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初中三年级语文

首页
  •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
    世博会:让人与自然更和谐
    赵致真

    ①20世纪最伟大的发现,莫过于对环境危机的发现。这是人类几千年文明史的根本性转折。从畏惧自然到征服自然,我们的祖先一路披荆斩棘和高歌猛进。只有在付出沉重代价后,才终于懂得了必须善待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当“拯救地球”不再只是少数精英的盛世危言,而化作了全世界的共同呼声,环境问题便超越了国家、种族、文化和贫富,成为人类迫在眉睫的“天”大问题。
    ②1901年布法罗世博会开幕时,美国总统麦金来收到的“请柬”空前绝后——这是一张完整的美洲豹皮。正面毛色灿然,反面用烙铁烫出“恭请总统参观世博会野生动物馆”的文字。当年的美洲豹没有享受“国家一级保护”待遇,世上也没有野生动物保护组织存在。早在1851年伦敦世博会上,狮子、老虎、北极熊等凶猛动物的毛皮随处可见。来自非洲的各种象牙分外抢眼。1893年芝加哥世博会上展出的整张大象皮长20英尺,宽16英尺。“兽中之王”们一个个“斩首示众”和“剥皮萱草”,A_____(映射、影射)了“征服者”的心态和趣味。海上同样“捷报频传”,捕鲸技术是早期世博会渔业馆的重头戏,著名科学机构史密森尼学院在1904年圣路易斯世博会上展出的鲸标本栩栩如活。我们这个行星上的野生动物从来没有遇到这样强大凶狠的敌人,只能不断走进濒危物种的清单。
    ③木材是人类征服自然的另一种“战利品”。1876年费城世博会加拿大馆里,超巨型的桌子用一棵289英尺长、12英尺直径的松树做成,横断面上能数出603个年轮。1909年西雅图世博会上,一根加工完毕的阿拉斯加大木可并排坐下53个儿童,巨形的方木“骰子”有一人多高。最先进的伐木器材,圆锯片的直径达4米。人类就是亮出这样前所未有的“利齿”向原始森林长驱直入。随着无数参天古木轰然倒地,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的序幕也迅速拉开了。
    ④2005年爱知世博会把主题确定为“自然的睿智”,人类终于懂得以谦卑的态度来欣赏大自然的高明和理解“造物主”的奇迹,世博会最轰动的展品,是来自俄罗斯萨哈共和国的猛犸象尤卡吉尔的遗骸。这个40龄的“冰原巨兽”生活在18000年前。由于西伯利亚永久冻土带消融而得以重见天日。和“物证”猛犸象同时来到爱知世博会的“人证”是南太平洋11个岛国联合展馆。旖旎的风光、悠久的文化和质朴的民风深深打动了每一位参观者,但南北极冰川B_____(熔化、融化)和地球水体受热膨胀导致海平面在过去的世纪里不断升高,如今正以每年3.2毫米的速度加快上升。这串“太平洋的珍珠”将面临灭顶之灾。爱知世博会在8月15日为图瓦卢举行国庆日纪念活动,庄严美丽的国歌声中透出悲壮和凄婉,因为在50年内,拥有3000年历史的图瓦卢将从地图上抹掉,成为在环境灾难中消亡的第一个国家
    ⑤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在城市飞速发展的今天,高密度的城市生活,越来越面临空间冲突、文化摩擦、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一系列挑战。尤其在城市快速扩大的发展中国家,人们在憧憬城市、融入城市的时候,不得不忍受污染、拥挤和无序所带来的生活质量下降的烦恼。在全球加快城市化,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的当今世界,城市问题是环境问题的核心。人类对于城市问题的探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紧迫。节能减排的最新环保技术将密集涌现,上海世博会将成为历史上第一个“低碳世博会”。因此,世博各国都愿意站在历史和未来的交汇上,参与上海世博会,开展有关城市发展的对话与合作,从而分享彼此的经验和教训,共同创造未来更加美好和谐的城市生活。(节选自《百科知识》,有改动)
    1.从全文看,为什么说环境问题是“天”大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②段中加粗的“空前绝后”在文中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文中A、B空线处选填词语。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3段画线例子中所列举的数字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2005年爱知世博会与以往的世博会有何根本的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信息:2010年山东省中考真题语文阅读理解与欣赏难度极难 来源:甄引滦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世博会:让人与自然更和谐赵致真①20世纪最伟大的发现,莫过于对环境危机的发现。这是人类几千年文明史的根本性转折。从畏惧自然到征...” 主要考查您对

