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初中二年级语文

首页
  • 阅读理解与欣赏
    最后一次演讲(节选)


    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你们将失去千百万的人民!你们看着我们人少,没有力量?告诉你们,我们的力量大得很,强得很!看今天来的这些人,都是我们的人,都是我们的力量!此外还有广大的市民!我们有这个信心: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吗?翻开历史看看,你们还站得住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我们的光明就要出现了。你们看,光明就在我们眼前,而现在正是黎明之前那个最黑暗的时候。我们有力量打破这个黑暗,争到光明!我们的光明,就是反动派的末日!(热烈的鼓掌)
    1、选文中最能表现闻一多先生观点的是哪句话?(摘出原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证明观点,闻一多从正、反两方面举了例子,这两个例子分别是什么?(摘出原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属于什么问句?如果将此句改为陈述句,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请你在演讲比赛中朗读《最后一次演讲》,你认为应该表现出这篇演讲词的什么特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下面仿《最后一次演讲》而成的一段“网文”,自选话题,仿写一段演讲词。
    这几天,大家晓得,在中国网络上出现了历史上最卑劣最无耻的事情!我究竟踩住了谁的尾巴,竟然被很多人扣帽子、打棍子,肆意进行人身攻击?
    我只不过是用笔写写文章,用嘴说说话,而我所写的,所说的,都无非是一个没有奴性、没有失掉良心的中国人的话!大家都有一支笔,有一张嘴,有什么理由拿出来讲啊!有事实拿出来说啊!为什么要喊打喊杀,肆意谩骂和攻击?(鼓掌)而且又不敢光明正大的摆事实、讲道理,而如同泼妇骂街一般对我进行人身攻击!这成什么话?(鼓掌) (取自百度博客论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信息:2010年期末题语文阅读理解与欣赏难度极难 来源:崔保芬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最后一次演讲(节选)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你们将失去千百万的人民!你们看着我们人少,没有力量?告诉你们,我们的力量大得很,...” 主要考查您对

改写句子

句式

议论文阅读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改写句子
  • 句式
  • 议论文阅读
改写句子:
侧重于改变原句的形式。句式的改变或要求的其他形式的改变。
例如:肯定句与否定句的转换,“把”字句和“被”字句的转换,句子的拆分与合并,引述句和转述句之间的转换。

改写句子的类型和方法:
一、陈述句与反问句互改
一般来说,做陈述句与反问句的互改时,有几句口诀:
1、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1) 去掉疑问词
(如:难道、吗、怎么、呢……);
(2) 有“不”去“不”,无“不”加“不”
(如:字典不正是我无声的朋友和老师吗?改成:字典正是我无声的朋友和老师。);
(3) 把“?”改成“。”
2、陈述句改成反问句:
(1) 加上疑问词
(如:难道、吗、怎么、呢……);
(2) 有“不”去“不”,无“不”加“不”
(如:功课没做完,不能去看电影。改成:功课没做完,怎么能去看电影呢?);
(3) 把“。”改成“?”

二、缩句
缩写句子就是去掉修饰、限制和补充说明的成分,保留主要成分,(即谁干什么?什么是什么?什么怎么样?)但不改变句子的主要意思。
缩写句子是有技巧和方法的:
1、“的”前的修饰都删去
2、“地”前的限制要删去
3、“得”后的补充说明删去
如“海力布着急得没办法。”中“没办法”是对“着急”的程度进行补充说明的,它也要删去。这句话缩写为“海力布着急。”
4、方位词语删去
如:“在……上”“在……里”“在……中”等。
5、时间词语删去
如:“有一天”、“……的时候”、“……的一天”等。
6、数量词语照样删
7、“着、了、过”不能删
8、抓住主干来缩简
句子的主干,即“谁干什么?”“什么是什么?”“什么怎么样? ”

三、引述句(直接引语)和转述句(间接引语)的互换
1、标点符号的改变
引述句改为转述句,冒号和引号要改为逗号。转述句改引述句,要加上冒号和引号。
感叹号、问号改成句号。
2、感叹词(啊、呢、呀、吧、嗨、唉、呦……)去掉
表示程度的词“多、真、太”改成“很、十分、非常”。
3、人称的变化
①引述句改为转述句时,把“我”改为“他”或“她”。
把“你”改成听话人的名字或“我”。
②转述句改为引述句时,把“他”或“她”改为“我”,
听话人的名字改成“你”。
句中的“他”一定是指说话的那个人。引号外的人称(就是说话人)不能改变
3、提示语在中间或在句末的句子,把提示语调整到句首可按以上方法进行改动。
如:
①“……。”×××说,“我……。”
②“……。”×××对×××说。
以上两种形式都应变成:×××说:“……。”
4、句型的变化:
①原本的疑问句变陈述句,改成“是否……,是不是……,不知道……,有没有……,为什么……”等句型。
②原来是祈使句(即让“别人”干某事的句型)则要在“别人”前面加上“让、命令、指挥、请、叫”等词。
5、要改变的词:
原句中的“这、这里、这儿、这些、这个”等要改成“那、哪里、那些、那儿”等。
原句中的“来”要改成“去”。


