹和白居易。
16、南唐二主:指五代时南唐的两个皇帝,中主李璟和后主李煜。
17、三苏:是苏轼、苏洵、苏辙。
18、唐宋八大家: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轼、苏洵、苏辙。
19、宋代词人中属于豪放派的有:苏轼、辛弃疾。
20、宋代词人中属于婉约派的有:柳永、李清照。
21、元代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22、明代后七子:指宗臣、李攀龙、王世贞、谢榛、梁有誉、涂中行、吴国伦。
23、唐宗派:是明代前后七于的反对派作家有:王慎中、唐顺之、归有光。
24、公安派三袁:指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25、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指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
26、南施北宋:指清初著名诗人施闰章和宋琬。
27、宋诗派:即清代“同光体”诗人,代表作家是陈三立、陈衍。
28、浙西词派:清初词派,以浙江秀水(今嘉兴市)人朱彝尊为代表。
29、阳羡词派:清初词派,以江苏省宜兴人陈维崧为代表。
30、常州词派:清中叶词派,代表人物是张惠言。
31、桐城派:清中叶最著名的一个散文流派,主要作家有方苞、姚鼐。
32、苏州作家群:清初戏曲家群体,代表人有李玉、朱素臣、朱佐朝。
33、南洪北孔:指清初著名的戏剧家洪异和孔尚任。
34、南社:成立于1909年,发起人为陈去病、高旭和柳亚子。
补充句子:
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把不完整的句子补充完整,使句子前后意思一致。
常涉及到正确使用关联词语,运用修辞,改变句式,联系具体语境对句子进行补充和续写.

补充句子技巧:
 1、词和词组按一定的规律组合在一起,成为能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话,这就是句子。
为了把意思表达完整,句子必须具备一些基本成分,基本成分齐全的句子,叫做完整句。
句子的基本成分就是构成句子所必须具备的词和词组。
一个完整句的组成,通常有以下三种情况:
(1)“谁(什么)”+“做什么(怎么样)”的句子。
这种句子由两部分组成,前半部分说的是“谁”或“什么”,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
后半部分说的是“做什么”或者“怎么样”,也就是他(它)干了什么或怎么样了。
这两部分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句子,缺一不可。如:
  同学们 学习 。      小鸟 唱歌 。
  (谁)    (做什么)       (什么)(做什么)
(2)“谁(什么)”+“是什么”的句子。
这种句子也是由两部分组成,前半部分说的是“谁”或“什么”,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
后半部分告诉别人前面所说的“他”或“什么”是什么。如:
  李洋 是学生。         这座楼房 是工人宿舍。
  (谁)  (是什么)             (什么)      (是什么)
(3)“谁(什么)”+“做”+“谁(什么)”的句子。
这种句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说的是“谁”或“什么”,
第二部分是“谁”或“什么”所发出的动作行为,
第三部分是这个动作行为所涉及到的人或物。如:
  小明 复习 功课 。      王强 帮助 同学。
  (谁)  (做)   (什么)        (谁)    (做)    (谁)

2、我们说完整话,写完整句必须注意两点:
 (1)平时我们所用的句子一般都不会只由基本成分组成,句子成分多时容易造成遗漏,
这时一定要先确定好句子的基本成分,然后再增添附加成分。如:天花板上挂着吊灯。
先确定了基本成分,再增添附加成分:
大厅的天花板上挂着五盏水晶玻璃大吊灯。这样就不会丢三落四了。
 (2)句子写完以后,要多读几遍,看看它属于哪种类型,基本成分是否齐全;
这样就能保证我们所写的句子都是完整句。


