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初中三年级语文

首页
  • 阅读理解与欣赏

    (1)踏进美国黄石公园,时光一下子倒流了。我仿佛回到了昨天的地球。
    (2)入口处,亮着公园宗旨:为了人民的利益和欣赏。算下来,这招牌挂到今天,已逾140年了。
    (3)从迈开第一步,我就觉得,走向公园深处的,是我的形体;而我的魂魄,却在走向时间源头。
    (4)在美国人眼中,公园就是城市的肺,像这样的肺,全美有384个,点缀在49个州。我所游过的,像华盛顿奥林匹克国家公园,亚利桑那大峡谷国家公园,加利福尼亚优胜美地国家公园,圣路易斯森林公园,阿肯色温泉国家公园,芝加哥湖滨公园……尽管千差万别,但却有一个共同特征:毫不造作的自然景观,绝无雕琢的本来面目,不搞人工古董,不做仿制赝品,现代符号稀缺,建筑元素很少。无边无际的草原,土生土长的森林,重重叠叠的老树,狭狭长长的小河,清清悠悠的湖泊,跳跳蹦蹦的动物,原山原水原林原物,构成了公园主体。即使是山坡地,踏步和扶手栏杆也是原木修建,不油不漆,经过风雨洗礼,这些木材也就和周围林木浑然一体了。原生态,是我对美国公园的主题提炼。
    (5)尽管我对美国的公园如此熟悉,但我还是被黄石公园震撼了!它怀抱中的峡谷、山峦、森林、瀑布、热潭、湖泊、动物……该如何形容?神奇?嶙峋?广袤?洁净?幽深?静谧?晶莹?所有的词句都是苍白的。因为,这个冰火磨砺的世界所裸露的,已经远远超乎人类艺术所达到的极致。而这一切,统统来自于它的古老,它的天然,它的原始,甚至,它的蛮荒。天地初开,混沌既破,尽管往事越千年,山还是最初那山,水还是最初那水。
    (6)这绝对是一个奇迹!奇迹是如何发生的?唯一的秘诀,就是它的99%未准许开发。99%——这是个何等苛刻而残酷的比例,然而,就保护地球环境而言,这里的苛刻和残酷,不妨读作明智和科学。1872年的国会法案规定国家公园“所有的树木、矿石的沉积物,自然奇观和风景,以及其他景物都保持现有的自然形态而免予破坏”。景区,成了禁区,他们对所有大型豪华的服务、游乐、休闲、度假设施亮了红灯;甭说景区内,即连外围,他们对采矿、探油、伐木、筑路、建房、钻水工程大喝一声:NO!甚至,若有天然火灾,让它自燃自灭,火灾现场不予清理,保持原状,任大自然自行处理,达到新的生态平衡;枯树倒在地上,让其自行霉烂;枯枝败叶落在河里也不打捞,维持水生物生态环境;洪水毁坏路房,也不拦阻,理由是自然生态循环的这根链条,不能随意割断。于是,“美国国家公园不救火不救洪”成了坊间名言。
    (7)人类对上帝所赐予的一切,所能做的,只有敬畏,只有呵护,只有欣赏,让这个诞生于百万年前的火山爆发区,传递着远古的文明信息,烙印着史前的人类足迹。这个信息是真实的,这个足迹也是清晰的。相信,多少年前看到的黄石是啥样,今天看到的黄石还是啥样;而且,通过今人的坚守,若干年后看到的黄石还是啥样。
    (8)我在莽林中迷失了,但内心却找回了平静;我的周围,没有沙尘,没有雾霾,没有喧嚣,我听到松针落地的天籁,那似乎是远古的召唤。我所感受的,是天然的整体,是自然的一切。我体验的,不是一个公园,一个景点,而是一个生态博物馆,一部人类启示录,一份归真反璞的纯粹。
    小题1:简述文章题目“昨天的地球”的好处。(3分)
                                                                                   
    小题2:第(4)段介绍了美国国家公园的什么共同特点?文章要写的是黄石公园,第(4)段为什么花这么多笔墨介绍美国其他的国家公园?(3分)
                                                                                   
                                                                                   
    小题3:联系语境,品读第(6)段中的划线句。句中“苛刻和残酷”与“明智和科学”矛盾吗?为什么?(3分)
                                                                                   
                                                                                   
                                                                                   
    小题4:作者在第(8)段中说,黄石公园“不是一个公园”,而是“一部人类启示录”,联系我们身边某一个公园的特点,谈谈你从文中得到的启示,80字左右。(6分)
     
     
     
     
     
     
     
     
     
     
     
     
     
     
     
     
     
     
    本题信息:语文阅读理解与欣赏难度一般 来源:未知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 答案解析
    查看解析
  • 本试题 “(1)踏进美国黄石公园,时光一下子倒流了。我仿佛回到了昨天的地球。(2)入口处,亮着公园宗旨:为了人民的利益和欣赏。算下来,这招牌挂到今天,已逾140年...” 主要考查您对