说明文阅读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说明文阅读
说明文:
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知识的文章体裁。
它通过揭示概念来说明事物特征、本质及其规律性。
说明文一般介绍事物的形状、构造、类别、关系、功能,解释事物的原理、含义、特点、演变等。
说明文实用性很强,它包括广告、说明书、提要、提示、规则、章程、解说词、科学小品等。
说明文是三大实用文体之一,它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用来介绍或解释事物的状态、性质、构造、功能、制作方法、发明过程和事理的,使读者对这一事物或事理有所了解,给人以知识。

说明文类别划分:
一、依据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
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两大类。
但是,有时在一篇说明文中,介绍事物与阐述事理往往是交错使用的。
1.事物说明文:
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通过对具体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用途等作客观而准确的说明,使读者了解、认识这个或这类事物。
2.事理说明文:
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事理。将抽象事理的成因、关系、原理等说清楚,使读者既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明白这个事理
为什么是这样是其主要目的。
因此,不管是事物说明文还是事理说明文都要求作者对说明的对象进行真实的介绍,这其中,我们不乏感受到文中的科学精神。
事物说明文是对事物进行详细介绍的文体形式,而事理说明文是对道理进行详细介绍的文体形式

区别是前者针对事物,后者针对道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你要说明的事物。


二、根据说明语言的不同特色,把说明文分为平实的说明文和生动的说明文两种。
生动的说明文又叫文艺性说明文(
科学小品文或知识小品文)。


三、根据说明文的体系不同,还可以分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如《
中国石拱桥》)

说明文的结构一般有两种:

1.总分式

事物说明文常用的结构形式:
——分,如《苏州园林》(先总体的概括,再分说。结尾没有总结性的语言)

————总,如《故宫博物院》
——总。

2.递进式

事理说明文常用的结构形式:各层之间的关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各层之间的关系为递进关系。如《向沙漠进军》。

3.分清说明文结构的方法

理清段与段、部分与部分之间关系。认清段与段、部分与部分是怎样组合的,是并列关系还是递进关系。


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的不同:

1.事物说明文旨在介绍某一事物的形体特征,例如:《南州六月荔枝丹》、《中国石拱桥》。语文课本上的《恐龙》《海底世界》等等。

2.事理说明文旨在解释事物的本身的道理或内部的规律,如《敬畏自然》。同程序说明文一样,写作事理说明文也需要遵遁三个原则:
①了解事理。可以通过亲自观察研究或是查阅资料来了解事物的道理。只有自己先弄懂了道理,才可能向别人介绍;
②安排写作顺序。事理说明文所遵循的首先是
逻辑顺序(事物的因果递进等关系),也就是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认识事物的规律。
逻辑顺序不但要运用在段落关系上,句子之间也要按照这种顺序来写;
③选用合适的使用方法。


说明文阅读步骤及技巧:
首先要明确说明对象、掌握为说明对象所使用的说明方法(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等)和说明顺序(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还需要掌握文章中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词语以及这些词语的表达效果。
另外说明文阅读中也会考察说明文的结构形式,如总分式(总—分、总—分—总、分—总)、并列式、连贯式、递进式。


说明文是以
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以传授科学知识为根本任务,介绍事物,阐明事理,说明事物运动、变化、发展规律的。
因此,阅读此类文章,自然也应该抓住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看看它是如何来
的。
 
三读
(一)、读抓纲——整体把握说明点

说明文写作的目的就是要告诉读者某个事物或某个事物的某方面的知识。
而作者传达的这个知识,就是说明,也就是说明文的中心思想。方法主要有三点:

1.首先可抓住文章的标题明确说明点。
俗说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说明文的标题往往揭示了说明的中心。
2.其次可抓住文章的结构归纳说明点。
一般说明文往往都会围绕一个主要问题或内容进行说明,而有的说明文则需要我们把小说明点归纳起来,构成全文的说明点。
另外可抓住说明的顺序弄清说明点。
事物事理的本身是有其顺序的,人们认识事物事理也有一定的顺序,因此理清了文章的顺序,也就有助于弄清说明的中心。
(二)、读精细——细部研讨方法点

要想把事物事理说清说透,就肯定离不开说明方法。
因此阅读说明文,就应当抓住主要的说明方法,并搞清楚各种说明方法的联系和作用,这样才能比较准确地把握说明的内容和文章的结构。

(三)、读品味——捕捉咀嚼情感点

与其他文体一样,说明文中也同样着作者的情感态度,而这也正是我们理解课文所不可或缺的。

说明文阅读结构思路:
(一)、把握说明对象,辨识说明方法
1、常见题型:以选择、填空或简答的形式指明说明对象或说明对象的特征。
如: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本文的说明内容是什么?拟标语、提建议等。
2、把握说明的对象和特征,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①看题目,不少题目都表示说明的对象。一般事物说明文的对象可以从标题上找。
②抓首括句和中心句。好的说明文往往用这种句子来突出所要说明文的事物和特征。
(二)、理清说明顺序,分析文章结构
 1、常见题型有:以选择、填空或简答的形式,指明整体和局部的说明顺序;或理清说明文的层次,直接划分全文的结构或划分某段的层次.
 2、常见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3、说明文常见的结构形式:总分式,总分总式,分总式.
 4、抓逻辑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的特征,理清说明顺序。常见方法有以下两种:①看内容,辨顺序。介绍事物的特征、种类、成因、功用等,一般用逻辑顺序;说明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一般用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一般用空间顺序。②找重点词句辨顺序。空间顺序一般用方位词;时间顺序一般用时间名词;逻辑顺序一般用“因为”、“所以”、“首先”、“其次”、“总之”、“综合所述”等词语。▲理清了说明顺序,说明结构就可根据顺序来划分。
(三)、体味说明语言,概括语言特点。常见题型有如下两种:
1、说明文中词语作用的认识与辨析:
①“ⅩⅩⅩⅩ”词好在哪里?
②句中加点词“ⅩⅩⅩⅩ”能否去掉,为什么?
③文段中指示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
2、分析、体味语言。说明文中文句的理解与品位主要有两种题型:
①请找出一句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科学性的句子来分析。
②“ⅩⅩⅩⅩ”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3.答题时语言要规范:
①“ⅩⅩⅩⅩ”词好在哪里?
答题格式:用了“ⅩⅩⅩⅩ”词,生动(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符合实际,具有科学性)。
②句中加点词“ⅩⅩⅩⅩ”能否去掉或更换,为什么?
答题三步走:
A.表态,明确表示“不能去掉”或“不能换”;
B.结合语境结实该词;
C.与改换的词或去掉加点词后的语义进行比较,扣住说明文语言特点——“准确”。
答题格式:
不能,用了“ⅩⅩⅩⅩ”词,生动地说明了……,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去掉(或更换)就没有这种效果了。
不能,删掉“ⅩⅩⅩⅩ”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太绝对化,用了“ⅩⅩⅩⅩ”词,准确地说明了……。


说明文写作:
说明的目的在于“以知益人”,它在很大程度上显示着一个人的知识水平和思维的精确性、明晰性、条理性。要准确地运用说明方法,必须有清醒的头脑,细微的观察能力和丰富的知识储备。此外,还需注意以下几点:
1.要抓住特征说明事物
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特征,这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最本质、最主要的方面。因此,要介绍清楚这一事物,必须把握住它的特征,才有准确性可言;不单写作说明文如此,阅读说明文也同样要把握住事物的特征,才能清楚地认识作者介绍的事物。
2.要选好说明角度
事物的特征,往往是多样性。从不同的角度来考察同一事物,就会发现,它的特征不止一个。事物特征的多样性,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正因为如此,要求我们在说明事物时要根据不同的写作目的、读者对象,选好角度,确定重点,有详有略地进行说明。
3.要合理安排说明顺序
要能把某一事物(或事理)的特点准确、清楚地说明,还必须根据事物本身的条理和它的固有特征,选取合理的顺序来进行剖释。
所谓合理,是指在根据事物的特点和符合认识规律的前提下所采取的一种便于说清楚,也容易使人看明白的说明顺序。
常见的说明顺序有:
(1)以说明某一事物构造为主的说明文,常按事物构成部分的组合顺序或人们观察事物的先后顺序来进行说明;
(2)以说明某一事物发展过程为主的说明文,常按事物形成的时间顺序来进行说明;
(3)以说明某些事物相互关系及其特点为主的说明文,往往按照先总体后局部来进行说明;
(4)以说明科学实验为主的说明文,往往按照实验本身的顺序进行说明。
最后指出,合理的顺序有一定的灵活性,需要多实践、勤总结积累。
4.要恰当地使用各种说明方法
恰当地、灵活地使用多种说明方法,有利于把事物(或事理)介绍清楚、剖释生动。
常用的说明方法有:概括说明;定义说明;诠释说明;分类说明;举例说明;引用说明;比较说明;数字说明;图表说明;形象说明等等。
选用哪种方法要从需要出发,还要看作者本人的写作习惯,但大都是综合运用各种说明方法,使文章生动形象,便于读者对介绍事物(或事理)的认识和理解。
5.要运用准确、简明的语言说明
发现相似题
与“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世博会:让人与自然更和谐赵致真①20...”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