改句分清句子成分:
从句法结构的关系意义出发,对句子作成分功能或作用分析的方法叫句子成分分析法,
即用各种方法标出基本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和次要成分(状语、补语)。
句子成分有六种——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
汉语句子成分口诀:
主谓宾、定状补,主干枝叶分清楚。
定语必居主宾前,谓前为状谓后补。
状语有时位主前,逗号分开心有数。
一、主语 
多表示人或事物,是句子里被陈述的对象,在句首能回答“谁”或者“什么”等问题。
可由名词、代词、数词、名词化的形容词、不定式、动名词和主语从句等来承担。例如:
(1)主语(偏正短语)+谓语结构:今 天 晚 上 ‖ 特别冷。    
(2) 状语(时间)+主语(代词)+谓语结构: [明天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走出戈壁滩了。
以动作、性状或事情做陈述的对象的主语句。例如:
(1)主语(动词)+谓语结构:笑  ‖  是具有多重意义的语言。   
(2)主语(形容词联合短语)+谓语结构:公正廉洁   ‖   是公职人员行为的准则。

二、谓语 
是用来陈述主语的,能回答主语“怎么样”或“是什么”等问题。
谓语可以由动词来担任,一般放在主语的后面。
(1)动词性词语经常做谓语。例如:
主语+谓语(状语+动词+补语)结构:他‖[只]答应了<一声>。     
主语+ 谓语(动词+补语+定语+宾语)结构:南海一中‖留下<过>(许多人)的梦。
主语+谓语(状+动+补+宾)结构:我‖[最近]去<了><一趟>北京。
(2)形容词性词语也经常做谓语。例如:                                
主语+谓语(形容词+的)结构:太阳‖热烘烘的。  
主语 +谓语(形容词+补语)结构:人参这种植物,‖娇嫩<极了>。   
主语+谓语(状语+形容词+补语)结构:说话‖[要]简洁<些>。
(3)主谓短语做谓语。例如:
主语 +谓语(主谓短语)结构:这件事‖大家都赞成。   
(4)名词性词语做谓语。这种情况很少见,有一定的条件限制。可参考文言文中的判断句。例如:
主语+谓语(名词短语)结构:鲁迅‖浙江绍兴人。       
主语 +谓语(名词)结构:明天‖教师节。      
主语 +谓语(定中短语,表容貌)结构:她 ‖大眼睛,红脸蛋。

三、宾语 
往往表示动作支配的对象,并且总是处在动词的后头。
可由名词、代词、数词、名词化的形容词、不定式、动名词、宾语从句等来担任。
(1)名词性宾语。例如:
玫瑰花我给你们俩十朵,给你紫红的,给她粉红的。 
(2)谓词性宾语。例如:
最有效的防御手段是进攻。(动词作宾语)
谁说女子不如男?(主谓短语作宾语)
早上一起床,大家发现风停了,浪也静了。(复句形式作宾语)

四、定语 
是名词性词语的修饰成分。可以由名词,形容词和起名词和形容词作用的词,短语担任。
如果定语是单个词,定语放在被修饰词的前面,如果是词组,定语放在被修饰词的后面。
(1)描写性定语,多由形容词性成分充当。例如:
(弯弯曲曲)的小河。青春气息。(风平浪静)的港湾。
(2)限制性定语:给事物分类或划定范围,使语言更加准确严密。例如:
(晓风残月中)的长城。(野生)动物。(古城大理)的湖光山色。
(3)助词“的”:定语和中心语的组合,有的必须加“的”,有的不能加“的”,有的可加可不加。
单音节形容词作定语,通常不加“的”,例如:(红)花、(绿)叶、(新)学校、(好)主意等。
双音节形容词作定语,常常加上“的”,特别是用描写状态的词,例如:(晴朗)的天、(优良)的传统、(动听)的歌声、(粉红)的脸等。

五、状语 
状语是动词性、形容词性词语的修饰成分。可以由副词、短语以及从句来担任。
(1)描写性状语:主要修饰谓词性成分,有的是描写动作状态,有些是限制或描写人物情态。例如:
他[突然]出现在大家面前。  小李[很高兴]地对我说。
(2)限制性状语:主要表示时间、处所、程度、否定、方式、手段、目的、范围、对象、数量、语气等。例如:
[午后],天很闷,风很小。  [白]跑一趟。(方式)   她的身上[净]是水。(净=全,表范围)
(3)助词“地”:助词“地”是状语的标志。状语后面加不加“地”的情况很复杂。
单音节副词做状语,一定不加,有些双音节副词加不加“地”均可,例如“非常热︰非常地热”。
形容词里,单音节形容词做状语比较少,大都也不能加“地”,例如“快跑、苦练、大干”。
多音节形容词有相当一部分加不加都可以,例如“热烈讨论︰热烈地讨论/仔细看了半天︰仔细地看了半天”。