补充句子教学:
学生补充的句子常见问题:
从语法角度虽然没有错误可言,但内容俗套,语言贫乏,句式呆板单一。
应对策略:教师应尽量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激活学生的思维,积极参与句子实践,让学生有话可补充,逐渐学会补充,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要提高学生补充句子的能力,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步骤入手:
一、鼓励大胆质疑──句子材料力求新鲜
许多学生补充句子时,总喜欢套用现成的材料,照搬照抄。
如苏教版第七册练习1补充句子练习第1小题:“广场上_________”。学生一般都填上了“广场上有天安门、纪念碑”等。
表面上看,学生似乎很有灵气,运用起来“驾轻就熟”,信手拈来。
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有意识地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拓展思路,选择新鲜材料补充句子,充实内容。
如“广场上________________”。看了此题,你会提哪些问题?
学生经过思考,生活材料在脑中得以再现,提出了以下问题:
广场上美吗?广场上人多吗?广场上热闹吗?广场上最近发生了哪些事?……
学生提出的问题百花齐放,句子所涉及的材料方方面面,且具有一定的时代气息。

二、调动语言积累──句子表达力求具体
部分教师受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影响,只要句子完整即可。因此出现了像“广场上很美。广场上人多”这样说错又不错的句子。
细细推敲,句子内容表达欠具体,显得空洞,更谈不上语言文字美的意境。
当然,如果把“怎么美、人怎么多”描写到位,句子自然而然就具体了。
就此,可以问学生哪些好词佳句表示美,表示人多?且比一比谁知道的多。
学生通过充分调动已有的语言积累,在脑子里重现。
如表示美的好词佳句:彩旗林立、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如一个五彩缤纷的花园……
表示人多的好词佳句:人山人海、水泄不通、像潮水一样……
这样,补充句子练习就成了好词佳句擂台赛,学生兴趣浓厚,情绪高亢,下笔如有神地写出了:
①广场上彩旗林立,百花齐放,成了名副其实的大花园。
②广场上人山人海,只见那彩色的河流向东流去。
③广场上不但花团锦簇,而且人流如潮。
要做到句子内容表达具体,教师平时应要求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学会积累一些好词(包括一些关联词)、佳句(包括使用修辞的句子)。

三、体悟句子情感──句子形式力求多样
补充句子仅在句子材料上拓展,内容表达具体方面作探究,我认为还远远不够,还得从句子表达形式方面作一番探究。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感悟句子补充的内容,让学生体会应该表达怎样的情感。
如“广场上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成了名副其实的大花园。”
学生通过自读自悟,体会到表达了对广场赞美之情。要表达赞美之情,还可以用什么句式来表达?
学生思维一下子被激活了,有的说用反问句:广场上花团锦簇,姹紫嫣红,难道不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大花园吗?
有的说用感叹句:广场上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真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大花园!
补充句子是有一些规律可循的:补充句子的材料应新鲜,内容应具体,句式应多样,为学生真正学会补充句子架桥铺路,最终水到渠成。


童话:
是文学体裁中的一种,主要面向儿童,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作品,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夸张、象征的手段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
其语言通俗生动,故事情节往往离奇曲折,引人入胜。
寓言:
是以假托的故事或拟人的手法说明某个道理或进行劝喻、讽刺的文学作品。
特点:
篇幅大多简短;
主人公可为人,也可为拟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
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是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
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诸子百家著作中都有不少寓言故事流传下来。外国寓言作品,著名的有古希腊的《伊索寓言》和俄国的《克雷洛夫寓言》。
童话特点:
1.童话故事是儿童文学的重要体裁。是一种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多采用夸张、拟人、象征等表现手法去编织奇异的情节。
2.幻想是童话的基本特征,也是童话反映生活的特殊艺术手段。
3.童话主要描绘虚拟的事物和境界,出现于其中的“人物”,是并非真有的假想形象,所讲述的故事,也是不可能发生的。
但是童话中的种种幻想,都植根于现实,是生活的一种折光。
4.童话创作一般运用夸张和拟人化手法,并遵循一定的事理逻辑去开展离奇的情节,造成浓烈的幻想氛围以及超越时空制约,亦虚亦实,似幻犹真的境界。
5.它常常采用象征手法塑造幻想形象以影射、概括现实中的人事关系。
童话故事最大的特征是用丰富的想象力,赋予动物、植物等物体人的感情。
同时童话故事总是把恶和善极端化,通俗地说,就是坏人非常坏,好人非常好。好人很善良,坏人很恶毒。
比如《白雪公主》里,七个小矮人很善良,而皇后很恶毒;《灰姑娘》里,后母很恶毒,灰姑娘很善良。
6.童话里往往还包含了神奇的魔法、无尽的财富、凶恶的怪兽等元素,使故事能够引人入胜,打动孩子的好奇心,丰富孩子的想象力。  
一般来说,童话故事主要是写给孩子的,不过,有童心的成年人同样能够在童话故事中找到快乐,让心灵纯净。

