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高中三年级政治

首页
  • 材料分析题
    材料一:经过这么多年的学习实践雷锋精神,大多数人对学雷锋有着比较正确的认识和自觉的行动。但是,我们也发现,在少数地方、少数人身上,对学雷锋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误区,值得引起我们的注意。“雷锋叔叔没户口,三月来了四月走。”这句歌谣所揭示的问题,恰恰反映了今天我们某些单位和个人在学雷锋活动中的一种心态,即把它当作过节一样,应应景、做做秀,使学雷锋活动徒有虚名,甚至弄虚作假。
    材料二:2012 年第49个全国学雷锋纪念日刚刚过去,中华大地学雷锋活动方兴未艾。以弘扬雷锋精神为主题的实践活动,以扶老助残、帮困解难、便民利民为内容的志愿服务如火如荼。无论基于何种身份,通过何种方式,人们用行动向这位永生的年轻人献上敬意。教育部要求将学雷锋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1)结合材料一和二,分析雷锋精神的实质。
                                                                                                                                                                  
                                                                                                                                                                  

    (2)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分析今天我们应该如何学习雷锋精神。
                                                                                                                                                                  
                                                                                                                                                                  

    (3)结合材料一、二,运用价值观理论,谈谈雷锋精神对我们的启示。
                                                                                                                                                                 
                                                                                                                                                                 

    本题信息:2012年山东省模拟题政治材料分析题难度极难 来源:王保英(高中政治)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材料一:经过这么多年的学习实践雷锋精神,大多数人对学雷锋有着比较正确的认识和自觉的行动。但是,我们也发现,在少数地方、少数人身上,对学雷锋还存在着...” 主要考查您对

传统文化的继承

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中华民族精神及其的丰富和发展

价值及人的价值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传统文化的继承
  • 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 中华民族精神及其的丰富和发展
  • 价值及人的价值
  •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 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传统文化的含义:

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传统文化的含义、特点和表现形式:

(1)含义:
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2)特点:

相对稳定性 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有些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被赋予新的内涵
鲜明的民族性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提示:相对稳定性是从纵向的角度及历史的角度来说的,是指一个民族的文化由过去到现在具有历史继承性;鲜明的民族性是从横向角度来说的,是指一个民族文化区别于其他民族文化的不同之处。
(3)具体表现形式:
传统习俗 传统建筑  传统文艺 传统思想
含义 指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 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 文学艺术,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 包括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理论观点、学术思想和道德观念
地位 它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它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已经成为中华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传统文化的影响(作用):

从传统文化

作用

自身看 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发展的根基,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是一个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和智慧的集中展示,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传承传统文化有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民族凝聚力。传统文化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社会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
从国家、社会的角度看 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发展的基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
从个人角度看 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才能够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受者,才能不断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做法:

继承  发展
原因 传统文化中有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同时也有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 随着社会生产力、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文化的内容也相应地发生变化
态度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做法 辩证地认识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承;对于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要改造或剔除 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不断革除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
关系 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传统文化的继承:
 


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1)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2)教育通过对受教育者的“传道、授业、解惑”,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
(3)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提醒 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中,科学技术、思想运动、教育是从文化自身角度讲的,属于内部因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则属于外部因素。在回答有关促进文化发展的措施时,可以变通地从这几个角度提出,还可以从文化继承、传播、创新等角度分析。

教育的重要性:

(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
(2)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3)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4)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
(5)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

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社会制度的更替 社会制度的更替,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的。每当社会制度发生新旧更替时,文化也会经历一个新的文化形态取代旧的文化形态的过程
科学技术的进步 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自古以来,科学技术中每一项重大发现和发明都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思想运动 思想运动往往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不同思想在思想运动中相互激荡,不但催生着社会变革,也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民族精神的含义:
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 

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含义 作用
爱国主义 指一个国家的人民在千百年来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对祖国的最深厚感情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团结统一 一个民族为了实现共同的理想和目标,凝聚全民族的意志、智慧和力量,同心同德、维护统一、顾全大局的互助合作精神 无论在国家顺利发展、兴旺发达的时期,还是在祖国面临危难、生死存亡的关头,都迸发出强大的力量,使任何征服或分裂中华民族的企图都不能得逞
爱好和平 一个民族同其他民族的交往中,平等相待,友好相处,求同存异,团结合作,为了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而努力的精神 在当代国际社会中,中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
勤劳勇敢 一个民族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表现出来的不惧艰难的精神 正是这种勤劳勇敢精神,奠定了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立业根基
自强不息 一个民族所具有的独立、奋发向上、不断进取的精神 在历代中国人民的创业实践中,自强不息精神逐渐积淀为中华民族的内在气质,成为鞭策中华儿女不断开拓进取的永恒的精神力量

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的具体表现:

时间 中华民族精神的发展 具体表现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具有深厚的民族性、鲜明的时代性和先进性 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等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中国共产党继续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不断为中华民族精神增添新的时代内容,把中华民族精神提升到了一个新水平 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抗洪精神、奥运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