六、补语 
是动词、形容词后面的补充成分。补语都放在中心语后头,除了趋向动词、数量词、介宾结构和一部分形容词可以直接作补语外。
补语多用形容词、数量词、趋向动词、介宾结构来担任,各种关系的词组也常作补语。
(1)结果补语: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结果,与中心语有因果关系,补语常用的是形容词,少数用动词。例如:
这个字写〈错〉了。 她哭〈红〉了双眼。上课前十分钟你得叫〈醒〉我。
(2)程度补语:程度补语很少,限于用“极、很”和虚义的“透、慌、死、坏”等,
表示达到极点或很高的程度,也可以用量词短语“一些、一点”表示很轻的程度。谓语中心语多是形容词。例如:
心里痛快〈极〉了。 这几天真是烦〈透〉了。 这家伙讨厌〈死〉了。 比上次要好〈一点〉。
(3)状态补语:表示由于动作、性状而呈现出来的状态。中心语和补语中间都有助词“得”。例如:
有的同学对许多问题想得〈太简单,太浅〉。  讲的人讲得〈眉飞色舞〉,听的人听得〈津津有味〉。  他高兴得〈眼泪都流出来了〉。
(4)趋向补语:表示动作的方向或事物随动作而活动的方向,用趋向动词充当。例如:
远处传〈来〉了他的笑声。 所有的同学都坚持〈下来〉了。 人绝不能轻易把生命交〈出去〉。
(5)数量补语:表示动作发生的次数,动作持续的时间,或者动作实现以后到目前所经历的整段时间。例如:
看了<几遍>。  等了<一会儿>。  来了<两个月>。 
(6)时间、处所补语:多用介词短语来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和处所,包括表示动作的终止地点。例如:
她生〈在南海〉,却不知道死〈在何方〉。  这件事发生〈在2008年〉。
(7)可能补语:这种补语的中心语主要是动词,也有少数是形容词。
补语有两种,一种是用“得”或“不得”充当,表示动作结果能实现或不能实现,另一种是在结果补语或趋向补语和中心与之间插进“得/不”,表示动作的结果、趋向可能不可能实现。例如:
这个东西吃〈得〉吃〈不得〉?  作业一定要认真做,马虎〈不得〉。  看得清楚,看<不>清楚?

七、中心语 
中心语是偏正(定中、状中)短语、中补短语里的中心成分。
(1)与定语相对的中心语(简称“定语中心语”)
定语中心语通常由名词性词语充当,有时谓词性词语也可以做定语中心语。
它跟前面的定语组成偏正短语,多用来做主语,有时也可做宾语等。例如:
(经济)的振兴 要靠科学技术。
( 2)与状语相对的中心语(简称“状语中心语”)
状语中心语通常由谓词性词语充当,有时也可以由名词性词语充当。
它跟前面的状语组成偏正短语,用来做谓语。
有的同学 [上课时][在下面][悄悄]地讲话 。   
(3)与补语相对的中心语(简称“补语中心语”)
补语中心语通常由动词或形容词充当,也可能由短语充当。例如:
那位学生昏倒<过去>了。   
我们的校园 打扮得<真漂亮>。

八、独立语 
句子里的某个实词或短语,跟它前后别的词语没有结构关系,不互为句子成分,但又是句意上所必需的成分,这就是独立语。
它的位置较为灵活,句首、句中、句末均可。
(1)插入语:插入语的作用是使句子严密化,补足句意,包括说话者对话语的态度,或引起听话者的注意。例如:
用“毫无疑问、不可否认、不用说、十分明显、尤其是、主要是、特别是”等表示肯定或强调或特别值得注意。
用“看来、算起来、我想、充其量、少说一点”等表示对情况的推测和估计;有时为了表达这种推测或估计不是说话者做出的,只不过是引用别人的意思,就会用“听说、据说”等来说明;有时说话者希望听话一方接受自己的见解,又不愿用一种强调的语气,就会用“请看、你想、你瞧、你说”等来引起对方的注意,使对方能同意所说的内容。
用“总之、综上所述”等表示总括性的意义,点名下文是对上文归总而来的结论,或者指出由此及彼,说明另外的事情,这种词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能使上下文更好地连接起来。
还有一些事表示注释、补充、举例的,通常用“也就是、包括、正如”等来表示。
(2)称呼语:用来称呼对方,引起注意。例如:
你来啦,老师。
(3)感叹语:表示感情的呼声,如惊讶、感慨、喜怒哀乐等感情和应对等。例如:
嗯,我这就走。  啊,多么令人兴奋的景象啊!
(4)拟声语:摹拟事物的声音,进行生动形象的描写,以加强表达效果。例如:
呼——呼——狂风夹着沙石扑来了。  砰,砰,门外响起了枪声。
句式:
通常指句子的结构方式。
常见的句式有:
长句和短句、主动句和被动句、肯定句和否定句、陈述句和疑问句、单句和复句、口语句式和书面语句式、常式句和变式句、整句和散句。
句式不同分类:
(一)长句和短句。
句子有长有短。所谓长句,是指词语多、结构复杂的句子。长句的修辞效果是表意严密、精确、细致。
所谓短句,是指词语少、结构简单的句子(包括复句中的分句)。短句的修辞效果是表意简洁、明快、有力。

(二)主动句和被动句。
在动词谓语句中,主语是动作或行为的施事者,这样的句子叫主动句;
如果主语是动作或行为的受事者,就叫被动句。主动句一般包括主动句和“把”字句两种。

(三)肯定句和否定句。
同一事物的意思可以用肯定判断表示,也可以用否定判断表示。
对事物作出肯定判断的句子叫肯定句,对事物作出否定判断的句子叫否定句。  
这两种句式表达的意思基本相同,但语境的轻重强弱有差别:一般地说,否定句的语意比肯定句轻些。  
例如:
①今天天气好。(肯定句)     
②今天天气不坏。(否定句)  
否定句有两种类型:单重否定句和双重否定句。
单重否定句中只有一个否定词,双重否定表示肯定的意思。
双重否定句比一般肯定句语气更强。
有的双重否定句可用来表示一种委婉的语气,如:同来的人都知道,他不会不知道吧!

(四)单句和复句。  
单句:是由短语或单个的词构成的句子,不可再分析出分句的句子。可分为主谓句非主谓句两类。  
复句:复句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密切关联,结构上互不包含的单句形式组成的句子,组成复句的单句形式叫分句。

(五)口语句式和书面语句式。
现代汉语的口语和书面语基本是一致的,他们所使用的句式大体是相同的。
在运用词语方面,口语句式大都由通俗的口语词语组成,书面语句式,大都由文雅的书面语词语组成。

(六)意思相同而语气不同的句子的句式变换:
这里主要指四种不同语气的句子: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

(七)常式句和变式句。
句子的结构有一定的形式,词语在句子里的位置也有一定的次序。
如: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定语、状语在前,中心语在后。
我们把句子成分或次序采用经常的、一般的位置的句子叫常式句。
有时为了突出强调某一方面的意思,可以改变句子的结构形式,可以改变词语在句子里的排列位置,这就形成了变式句。
常式句:你怎么了?
变式句:怎么了,你?(主谓倒置)
常式句:因为虫害严重,所以棉花减产了。
变式句:棉花减产了,是因为虫害严重。(复句的分句一般次序与特殊次序的变换)

(八)整句和散句。
结构相同或相似的一组句子叫整句;
相反,结构不整齐、各式各样的句子交错运用的一组句子叫散句。
整句主要是排比、对偶句等,散句主要是长短句交错,非排比句、非对偶句等。
句式杂糅:
把两种不同的句法结构混杂在一个表达式中,结果造成语句结构混乱、语义纠缠,这样的语病就叫杂糅。
句式杂糅又称为结构混乱。即把几种结构或几个意思硬凑在一个句子里,使句子结构混乱表意不明。
(表达时因既想用这种句式,又想用那种句式,结果造成将两种句式放在一起说,半截转向的现象,就是句式杂糅。)

句式杂糅的种类:
(1)举棋不定
作者时而要用这种结构,时而要用那种结构,结果两种结构都用了。
例如:
A、多年来曾被计划经济思想束缚下的人们也觉悟起来。
(应该在"曾经被……束缚的……"和"在……束缚下的……"两种格式中选用一个。)
B、这慷慨悲歌的壮举的背后,还是自信心不够的表现。
(应该在"……的背后还是自信心不够"和"……壮举还是自信心不够的表现"里选用一个。)
C、《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深受广大消费者所欢迎,因为它强化了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使消费者的权益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
(前一分句是“……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和“深为广大消费者所欢迎”的杂糅。)

(2)反客为主 ,指代不明
是指把上半句主语以外的成分用来做下半句的主语,因此发生纠缠。
例如:
A、因此,当匪徒们偷袭游击队的时候,被游击队反包围,歼灭了无数匪军。
("被游击队反包围"的主语是"匪军",但"歼灭了无数匪军"的主语只能是游击队,作者却把它一气呵成,不加交待。
应该把末一分句改作"歼灭了一大部分"或"不计其数";这样"歼灭"是接着"被游击队"下来的,就连贯了。)
B、反革命分子的阴谋活动是应当加以揭露,而且能够把它揭露的。
(就上半句说,谁"加以揭露",当然是"我们",但这个词隐而未现,正式主语应当是受揭露的"反革命分子的阴谋活动"。
可是下半句的"能够把它揭露的"主语就不可能还是“反革命分子的阴谋活动”,而只能是"我们"。这一句应该在"是应当"前加"我们"。)

(3)中途易辙 ,暗换主语
一句话说了一半,忽然另起炉灶,重来一句。
例如:
A、中国人民自从接受了马克思思想之后,中国的革命就在毛泽东同志领导下大大改了样子。
("中国人民……马列主义思想之后"就怎么样?作者不接下去说,却用"中国革命"另起一句。应该改为"自从中国人民……之后"。)
B、这家工厂虽然规模不大,但曾两次荣获省科学大会奖,三次被授予省优质产品称号,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和东南亚地区。
(犯了偷换主语的毛病,这句话的主语是“工厂”,但“三次被授予省优质产品称号”的主语只能是这家工厂的产品,而不能是“工厂”。)
C、杜重远以《闲话天皇》这篇文章,认为是冒犯了日本皇帝,置之于狱,就是例子。
(应该改作"因为杜重远写了……文章,就被认为他是……"。原句使不知道这件事始末的人误认为杜重远把别人送进监牢,非常不妥。)

(4)藕断丝连
一句话的结构已经完整,却把他的最后一部分用做另一句的开头。
例如:
A、我们向政府提意见是人民的责任。
(把"我们向政府提意见"和"向政府提意见是人民的责任"凑在一块儿,应该删去"我们"。)
B、你可知道,要出版一本译作是要经过多少人的努力以后,才能与读者见面的。
(是把"要出版……的努力"和"一本译作……见面的"凑在一块儿,用哪一句都可以。)

(5)前后牵连
前后牵连的特点是,把前一句的后半句用作另一句的开头,硬把前后两句连成一句。(可以简单理解为错误的兼语句:我们选他当班长。)如:
A、当上级交给我们任务的时候,我们大家有既光荣又愉快的感觉是颇难形容的。
(句子把“大家有……感觉”和“(这种感觉)既光荣又愉快……是颇难形容的”糅到一起。可以把“有”改为“的”,也可以把“颇难形容的”移到“有”后,去掉“是”。)
B、我们要学习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句子或者保留前半部分,改为“我们要学习白求恩向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或者保留后半部分,改为“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6)句式杂糅还可以分为单句杂糅和复句杂糅:
单句杂糅如:
A、人的成长发展,关键在于人生观起决定作用。
B、止咳祛痰片,它的主要成分是远志、桔梗、贝母、氯化铵等配制而成。

复句杂糅如:
A、这个结论,即使很有根据,但是如果不能说明地球上的无数生物怎样经历变异而达到它们的相当完善的构造和相互适应,因而难以令人满意。
(本句包含两对关联词,“如果……(那么)就……”和“由于……因而……”,只能保留一对)
B、他平时总是沉默寡言,但只要一到学术会议上谈起他那心爱的专业时,就变得分外活跃而健谈多了。
(或说“分外活跃而健谈”,或删掉“变得分外”说“活跃而健谈多了”。)
C、镇海口的海防纪念馆分序厅、抗倭、抗英、抗法、抗日、尾厅六部分组成,充分显示了中华儿女不畏强暴、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或说“分序厅……六部分”,或说“由序厅……六部分组成”。)
句式选择原则:
同所有修辞的总原则一样,句式选择也有个总原则,它仍然是“以适应题旨情境为第一义”。
即根据表达目的、表达思想内容和具体的语言环境来选择最佳表达效果的句式。
这种句式应该是尽可能得体连贯的,尽可能准确、鲜明、生动、简练的。
例如:
我今晚能去——我能今晚去这两句是同义句式,孤立地看,似乎它们表达一样的意思,但是在具体语境中,它们有着不同的适应性和表达焦点。
①你今晚能不能去?——我今晚能去。√
②你能不能今晚去?——我能今晚去。√
③你今晚能不能去?——我能今晚去。×
④你能不能今晚去?——我今晚能去。×
③④的答话之所以显得不连贯,原因在于词语顺序不合适,即焦点不对应。可见,句子同具体的语境之间的确存在着一个适应性的问题。

此外句式选择还要注意几个具体原则。即:
①根据不同句式本身表意的鲜明程度进行选择;
②根据不同语境,特别是上下文的需要选择句式;
③根据上下文句子主语的异同进行选择。
修辞中的句式:
句式是从句子的表意功能角度出发来谈到的一个术语。
修辞上说的“句式”比语法上说的“句型”范围更宽。
它既包括本身就是功能分类的各种句子
(如“陈述句”、“祈使句”、“疑问句”、“感叹句”、“肯定句”、“否定句”、“描写句”、“判断句”、“评议句”等等),
又包括从结构形式划分的各种句子
(如“单句”、“复句”、“主谓句”、“非主谓句”、“‘把’字句”、“‘被’字句”、“连谓句”、“兼语句”等等)。
不同结构形式的句子具有不同的适应环境和表达效果,当然就是不同的句式。
句式的选择,修辞学上称为炼句。表达基本相同的意义,但在风格色彩、修辞功能、表达效果上有细微差别的几个句式,称为同义句式。
修辞上的句式选择主要指在同义句式中进行的选择。
同样的思想内容,可以用不同的句式去表达,不同的句式在表意的轻重和表达的焦点等方面都有着细微的差别。
应该用哪种句式不应该用哪种句式?这当中同样存在修辞调整的必要。
议论文:
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它不同于记叙文以形象生动的记叙来间接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也不同于说明文侧重介绍或解释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能等。这类文章或从正面提出某种见解、主张,或是驳斥别人的观点。
新闻报刊中的评论、杂文、说法或日常生活中的思想感受等,都属于议论文的范畴。总之,议论文是以理服人,记叙文是以事感人,说明文是以知授人。

议论是作者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评论、说服,以表明自己的见解、主张、态度的表达方式,通常由论点、论据、论证三部分构成。
议论文题目分为论题,论点,寓意型。
论题型为作者观点但以简洁为主,所以中心论点一般不能直接抄论题,论题型,论题型一般没有观点倾向性,例如:君子之交淡如水。
寓意型一般与论题论点并存且不能直接作为中心论点要还原本意。

议论文的特征:
一、议论文的分类:
议论文包括一般性议论文,评论,杂文、跋等。
从论证方式来看,议论文又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
1、立论文:
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讲事实,摆道理,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主张的文章体裁。
要求:
①要对论述的问题有正确的看法
②用充足有说服力的论据
③要言之有理,合乎逻辑
2、驳论文
论辩是针对对方的观点加以批驳,在批驳的同时阐述己方的观点
方式:
①提出论点
②证明论点
③总结论点
驳论文的破立结合:
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再批驳已指出的错误论点,并在批驳的同时或之后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正确观点加以论证。

二、议论文三要素

1、论点:
是一篇文章的灵魂、统帅,任何一
篇文章只有一个中心论点 ,一般可以有分论点。
论点应该正确、鲜明、概括,是一个完整的判断句。绝不可模棱两可。
论点的位置一般有四个:①文题②开头③文章中间④结尾
2、论据:
用来证明论 点的材料,有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种。
选用事实论据 要注意:
①必须具有典型性。古今中外的都可以。是大多数人所知道的,最起码是登过报纸上过电视的。
②最好具有新颖性。
③论据的表述要准确、叙述要概括 ,能证明论点即可。
选用的理论论据要注意:
①可以是名言、警句、俗话、谚语、定理、公式等,但是不能选取小说中的比如:保尔之类的。
②要精 确,不能 篡改、歪曲。
③和论点有必然联系,能证明论点的。
3.论证:
论证时使用论据证明论点
的过程。
①论证的基本类型:立论、驳论。立论从正面论述,驳论从反面论述。我们写议论文一般以立论为主。
②论证的基本结构层次:三段论式的结构。
提出问题(是什么)→分析问题(为什 )→解决问题(怎么办)。也即:引论 本论 结论
常见的论证结构:
a、总分式结构 b、对照式结构 c、层进式结构 d、并列式结构
③常用的论证方法:
a、例证法(也叫举例论证):用典型事例 作论据来证明论点,俗话说事实胜于 雄辩。
b、引证法(也叫道理论证)除引用上述介绍的理论论据以外,还 可以引用一些古 典诗词中的名句,它一方面能加强论证的力量,另一方面,它还可以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强议论 文的文学性。
c、对比论证(也叫正反论证):这种方法可以增强论证的鲜明性,使读者清楚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
d、喻证法(也叫比喻论证),增强了作品论证的形象性、文学性、说服力。
e、类比论证

三、议论文逻辑性体现

议论文的语言特点:
①准确、严密
②概括性和简洁性。
③使用修辞,体现其用词鲜明、生动和感情色彩。
段落与段落之间 要有非常清楚的逻辑关系 ,如总分 、对照 、层进 、并列等。借助起过渡性作用的语句来突出这种关系。
如:“有”、“还有”、“虽
然、但是”“固然”、“诚然”、“由此”等等。

四、议论文写作更需要哲理的思考。
尤其是议论文,是奖善惩恶的,是对 人们进行规劝疏导的,是对人们引导作用的,因此必须有说服力,并要有正确的价值取向。
认真上政治课,经常的看看说理性的文章、名言警句等,将提高我们的思想素质,提高我们认识能力,对我们写作,尤其是议论文的写作大有好处。
它会起到丰富文章内容,深化文章思想,提高说服力的
作用。


议论文基本结构及分类:

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和解决问题(结论)。

分类:

如果从文章内容的逻辑关系来分析,议论文具体的结构形式可分两大类:

a.纵式:逐层深入的论述结构

1.“层层深入”式,先提出论点后,循序渐进的去论证,把道理逐渐展开,最后归纳总结。

2.“正反论证”式:先提出论点后,先从消极方面论证,然后进一步从积极方面论述。

b.横式:并列展开的论述结构

例如: 

有“总论——分论——总论”式,先提出论点,而后从几个方面阐述,最后总结归纳;

有“总论——分论”式,先提出论点,然后从几个方面论证。 

有“分论——总论”式,对所要论述的总是分几个方面剖析,然后综合归纳出结论。

总之,分析议论文的结构,先要弄明白中段落层次间的内在联系,还要注意文章中起着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段,过渡句以及过渡词语。