寓言的特点:
1.鲜明的教育性
2.强烈的讽刺性
3.故事情节的虚构性
4.语言精炼,极富表现力
5.一般篇幅短小,结构紧凑
6.常用手法为:比喻,夸张,象征,等手法

童话与寓言的区别:
童话:
儿童文学的一种体裁,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编写合适于儿童欣赏的故事。
寓言:
用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寓言一般比较短小,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其他事物。
1、有所寄托的话
2、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
一、从概念上看:
童话:是一种带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幻想是童话的基本特征,是童话的核心,也是童话的灵魂。
如《田螺姑娘》、《神笔马良》等。
寓言:就是含有劝喻和讽刺意味的故事。寓,就是寄托,即借助于某种故事形式来表达作者的创作意图。
如《汉书·叙传上》里的“邯郸学步”:“昔有学步于邯郸者,曾未得其仿佛,又复失其故步,遂匍匐而归耳。”
尽管文字简洁,但已形成有相对完整情节的简短故事,而故事本身又寓含某种深刻的道理,故堪为一篇典型的寓言。

二、从篇幅上看:
童话:故事完整,篇幅较长,情节神奇曲折。如《皇帝的新装》、《蚕和蚂蚁》等。
寓言:结构简单,篇幅短小,情节单纯有趣。如《塞翁失马》、《黔驴技穷》等。

三、从题材上看:
童话:多表现幻想世界,充满幻想色彩。从风霜雨雪到星辰日月,从花木草石到鱼鸟虫兽,对大自然的一切事物都可加以人格化,以物拟人,妙趣横生。如《渔夫的故事》。
寓言:多来自现实生活,内容多以反映人们对生活的看法,或对某种社会现象的批评,或对某种人的有所讽刺和箴戒。
虽然具有虚构的成份,但却是社会现象的高度提炼和概括,更容易为人所接受。如《孟子》“揠苗助长”。

四、从体裁特点看:
童话:表现为形式多样,除用散文形式写的童话外,还有童话诗和童话剧。想象丰富,幻想奇特,抒情说理,寓教于乐,突出形象性,注重趣味性,讲究可读性,如《宝葫芦的秘密》、《卖火柴的小女孩》等。
寓言:表现为借题发挥,由此及彼,托古讽今,小中见大,突出讽刺性,注重实用性,讲究哲理性善于启发性。如《自相矛盾》。《刻舟求剑》。
童话:更多偏向于故事情节,童指儿童,面向的是更多的儿童能够听得懂故事内容,喜欢或讨厌故事的人物,培训儿童的基本正义观、是非观。具有较强的娱乐性。
寓言和童话一样都是虚构的,但寓言更通的是通过故事告诉世人一些道理,对今后的生活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面向的读者应该是比童话的读者要略为大些的。
比如《白雪公主》可能2岁左右的孩子就能听懂;而《狐狸和葡萄》可能就要5岁左右的孩子才能听懂。


