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高中一年级历史

首页
  • 材料题
    下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局部),它描绘了汴京汴河沿岸商业繁荣的景象。当时汴河穿城而过,水量丰富,船运繁忙,大江南北物资汇集。阅读图片,

    请回答:
    (1)根据所学历史知识,分析汴京商业繁荣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时经汴河运往汴京的稻米主要产自
    [     ]

    A.华北平原
    B.汉中平原
    C.太湖平原
    D.江汉平原
    (3)直接导致该城市北宋后商业衰落的社会政治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信息:2012年专项题历史材料题难度较难 来源:刘文文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下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局部),它描绘了汴京汴河沿岸商业繁荣的景象。当时汴河穿城而过,水量丰富,船运繁忙,大江南北物资汇集。阅读图片...” 主要考查您对

辽、宋、夏的和战

经济重心的南移

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辽、宋、夏的和战
  • 经济重心的南移
  • 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契丹、党项封建化进程的相同点:

1、社会进程相同。  
兴起之初社会形态都处于奴隶社会阶段,过着游牧生活。
2、封建化的原因相同。
都是由于受到汉族地区先进农耕文化的影响。
3、采取的措施相同。
都建立政权,仿效中原王朝建立各项制度,仿照汉字创制本民族文字。
4、政治制度的特点相同。
都采取“蕃汉分治”的办法来分别管理不同民族地区。
5、和宋朝的关系相同。
都曾和宋朝发生过大规模的战争,后又都与宋朝议和,接受宋的“岁币”,议和后都维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友好局面。彼此间官方和民间经济文化往来频繁,进一步推动封建化进程。

评价宋辽澶渊之盟和宋夏和议:

1、这二次和议的根本原因是北宋政权的政治腐败,皇帝苟且偷安,即使在军事上处于有利地位,也屈辱求和,使得中央政府内部投降派得势、主战派受压。
2、尽管宋朝政府是以屈辱代价换来了和平局面,人民负担加重,国家财政更加困难,加剧了两宋的统治危机,但是和议本身是民族友好和睦的表现,它客观上结束了辽宋、夏宋间的战争,使彼此获得了一个较长时间相对和平安定的局面,为各方面经济发展和各族经济文化交流创造了条件,这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民族融合的加强。因此,从整个中华民族的立场和利益上看,和议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和进步,应予肯定。


宋辽战争分两个阶段:

1、第一阶段:宋对辽的战争,目的是“夺取幽云十六州”,因为,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是在916年,947年其子耶律德光改国号为“辽”。在这之前,契丹政权就已从石敬瑭手中得到了幽云十六州。而北宋建立于960年,时间要比辽国晚。因此说明,宋对辽的用兵是为了夺取幽云等州。这次战争的结果是宋军遭到失败。之后宋由积极进攻转为消极防御,即“守内虚外”的政策,把主要力量转向对人民的防范和镇压,这反映了北宋统治者的腐朽和虚弱。
3、第二阶段:辽攻打宋是为了南下掠夺财富。辽军南下,不断威胁北宋,但最终未能打败北宋,双方议和,形成对峙局面。

夏宋战争:

元昊称帝以后,不断向宋进攻。到1004年,宋夏达成和议。这期间夏宋主要战役有四次:   
1039年(宋仁宗宝元二年),西夏攻保安军,巡检指挥使狄青击败之。   
1040年(宋仁宗康定元年),西夏攻延州,大败宋兵,宋将刘平、石元孙均被俘。宋派范仲淹主持对西夏战事。西夏进攻三川寨,宋将杨保吉战死。宋军攻白豹城,小胜。   
1041年(宋仁宗庆历元年),宋军攻夏,大败于好水川,大将任福等战死。夏军攻占宋丰州。   
1042年(宋仁宗庆历二年),西夏攻宋,与宋军在定川寨大战。宋军大败,宋将葛怀敏、曹英等16人战死,损失军士9000多人,马600匹。

澶渊之盟:

1、经过:1004年,契丹军队大举南下。因北宋政府没有统一的部署和指挥,各城孤军奋战,于是契丹乘虚而入,一直打到黄河北岸的澶州附近,逼近都城东京。宰相寇准坚决主张抵抗,并力劝宋真宗亲征宋真宗到达澶州前线,宋军士气大振,射死了辽大将。辽方担心不能取胜,于是提出议和要求,正中宋真宗下怀。1005年,双方订立和议,史称“澶渊之盟”。
2、条件:一是宋每年送给辽岁币;地是辽撤兵;三是双方立为兄弟国,各守边界。
3、评价:既要看到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加剧了北宋的财政困难,更要看到它维持了宋辽边境长期的和平,促进了两地的经济文化的交流,保证了北宋社会经济的继续发展。这样评价,才全面客观。

西夏的政治制度:

元昊模仿唐宋制度,设置中书省、枢密院、三司使司和御史台,分掌行政、军事、财政和监察;
地方设立州郡。推行科举制度,以选拔官吏;仿造汉文创造西夏文字(“蕃书”)。
结论:西夏统治者一方面在努力吸收先进的汉族文化,另一方面也在创造本民族的文化。

宋夏和战:

1、宋夏战争的原因:
元昊称帝以后,我国实际上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势。宋朝当然不能接受原来称臣的党项和自己“并建大位”。宋仁宗拒绝了元昊称帝的要求,削去他的官爵,又关闭榷场,禁止互市,双方矛盾因此而激化。从1040年开始,元昊不断发动对宋的战争。
2、宋夏议和原因:
多数战役是以宋朝的失败而告终,每次战役宋军被俘或死亡的都在万人以上。西夏虽然不断取得胜利,但伤亡也不小,又得不到实际的胜利果实。战争不仅耗费了大量军费,又失去了宋朝每年给予的岁币,造成财力不足;西夏境内又发生严重的自然灾害,物资缺乏;过去依照和约,通过互市取得的物资中断,西夏人民迫切需要的茶和布匹都很缺乏,因此西夏人民厌恶战争,要求和平和互市贸易。
3、宋夏议和的影响:
宋与西夏的和约是北宋在精神上胜利了,西夏却获得了实惠。在以后的几十年的时间里宋夏人民和睦相处,有利于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西北边疆地区的开发。


西夏的建立和宋夏的和战:

 

辽宋关系:


党项族的起源和社会生活:

党项是我国西北民族羌族的一支,故又称党项羌。南北朝以来,居住在今青海、甘肃和四川三省边境一带。党项族以姓氏作为部落名称,过着“衣皮毛、食牲畜”、“不事稼穑,土无五谷”的游牧生活,他们“逐水草而居,但候草木以计时岁”。
社会形态尚处于原始社会父系氏族公社末期,生产力水平低下,无法令赋税,也没有文字。唐玄宗时期,吐蕃强大,党项族在吐蕃的侵逼下,逐渐向今甘肃、宁夏、陕西西北一带迁徙,开始与汉族有了较频繁的接触,加速了其社会经济的发展,开始向奴隶社会阶段过渡。唐末,党项羌已发展成为一个足以与中原地区相抗衡的夏州(今陕西横山县西)割据政权。
五代时中原多故,王命不及,党项夏州政权充分利用这一大好时机不断进取,经继迁(元昊祖父)、德明(元昊父亲)两代苦心经营,其势力进一步加强,疆域得以拓展,至元昊时期,党项政权已发展成为一支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完全可以与北宋、辽鼎足的割据势力。


经济重心:

是指经济、技术最发达,对国家提供主要财政支持的地区。在中国古代,衡量一个地区是不是经济重心,最重要的是看该地区粮食产量和人力资源是不是在全国名列前茅,其次是看该地区手工业和商业是否发达。


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具有三个明显特征:

1.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体现了当时生产力的最高水平;
2.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或割据战乱时最突出。
3.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中心的南移有一定影响。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过程:

1、秦汉时期,经济重心在关中地区;
2、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济重心在关中和中原地区、淮河流域,但南方经济的开发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长江流域的经济重要性与之接近,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基础。
3、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⑶南宋时期,江南经济超过北方,全国的经济重心由北方移到南方,完成南移。明清时期,江南经济不仅是农业经济中心,也是工商业中心,在这里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1、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大量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2、南方社会相对安定,发展潜力巨大;
3|、政府政策鼓励,重视水利兴修;
4、南方自然条件好,蕴涵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
5、政治中心的南移(如南宋等朝代)。