    说明文阅读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说明文阅读
    说明文:
    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知识的文章体裁。
    它通过揭示概念来说明事物特征、本质及其规律性。
    说明文一般介绍事物的形状、构造、类别、关系、功能,解释事物的原理、含义、特点、演变等。
    说明文实用性很强,它包括广告、说明书、提要、提示、规则、章程、解说词、科学小品等。
    说明文是三大实用文体之一,它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用来介绍或解释事物的状态、性质、构造、功能、制作方法、发明过程和事理的,使读者对这一事物或事理有所了解,给人以知识。

    说明文类别划分:
    一、依据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
    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两大类。
    但是,有时在一篇说明文中,介绍事物与阐述事理往往是交错使用的。
    1.事物说明文:
    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通过对具体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用途等作客观而准确的说明,使读者了解、认识这个或这类事物。
    2.事理说明文:
    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事理。将抽象事理的成因、关系、原理等说清楚,使读者既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明白这个事理
    为什么是这样是其主要目的。
    因此,不管是事物说明文还是事理说明文都要求作者对说明的对象进行真实的介绍,这其中,我们不乏感受到文中的科学精神。
    事物说明文是对事物进行详细介绍的文体形式,而事理说明文是对道理进行详细介绍的文体形式

    区别是前者针对事物,后者针对道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你要说明的事物。


    二、根据说明语言的不同特色,把说明文分为平实的说明文和生动的说明文两种。
    生动的说明文又叫文艺性说明文(
    科学小品文或知识小品文)。


    三、根据说明文的体系不同,还可以分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如《
    中国石拱桥》)

    说明文的结构一般有两种:

    1.总分式

    事物说明文常用的结构形式:
    ——分,如《苏州园林》(先总体的概括,再分说。结尾没有总结性的语言)

    ————总,如《故宫博物院》
    ——总。

    2.递进式

    事理说明文常用的结构形式:各层之间的关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各层之间的关系为递进关系。如《向沙漠进军》。

    3.分清说明文结构的方法

    理清段与段、部分与部分之间关系。认清段与段、部分与部分是怎样组合的,是并列关系还是递进关系。


    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的不同:

    1.事物说明文旨在介绍某一事物的形体特征,例如:《南州六月荔枝丹》、《中国石拱桥》。语文课本上的《恐龙》《海底世界》等等。

    2.事理说明文旨在解释事物的本身的道理或内部的规律,如《敬畏自然》。同程序说明文一样,写作事理说明文也需要遵遁三个原则:
    ①了解事理。可以通过亲自观察研究或是查阅资料来了解事物的道理。只有自己先弄懂了道理,才可能向别人介绍;
    ②安排写作顺序。事理说明文所遵循的首先是
    逻辑顺序(事物的因果递进等关系),也就是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认识事物的规律。
    逻辑顺序不但要运用在段落关系上,句子之间也要按照这种顺序来写;
    ③选用合适的使用方法。


    说明文阅读步骤及技巧:
    首先要明确说明对象、掌握为说明对象所使用的说明方法(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等)和说明顺序(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还需要掌握文章中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词语以及这些词语的表达效果。
    另外说明文阅读中也会考察说明文的结构形式,如总分式(总—分、总—分—总、分—总)、并列式、连贯式、递进式。


    说明文是以
    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以传授科学知识为根本任务,介绍事物,阐明事理,说明事物运动、变化、发展规律的。
    因此,阅读此类文章,自然也应该抓住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看看它是如何来
    的。
     
    三读
    (一)、读抓纲——整体把握说明点

    说明文写作的目的就是要告诉读者某个事物或某个事物的某方面的知识。
    而作者传达的这个知识,就是说明,也就是说明文的中心思想。方法主要有三点:

    1.首先可抓住文章的标题明确说明点。
    俗说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说明文的标题往往揭示了说明的中心。
    2.其次可抓住文章的结构归纳说明点。
    一般说明文往往都会围绕一个主要问题或内容进行说明,而有的说明文则需要我们把小说明点归纳起来,构成全文的说明点。
    另外可抓住说明的顺序弄清说明点。
    事物事理的本身是有其顺序的,人们认识事物事理也有一定的顺序,因此理清了文章的顺序,也就有助于弄清说明的中心。
    (二)、读精细——细部研讨方法点

    要想把事物事理说清说透,就肯定离不开说明方法。
    因此阅读说明文,就应当抓住主要的说明方法,并搞清楚各种说明方法的联系和作用,这样才能比较准确地把握说明的内容和文章的结构。