童话和寓言阅读:
阅读童话和寓言是一件既有趣又快乐的事,人们都说“儿童是天生的艺术家”,这是因为儿童天真烂漫,想象力丰富奇特,更容易走进童话和寓言的世界,感受到故事的情趣。
一、童话的阅读方法:
1. 了解童话的特点和类型
童话是按照儿童的心理特点和需要,通过丰富的幻想、想像和夸张来塑造鲜明的形象,用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和浅显易懂的语言文字反映社会生活。扬善抑恶,起到教育人的目的。
阅读童话,首先一点是弄清文章属于下面几种类型中的哪一种童话类型,这有助于文章内容的理解。
①拟人化童话:将动物、植物或者世界上一切没有生命的东西,赋予人的生命,模拟人的言行,成为童话的“人物”。
②人物童话:以普通人作为主人公的童话。
③超人化童话:童话中的人物形象属于一些超自然的、幻想的、想象中的形象。
④知识童话(科学童话):把神奇的科学世界或者其未来远景用童话的形式表现出来,引起少年儿童的浓厚兴趣。
2. 正确理解童话内容,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思想感情和生活真谛
童话总是通过曲折动人的故事来反映现实生活,提示某种道理,对儿童进行多方面的教育。
在阅读时,我们要通过童话中人物形象的具体分析去领悟做人或生活的道理。
如《小青石》一文就是把小青石当作人来写,让它会说、会想、有感情,通过小青石的变化,思想的转变,说明了一个深刻的做人道理——为大众服务的生活才是最有意义的。
3.把握童话中的比拟特征
比拟包括拟人和拟物,就是通常所说的人格化手法,童话作品常常把非人的有机物、无机物以及抽象的思想、概念比拟成人,赋予它们以人的思想感情,行为动作和说话做事的能力。
这样,猫狗虎豹、花草树木、一沙一石进入童话领域就“活” 起来了,就成为具有喜怒哀乐、七情六欲的生灵。
因此,我们在阅读童话时千万不能独立的、静止地看待非人的有机物,而要把它们看做活生生的人。
4.重视童话的现实意义
无论是童话的幻想、比拟、夸张,还是它的思想内容,都源于现实生活,折射于现实生活。
例如:社会上有冻死孩子的事情,才出现了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那样的童话;
世界上有虚伪的、自欺欺人的人,才出现了《皇帝的新装》那样的作品。善与恶、苦与甜,笑与哭等情景在童话里出现,无一不是对社会现实的反应。
因此,我们随作者进入了一个个美妙神奇的童话世界,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上天入地、喜怒哀乐的时候,决不能小视它的现实意义。

二、寓言的阅读方法:
寓言就是“寓义于言”在具体的故事里面寄托一些话,这些话是讲某种道理或教训的。一般来说,寓言的内容都是虚构的,篇幅上都比较短小。阅读时,我们根据其特点去理解寓言的思想内容。那么,寓言应该怎样来阅读呢?
1. 把握寓言中的“故事”
寓言从结构上看,大多分为故事和教训两部分。
所以首先要把寓言当作故事去读,弄清寓言叙述的是一件什么事,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怎样,故事中有哪些人物,主要人物是谁,他们各自扮演了什么角色。
如《画蛇添足》故事的起因是每人在地上画一条蛇,谁画得像,就把这壶酒给他;故事的经过是有个人把蛇画好后,见别人没画好,就给蛇画起脚来;故事的结果是画蛇添足的人虽然先画完,却没喝到酒。
2. 领会寓言的寓意
阅读寓言最重要的是通过对故事的分析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把握寓言的全文。
掌握艺术手法,体会寓言的生活哲理。除了理解寓言的寓意,还要根据寓言联系生活实际去深入体会它的教育意义。
如把《滥竽充数》中的南郭先生,转换成那些没有真才实学,凭做假、蒙混度日的人;
把“滥竽充数”比喻为缺乏才干而混充行家,或是比喻拿次要的东西混在好的里面。
3.了解寓言采用了什么表现方法
寓言篇幅短小,语言简洁,结构单一,情节新奇。
一般采用一事一理的写法,所以它的层次很清楚,还往往能唤起读着丰富的联想。
它经常借用拟人、夸张、讽刺等表现手法将深刻的道理寄托在寓言故事中。
因此,我们在阅读寓言时不要忽视对寓言的表现方法的理解,要联系生活实际去深入体会它的教育意义。


发现相似题
与“阅读文段,回答问题。蜈蚣在野外遇见了垩(è,一种有毒的蛇)...”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