议论文阅读常见考点:
一、论点考点:
1、分清所议论的问题及针对这个问题作者所持的看法(即分清论题和论点)。
2、注意论点在文中的位置:
在文章的开头,这就是所谓开宗明义、开门见山的写法。 
在文章结尾,就是所谓归纳全文,篇末点题,揭示中心的写法。这种写法在明确表达论点时大多有。所以,总之,因此,总而言之,归根结底等总结性的词语。
3、分清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分论一般位于段首或有标志性词语:首先、其次、第三等
4、要注意论点的表述形式:有时题目就是中心论点。一篇议论文只有一个中心论点。
5、通过论据来反推论点: 论据是为证明论点服务的,分析论据可以看出它证明什么,肯定什么,支持什么,这就是论点。

二、论据考点:
论据是论点立足的根据,一般全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1、用事实作论据。事例必须真实可靠,有典型意义,能揭示事物本质并与论点有一定的逻辑联系。
议论文中,对所举事例的叙述要简明扼要,突出与论点有直接关系的部分。
明确论据时,不仅要知道文中哪些地方用了事实论据,还要会概括事实论据。
概括时,要做到准确,必须依据论点将论据本质特点把握住,然后用确切的语言进行表述。

2
、用作论据的言论,应有一定的权威性,直接引用时要原文照录,以真核对,不能断章取义;间接引用时不能曲解愿意。

三、议论文的结构、层次考点:

结构有:
并列式结构、对照式结构、层进式结构、总分式结构。

此考点的基本形式:作者如何证明论点的?
答题思路是:
作者为了证明
……观点,首先使用了……论据,然后对……论据进行了怎样的分析,从而证明了……观点。关键要说清楚证明过程的层次性。

四、议论文的论证方法考点:

论证方法是指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逻辑关系的纽带,中考要求掌握的有以下四种:
1
、举例论证:
是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的方法。因为
事实胜于雄辩,所以举出确凿典型的事实来证明论点,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2
、道理论证:
是引用具有权威性的言论证明论点的方法。所以这种方法使用得当,有很强的论证力量。
分析引证法的作用,应先弄清引用了谁的言论,是为了证明什么,再把握引证法的特殊作用
——具有权威性,论证有力。
3
、比喻论证:
就是通过形象的比喻来证明论点的方法。这种方法可深入浅出地把道理讲得通俗形象,容易被人接受。
4
、对比论证:
是用正反两方面的事实和道理进行鲜明对比,从而证明论点的方法。
分析对比论证方法作用,两个方面
XX比较,使其对与错更加分明,正确的观点更容易被读者接受。
答题思路:
道理论据:增加论据的权威性。
事实论据:从哪个角度来证明论点。
③比喻论证:或生动形象证明了……,或深入浅出证明了……(要根据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关系来确定)。
对比论证:两个方面比较,使其对与错更加分明,正确的观点更容易被读者接受。

五、议论文的语言特色考点:
分析议论文的语言特色:
①要从逻辑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准确,严密;
②要从说理的角度分析其叙述的概括性和简洁性;
③要从修辞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鲜明、生动和感情色彩。下面从不同角度解释一下:

A
、语言准确表现为:a.概念使用准确,b.定语、状语等修饰成分恰当。
B
、语言严密表现为:判断和推理严密,语言表达周密,逻辑性强。
C
、语言鲜明表现为:表述明确,不模棱两可,态度明确,爱憎分明,恰当使用修辞方法和特殊句式,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说服力。
D
、语言概括简洁表现为:议论文中事实叙述不细致,较笼统。用议论文的目的是以理服人。不宜详细叙事。否则会喧宾夺主。
答题思路:如加点词语有什么作用?
思路:
确定、回答词语在语境中的(表层)含义;
词语对表达中心或阐明观点的(深层、比喻或引申)作用;
这类题主要考语言的准确周密性和形象生动性。又如词语顺序是否可以颠倒?

答题思路:
①解释词语的含义;
阐明词语之间的时间或事理程序的先后顺序,强调其先后顺序或层次性。

六、议论文中代词的指代对象考点

这种考题在各种文体的阅读中都较为常见。
基本上分为两种情况:
①是需要联系上下文加以概括的。
②是原文中找出指代的内容,这种情况,指代的内容一般出现在代词之前,找到后可用其替换代词,通读句子视句意变化与否来检验其正误。


七、开放性、拓展题考点

这种题一般都是,考查学生阅读文章后所产生的情感体验或理性思考。解题时需结合文章发挥个人从阅读中获得的感悟。
答题方式:
相当于写一篇小的议论文,要有论点、论据。注意必须引用名言或名人轶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或认识。


八、议论文中非议论成分考点
答题思路:
议论文中非议论成分,都是为论点服务的(不同表达方式,作用不相同,要看使用非议论成分的目的来确定)