    (三)、读品味——捕捉咀嚼情感点

    与其他文体一样,说明文中也同样着作者的情感态度,而这也正是我们理解课文所不可或缺的。

    说明文阅读结构思路:
    (一)、把握说明对象,辨识说明方法
    1、常见题型:以选择、填空或简答的形式指明说明对象或说明对象的特征。
    如: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本文的说明内容是什么?拟标语、提建议等。
    2、把握说明的对象和特征,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①看题目,不少题目都表示说明的对象。一般事物说明文的对象可以从标题上找。
    ②抓首括句和中心句。好的说明文往往用这种句子来突出所要说明文的事物和特征。
    (二)、理清说明顺序,分析文章结构
     1、常见题型有:以选择、填空或简答的形式,指明整体和局部的说明顺序;或理清说明文的层次,直接划分全文的结构或划分某段的层次.
     2、常见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3、说明文常见的结构形式:总分式,总分总式,分总式.
     4、抓逻辑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的特征,理清说明顺序。常见方法有以下两种:①看内容,辨顺序。介绍事物的特征、种类、成因、功用等,一般用逻辑顺序;说明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一般用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一般用空间顺序。②找重点词句辨顺序。空间顺序一般用方位词;时间顺序一般用时间名词;逻辑顺序一般用“因为”、“所以”、“首先”、“其次”、“总之”、“综合所述”等词语。▲理清了说明顺序,说明结构就可根据顺序来划分。
    (三)、体味说明语言,概括语言特点。常见题型有如下两种:
    1、说明文中词语作用的认识与辨析:
    ①“ⅩⅩⅩⅩ”词好在哪里?
    ②句中加点词“ⅩⅩⅩⅩ”能否去掉,为什么?
    ③文段中指示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
    2、分析、体味语言。说明文中文句的理解与品位主要有两种题型:
    ①请找出一句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科学性的句子来分析。
    ②“ⅩⅩⅩⅩ”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3.答题时语言要规范:
    ①“ⅩⅩⅩⅩ”词好在哪里?
    答题格式:用了“ⅩⅩⅩⅩ”词,生动(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符合实际,具有科学性)。
    ②句中加点词“ⅩⅩⅩⅩ”能否去掉或更换,为什么?
    答题三步走:
    A.表态,明确表示“不能去掉”或“不能换”;
    B.结合语境结实该词;
    C.与改换的词或去掉加点词后的语义进行比较,扣住说明文语言特点——“准确”。
    答题格式:
    不能,用了“ⅩⅩⅩⅩ”词,生动地说明了……,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去掉(或更换)就没有这种效果了。
    不能,删掉“ⅩⅩⅩⅩ”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太绝对化,用了“ⅩⅩⅩⅩ”词,准确地说明了……。


    说明文写作:
    说明的目的在于“以知益人”,它在很大程度上显示着一个人的知识水平和思维的精确性、明晰性、条理性。要准确地运用说明方法,必须有清醒的头脑,细微的观察能力和丰富的知识储备。此外,还需注意以下几点:
    1.要抓住特征说明事物
    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特征,这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最本质、最主要的方面。因此,要介绍清楚这一事物,必须把握住它的特征,才有准确性可言;不单写作说明文如此,阅读说明文也同样要把握住事物的特征,才能清楚地认识作者介绍的事物。
    2.要选好说明角度
    事物的特征,往往是多样性。从不同的角度来考察同一事物,就会发现,它的特征不止一个。事物特征的多样性,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正因为如此,要求我们在说明事物时要根据不同的写作目的、读者对象,选好角度,确定重点,有详有略地进行说明。
    3.要合理安排说明顺序
    要能把某一事物(或事理)的特点准确、清楚地说明,还必须根据事物本身的条理和它的固有特征,选取合理的顺序来进行剖释。
    所谓合理,是指在根据事物的特点和符合认识规律的前提下所采取的一种便于说清楚,也容易使人看明白的说明顺序。
    常见的说明顺序有:
    (1)以说明某一事物构造为主的说明文,常按事物构成部分的组合顺序或人们观察事物的先后顺序来进行说明;
    (2)以说明某一事物发展过程为主的说明文,常按事物形成的时间顺序来进行说明;
    (3)以说明某些事物相互关系及其特点为主的说明文,往往按照先总体后局部来进行说明;
    (4)以说明科学实验为主的说明文,往往按照实验本身的顺序进行说明。
    最后指出,合理的顺序有一定的灵活性,需要多实践、勤总结积累。
    4.要恰当地使用各种说明方法
    恰当地、灵活地使用多种说明方法,有利于把事物(或事理)介绍清楚、剖释生动。
    常用的说明方法有:概括说明;定义说明;诠释说明;分类说明;举例说明;引用说明;比较说明;数字说明;图表说明;形象说明等等。
    选用哪种方法要从需要出发,还要看作者本人的写作习惯,但大都是综合运用各种说明方法,使文章生动形象,便于读者对介绍事物(或事理)的认识和理解。
    5.要运用准确、简明的语言说明
    发现相似题
    与“(1)踏进美国黄石公园,时光一下子倒流了。我仿佛回到了昨天...”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