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高中三年级地理

首页
  • 综合读图题
    针对我国西部地区现状,有全国人大代表提出了“西三角经济圈”的区域发展战略,以带动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根据下述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西三角经济圈包括重庆A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等三个省(市)。
    (2)指出图中成都、重庆两城市的城市地域形态,并分析导致两城市地域形态差异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以上材料分析西三角经济圈带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势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两三角经济圈在发展中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信息:2011年专项题地理综合读图题难度极难 来源:王勐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针对我国西部地区现状,有全国人大代表提出了“西三角经济圈”的区域发展战略,以带动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根据下述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西三角...” 主要考查您对

城乡聚落的空间形态及变化

城市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

中国的三大经济带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城乡聚落的空间形态及变化
  • 城市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
  • 中国的三大经济带

乡村聚落与集市的分布特征:

一、乡村聚落的空间形态:
1、基本概念:
A乡村是包括农村居民点、农业用地和相关设施在内的广大农村地域,其中农村居民点称为乡村聚落。
B集是指乡村地区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商品交易的场所。
2、乡村聚落的空间形态:


二、乡村聚落与集市的分布特征
1、总体分布特征:
A自然条件:好:乡村聚落多;差:乡村聚落少
B地貌形态:平原、盆地:多;山地、高原:少
C气候条件:温暖湿润:多;酷寒炎热或干旱缺水:少
2、乡村聚落分布特点:
临近水源所在地;
多分布在地形较为平坦,气候、土壤、植被条件较好的地方;
临近交通运输便利的地方;
靠近集市、宗教活动地等。
3、乡村聚落的各种影响因素
A地形:地形崎岖的地方,农户多在自家农田附近建设住宅,使山区的乡村呈现半积聚型或分散型的特征,村落的规模也比较小
B气候:气候条件严酷的地方,乡村聚落的分布具有稀疏的特征
C水文:水源不多,人们会向水源地集聚,村落较大,农舍密集;多水或易发水灾地区,村落采取避水方式,高处建村或形成水上村落
D生产方式:牧民逐水草而居,房屋如蒙古包、毡房等可拆除,形成活动性乡村聚落
E交通运输:比较大的乡村聚落,有许多是靠近交通干线的
F商业贸易:不少乡村聚落因地方性商贸活动而形成和发展
G另外在宗教活动地、旅游地或家族祠堂所在地,有助于乡村聚落的形成与发展。
4、乡村集市的分布特征:
A多分布在人口比较多的地方
B靠近交通运输便利的地方
C靠近地方政府驻地
D靠近是默哀、道观等宗教场所
F与风俗民情有关

三、乡村聚落的景观特色:


城市的空间形态

城市一经产生,就占据着一定的地表空间,并在各种自然、人为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下,形成一定的用地轮廓形态,这种形态称为城市空间形态。

城市空间形态的类型:

按照城市用地的形态和道路骨架的形态,城市空间形态可以分为集中式和分散式两大类。一般来说,平原地区的城市用地较为规整,形成集中发展的形态,城市常呈团块状,如成都、合肥、华盛顿;山区或丘陵地区的城市用地比较分散,往往形成分散发展的形态,如重庆地处嘉陵江和长江的交汇处,又是丘陵、山区,地形的崎岖不平使城市发展在地域上失去连续完整性。


影响城镇分布的主要因素(举例)

影响城市空间形态的因素:


常见城市化环境问题的表现、成因、危害及整治措施:


城市化过程中常见问题的治理对策:

1、建立新城和卫星城,开发新区,有效控制中心城市和城市中心区规模。
2、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加强道路建设,发展立体交通,加强交通管理,加快住宅建设,合理调控房价等。
3、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加强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开展环境污染治理,减少污染物排放,将污染严重企业外迁或关闭,做好城市的合理规划,大力加强绿化建设等。
4、建设和发展生态城市。一方面在城市建设中,要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城市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另一方面使城市景观尽可能地与山、河、湖、植被等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

其他常见城市化问题的表现、成因、危害及整治措施:


中国三大经济带:

1、划分依据:
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2、划分结果(组成省区)
东部:沿海省区加北京市,暂未包括港、澳、台,共12个省级行政区
西部:西北陕、甘、宁、青、新疆和西南川、云、贵、藏、重庆10个省级行政区
中部:除东部、西部外的9个省级行政区

注:两海:上海、海南;两江:江苏、浙江两广:广东、广西;两湖:湖北、湖南。


三个经济地带的差异: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东部最发达、中部其次、西部较落后。经济发展水平常用国内生产总值来代表
经济发展速度:由东向西变慢,差距扩大。它可以反映一个地区国民经济的潜力

地带性差异的影响因素:

自然原因:东部气候润、雨热同期、地势低平有利开发,而中西部气候干旱或高寒;从地理区位上讲,东部面向大海,具有开放性和便利的海运,便于发展开放型经济,而中西部距海较远,比较闭塞。
社会和经济原因:近代工业首先出现,原有工业基础好,东部地区人们思想观念比较开放,危机感、紧迫感强。产业结构较优,工业化、城镇化程度、生产力水平较高,改革开放早,依据有利的区位政策优势,首先接受海外先进技术、大量资金和现代的经营管理方式,走上经济快速发展的道路。

三个经济地带的特征、差异与发展:


发现相似题
与“针对我国西部地区现状,有全国人大代表提出了“西三角经济圈”...”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