议论文阅读答题步骤:
一、找准论点:
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完整的句子。
有些文章,标题就是中心论点,如(俭以养德)。
有的文章开头就提出论点,如(淡骨气)一开头就提出了"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有些文章的中心论点出现在篇末。有些文章则是在论述过程中提出中心论点,如《想和做》。
也有些文章对论点的表述不很集中。这就要用明确的语句把它概括出来。
除了以上分析论点在文章中的位置来找沦点外,还可以用以下方法:
1.分析文章内容,有助于找出论点。
2.分析论据有助于找到论点。
因为论据是证明论点的,分析论据,看它证明的是什么问题,这个问题就是论点。
3.分析题目有助于找到论点。
注意区别:有的标题不是论点,而是论题。如《谈骨气》,是论题,不是论点。但它里边包含着论点,以它为线索去分析,往往就能找到论点。
"谈骨气"是一个动宾短语,中心词是"谈",表明文章主要内容的词语是"骨气"。显然, "骨气"是个比喻的说法,用来比喻"气节",由此可以推测本文要论述的是“气节”问题,出论点即"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二、分析论据:
1.分清是事实论据,还是道理论据。
2.找出此论据是用来证明什么观点的。

三、明确论证方法:
辨别文章使用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中的哪些方法。
其中,举例论证比较好辨别。
道理论证一般指引用了名人名言做论据的;
比喻论证指论证的语句采用了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
对比论证一般须找出正反两方面的论述。

四、分析文章的结构:
议论文的一般结构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引论--本沦--结论)。
要理清文章的思路:
看开头提出了什么问题,是从几个方面分析论证的,其中着重论述的是哪个方面,再进一步研究这么安排的道理。

五、分析议论文的语言特点:
要注意理解富有概括力的关键性词语。议论文的语言往往概括性强,利用比较抽象的词语表现丰富的内容。
例如<俭以养德)中"俭以养德",意思是要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品德。它内涵丰富,警策动人,只有联系作品背景和全文内容,才能有较深理解。

六、阅读议论文,同样涉及到语音、词语、句意的理解等基础知识,这就要在平时做一个有心人,随时积累词语,遇到有意思的句子要揣摩、领悟。
考题上出现此类内容,要从文章内容上,尤其是从文章的中心上去理解。

七、要从整体上把握:
答题要在通读了全文之后再动手,有时甚至需要读两遍,才能真正读懂。只有读懂了。答题才会准确。
议论文是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
议论文的常见考点及答题技巧:

1、论点(证明什么)
论点应该是作者看法的完整表述,在形式上是个完整的简洁明确的句子。从全文看,它必能统摄全文。表述形式往往是个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是明确的表态性的句子。
A
.把握文章的论点。 中心论点只有一个(统帅分论点)
⑴明确:
分论点可有N个(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                                                      
⑵方法
①从位置上找:如标题、开篇、中间、结尾。
②分析文章的论据。(可用于检验预想的论点是否恰当)
  
③摘录法(只有分论点,而无中心论点)
B
.分析论点是怎样提出的:
①摆事实讲道理后归结论点;

②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③针对生活中存在的现象,提出论题,通过分析论述,归结出中心论点;
  
④叙述作者的一段经历湖,归结出中心论点; 
⑤作者从故事中提出问题,然后一步步分析推论,最后得出结论,提出中心论点。

2
、论据(用什么证明)
⑴论据的类型:
①事实论据(举例后要总结,概述论据要紧扣论点);
②道理论据(引用名言要分析)。

⑵论据要真实、可靠,典型(学科、国别、古今等)。
⑶次序安排(照应论点);
⑷判断论据能否证明论点;

⑸补充论据(要能证明论点)。

3
、论证(怎样证明)
⑴论证方法 (须为四个字)   
①举例论证(例证法) 事实论据记叙  
②道理论证(引证法和说理)道理论据议论
③对比论证(其本身也可以是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
④比喻论证比喻    在说明文中为打比方,散文中为比喻。
⑵分析论证过程:
论点是怎样提出的;
②论点是怎样被证明的(用了哪些道理和事实,是否有正反两面的分析说理);
③联系全文的结构,是否有总结。
⑶论证的完整性(答:使论证更加全面完整,避免产生误解)
⑷分析论证的作用:证明该段的论点。

4
议论文的结构   
 
⑴一般形式:
①引论(提出问题)
―――
②本论(分析问题)―――
③结论(解决问题)。
 
⑵类型:
①并列式   
②总分总式   
③总分式   
④分总式    
⑤递进式。

5
、议论文的语言    
⑴严密(修饰性、限制性的语言的运用);         
⑵生动(成语、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⑶词序(从生活逻辑和上下文的照应上判断);     
⑷句序(关联词语的使用,特别要注意递进关系)。

6
、驳论文的阅读
⑴作者要批驳的错误观点是什么?  
⑵作者是怎样进行批驳的,用了那些道理和论据;   
⑶由此,作者树立的正确的观点是什么?


发现相似题
与“最后一次演讲(节选)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