中华民族精神基本特征:
(1)中华民族精神具有深厚的民族性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贯穿整个民族历史发展的全过程。
(2)中华民族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先进性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其形成和发展是长期历史积淀的过程,也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的过程。

中华民族精神核心——爱国主义:
(1)地位和作用
①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
②无论什么时候,爱国主义都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2)特点和主题
①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在当代中国,爱祖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3)弘扬爱国主义的现实意义

分析角度 内容阐释
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  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弘扬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文化与人的关系 ①弘扬爱国主义有利于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并给人以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影响。
②弘扬爱国主义有利于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③弘扬爱国主义有利于发挥先进文化的导向和示范作用,提高人们辨别落后文化与腐朽文化的能力,净化社会文化环境
文化与社会的关系 弘扬爱国主义有利于动员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 ①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②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思想道德建设 ①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引导人们树立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②有利于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人们行为选择提供价值导向和行为准则

中华民族精神各方面的相互关系:

 


价值含义:

价值是指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人的需要的属性和功能。

人的价值的内涵:

人的价值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和责任(即社会价值),二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即自我价值)。


价值、人生价值、价值观的关系:

(1)区别:
①含义不同;
②外延不同:价值包括各个不同领域事物的价值,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普遍性;人生价值仅仅包括人生领域的价值;价值观是对价值的主观反映,属于主观范畴。
(2)联系:人生价值是价值在人生领域的具体体现;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形成价值观。


人的价值可以分为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两个方面:

人的社会价值是指个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为满足社会的需要所做出的贡献,简单地说就是个人对社会的贡献;
人的个人价值是指社会在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中为满足个人需要所做的给予,简单地说就是社会对个人的满足。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也就是贡献与满足的统一。     

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关系:

二者是相互统一的,不可分割的。这要求我们:
一方面,社会应尽可能地创造条件,满足个人的合理需要;
另一方面,个人也必须努力对社会尽义务、担责任,尽可能地为社会多作贡献。
我们主张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贡献与满足的统一。只讲对社会的贡献而不讲满足个人合理需要,或只讲满足个人需要而不肯为社会贡献,都是对人的价值的片面理解

人的价值:

(1)哲学意义上的价值
①含义: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
②特点: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普遍性。
(2)人的价值
①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②人的价值的另一个方面在于享受价值,就在于得到社会的承认和满足。
(3)人的价值的评价评价一个人的价值,主要是看他的贡献。人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在今天,就是看他为社会、为人民贡献了什么。


实现人生的价值:


警示:

(1)考查价值的含义:
注意理解哲学上讲的价值与经济学上的价值、哲学价值与具体价值的关系。
(2)考查人生价值的内容:
可运用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原则来理解。坚持一分为二;
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
抓住本质和主流;
一个人价值的评价主要是看他的贡献,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


价值观的含义:

价值观是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务的价值的基础上,会形成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价值、人生价值、价值观的关系:

(1)区别:
①含义不同;
②外延不同:价值包括各个不同领域事物的价值,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普遍性;人生价值仅仅包括人生领域的价值;价值观是对价值的主观反映,属于主观范畴。
(2)联系:人生价值是价值在人生领域的具体体现;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形成价值观。

世界观、人生观、人生价值观之间的联系:

(1)世界观支配人生观。世界观包括人生观,人生观是世界观的一个组成部分。世界观决定人生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观。人生观反过来又会影响人们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有利于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2)世界观是形成价值观的基础。世界观决定价值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价值观。世界观发生变化,价值观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反过来,正确的价值观的建立,又会使科学的世界观更丰富、更完善。世界观和价值观是统一的。
(3)人生观与价值观是相互影响的。正确的人生观,有利于指导人们从集体和社会的整体需要出发,去看待事物对人的效用关系,以形成科学的、合理的价值评价。正确的价值观,有利于人们客观分析人自身的价值,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尤其是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价值观:

(1)含义:
①价值观是人们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②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在一定的社会存在基础上产生的,并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③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①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②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③寻找正确的价值观就是寻找人生的真谛。集体主义价值观正确地处理了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是我们所倡导的正确的价值观。


实现人生的价值:


警示:

考查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注意只有正确的价值观才起促进作用。



劳动着的人是幸福的:

(1)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创造价值。一个人在劳动中创造的财富越多,意味着他为满足社会和人民的需要所作出的贡献就越大,他自身的价值就越大,他的幸福感也就越强。     
(2)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自由的彰显和发挥自己的智力和体力、意志和情感,从而实现和证明自己的价值。      
(3)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是创造人类美好生活、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 劳动是人的本质活动,是人的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表现,是人之为人的内在本性。 

在奉献中创造价值:

(1)没有奉献精神,就没有财富创造
(2)没有奉献精神,就没有积极的情感体验,也就没有幸福感可言。


劳动着的人是幸福的:


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

 


发现相似题
与“材料一:经过这么多年的学习实践雷锋精神,大多数人对学雷锋...”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