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启示:

1、社会稳定与否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中,往往是伴随北方的战乱对经济的破坏,而南方相对稳定从而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2、生产力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关键。北民在南迁的过程中,不仅为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同时也将北方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工具和经验带到南方,客观上推动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3、执政者的重视和正确的决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历史上,无论是东晋南朝时期,还是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统治者一方面大规模兴修水利,另一方面都实行轻徭薄赋、劝课农桑等政策。使广大农民赋轻役稀,极大提高了他们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从而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4、经济重心南移实际上是经济发展规律的体现。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往往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是否稳定、统治者是否重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南方经济在发展过程中,深刻说明了这一点。


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1、宋代以前的市:
(1)在城中特定位置、市和坊严格分开
(2)受官府严格控制
(3)有时间控制
2、宋代的市:
(1)打破市和坊的限制
(2)不再受官府直接监管
(3)打破时间的限制(夜市、早市)


古代城市发展的基本特点:

1、商品经济日趋活跃,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化城市发展。
2、农村人口不断涌入城市,城市人口增多,规模扩大。
3、明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的江南某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4、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生活方式逐渐发生变化。


城市的繁荣:

1、周秦迄唐代:
(1)商业交易受官府的严格限制;
(2)坊市分开;
(3)城市职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和军事重镇。
2、宋:
(1)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控制;
(2)坊市界限不复存在,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3)城市职能:经济功能大大加强 。
3、明清:
(1)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
(2)手工业技术发达。

城市的发展:

古代的大都市: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
繁荣的南方大都会:扬州、成都等.


政治中心城市商业活动限制的逐步松弛:

城市是社会的中心,商业繁荣总是与城市联系在一起。随着商业贸易的发展,古代城市也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1、西周至唐朝,县治以上的城市设“市”。
自周秦迄唐代,凡县治以上的城市,都有官设的市作为交易场所,设市令或市长管理。市处于城中的特定位置,以墙垣围住并与民居隔开。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商业交易受到官府的严格控制。县城以下,一般禁止设市,否则视为非法的私市。
这时期,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市场的规模不大。
唐代长安城承袭西周以来的城市布局并加以完善,实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
西周官府对市场交易直接管理,与这一时期实行的“工商食官”政策密切相关。商人都是官府(贵族)的奴仆,为官府服务,商业活动自然也由官府统一管理。春秋战国时期,出现许多自由商人。但历代统治者出于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需要,继续推行对商品交易场所进行严格控制的政策。
2、宋代开始,打破坊市界限。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到宋代,市墙、坊墙均被拆毁,坊市界限不复存在。市分散在城中,面街设市,形成街市。
宋代,原先禁止设市的城郭乡村,也被允许置市贸易了。市的启闭也不再由官方统一规定时间,出现了夜市、晓市、鱼市等。
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视,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经济城市的兴起:

1、汉唐时期,丝绸之路沿途城镇的兴起
丝绸之路开通之后,从长安向西,敦煌、楼兰、龟兹、于阗、莎车、疏勒等,伴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而兴盛起来。
2、唐宋时期的港口城市
唐宋时期,海上“陶瓷之路”的发展兴盛,促使沿海港口城市走向兴盛。除早已发展起来的广州之外,泉州、明州(今宁波)、杭州、扬州、登州(今蓬莱)等都繁盛一时。
各港口城市来自波斯、阿拉伯、印度和欧洲各国的“蕃客”云集,船舶数不胜数,货物堆积如山。
唐宋时期,陆上丝绸之路经常被阻断,中西交流的主要通道转到海上,伴随着海上贸易的发展,港口城市迅速繁荣起来。
3、明清时期的工商业城市
明清时期,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城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这些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有的多达数万人。
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城镇的兴起,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是我国古代经济结构正在发生变化的重要表现。


发现相似题
与“下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局部),它描绘了汴...”考查相似的试题有: